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淞水师的总体实力约摸相当于浙江沿海两卫,而单浙江就有九个卫所。越往北,则沿海卫所实力越弱。直到辽事爆发,因地理因素,登莱一带的水营实力才得以增强。
    而沿海诸卫实力最强大的广东,单一南海卫就抵得上两个吴淞卫,如王大力等官兵便都是由广东调来的。露梁海战明军的主力也多来自广东的水师。
    没有魏公公的原本历史中,广东水师也是南明时期抗清的主力之一,但同时也是清军平定南方的主力。原因便是大批广东水师投降了清军,这和清军南下进展迅速,统兵大员望风而降有关。
    攘外要安内,这个前提注定魏公公不可能举世为敌。
    打一帮,拉一帮,也是自古成事者不二法则。
    得了魏公公首肯,王大力赶紧命旗兵打旗,要前方船只靠上起火船只救人。
    与此同时,靖海号也加快速度赶上了逃窜的其余船只。千总雷振再次操炮,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一发炮弹正中一艘船的后侧。中弹之后的敌船顿时速度慢了下来,很快就被驶上来的海军战船包围。
    海面上响起了“砰砰”的火铳声,却是海军的陆战营士兵对着敌船放铳。死伤数人后,敌船上响起投降的叫喊声。陆战营的士兵立即跳帮夺船,将船上的十多个穿山所的士兵擒下。
    从俘虏口中得知他们船上装的都是要运往琉球的瓷器,总价值十多万两后,魏公公一下站了起来,命令海军立即扑灭火势,实在扑灭不得也要将船上的瓷器抢出。
    公公不是贪财,他的解释是这批瓷器都是匠人的心血和技术凝结而成,就这么白白的烧了或沉入大海,实在是可惜。
    又道不管是什么,都是民脂民膏……
    反正说了一通大道理,阮大铖在边上听的直咂嘴这魏太监明明是利欲熏心,偏要冠冕堂皇。
    不过,让公公紧张的是,那条叫火龙炮击中的战船上火势真的很大,船上原本备下用于扑火的沙子和泥土根本扑灭不了火势,眼睁睁看着一船的瓷器就要灰飞烟灭,公公如何能不急。
    好在,接下来的一幕让公公开了眼界。
    却是靠上来的楼船上突然喷出两道水柱来,就如后世的消灭水枪一样,一下就把甲板上的大火给浇灭了。
    公公大喜过望,问左右是何物。
    答称乃是船上所备扑火专用唧筒。
    公公座舰东亚号上就备有唧筒,公公命人取来一观,见其乃是以长竹制成,外表像水枪,却能上下伸缩,此物一头置于海中,另一头用套筒固定于船上,只要提上套筒,海水就能吸入腔中,再压下套筒,水便从喷口出射出。
    经询问得知,这唧筒一般射程达三十多米,但因为是水师配用,经过改进,最远能喷射五十多米。再结合船上备下的沙子,若战船着火,短时间内就能扑灭。
    公公听的不住点头,由然感慨古人智慧多多。
    经两艘楼船扑救,火势已然扑灭,只散发浓烟。有小旗官带领士兵跳上起火船只查看之后,示意用绳子将两船连接,直接拖走。另外一艘叫炮弹击的战船因为舱底进水,只能将船中货物搬运出来。
    与此同时,另外两艘三桅炮船带领十几艘栢船、沙船和快船追上了其余逃窜船只。
    一艘配有小型投石机的沙船显露威风,船上官兵用投石机向敌船抛出大量装满猛火油的火罐,投完火罐后又发射了几样火器,如“神火飞鸦”、“双龙吐珠”等,主要目的就是令对方船只起火。
    有几罐猛火油成功落在一艘船上,火箭射中之后飞速开始燃。猛火油是水师标配,这东西流到哪就火片一光,扑都扑不掉。
    船上穿山所官兵只能和被俘两船一样,迅速叫喊投降,免得靠上来的海军船只开铳。
    发现又有一船被俘后,周某急的额头汗水渗出,让他未想到的是,落在他后面的一条船竟然降下风帆不肯走了。这船上的官兵也是明智,唯恐落得后面船只一样下场,索性直接投降得了。
    促使该船官兵下定决心不跑投降的关键原因就是他们看到了海军船只在救人扑火。
    余下两船却是誓死顽抗,追击上来的一艘三桅炮船上的官兵口含钢刀,手持盾牌,准备跳帮夺船。等到两船紧靠之后,数十官兵放铳射杀,十多名水鬼立即开始夺船,与船上的穿山所官兵展开肉搏。
    明军水师中的水鬼都是艺高胆大之人,和九边的“夜不收”一样,属军中精锐之士。这些水鬼在己方火铳的掩护下拼死砍杀冲上来的穿山所官兵,见大势已去,该船剩余官兵不得不放下手中武器,口喊饶命。
    周某所在楼船陷入海军重围,四下看去,都是海军的战船,部下官兵又无斗志,周某只好下令放下风帆投降。其人很快被五花大绑经快船送至东亚号。
    见到一好像戏子般的魏太监后,周某着实诧异这人是谁,可不等他请罪求饶,那戏子般的年轻人却挥了挥手,对左右道“让他早降不降,这会却来降什么,丢下去沉海。”
    。
第八百一十三章 名将,大大滴的好() 
感谢北京河马主神书友的盟主打赏!
    因太爷去世,忙于老人后事,无法保证更新,故暂不能为你加更,待后日下葬后必定加更。
    ……
    魏公公这是想吓唬这试千户,以便其全盘交底。
    试千户属于卫所的高级军官,想必对于定海卫和海商了解不少。若能坦白交待,公公肯定是会宽大处理的。
    周某果是叫吓住,骇的脸都白了,连忙叫喊饶命。
    公公岂能轻易饶命,若欲使人坦白,必先恐吓到位。
    至少,也得吓到连滚带爬才行,否则,焉知是否抗拒公公的政策。
    时候未到,公公颇有耐心,冷笑连连。
    因海风不小,公公似受风寒打了个喷嚏,于是拿帕子擦了擦。
    正准备擦完给这周某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岂想,不等擦完,就听“啊”的一声长叫,紧接着就是“扑通”落水声。
    公公大吃一惊,抬头瞧去,面前哪还有周某的身影。
    再见左右,俱看着船下。
    公公顿知不妙,起身看去,只见周某正在海上忽而沉下,忽而冒头,大声求救。
    这会救人尚且不迟,周某虽双手被绑,但毕竟是水师的将领,海上功夫颇是不错,还能挣扎一二。
    公公眉头大皱。
    小田则是一脸“只要是公公的吩咐,对的执行,不对的也执行”的忠诚表情。
    公公按住心头正在腾腾冒的怒火,没有责备小田乱来。
    因为,对方并没有做错什么,如果非说错,只能怪他魏公公没事老把个白手帕拿出来做什么。
    须知道,不管是沉河还是沉江,杀人还是放火,白帕都是公公的标配。
    魏公公真是为难。
    救还是不救?
    思虑再三,他没有下令救人。
    这叫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说杀你满门,就让你全家一起。
    周某在海中兀自又挣扎片刻,始终未见船上有人下来救他,心死之后,慢慢的就再也探不出脑袋来了。
    海面,恢复平静。
    不少目睹周某溺死的穿山千户所官兵亦是人人恐慌,以为难逃一死。
    好在,他们担心的事没有发生。
    魏公公召来了被俘穿山千户所小旗以上军官,计有七人,一个百户,两个总旗,四个小旗。
    这一次,公公没有虚张声势吓唬人,直接询问。
    这七人也是老实,既将穿山千户所的实力吐露,也将他们此次出海运货的底细给盘了出来。
    穿山千户所是定海卫后千户所,驻于定海县东北,千户所有官兵四百余,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千户姓蒋,是浙江溪口人,原是浙江参将沈有容的家丁,因功和沈有容的关系调来穿山千户所,而这六条穿山所战船私运的货物就是沈有容的。结果刚刚出港就被莫名其妙给抄了。
    王大力等海军将领起先不知道这批货是谁的,等知道是沈有容的后,一个个脸色都变得很难看。
    原因是,这位沈参将可是鼎鼎大名,曾经在西北、辽东大战奴虏,屡立战功,又于东番大战倭寇,在澎湖大败荷兰红毛夷,其威名便是已战死的邓子龙将军都是敬佩有加的。
    现在海军却抢了沈参将的货,沈参将能罢休?
    以海军的实力对上福建水师,结果是很不乐观的。
    众将皆是担心不知如何是好,魏公公也皱眉不知在想什么。
    阮大铖在边上幸灾乐祸,沈有容可不好惹,魏太监这下捅马蜂窝了,且看你高楼何时塌。
    然而,魏公公内心里是十分兴奋的。
    如果他老人家没记错,这位浙江参将可是大明力主征日的最强硬派。
    当年日军侵入朝鲜后,朝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备倭总经略。然而这位宋经略虽然在战略上讲得头头是道,但一听说让自己上战场去面对日军就慌了神,上疏说什么自己带兵讲求“一字兵法”,即用兵一万,造车三百六十辆,火炮七千余门,以及弓弩,弩箭,火铳之类,要兵部先备齐,方肯出征。
    御史郭实由是弹劾宋应昌担任经略一职不当,宋应昌大喜,马上顺水推舟,要求辞职。万历大怒,狠狠申饬了宋应昌一番,他才不得不出征。
    出征归出征,可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
    宋应昌想到了名将沈有容,于是,沈有容便“补本部院中军”,以经略副官的身份去往朝鲜。
    虽然找了沈有容来护卫自己,但宋应昌仍旧不放心,还找了一个自谓可“驱使神兵”的术士张元阳。结果自然遭来沈有容的不满,双方关系冷淡起来,后来沈有容识趣托疾乞归,不愿跟宋应昌倒霉。
    后来丰臣秀吉拟南北双线作战,夹击大明,可因种种原因未能实行。但明朝得到消息后却不敢怠慢,于是万历命在浙江与福建沿海集结了大量水师,严阵以待。
    福建巡抚金学曾上疏认为,于其等着日军来,不若动用这些兵力先发制人,直接去攻打日本本土,来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
    这个策略得到了当时在福建任职的沈有容积极支持,并且沈有容还将这个战略做了一个小的改动。
    即集结水师直接进攻日本,却不以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为目的,而是以占领日本,从而彻底杜绝“倭患”,使日本成为大明的一个省为目的。
    万历对于将领的上疏是十分看重的,毫不犹豫就采纳了沈有容的改动,命福建和浙江方面为远征做准备。
    结果可惜的是,远征军准备出发时,丰臣秀吉死讯传来了。
    朝堂诸公认为既然倭酋死了,这仗自然没必要打,集结在浙江和福建的水师解散。
    金学曾和沈有容却不同意,二人先后上疏认为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必将陷入内乱,此时大举进攻,正是大明夺取日本的最好机会。若错过此次机会,恐朝廷再无夺取日本之机会。且“倭患”也会随时再爆发。
    不过,此时日军己开始撤退,又有露梁津大捷,朝廷认为将倭寇赶下海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宜再行远征。
    万历争不过朝堂,只能同意远征计划取消。
    沈有容此后也因思念家乡和母亲的缘故,调任浙江参将至今。
    魏公公兴奋的原因就在此了,要知道,沈有容和当年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制定的这个远征计划,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针对占领日本的军事行动。
    现在,他阴差阳错的和沈有容扯上关系,虽然,他演的是反派,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不打不相识嘛。
    沈将军一生的追求,魏公公完全可以满足他。
    尊皇讨奸的大旗下,需要多多的仁人志士,也需要多多的名将。
    名将,多多滴,大大滴,米西米西的才好。
    。
第八百一十四章 合作的前提是先打() 
名将,也走私。
    魏公公对此表示理解,不走私,无以养兵啊。
    沈有容固是南征北战名将,却是武人。
    当下武将之地位,不消魏公公再作论证了。
    况闽浙二省向来就是走私大省,无论古今。
    便是那九边之地,又哪个将领不私下和蒙古鞑、建州奴做走私交易呢。
    大明开国两百年来,走私俨然已是边镇将领资金重要来源,根子便出在国家无钱。
    沈有容身为浙江参将,等同于副总兵,其人蓄意革新,一生以征伐日本为心愿,参与走私从中获取金钱用于养兵,无可厚非。
    至少,沈之举动和那些走私谋利,不为公只为私的将领,以及那沿海诸多贪婪海商要强的多。
    钱可以挣,甚至污都可以贪,但前提,是得把这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揣进私人腰包。
    或言,能办事的贪官要比那不办事的清官,更利国利民。
    就魏公公这趟南下,不也是打着走私的念头嘛,当然,他老人家对此有个更好的称呼——海贸通商。
    市通则利来,市不通则寇来。
    为使利来,则要通商互市;为不使寇来,则要自做寇。
    能达成这两事,公公之名,足以永载青史,光辉万代了。
    拉拢沈有容,联合浙江水师共同征倭,是一件具有操作性,可良性循环,且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大事。
    实力上,浙江有九卫,比之魏公公的皇家海军要强大的多。名义上,魏公公是内臣,只要得了皇帝允准,可以抛开外廷单独行动。
    当年金学曾和沈有容之所以没能远征成功,就是坏在朝堂诸公。而今,却是能绕开朝堂干革命,使之成功性大大提高。
    由此也说明,在大明朝,想要真正办好事,还是离不开太监的参与啊。
    永乐年间下西洋可是后辈大珰学习的好榜样。
    怎么才能深抓沈参将的心,魏公公是胸有成竹。
    他老人家平生最擅长的事,不是武力镇压,而是以礼服人,投其所好。
    再说,在浙江,他魏公公不是没有盟友的。
    从苏州被赶到杭州的苏杭织造太监孙隆公公,可一直把他魏公公这个小老弟当成难兄难弟呢。
    当日无锡事变,魏公公举目无亲之时,只孙公公赠来一首于谦公的石灰吟,这份情义和信念以及理解,当真是不须多说什么的。
    魏公公回赠的那首出自苍水公张煌言的诗,也是寄托太多的个人感情在内了。
    两个世人眼中的没鸟货,在那以诗言志,英雄惜英雄,也是奇闻了。
    诚然,浙江是浙党的大本营,海贸巨利又一向被浙党操控,浙党在朝堂中虽然不及东林势大,但也是出过首辅和好几个大学士的,瘦死骆驼比马大,纵是如今浙党失势,可东林也未能将其连根拔起。其老巢浙江,更是不容他人染指。
    况,魏公公知道,过几年,浙党还会再出一个首辅方从哲,明末三大案的“红丸案”、“移宫案”就与之相关。
    更准确的说,魏公公的姘头西李就是叫方从哲搞没脾气的,而姘头的正牌老公也是叫方从哲搞没的。
    当然,方从哲是好心,谁个知道那红丸会要命呢。
    移宫时,虽然,充当打手的是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
    可要没有方从哲这个首辅压阵撑腰,杨、左等人是干不成事的。
    不管方从哲都干了什么,他起码是那几年大明的第一扛把子,连带着浙党的势力也为之复增。
    所以,这次发兵攻打平倭港,魏公公并不准备将事态扩大,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他还是想和浙党及浙党所操控的浙江九卫合作的。
    毕竟,浙党和东林党不同,若说二者谁更像是资本主义政党,魏公公肯定会毫不犹豫选择浙党。
    因为,浙党的眼界比东林更宽,更远。
    这就是得益于海贸的巨利。
    换言之,浙江和福建以及广东的大部分官绅,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超过这个时代大部分同僚的。
    求同存异。
    只要双方对于海贸有着共同的认知,双方就有了五成合作基础,余下五成,不过是如何分蛋糕而矣。
    而魏公公所具备的眼光和知识,则恰恰是做大蛋糕的那个人。
    一句话,只要浙党愿意跟魏公公合作,他老人家可以让他们的利润翻个几翻。
    因而瞅着众将一脸担心样,公公不由拂袖大笑,一言天塌下来有咱家顶,尔等多虑什么。
    众将见魏公公都这么说了,也只能强颜欢笑,暗自猜测恐怕公公这是准备在皇帝那里进“谗言”了,要不然岂能无事。
    阮大铖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却不认为皇帝就这么听了这小太监的谗言,这出好戏岂能就这么落幕。
    魏公公挥手传令,命将虏获穿山所官兵连同六船押于船队之后,击鼓打旗,海军将士继续奋勇前进。
    不踏平平倭港,誓不还师!
    合作归合作,拉拢归拉拢,该打的还是要打,该杀的还是要杀。
    不把平倭港那帮王八羔子点了天灯,魏公公的权威性就会遭到质疑。
    想要和浙党合作,首先就得让他们知道提督海事内臣魏某不是好欺负的。
    十二月的舟山,也是冷的很。
    “嗖嗖”寒风下,那阴冷劲只叫人在外面呆不得,便是呆在屋内,也是彻骨寒意。相较起来,北方的冬天虽也冷的厉害,可对人的影响反而没有南方这般。
    宋三是中左千户所的小旗,打天亮到现在就一直埋在被窝里,不怨他不肯起,实是外面真是冷。
    这鬼天气,离了床就跟出趟远门似的,撒泡尿都能把雀儿冻的缩成一团,有暖和被窝可呆,谁个愿意出去走。
    可睡的好好的,鼻孔就闻到一股烟味,怪呛人的。
    “咳咳!咳咳!哪个混蛋在烧火,烟这么大!”
    宋三在被窝里骂咧起来,抬眼见屋外一帮家伙正围着铁锅生火。锅里不知煮着什么,一帮人就团在那烤火。
    煮什么呢?
    一见锅里有东西,宋三乐了,顾不得天寒地冻,忙利的穿上衣服推开门走过去,发现锅里竟然煮着块肉,一看顿时乐了。几个手下见着宋小旗来了,忙挪了地方。
    别看宋三是个小旗,可卫所的小旗充其量也就是个工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