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猛人-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正发愁呢,我的夫人发现我神情不对,问明情况――当然,我没有把实情完全告诉她。她一听,便把积蓄全部拿出来给我。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为了凑够本钱,我的夫人又到外面去借高利贷,用三分的息借来了本钱。”

    朱由诚叹道:“陈小姐真是深明大义。那高利贷还上了吗?高利贷利滚利,就算是沈万三也借不起啊。”

    沈万三就是传说当年资助明太祖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富贾巨商,家中藏有聚宝盆。(按:这一段是螨清对明朝的又一次恶意中伤,因为沈万三已经死于元末,根本没法资助大明。蟥清采信民间传说,妄顾史实,真是可笑至极。)

    朱由诚的言下之意是求球基本上是生意的门外汉,不赔本就算好的了,就更别谈能还上高利贷了。

    求球得意地说道:“朱大人小看我了。第二个月,我就把钱还上了。不仅还上了,而且还颇有盈余。”

    “哦?”

    “开始我也担心建奴会杀掉我们的商队人员,强占物资。没想到建奴居然对我们的商队热情欢迎,不仅派使女陪睡,而且还平价收购粮食,最后更是护送到大明边境才依依惜别。想不到建奴这么不是东西,对商人却如此照顾。”

    朱由诚冷哼一声,道:“这就是建奴的阴险所在。如果他们劫掠商队,哪里还有人敢把东西卖给他?建奴抢金抢银,就是为了换取粮食。如果没有商队,再多的金银也是废铜烂铁。建奴虽然强占了辽东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不过是用来跑马而已,生产粮食?他们还没那个本事。”

    求球一拍巴掌,道:“是这么个理儿。第二次运粮时,我就放心大胆了。我运去了更多的粮草,赚取了更多的利润”

    听到这里,朱由诚心里一动,建奴能够入主中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人勾结建奴。

    他们一个抢劫,一个销赃,各自都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为了维系这种特殊关系,商人们做到了想建奴之所想,急建奴之所急。

    建奴缺什么,商人就送什么,要粮送粮,要武器送武器。

    他们成了辽东的最佳搭挡,为表谢意,建奴入主中原后。把其中的佼佼者封为螨清八大皇商。

    朱由诚插口道:“辽东应该不只你们一家与建奴做粮食生意。你们除了刺探建奴情报之外,还要留心其他为建奴送粮的商人,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这些汉奸,总有一天。我要把他们斩草除根。”

    求球应了一声,然后继续汇报道:“更多的粮食换来了更多的信任,第二次去沈阳――就是建奴说的盛京,他们不再限制我们的自由,允许我们四处闲逛。商队里的人都是机灵的细作。他们趁机刺探建奴的情报。

    朱大人,您真了不起,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居然说反了辽东成千上万的汉人,特别是那些叛逃到建奴那里去的汉军。

    建奴贼酋黄太极大为惶恐,急召大臣商议,最后决定仿照螨族制度,建立汉军八旗。

    建奴对大人怀恨再心,决定再次派人剌杀您,杀手就是据传说有大福气、大运势的建奴福将尼玛哈。

    我们本来还想查探一下尼玛哈的长相,可惜这家伙深居简出。从不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没有成功。细作怕耽误大事,先把消息用八百里加急送京师。”

    朱由诚点点头,道:“求球,你真了不起,创造了个奇迹。你大概是建奴起事以来,第一个打入建奴内部的细作。”

    求球嘻嘻一笑,道:“大人,奇迹两个字,您还是押后再说吧。”

    “怎么?你还有好消息要告诉我?”

    “是的。大人。我的细作网现在已经遍布黄河以北的几个行省。北直隶、河南、山西、山东,这四个省已经有完备的细作网。时间太仓促了,要是多给我一年半载的时间,我有信心把细作网洒遍大明!”

    朱由诚再一次被求球惊着了。

    “怎么可能。你没兵又没粮,怎么就铺开了这么大的摊子?”

    “大人,我不是和建奴做生意吗?我不但贩运粮食去建奴,而且还从辽东带回人参、珍珠等土特产,一来一回,可赚了不少钱。我知道这些钱都是黑心钱。不能乱花,便用它来招兵买马,建设细作网。

    一般来说,一个省我只招募几个锦衣卫,然后由他们控制下面的流氓或混混。只需花一点点钱,我们就可以搜集到上至官府下至百姓的林林种种的信息。当然,这些锦衣卫不像咱们京西皇庄的锦衣卫那样身手不凡,但他们胜在是地头蛇,查探消息一流。

    不过,让不让他们当锦衣卫,权力在大人手里,我不敢胡说。我只是许诺他们,尽量为他们参加锦衣卫说情,可没有打包票他们一定当。”

    朱由诚点点头,道:“如此甚好。那么就这么定了,情报百户的锦衣卫由你招募,纪律由你掌控,底线是不扰民。

    如果你能把遍布大明的细作网建成,我就奏请皇上提升你为锦衣卫情报千户。

    如果你的细作能派到周边的国家,像什么安南(今越南)、缅甸、天竺、朝鲜、日本等国家,我奏请皇上提升你为锦衣卫中镇抚司镇抚司。

    别担心,皇上曾经批准建立东、西两个镇抚司,再建一个中镇抚司,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东、西、南、北、中嘛,五个方位,缺一不可。

    至于经费,全部由京西皇庄支付。而你赚的黑心钱,五成交给京西皇庄,另外五成作为你的奖金。”

    求球大喜,连连磕头。

    接着求球又汇报了一阵子情报百户的具体工作。

    当说到北直隶行省的情报时,求球说道:“朱大人,您的身世”

    朱由诚得知情报工作顺利开展的好心情一下子不翼而飞。

    他无力地挥挥手,道:“我已经知道了,你不必再说了”

    求球欲言又止,最后还是什么话也没说。

    求球走了,朱由诚再次感觉到,这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关键在于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求球,以前不过是一个无赖而已。可是把他放在情报百户的位置上,他居然做出了如此惊人的成就。

    ps:  上传晚了

第三百二十九章 反贼鸣冤(上)() 
听说远征西南的锦衣卫得胜回朝,北京城沸腾了。

    尽管许多老百姓一辈子也没有去过贵州,但听说大明的军队把叛军全部剿灭,重新收复贵州,他们还是兴奋得手舞足蹈,有些人还把为过年预备的爆竹拿出来燃放。

    虽说官府公布锦衣卫中午入城,但百姓们还是一大早就聚集在德胜门附近,不为别的,就为占个好位置,好看一看大明的好儿郎。

    正午时分,锦衣卫抵到德胜门口。

    准备欢呼的百姓一下子都愣住了,原来出现在百姓们面前的锦衣卫都穿着奇异的衣服,他们把手和脚都露在衣服外面,看起来非常清凉。

    虽说锦衣卫奇装异服,但百姓们并不认为他们是哪里来的少数民族士兵,因为这些衣服虽然奇特,却透着浓浓的汉风,如同大明本来就有这么一套衣服似的。

    许多盛装出来迎接锦衣卫的百姓见到这套衣服,觉得天上的太阳似乎更毒了,浑身汗出如浆,真恨不得立刻买上这么一套清凉的衣服。

    而妇女们更是细细观察衣服的裁剪方式,准备回家扯上几尺布,也照这个样子做上几套衣服。

    看着看着,她们不由有些怨念,锦衣卫怎么全是男的,这样只看得到男装,女装怎么办?

    要知道,男人怕热,女人也怕热呀。

    就像是猜到了女子们的心思,入城的队伍里终于出现了女子。她们就是医护兵,位于入城队伍的中间,穿着女式夏装。

    妇女们的眼睛都直了,原来女装可以这样做。

    顺便说一句,明朝的妇女其实还是挺开放的,能够接受露胳膊露腿的夏装,换作封建腐朽的螨清,敢穿这种衣服的女子,非被人浸了猪笼不可。

    等最后一名锦衣卫入城。百姓们如梦初醒,大声欢呼起来。

    信王是悲观主义者,看到百姓们瞪着眼睛默默地看着锦衣卫入城,担心出了什么纰漏。拍马紧走几步,追上朱由诚,小声问道:“诚哥哥,怎么回事,百姓们见了我们怎么全部都变成哑巴了?难道我做错了什么事吗?”

    朱由诚微笑着指指信王和自己的衣服。道:“百姓们被我们奇妙的衣服惊着了,他们哪里见过这么清凉而又有风度的衣服?”

    信王仔细打量一下围观的百姓,发现他们的脸上果然充满艳羡,不由扬扬得意起来。

    ……

    锦衣卫的目的地是大明门,他们将在那里接受皇帝的检阅。

    大明门前早已戒备森严,围观的百姓被全副武装的士兵拦在街道两侧。

    朱由诚和信王看见城楼上有一个身穿黄袍的年轻人正站在那里等候,不由微笑起来,那就是天启皇帝,他们两人的哥哥。

    他们两人距离天启皇帝甚远,看不清皇帝的表情。但料想应该也是会心地一笑吧。

    正在这时,人群中突然跌跌撞撞冲出一名女子,面向大明门跪下,手里举着一张状纸,上面是红色的字,似乎是血书。

    她大声说道:“朱由诚这个贼子,狼子野心,凶残暴虐,灭我安家十八族。安家孤女安萍含泪上京告御状!”

    短暂的错愕之后,朱由诚心下了然。这是第一波攻击。

    贵州离北京山高水远,一个弱女子,身无分文,怎么能来到京师告御状?

    假如这名女子不在贵州。而在京师,那她又是怎么得到安家被灭十八族的消息的?虽然朱由诚没有刻意隐瞒此事,但由于时代局限,通讯不发达,这件事要传遍大明,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

    知道这件事情的是能接触奏章官员。因为朱由诚曾经把处理安家的经过写成奏章,汇报给天启皇帝。

    还有,大明门前有那么多士兵把守,一个弱女子如何能冲破封锁,来到街心?

    虽说之前熊廷弼之女熊瑚为救父拦过一回街,但那毕竟是状元夸官的游行队伍,皇上并没有参加,防卫不太严密,与现在的情况不能同日而语。

    重重的疑点说明一个问题,这件事的背后,有一个或者一群手眼通天的人物,只有他们能够得知贵州的战况和情报,也只有他们能够收买防卫的将士。

    朱由诚转头看了一眼信王,意思是你的滥好人的性格让我遇到麻烦了。

    信王根本不敢与朱由诚四目相接,转头看别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他似乎发觉朱由诚还在盯着他,竟然轻轻吹起口哨来。

    朱由诚看着他的后脑勺,有点哭笑不得:这个信王,一遇到问题就当鸵鸟,难道你以为这种事回避得了吗?罢罢罢,还是自己出面吧,谁让自己认了信王这个弟弟呢?

    朱由诚催马前行,来到队伍的前列,用马鞭一指女子:“呔,下跪女子,可是安邦彦家的人?”

    女子昂起头说道:“奴家并非安邦彦家的人。”

    朱由诚冷笑道:“既非安家的人,为何又要替安家鸣不平?嗬,还写了血书,真下本呀。”

    “奴家虽非安邦彦家的人,但却是安家的人。奴家是安镒的重孙女。”

    朱由诚看过安氏祖谱,知道安镒是安邦彦的太叔父,和安邦彦的太祖父是亲兄弟,九族杀不到他,但十八族可以赶上。

    “原来是逆贼族人,左右,将她绑了起来,细细审问之后,再明正典刑!”

    “朱由诚,你这个杀人如麻的恶贼!别忘了,人在做,天在看,你会有报应的!”女子声嘶力竭地喊道。

    “慢着!”一个身穿七品文官衣服的官员气喘吁吁地赶来。

    他就是现任河南道御史郝土膏。顺便说一句,因为东林党提前倒台,郝土膏并没有爬上历史上他曾经担任过的户科给事中――唉,这又是朱由诚造的孽呀。

    “郝大人有何贵干?”

    “此女子状告于你,你并非大理寺官员,岂能带走原告?”

    百官都陪着皇上在大明门的城楼上站着,谁有空来理这个女子。

    现在前来查问此事的,如果不是不识时务的老古板,就是包藏祸心的小人。

    看郝土膏一表人材,精明强干,应该属于后者。

    朱由诚的口气很不客气:“你好像忘了一点吧,我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有审查阴谋造反、分裂国家等重大犯罪分子的权力。如果郝大人不信,大可以一试。”

    试什么,试着造反?当着城楼上的皇上和百官,再加上面前一万多锦衣卫,说我要造反,那不是找死吗?

    郝土膏哈哈一笑,道:“朱大人,玩笑了。下官忠君爱国,岂会做此等不忠不义之事?不过,大明律有回避制度。这个女子状告于你,你就应该回避,请大理寺审明此事,以免影响大人的清誉啊。”

    “你又错了。”朱由诚冷笑一声,“诛尽安邦彦家十八族乃是军令,并非治安决定。在没有解除这条军令之前,本将作为西南平叛的主要执行者,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反贼。而按你的说法,我们就根本无法打仗了。因为被诛杀的哪一个反贼不说我朱某人残忍好杀?”

    郝土膏语塞,心道,这个朱由诚,浑身油光水滑,怎么抓也抓不住他。跟他谈官司,他跟你说诏狱(锦衣卫的监狱);跟他谈法律,他跟你说军令。

    奇了怪了,这么油滑的人是怎么当上锦衣卫的?而且还是个会打仗的锦衣卫。

    郝土膏心中掠过一个念头,这恐怕就是太祖高皇帝设立锦衣卫的目的吧,利用军制和诏狱,让锦衣卫成为独立于司法制度之外的特殊的存在。

    高皇帝果然就是高。

    不过朱由诚也真够妖孽的,居然知道太祖高皇帝的心思,两百多年后,把锦衣卫的司法和军事权用得恰到好处。

    他们二人对答的时候,侍卫们早就把那女子抓了起来,砸上手铐脚镣。

    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本来是给反贼头子奢崇明、安邦彦预备的,但二人已经送给四省总督朱燮元去了,手铐脚镣就送给这个女子消受了。

    ps:  补上昨天的更新,待会儿上传今天的更新。

第三百二十九章 反贼鸣冤(下)() 
天启皇帝在城楼上看得真真的,虽然听不见对答,但早有侍卫把下面的情况转告给他。

    他不由笑道:“反贼居然还敢鸣冤,真是可笑啊。

    黄立极在旁边说道:“朱大人虽然杀伐果决,但灭人十八族委实有些骇人听闻,这么做有伤天和呀。”

    天启皇帝瞥了他一眼,道:“安邦彦围困贵阳城,贵阳城人口从四十万下降到两万。安邦彦灭了多少人家的十八族,那么做就不伤天和吗?”

    黄立极动了动嘴唇,刚想说些什么,天启皇帝打断了他,说道:“有什么话,去和朱由诚本人说吧,朕有些累了。”

    黄立极只好退在一边。

    天启皇帝看看陪在身边的魏忠贤,小声说道:“魏伴伴,你怎么有些变了?原先你听到有人说朱由诚的坏话,总要反驳两句,怎么现在默不作声了?难道你现在的涵养提高了,胸中渐渐有了城府?”

    魏忠贤笑着说道:“老奴跟着皇上,总要有所提高的嘛。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有这么一个好榜样,我觉得自己的智慧、涵养等等都在‘噌噌’地往上长。

    不过朱由诚这事,老奴也觉得有点过了。灭反贼九族可以,灭十八族从古到今,也没有这样灭法的。

    而且,我还听说其中一些还是未出襁褓的孩子。父母有罪,孩子不谙世事,能做什么坏事?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杀一气,对大明的声望恐怕有些影响啊。”

    天启皇帝闷闷不乐,叹道:“就没人觉得诚弟杀得对,杀得好吗?”

    群臣默然无语。

    没有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

    大明军民官员久在儒家和佛家学说中浸润,善良、朴实,会宽恕人,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就像在中原大地上作恶了八十年的蒙古鞑子,大明建立后。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把他们视为大明的一分子,给了他们平等的机会。

    终大明一朝,蒙古人在朝廷为官为将的不少。远的有开国初期的道同,近的有现在的辽东战将满桂。

    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屡降屡叛,有些人甚至以杀戮为乐事――反正放下屠刀就成佛了,那趁现在多杀几个。没有惩罚的坏事。是会做上瘾的。

    像夷族,连续三个土司先后谋反,为什么?原因不就是谋反的代价太小吗?还有建奴,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肆屠杀辽东汉人,不就是打着归降以后,前罪一笔勾消的如意算盘吗?

    大明唯有以恶制恶,用雷霆手段消灭那些心怀不轨者,才能震慑宵小,维护大明的繁荣稳定。

    用朱由诚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说千道万,不如一击。

    不过这个道理只有少数人明白,所以大部分百姓看着锦衣卫的目光有些奇怪,既畏惧,又有些鄙夷。

    大概百姓们心中都在想,这些锦衣卫真如从十八层地狱出来的恶鬼,这样的部队出现在大明,对大明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朱由诚明白历史走势,知道如果现在还讲仁恕之道,大明的内乱将会加剧。最终便宜了来自通古斯的那些野人,中华文明将毁于一旦。

    所以他不计毁誉,甚至对百姓那带点畏惧的目光还有点乐在其中的感觉。

    信王可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人,看到百姓们奇怪的目光。感到如坐针毡。

    他催马来到朱由诚的旁边,说道:“诚哥哥,说上几句吧,百姓们的目光让我很不自在。”

    朱由诚乜斜了他一眼,道:“阿检,你说我现在该不该吹几声口哨呢?”

    信王知道他记恨自己刚才逃避现实的模样。只好哀求道:“诚哥哥,我错了,最多下次我不再胡出主意了,行不。我知道你的办法多,赶紧说上几句,让老百姓知道我们这么的目的,正本清源,恢复锦衣卫的名誉。”

    朱由诚笑道:“让你认错可真不简单。好吧,我就帮帮你。”

    说完,他一招手,侍卫心领神会,从后面叫来二三十人――他们是朱由诚的专用扩音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