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九州造化-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至正午,艳阳高照。

    丘陵之间,一丈多宽的青石大道上,正有一辆马车飞驰。

    青石大道铺得再平,奔跑起来也难免颠簸。然而,那马车飞速疾驰,车身却异常平稳,一点起伏也无。

    山中樵夫见之,直夸“好马”。然而,临到近处,明眼之人方能发现,那车轮之上,竟绕着一层氤氲雾气。那雾气均匀地分布在轮毂上,但凡遇到不平之处,雾气首先着地,自然避免了颠簸。

    也亏得此处人迹罕见,不然被百姓见到,定会以为仙人下凡。

    待转过一个山脚,四野再无人迹。那驾车之人突然飞身落地,竟徒步奔跑,和马车并驾齐驱。

    只见其步法十分怪异,每踏出一步时,看其模样,不是踏向两边,就是踏向后方,可是当脚步踏实时,却总是向前奔去。诡异莫测,奇妙之极。

    而且,其步伐甚大,每一步都似乎要跨出几十丈去,龙行虎步,十分威武。

    只可惜,仅奔出百余丈,他就感到真气耗去十之五六,于是眉头一皱,赶快跳上马车来。

    这时,车内传出声音道“肖大哥,你的步法又精进了。”

    这人自是选择马车奔行的肖逸和申亦柔。离开小城之后,因马儿需要休息,二人就昼行夜宿,一路飞驰,直奔大丘城。到今日已奔行了半个月之久。

    肖逸体内伤势早已恢复,左右无事,就潜心研究负屃之魂传授的“龙形步”法。他曾自创步法,对步法理解甚深,是以研习起来,事半功倍,十分快速。短短几日时间,就全部悟透。

    可是,正如负屃之魂所言,该步法极度消耗步法。若非神农鼎相助,恐怕十天半月才能施展一次。有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比起他人修炼来,不知快了多少倍。

    听申亦柔称赞,肖逸微微一笑,道“此步法博大精深,愈练愈觉得其中奥妙无穷,每一次练习,都有新的收货,当真令人惊叹。”

    申亦柔伸出素手,将车帘撩开,笑道“也只有肖大哥这样的聪明才智,才能创出如此神奇的步法来。”

    肖逸不能明言龙魂之事,只能说偶有所得,自行独创。此时闻言,不仅微微有些脸红,没有应答。

    这些日来,申亦柔按时吃药进补,又能随时修养,气色一日好似一日,清醒的时间也愈来愈多。

    肖逸眺望前途,只见又一座城出现在地平线上。于是,召出神农鼎,以手抵鼎,快速恢复真气。

    身在险地,每次练习结束,他都快速恢复内力,十分谨慎,唯恐有变。

    不过在其汲取灵气之时,却道“劳烦亦柔再给我讲一些儒家学说吧。”

    一路行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大小方城,但是无论城池大也无论富人还是贫民,无不彬彬有礼,谈吐斯文。大到八十岁老妪,小到黄发垂髫,都能出口成章,说出一番大道理来,与那豫州民风又自不同,足见文化底蕴之深厚。

    身在此地,与人一对比,肖逸直感到自己说话粗俗之极,总有一种一张口就被人看穿的感觉。仿佛通过一句话,就能被从外看到里,让人知道自己腹中空空,不学无术。

    于是,肖逸就常向申亦柔求教,请其教授儒家学问,充实自我。

    那申亦柔也极为热心,但有所求,无不应允。一路上,任由马儿奔驰,二人各有所忙,倒也不觉无趣。

    不觉进的城去,肖逸赶着马车直往人群密集之处赶去。在城中转了数周之后,寻了一家客栈入住。那住宿的费用自然是曾知年曾城主所备,就放在马车之内。

    二人早已换了一身衣物,与当地百姓穿着一致,与普通行人并无二致。他人猛然一看,根本看不出什么破绽来。如此,又增加了追踪的难度。

    修真之人只要真气充沛,可以多日不眠不休。肖逸这等行径,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完全违背了修真习性,完全出乎追踪之人的意料。半月下来,不见追踪之人的痕迹,足见此法颇为奏效。

    不过,肖逸看似融入了百姓生活,其修真炼道却时刻未敢放松。安顿好申亦柔之后,就回到房内,关上房门,取出五行灵珠来,摆出五行阵法,四肢大敞,开始五行淬体。

    如今,五行淬体是他唯一的修炼法门。因恐声响太大,召来百姓置疑,他淬体之时,极力控制五行之气。几日才来,肌体筋骨增长有限,但是对于修炼之法的掌控却是愈发纯熟,也算是一大收获。

    如此往复,又过了半个多月,正行间,忽见一座大城出现在眼帘。

    此地平坦广阔,视线极好。而且,那城池就坐落在一座大丘之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百里之外便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

    那城池占地极广,幅员辽阔,气势雄伟,庄严厚重,是肖逸当前所见的最大的城池。

    无用赘言,那城池自然是青州儒家所在的大丘城。

    因路上行人不断,肖逸只能站在车辕上加以眺望。见了目的地就在前方,登觉心中一舒。

    一路上,他虽不明言,但中是提心吊胆,生恐公孙诺等人追将上来,牵连到申亦柔。

    今日,护送申亦柔的重任即将卸下,心情大好,遥望大丘城叹道“大丘城,果然如其所名。依势而建,中规中矩,等阶分明,倒正好符合了儒家之道。儒家选择此地建成,倒的确用了心。”

    在他看来,大丘城之名,应是因地势而定名。

    这时,却听申亦柔道“肖大哥此言差矣。儒家选择此地建成,确实考虑了等级划分等因素,但是其名称却和地势毫无关系。”

    肖逸讶道“毫无关系?那为何取名为大丘城?”

    申亦柔莞尔一笑,反问道“肖大哥可还记得我与你说过的,儒家孔圣人的名讳字号?”

    肖逸随口答道“孔圣人名丘,字仲尼。”说到此,猛然憬悟道“难道大丘城之名源自孔圣人之名?”

    申亦柔点头道“不错。儒家后人为了感念孔圣人之功,就将此城唤作丘城。后来,因此城不断扩大,俨然了九州第一城,后人就习惯在丘城之前加一个大字,也算是对孔圣人的尊敬。”

    肖逸颇为受教道“原来如此。”心中却想道“儒家之地,果然大有讲究,连一个城名都大有来头。”。

第575章 等级() 
常言道,望山走倒马。此时用作“望城走倒马”,也再贴切不过。

    二人从望到大丘城开始,已然驱马奔行了大半日,可还离城甚远。

    愈往近处,肖逸愈是感叹其城池之大,心想到如此大的城池,其内该有多少百姓居住。单从城池规模来看,就知百姓之爱戴,儒道之成功。

    这时,肖逸不再说话,只是静静地注视着面前这座城池。

    不知从何时起,其心底深处就莫名地升起一股正义之意,思想变得异常纯粹,各种信念也突然坚定起来。

    黄昏时分,那朱红色巨大城门终于在望。这时,肖逸突然惊觉,道“浩然正气!”运神向天空望去。

    夜幕降临,天色暗淡。可是在肖逸望来,城池上却笼罩着一层金黄之云,将整个大丘城都照耀的如同白昼一般。

    再仔细去看,当发现,一缕缕细微的金黄之气不断从城中升起,逐渐升高,汇入那金黄之云中。

    “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好一座大丘城,好一个儒家!”肖逸不禁由衷赞叹道。

    来到城门之前,只见城楼匾额上不是书写某某城门之类,反而大大地书写着“安贫乐道”四字。

    百家论道时,肖逸曾听玉临风讲过孔圣人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故事,此时想起,又是一番滋味,心道“儒家弟子也好,天下百姓也罢,都应有此安贫乐道之精神!”

    进得城去,但见中央一条宽敞大道直通丘顶城心而去。大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行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繁华。

    行了一阵,肖逸发现,此处百姓,无论贵贱,皆比其他地方的百姓更加懂礼。

    街上行人虽多,可无不各守其道,但有拥堵,礼让为先,从不会抢占车马之道,仪态万方。

    而且,无论生熟亲密,行人见面,总要行礼问询,道一声“好”。再闻说话之声,温文尔雅,绝无大声喧哗之辈。

    如此,整个大丘城,无处不升腾着一股仁和之气。受此影响,即使一个没有受过儒道熏陶的外人到此,也绝不会做出失礼之事来。

    肖逸愈看愈是敬佩,道“孔圣人所言,一日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矣,其意果然不错。行到此处,方知何为真正的礼仪之邦!”

    又往前行,来到一片酒楼地带。只见华灯初上,文人雅士倚楼望月,品着美酒,吟着诗词,好不惬意。

    肖逸望了片刻,也不禁羡慕万分,只恨腹中无墨,空有一番豪情,却无法表达出来,令人又是憋闷,又是羞愧。

    虽进了大丘城,但是此去申府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眼看天色不早,肖逸提议,休息一日,明日再行。

    申亦柔则道“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大丘城的夜景才刚刚开始,肖大哥何不与我一同观赏夜景,一同前行,岂不绝妙?”

    肖逸赧然一笑道“在儒家人眼中,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我乃俗人,却忽略这世间之美。也好,难得有此良机,我们就夜游大丘城,领略一番礼仪之邦的盛景。”

    夜色渐浓,城内却流光溢彩,照耀的如同白昼。而且,令肖逸奇怪的是,街上行人不减反增,百姓陆陆续续出了家门,来品读这夜色之美。

    肖逸看着百姓脸上洋溢的欢笑,尤其是听到孩童追逐的嬉戏声,心情也渐渐好转,暗道“但愿天下百姓皆如此。”

    因为心生向往,他感到处处都透着新奇。路上一件普通的房舍,一面酒旗,一个屋檐,他都不放过,总要仔细看上几眼,颇有些流连忘足。

    申亦柔也精神大好,偎在车窗处,见肖逸看向哪里,就解释到哪里。二人说说笑笑,倒也不见寂寞。

    行过酒楼区,前方忽有一条大河,自西而东,从城中穿过。

    与别处不同的是,河面上紧挨着架设了三座九孔石拱桥。三桥并驾齐驱,看上去蔚为壮观。

    听申亦柔讲,这三种桥有等级之分,普通百姓只能走西侧石桥,身负功名的读书人可以走东侧石桥,只有真正的孔门之人,才可以走中间石桥。

    肖逸听罢,微微摇了摇头。来到青州之后,他最不喜的就是这等级制度。

    但是,一路行来,发现百姓不但不反对等级制度,反而受到等级制度激励,在教育儿孙和自我诫勉时,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之意。这等精神状态,别处所未有。是以,肖逸一时也不知此制度是好是坏,暂且不做评论。

    再者,他心中也清楚,人与人之间根本不会平等,就是他心中所想的太平盛德之世,也会存在高下之分。

    申亦柔冰雪聪明,凝视片刻,见其神情如常,方暗暗松了口气。

    肖逸站在桥头,只见西侧石桥上行人不断,熙熙攘攘东侧石桥上稀稀拉拉,文人骚客依桥而歇,吟诗作对,别样清净中间石桥上则空空荡荡,一人也无。

    说来奇怪,桥上也无人监督,但百姓谁也不敢造次,莫说登上中间石桥,即使东侧石桥不去踏足。

    肖逸知道此乃德、法并用的教化之功,不禁笑道“如此说来,我应该走西侧的百姓之道了。”拉着马车就向西侧行去。

    申亦柔则唤住道“肖大哥应该走中央大桥才是。”

    肖逸左右望望,道“亦柔走中央大桥,无人会有异议。若是我走上去,只怕不用一会儿就会召来儒家执法弟子了。”

    申亦柔笑道“肖大哥什么时候胆子变得这么小了。”

    肖逸笑道“这和胆子大小无关。到了礼仪之邦,就当遵守礼节。”说着,还是从西侧大道行去。

    谁知,申亦柔脸色一变,道“肖大哥,你只管走中央大桥就是,发生什么事情,由我担着。”

    肖逸一愣,见其不快,想到其身上有伤,不便与之争执,于是答应道“好吧,那就依了亦柔,走一次中央大桥。”心中却以为申亦柔放不开自家身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第576章 规矩() 
马车踏上中央大桥,登时引来无数百姓的目光。

    中央大桥为孔门弟子所留,但是孔门弟子或醉心修炼,或直接御空而去,此桥已不知多久无人踏足了。

    是以,忽见有人踏上中央大桥,百姓无不大感好奇,心想不知是哪家弟子临凡。

    可是,一看之下,却无人识得。而且,看肖逸装扮,和普通百姓无疑,怎么看也不像是孔门弟子。

    百姓中间出现一丝骚动,但是儒家治下毕竟不同寻常,很快就安静下来,纷纷回过头去,继续专注自己眼中的景色。

    肖逸见状,心中稍安,想道“这才是君子之风,天下人若都如此,不知要减少多少无为的麻烦。”

    行到拱桥顶处,视野开阔。往四周一望,但见沿河两岸,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河内还有几十艘画舫,慢悠悠地顺流而下,赏清风明月,品美酒佳肴,着实快慰平生。

    肖逸长吁一口气,感到心情十分舒畅。到过天下许多地方,唯有此地令他生起了长留下来的想法。他不禁惊讶道“难道这就是与生俱来的血脉传承吗?”

    正在这时,忽见迎头奔来两人。两人一老一少,皆身穿儒袍,腰悬长剑,一副儒家弟子模样。

    肖逸知道麻烦来了,便勒住马缰,停身相候。

    二人来到近前,那年轻人已喝道“你是何人,可懂得此地规矩?”

    那年长之人则上下打量一番,忽然失声道“你是”脸色瞬间大变。

    见其表情,肖逸和那年轻人皆是一愣。

    那年轻人奇怪道“师叔,怎么了?”

    那年长之人眼神发直,怔怔地看了片刻,才如梦初醒一般,喃喃自语道“不是他,他没有这么年轻,不是他”

    那年轻人更奇,道“师叔,他是谁?”

    肖逸忽感心中一突,也忙问道“前辈说的是何人?”

    这时,却听申亦柔道“端木师叔,数年不见,师叔更加轻健了?”

    那年长之人回过神来,转头过去,正好看到申亦柔撩起车帘,登时喜道“申家侄女,你回来了。”

    申亦柔嫣然一笑,道“回来了,劳烦端木师叔挂心了。”随口又问道“今夜是端木师叔值守吗?”

    那“端木师叔”点了点头,忽然关切地道“侄女回来了,云儿呢?”

    “云儿?端木逍云?”肖逸听其言语,顿时联想到端木逍云。

    那“端木师叔”登时喜道“你认识云儿?”

    不待肖逸回答,申亦柔已道“端木师叔莫要着急,侄女儿只是受了些伤,先行回来,端木师兄还和玉师叔在一起,没有危险。”

    而后,对肖逸道“这位是端木师兄的父亲,端木霖庭,端木师叔。”

    肖逸与端木逍云交情匪浅,忙向其父见礼。

    那端木霖庭回了一礼,因着急端木逍云下落,忙又向申亦柔询问细节。

    端木逍云等一众人离家周游列州,至今已有五年之久。虽然时不时有书信回来报平安,但是身为人父,总是放心不下。

    特别是昨日下午,儒家密线传回消息,说洛龙城发生了百家混战。因为洛龙城战事未了,兵家与诸家合力封锁消息。儒家密线又知之不详,传回消息有限,只说诸家弟子死伤无计,对儒家弟子情况只字未提。

    直到今日,儒家方面仍无肖逸传回。端木霖庭自然心急如焚,若非职责在身,早已奔赴豫州去了。

    申亦柔知其思子心切,便将洛龙城之事简略说了一遍,道“洛龙城之战,我儒家处于中立地位,所有儒家弟子都安然无恙。也许是玉师叔另有打算,所以未尽快赶回来。”

    端木霖庭听罢,终于放下心来。这时才想起来身边之人,问道“这位小兄弟怎么称呼?”

    申亦柔抢先道“这位是我的救命恩人,专程护送我回来。”竟故意不说肖逸名姓。

    那端木霖庭圆滑世故,自然听出申亦柔不愿明言,也就不再追问,道“既然是申家侄女的车驾,只管过去就是。不过,侄女以后当谨守儒家规矩,此路既然名言规定了只有孔门弟子可行,便是再亲近之人也不可违反。今日,我念你初犯,这位又是你的恩人,不能让外人小看我儒家,就暂且过去吧。”

    肖逸抱拳道“那就多谢了。”牵着马缰继续行路。

    谁知,申亦柔却道“他可不是外人,日后大家自会知晓。”

    肖逸顿感大惊,问道“亦柔说什么?”

    端木霖庭和那年轻弟子也脸色一愕,齐向申亦柔望去。

    申亦柔则故作神秘地莞尔一笑,把车帘放了下来。

    当着他人之面,肖逸也不愿多问,暂且不语,牵着马车继续往前行,心中却倍感奇怪道“难道亦柔早已知道我的身世,所以才千方百计引我前来?可是,她又是如何知晓我的身世?”

    申亦柔曾几次三番要他来青州,此时想来,显然其早已知晓其身份。

    肖逸有一种被人算计,上当受骗的感觉,不过他知道申亦柔绝无害他之意,心中倒也不急。

    待马车远去,那端木霖庭依旧望着马车背影,神情迟缓,有些发呆。那年轻弟子不知就里,忙问其故。

    端木霖庭却道“真的太像了。”

    那年轻弟子又问道“和谁太像了?”

    端木霖庭却不回答,呆了片刻,突然郑而重之地说道“今夜之事,只说是申家姑娘回来了,其他事情绝口不提。”

    那年轻弟子茫然无比,不过在端木霖庭咄咄逼人的目光之下,只要答应下来。

    行过拱桥,只见从此之后,大道两旁皆有两条辅道。毋庸多言,只见辅道上行人不断,中间大道上一个人影也无,就知道前方道路也和石桥一样,有了等级之分。

    肖逸心中不悦,微微摇了摇头,但也没有多置一词,因为他看不到百姓的不满之意。而且,他看着百姓习以为常的模样,忽然憬悟道“这是一种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儒家看似在划分等级,其实是在给百姓定立一种规矩,让人从出生就必须遵守的规矩。唯有人人讲规矩,守规矩,天下才能太平。这规矩就是儒家口中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