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技师-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大招,可谓是老师这个职业的祖传技,名曰“找家长”。

    李世民做皇帝没的说,但他却不是一个好父亲。在处理与子女沟通的方面,他基本上可以算是负分。每次孔颖达找来,李世民都不会去问原因,把李承乾找来骂一通,让他好好听孔颖达的话。长此以往,孔颖达在李承乾面前,等于是有了尚方宝剑,只要李承乾不听话了,他就去打小报告。

    李承乾不怕孔颖达,但他怕他爹,他不是没有辩解过,但是嘴笨没辙,后来也就不说了。

    见孔颖达又拿出要去打小报告的架势,李承乾歉然地看了李牧一眼,干脆利落地闭上了嘴巴。

    李泰见李承乾都闭嘴了,心想,本就不是我的事儿,还是少说几句为妙,也把嘴给闭上了。

    李牧看着俩兄弟,心里暗想,怪不得后来你俩都没当上皇帝,让现在还在吃奶的李治捡了个便宜。就你俩这不讲义气的样子,皇帝能轮到你俩就见鬼了!

    李牧可不怕孔颖达,李承乾和李泰都怂了,他正跃跃欲试。

    李牧往前站了一步,正好与孔颖达面对面,嘴角往上牵引了一下,冷笑一声,道:“老孔,我劝你一句。我李牧,不是一个赶尽杀绝之人,你几次三番与我争辩都吃了亏,也知道我的手段了。如果你现在给我道个歉,说一句逐鹿侯对不起,老朽糊涂了不该多管闲事,我就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否则!”

    李牧看了眼地面,指了指,道:“这地上铺的都是青石,要是你晕在这里了,少不得后脑勺会磕出几个大包!”

    孔颖达的火气登时被撩拨了上来!

    李牧说的话有错么?没错。至少孔颖达听起来,全都是实情。他几次三番与李牧交手,都是自以为胜券在握,但却都莫名其妙地被李牧驳斥得哑口无言了。理智地讲,避其锋芒,或许是最明智的决定。

    但是李牧偏偏说出来了。他这么一说,如果不辩上一辩,倒像是自己甘拜下风了。

    孔门荣耀不容亵渎!

    作为孔圣的传人,孔颖达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便明知是输,他也要战,虽千万人,吾往矣!

    孔颖达挺着单薄的身躯,深吸了一口气,道:“李牧,你休得狂言,你诱导太子叫你大哥,乃是大不敬之罪,我倒要听听,你有何言争辩!”

    “哼!老孔,你这是在逼我了!”

    “逼你如何?!你倒是说出个道理来?”

    “好!”李牧示意李承乾和李泰站到一边,道:“你们俩听好了,今日大哥就教你们,如何无理辩三分!”

    两兄弟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吃瓜群众永远都不嫌事儿大。

    可把孔颖达给气疯了,要不要这么狂妄。自己都说是无理辩三分了,这是何等的不把老夫放在眼内!刚要开口,李牧忽然伸出手,点指孔颖达的鼻尖,道:“孔颖达!你可知错?!”

    孔颖达懵了,他感觉自己的三观都要崩塌了,怎么了我就错了?

    “哼哼!看你的样子,你就是不知道自己错了!”

    李牧不给孔颖达反应的机会,冷笑说道:“孔颖达,你这个只知道埋首故纸堆,不看眼前事的书呆子!你只知道所谓君臣之道,却丝毫不知变通。太子是储君不假,储君是君也不假,但即便是陛下,也有父兄。怎么太子便碰不到了么?”

    “太子称呼我为大哥,乃是对我的一种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如何到你的眼中,就变成了有违礼制?若太子自以为是储君,目中无人,狂妄自大,那便是好么?你是太子的老师,我听闻你经常批评太子,还去陛下面前告状?若按照你的说法,太子是君,而你是臣,你这个臣批评储君该当何罪?你越过储君去陛下面前告状?是否也有挑拨天家不和之嫌?你又该当何罪?!”

    孔颖达的脸色瞬间煞白,他没想到李牧的反击如此之精准,他抓住了李承乾话中的漏洞,而李牧抓住了他的漏洞。是啊,若称呼一声大哥,就是违背了君臣之礼,那么臣批评君,告君的状,又算什么呢?

    不过这次,孔颖达没有这么快败下阵来。或许是与李牧交手的次数多了,他有了点经验,稍稍慌张之后,他便冷静了下来,道:“你这是狡辩!储君虽然是君,但他上面还有一个君,即是皇帝。我是皇帝的臣子,皇帝命我教授储君学识,我是储君的师父,储君学业不精,我批评他,是皇帝赋予我的权力。我向皇帝汇报储君的学业情况,这是我作为皇帝臣子应尽的义务,如何算是挑拨?你说的话,站不住脚!”

    “好!老孔,有进步!”李牧赞了一声,又道:“按你所言,你是储君的老师,为皇帝尽忠,所以不算挑拨,有权批评。那我问你,我也是陛下钦点,作为崇文馆教授的人。我算不算是储君的老师?太子尊敬我,难道不对?若太子尊敬我不对,那对你也无需尊敬,因为你我是一样的,都是奉陛下之命,教导储君的师父!且,我已入宗籍,陛下都以我的伯父自称,多次公开说过,李牧乃朕子侄也!我是陛下的子侄,我又比陛下的儿子们年长,请问孔祭酒,按照礼制,太子不叫我大哥,难道叫小弟?”

    “这”孔颖达有点短路了,他既不能说李承乾尊重李牧不对,又不能说李牧入的宗籍是假的。前者牵扯到他自己,李承乾本就不服管教,若没师父这个名头镇着他,他干脆就辞官回家吧,肯定是教不了。而后者,如宗籍的事情是太上皇定的,李牧乃朕的子侄这句话,他自己就听李世民说过不下四五次,他怎么敢盯着老少两个皇帝对着干?

    孔颖达深吸了口气,正要认怂,忽然脑袋里灵光一闪,找到了一个李牧的短处,欣喜若狂,赶紧道:“李牧!你说的话,也有漏洞!你说自己是太子之师,太子应当尊重你,这话没错。但前提是,你是太子之师!吾且问你,你作为太子之师,可教授过太子?空有师之名,而无师之实,你这个师父可谓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安能心安理得享受太子尊重?我说你,难道说错了吗?”

    “哈哈哈!”

    李牧大笑三声!

    李承乾和李泰登时两眼放光,来了来了!传说中的三声冷笑来了!他们听人说起过,李牧三声冷笑之后,便会一锤定音。如今亲眼所见,果然是与众不同。

    孔颖达听到这三声笑,脸色由白转红,再由红转紫,由紫转黑!这三声笑,他太熟悉了,每次李牧笑完,他就要要晕了,以致于都产生了条件反射,听到这三声笑,眼前就窜花。

    “老孔,你身为孔圣后人,竟然在教学方面如此浅薄,我真是不知道如何说你了!你怎知我没教过?你问问越王,他的四则运算是不是我教的?你再问问太子,难道我没教他,钱的重要性吗?之前太子对我傲慢,我拿出钱给他买了弯刀之后”

    李牧还要继续说,李承乾已经扑了过来,垫着脚去捂李牧的嘴,红着脸大叫道:“孔师父,大哥确实教会我很多道理,你还是别问了!!”

    孔颖达见此情景,痛心疾首,道:“太子,请您自重啊!李牧这厮是在以钱媚上,这是奸佞之臣才会做的事情,请您擦亮眼睛啊!”

    “啊呸!”李牧怒道:“我与太子,乃是兄弟之情,我这个做哥哥的,有钱没地方花,给弟弟买把弯刀,就算奸佞了?那你去问问陛下,陛下花了我二十几万贯,连个欠条也没有,陛下就是昏君、劫匪吗?”

    孔颖达当然不敢说李世民是昏君,眼睛瞪得像是青蛙一样看着他。

    这时,转角走出两人,为首正是李世民,身后跟着高公公。李世民脸色难看,道:“好了!李牧,朕不就是花了你几个钱,用得着总挂在嘴上吗?!”

第354章 论教育() 
李世民从两仪殿下了朝,回到太极殿换了衣裳,正想要去立政殿寻皇后一起用膳,崇文馆的位置,在太极殿和立政殿中间,正好路过,听到李牧和孔颖达斗嘴,便停下了脚步,想听听他们说什么。

    基本上,从头到尾都听完了。他会出来,是因为他发现李牧看到他了,而且这小子还故意提钱的事儿,用来噎孔颖达,把孔颖达噎得又没词儿了,再不出来,恐怕今日孔颖达又得晕过去。

    这青石地面,要是‘仰面栽倒’,孔颖达这个年纪,可真是不知道能不能活了。因此李世民才出来,算是给孔颖达一个台阶。

    孔颖达心知肚明,面露惭愧之色,躬身道:“老臣”

    “孔爱卿不必多言,李牧这小子能言善辩,你说不过他也属正常。你的心意,朕明白,不用解释。朕听到了几句,关于太子对李牧的称呼,朕也以为无妨。朕确实把李牧当做子侄看待,他也确实入了宗籍,太子称呼他一声大哥,也是应该的。”

    李牧听到这话,冲着孔颖达挑了挑眉毛,孔颖达把头扭到一旁,哼了一声,不去理他。

    “李牧!”

    “臣在。”

    李世民正要发火,忽然想到李牧的病,心又软了下来,叹了口气,道:“朕本来还很担心你的病情,正欲下午去看看你,现在见你还有心情跟孔爱卿斗嘴,你倒是想得开。”

    李牧抬起头,脸上挂着仿佛看透世事一样的微笑,淡然道:“陛下,臣不是想得开,臣是束手无策,无奈也!孙神医都说治不了,臣还能怎样呢?如今只好把这件事当做没有,能好好过一天,就好好过一天,该做的事情还得做,该斗的嘴还得斗,不然颓废在家,岂不是变成了废人么?臣不欲让关心的臣的人为臣担忧,因此,逼着自己乐观以对罢了。”

    孔颖达还有李承乾兄弟听到这话,都有些发懵,李承乾行了个礼,问道:“父皇,什么病?谁生病了,大哥他好得很,没看出生病的样子啊。”

    对于自己的儿子,李世民自然没有必要隐瞒,而且他也想让李承乾学学李牧的镇定自若,便解释了一下。三人听说李牧竟然得了脑疾,而且还是孙思邈都束手无策的绝症,四十岁以后极有可能疯癫痴傻,无不动容。

    孔颖达歉然道:“逐鹿侯,老夫不知你患病,多有得罪”

    李牧打断孔颖达的话,手一挥,道:“孔祭酒这是做什么?难道本侯还需要你怜悯吗?区区脑疾,影响不了本侯的发挥,就算是四十岁后,我真的痴傻了,你也未必是我的对手,放马过来,刚才说到哪儿了?”

    孔颖达气得鼻孔冒烟,再也忍不住,怒道:“李牧,你真是欺人太甚,我见你患病,关心与你,你不领情也就罢了,还如此真是、不可理喻!”

    李牧反唇相讥,道:“孔祭酒,你关心我有何用?连孙神医都束手无策的病症,你关心我一下也好不了,我吃的药,你更是买不起,一点忙你都帮不上,你的关心没有用处啊。况且,你对我咬牙切齿,我李牧还没沦落到要考对头怜悯的程度。咱俩辨的事情,也跟我有没有病无关,你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我还没说完。孔祭酒,你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问题,你这样教导太子,是严重的失职,要是再不改正,恐怕太子要被你教育得误入歧途了!我李牧深受皇恩,既然看出来了,就不得不说出来!正好,陛下在此,当着陛下的面,我直言不讳,也免得落一个人前君子,背后小人的名声!”

    孔颖达气得身体打晃,道:“李牧!你休要污蔑人!老夫教书育人几十年,你才几岁?你说别的也就罢了,教书育人你也要指责一番,你、你欺人太甚了吧!”

    李世民也是听不过去了,道:“李牧,你这嘴巴也太损了点。孔祭酒是孔圣人之后,若他的教育手段都有问题,那谁还能担当教育太子的重任呢?难道是你么?”

    李牧肃容道:“陛下,臣绝非无端指责孔祭酒。臣是观察得知,请陛下听完臣的分析,慎思之,再评论对错。”

    李世民看了孔颖达一眼,点点头,道:“好吧,看你这样子,一时半会也说不完,正好朕也有事找你、高干,去传膳,今日午膳,咱们就在崇文馆吃,孔爱卿,李牧,承乾青雀,一起吧。”

    “谢陛下隆恩。”“谢父皇恩典。”

    高公公去传膳,一行人进了崇文馆,拼了两张桌子组成一张方桌,又拿了几个蒲团过来坐了。李世民看向李牧,道:“这个架势,倒有一些文人雅集之感了。李牧,你说吧,你看出什么来了,孔爱卿的教育方法,错在哪里?”

    “那臣就说了。”李牧开口道:“刚刚孔祭酒批评太子称呼我为大哥错了,太子争辩了一句,孔祭酒说出一套道理,太子便不敢说话了。从太子的表情,和孔祭酒说话的语气,臣感受到了如下两点。”

    “其一,孔祭酒非常有自信,他认为他的道理就一定是对的,太子必须接受。若太子不接受,那便是太子的过错。”

    “其二,太子是不想接受的,因为太子有太子的想法,他觉得对的事情,他想要坚持。但为何妥协了呢?因为孔祭酒是陛下钦定的太子之师,且,孔祭酒很不讲究,太子不听他的话,他就要找陛下报告,借陛下之手,敲打太子,以达到让太子听话的目的。”

    说完了两点,李牧看向孔颖达,问道:“孔祭酒,我说的可对?”

    孔颖达尴尬万分,但他又担当的勇气,而且他自认为没有什么错误,便梗着脖子道:“确有此事,但老夫不认为有错。老夫传授太子,无不精益求精,教授太子的东西,全都是圣人之道,旁门异类,一点也不敢传授。太子年少,心性浮躁,抗拒也是正常,老夫不便苛责太子,借陛下之手教导太子,难道是错了么?”

    李世民也点头,李牧并不惊讶,无论古今,在教育的问题上,家长通常是站在老师的一方。

    李牧摇摇头,道:“这便是错了。”

    李牧认真道:“陛下,臣不单指太子,任何人都一样。若他有自己的观点,再接受旁人的观点,都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便如孔祭酒,他对我的成见,也来自于他的所学还有他的偏见。他认为我年少,便在学问上一定不如他,这种想法是错的。而他传授太子的时候,不容分辨,认为他的学问,都是正确的。孔圣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一个人的学问,不可能是全部正确的,也不因年龄产生分别,学问就是学问,道理就是道理,懂得人就可以为师,而不是年长者说得一定对。”

    “孔祭酒教授太子时,只告诉太子,这样对,那样错,而不告诉太子为什么这样对,那样错。太子不明其意,不解其道,自然疑惑不解,提出异议,而孔祭酒不管这些,只顾着向陛下告状,太子摄于陛下的威严,不敢抗拒。如此便产生了隐患,太子年幼,心智尚未成熟,想法也未形成。但若太子长大了呢?长大之后,太子会不会对于孔祭酒心生怨恨,继而对陛下也心生怨恨?天家父子,若因此产生嫌隙,孔祭酒教授的道理,又有何用呢?”

    李世民的脸色严肃了起来,孔颖达争辩道:“我教授太子的,都是圣人的道理,若太子听不进去,还心中产生怨恨,那便是太子不贤”

    “孔祭酒!”李牧加重了音调,打断他的话,道:“请你慎言,太子无论是否贤明,太子都是太子,难道你认为太子不贤,就要换一个太子么?这是孔圣人传下来的道理?”

    孔颖达赶紧闭嘴,他不敢再说了,立嫡立长这一套东西,是儒家学说的根基之一,他作为孔圣后人,是绝对不说出换一个太子这样的话的。

    李世民开口道:“李牧,你说得话,朕明白了。但是孔爱卿已然是世间大儒,且还是孔圣之后,若以他的学识都不能为太子的老师,那么太子的学业该怎么办?”

    “臣以为不是学识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问题。孔祭酒,不会当老师。”

    此言一出,便是李世民都觉得荒谬了,道:“这么说,你会当老师了?”

    “不敢言会,但是肯定比孔祭酒好那么一点点。”

    孔颖达哼了一声,道:“愿闻高见!”

    李牧笑了笑,道:“既然孔祭酒如此好学,那我就简单说一说。其实其中的道理,孔圣早就说过了,只是孔祭酒对于圣人的经典,揣摩不够罢了。”

    不理会孔颖达气得冒烟,李牧自顾道:“圣人言,因材施教。得先了解太子,再制定施教的方法,且不能像孔祭酒那样,直接灌输结论。圣人之言,微言大义,深奥无比。即便是圣人,总结出这些道理,也是经过一番研究才得出的结论,而你直接灌输给太子,太子怎么能理解呢?应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让太子自己明了,才是正途。一句两句也说不完,这样吧,明日我写一篇文章发表在大唐日报上,好好讲解一下为师之道,孔祭酒记得明天买报纸。”

第355章 大唐技校() 
孔颖达被生生气走了。

    他实在受不了李牧的指指点点了,这与气量无关,事关专业,不由他不生气。

    李牧可以在任何事情上指手画脚,但唯独教育上,孔颖达无法接受。因为他姓孔,自汉代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是教育的代名词。而孔家,则是儒家的执牛耳者。历朝历代,孔圣后人就是教育的标杆。

    孔颖达作为孔家这一代的顶梁柱,如今的太子师,他也许有失误的地方,但绝不能接受李牧这个黄口小儿指摘。

    饭,不吃了!

    孔颖达怒气冲冲告辞离去,临走还放下一句狠话。若李牧明日真的有文章见报,并且说得有理有据,他孔颖达便辞去这国子监祭酒之职,让给李牧来做。太子之师他也不当了,同样让给李牧来当。

    这话不可为不重,毕竟是太子之师啊。

    由此可见,老孔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

    对此,李牧只是笑笑,似乎没当做回事。高公公传膳到,李世民、李牧,还有李承乾兄弟二人用过之后,两兄弟告辞离去。李牧本想浑水摸鱼也跟着走,但被李世民瞪了一眼,只好乖乖留下来。

    撤去残羹,李牧规规矩矩地跪坐好,眼睛看着膝盖,一副‘我很老实’的样子。

    李世民看了看他,要不是碍于他的病情,李世民真心想好好罚他一次,这个混账小子,就不能让人省点心么?不是这个事儿,就是那个事儿,没个消停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