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他又写信给友人瞿式耜言道:“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到了天启六年底,传闻又变成了在这次交战中被炮打伤的是努尔哈赤本人,因为受了炮伤,所以老奴在天启六年9月30日死于沈阳了。

    随着这些传闻越来越离谱,这宁远之战也就成了政治上正确的大捷了。

    而在宁远之战中,被后金军劫掠和焚烧的6、70万豆粮,及觉华岛被后金军屠杀的参将金冠等七千水兵、七千商民,就成了点缀袁崇焕大捷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瑕疵了。

    宁远之战后,兵部收到袁崇焕报上的首级只有269人,这个数字和他吹嘘的奴兵亡者一万七千余人,数量上几乎相差了60倍。

    这个歼敌数量的差距顿时让魏忠贤和天启皇帝为之绝倒,到了这个时候,君臣两人那里还不清楚,宁远之战实际上就是一场*裸的大败。

    但是朝廷因为难得取得一场对后金军的胜利,袁崇焕的报捷文书一到京城,几乎就被魏忠贤明发天下,以提振辽东连续失败而低落的军心士气了。

    而且当时魏忠贤想着,虽然这些前线打仗的文武官员总是会在捷报中掺水分,但是最最离谱的也就是夸张两三倍的样子。这一万七千人的斩获,去掉水分基本上有个5、6千奴兵首级的样子就成。

    不过魏忠贤以往见到的都是些没有想象力的武人的下限,他根本不明白一个有想象力的文人的下限在何处。

    最让魏忠贤和天启皇帝气愤的就是,这送来的269颗首级中,没有一颗是真奴兵的,看起来都像是投降后金的明军士兵的模样。

    但是这时朝廷已经发布了宁远大捷的消息,而辽东诸军的封赏都已经分发了下去。袁崇焕更是一举跃居为辽东巡抚,加兵部右侍郎,荫千户。

    这个时候,也是魏忠贤和东林党人在朝中斗争的最为激烈的时候。天启五年八月,在朝堂上取得了对东林党人的全面优势之后,魏忠贤就开始从东林书院为始,将全国书院尽数拆毁,试图打击东林党人在民间的影响力。

    天启六年宁远大捷的消息传来,对于刚刚全面主政朝廷的阉党来说,正是一个及时雨一样的好消息。

    这场大捷无疑是在证明,之前辽东不断失利,就是东林党**国的原因。现在魏公公把东林党人赶出朝堂,辽东就迎来了胜利,不就是说明了东林党才是奸邪吗?

    而且宁远大捷的消息,也昭示着大明中枢还掌握着一只强大的武力,这使得各地的缙绅也顿时失去了支持东林党人的勇气。

    趁着这个机会,崔呈秀在天启六年二月,把已经赶回家的东林党七个领袖再度抓了起来,要进行斩草除根。

    到了这个时候,魏忠贤才发觉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捷,其实还是一场败仗,这个时候去处置袁崇焕,无疑就是给东林党人攻击阉党最好的借口。

    一旦天下士林因此而群情汹涌,魏忠贤知道,就算是天启陛下,也只能推他出去挡灾。

    更何况要追究宁远大捷讳败为胜的责任,那么之前因功赏赐的辽东诸军,无疑也成了欺瞒朝廷的罪人,这个打击面就太过广大了。

    天启和魏忠贤不得不捏着鼻子认可了宁远大捷的存在,默认了袁崇焕伪造军功的行为。

    应当来说,袁崇焕的行为非常的恶劣,而天启、魏忠贤的应对则更为失策。自宁远大捷之后,辽东军队的报捷从此就和事实相去甚远,而这些边军对于朝廷中枢权威的敬畏也逐渐减弱了。

    在宁远大捷之前,皮岛毛文龙向登莱巡抚袁可立报功,五战五捷斩首不过一千九百级。但是宁远之战以后,毛文龙再报捷,就是一战斩首两万余人,俘获马匹五千余,这些未尝不是在学习袁崇焕的所为。 

第187章 袁崇焕的心思() 
其实袁崇焕伪造了这么大一个谎言,心里也是相当惶恐不安的。朝廷的封赏下来之后,袁崇焕三疏辞之,但是上不许。

    辽东巡抚,加兵部右侍郎,荫千户,这个赏赐不可不谓不丰厚,但是相对于宁远大捷来说,却依然有些微薄了。

    和功劳不匹配的赏赐,号称宁远大捷的主持者袁崇焕,却三次推辞,而辽东诸将却出乎意料之外的沉默,这其中的缘由就不得不深思了。

    当然在袁崇焕自己看来,这个伪造军功的把戏,他也是迫不得已。后金攻宁远,缴获了早已不存在的各处粮仓,虽然可以借此冲抵他和辽西将门盗卖军粮的账目。

    但是觉华岛1万4千军民被建奴屠杀,前线数十万石军粮,因为他违背了高第的撤军命令,而沦陷于敌军之手,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算朝廷诸公不追究他违抗命令的责任,他的仕途也算走到头了。

    袁崇焕之所以敢报一万七千人的斩获,一方面是因为要抵消觉华岛1万4千军民被屠,他袖手旁观的罪责。

    另一方面,袁崇焕认为这个数字足以掩盖掉,因为他坚持不撤军,而损失掉的军粮及人员伤亡的败绩。

    而且有了这场大胜,辽东军这数年来花费掉的上千万两银子,也算对朝廷有了个交代。袁崇焕摸准了这些辽西将门的心思,在孙承宗辽人守辽土的口号下,这些辽东军的军官们,已经发展成为了辽西地方的大地主了。

    只要大明还是延续这个防守关外的政策,这些军官们就能奴役从建奴地盘上逃回来的辽人,为自己种田服役,顺便还能从每年数百万两的辽东军饷中分润一二。

    而如果听从了高第、王在晋的命令,放弃关外土地防守山海关,他们这些军头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且也从半独立地位的军阀,重新变成了受到文官约束的大明军队了。

    宁远大捷的获胜,不只是袁崇焕等辽东文职官员的要求,也是辽东武装集团的需求。

    袁崇焕很清楚的了解,这些辽西将门将会站在他这边,帮助他圆上这个谎言。就算朝廷对他的捷报产生怀疑,最多也就是打打嘴皮上的官司,削去一些功绩罢了。

    袁崇焕的计谋果然成功了,他炮制的宁远大捷成为了朝野称颂的大胜仗。朝廷中枢不但没有追究他抗令,而丢失前线全部军粮,及觉华岛军民被屠的罪责,还给他加官进爵了。

    但是袁崇焕自己,却并不想把这场伪造的大捷弄的如此声势浩大,他伪造功绩的目的是为自己脱罪,而不是依靠伪造的大捷把自己弄成抗击后金的英雄。

    如果朝廷怀疑大捷的真实性,无非就是中央和辽东军队之间打嘴皮官司而已,但是当朝廷居然毫不怀疑的把这场大捷当做了扭转辽东大局的关键战役之后,有关于宁远大捷的一切,都会成为天下人关心的对象。

    袁崇焕知道,他可以欺瞒高高在上的朝堂诸公,但是肯定欺骗不了,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辽东军民们。

    一旦宁远大捷的真相被流传出去,而朝廷中枢恼羞成怒之下,他的这场冒险,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但是随后,袁崇焕便发现了,即便是朝廷中枢隐约查到了宁远大捷的真相,却依然替他隐瞒了下来,似乎任何质疑宁远大捷的真实性,都成为了朝廷的禁忌。

    袁崇焕这才领悟了一个事实,在大明的官场,想要被重用,不是看你在做些什么,而在于你究竟说了些什么。

    之后的宁锦大战,虽然袁崇焕被魏忠贤秋后算账,以暮气被革去了职位,但是袁崇焕却一点都不担心,他认为自己已经摸到了大明官场的无上法则,暂时的低落不会给他带去任何影响。

    而且从他伪造了宁远大捷之后,他便和辽西将门深刻的绑在了一起,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罪。

    袁崇焕在东林党内有座师,在阉党这边他送去的大笔银两,也为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只要朝中风向稍稍转变,那些朝中友人自然会让他再度复出。而背后有着辽西将门支持的他,自然把辽东之地视为了个人的自留地。

    天启陛下去世,新帝登基之后,袁崇焕就认为自己的机会到来了。

    他精明的判断出,魏忠贤等阉党必然会失去新帝的信任而下台,而被阉党大压的东林党人将会重新控制朝局。

    于是袁崇焕开始积极联络在东林党内的座师、友朋,企图重新为自己复起造势。

    袁崇焕从一个正六品的兵部职方司主事,数年之内升至正三品的兵部右侍郎,靠的就是熟悉边事。

    因此他谋求复起的官职,也就是辽东巡抚的位置。但是随后崇祯召回王在晋担任兵部尚书的命令,顿时打破了他的幻想。

    袁崇焕很清楚,他当初抗拒高第的命令,死守宁远防线,无疑就成了守辽派的代表人物。而同高第持同一立场的,弃辽派支持者王在晋,是绝不会允许让他得到辽东巡抚的职务的。

    而刚一登基就下令召回王在晋的崇祯皇帝,从立场上看也是偏向于放弃辽东的一派官员的。

    而在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江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的王在晋面前,袁崇焕的履历简直寒酸的不能看。

    袁崇焕立刻觉察到了,他是无法在王在晋的阻拦下,担任辽东巡抚,并自专辽东事务的。

    于是他便说动了韩爌举荐,说服了座师孙承宗出面,和王在晋争夺对辽东兵事的主导权。

    然而在朝堂之上,也不知道崇祯是怎么说的,这位孙先生居然糊里糊涂就放弃了,和王在晋争夺辽东事务的管理权力,反而开始筹备起什么新军和将官学校的建立起来了。

    袁崇焕虽然得到了座师孙承宗的举荐而起复了,但是却只得了一个兵部主事的头衔,兼任军官培训学校的教务主任。

    袁崇焕对于这个起复官职起点之低,大为震惊。随后吏部的同僚告诉他,这是陛下的新规定,除非是因为错误的朝廷决定导致的革职,否则起复使用都比照原来官职减去3等。

    袁崇焕自然是不耐烦从什么武学教务主任的起点,再慢慢爬上去的。他是万历十二年生,现在已经43岁了。

    如果按部就班的上去,到他致仕的时候,估计也就恢复到他被革职前的品阶,兵部侍郎的位置罢了。

    他仔细阅读了孙承宗给他送来的,一份新军、军校筹备及卫所改制等事宜的扎子。

    孙承宗的本意是让袁崇焕关心下新军和军校的筹备方案,看看有什么遗漏之处。

    他对自己这位弟子期望很大,认为今后能代替他接任辽东防务的,也只有袁崇焕一人了,其他人皆不足任。

    不管是新军还是军校,都是从头开始草创,要想等到开花结果,起码也要3、5年后。

    袁崇焕对于前者只是略翻了翻,认为主持这些事务也只能捞些油水,但是想要借此立功升官,大约是很难了。

    他倒是对扎子后面有关卫所改制的事,起了很大的兴趣。以他在辽东任职的经历,让他知道这军屯不但猫腻很多,而且有着现成的卫所兵,很快就能拉出一只军队。

    在少年天子面前,还是那些急功好利的朝臣面前,这都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大功劳。

    袁崇焕认为自己找到了终南捷径,于是不顾天寒地冻,日夜兼程赶到了京城,希望能接手卫所改制及清理军屯等事务。

    不料从京城友人口中,袁崇焕得知了,这清理军屯激起了当地侵占卫所土地的缙绅和勋贵的反击,孙承宗和韩爌正在商议如何压制言官,强行推动卫所改制和侵占军屯事务的正常进行。

    袁崇焕感觉赶到了两位座师面前,向两人进言道:“这田尔耕乃是阉党鹰犬,也是残害我东林前辈的凶手之一,两位老师现在压制这些言官,岂不是替这阉党余孽出头吗?”

    韩爌默然不语,而孙承宗皱着眉头说道:“但是这卫所改制和清理军屯事务的主事者,是老夫啊。且这些事务能否推行下去,也关系着新军的建成,老夫若是无动于衷,岂不是自毁根基?”

    袁崇焕立刻说道:“新军建成的关键,在于卫所改制,而不是清理侵占军屯事务。那些勋贵豪族,想要阻止的也是清理侵占军屯事务,不是卫所改制。

    而新军筹集关系这老师的功业,又怎么能把它交给一群阉党鹰犬去操办呢?今后天下士林清流,岂不是要攻击老师和厂卫勾结,欺压地方名士?”

    孙承宗顿时大怒,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袁崇焕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

    最后韩爌和孙承宗都被袁崇焕说服了,借着勋贵豪族弹劾田尔耕的机会,把卫所改制的权力抓回到东林党人的手中。

    用对清理侵占军屯田地上的让步,换取这些勋贵豪族只把目标放田尔耕等锦衣卫身上,而不是扩大到主持整个卫所改制工作的孙承宗等东林党人的身上。 

第188章 毕自严() 
袁崇焕自以为十拿九稳的计划,在朝会上却没有获得让他满意的结果。而崇祯随后借着工部尚书吴淳夫调拨军士服工役的奏议,直接把朝会引向了京营整顿的事上去了。

    在皇帝的逼迫下,英国公以退为进,借口自己老病干脆让出了京营的管理权力。对东林党和非东林党人来说,虽然都想让自己人坐上这个位置,但是最重要的却是,阻止对方获得这个位置,以防止对方玩政治斗争以外的把戏。

    不过崇祯设立的第一个条件,拦住了京城中的勋贵和武将。而他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则让文官们自己就先退缩了。

    在朝堂上的这些文官之中,有资格担任协理戎政的,同样是有担任六部尚书,甚至是入阁的希望。

    为了一个协理戎政的位置终结自己的仕途,大部分文官都是不愿意的。

    在韩爌看来,这个位置无疑是最适合袁崇焕的,虽然他被革职之前已经是兵部右侍郎,但是起复之后也只是一个兵部主事而已。

    现在能够担任协理戎政,已经可以算是高升了。而且从某些方面来说,韩爌也隐隐有些畏惧这个胆大妄为的学生,如果能够用这个位置拴住这个学生,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韩爌被迫从首辅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在老家也痛定思痛的仔细思考过,东林党人为什么会斗不过阉党。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一是东林党人内部不团结,二是东林党人高谈阔论的人有很多,而肯做点实事的人太少。

    袁崇焕虽然常常口出狂言,但是在东林党内,还算是肯做点实事的人。

    而且袁崇焕不仅和辽西将门交好,身家也相当的豪富,送给他这个老师的礼金也是千金起步,因此韩爌对于这个学生还是相当看重的。

    然而袁崇焕做事之胆大妄为,也常常让韩爌有些胆颤心惊。有时候他常常在想,自己今后会不会被这个学生牵连。

    不过今天崇祯提出的担任协理戎政的条件,却让韩爌觉得这不是正好是为他这个学生而设置的吗?只要能够束缚住这个学生的野心,那么他就可以毫无顾忌的使用袁崇焕的才能,而又不用担忧今后会有什么后遗症了。

    然而袁崇焕显然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仕途,帮助东林党人换取一个掌握京营兵权的机会。

    看着袁崇焕躲避着自己的眼神,韩爌也知道,他是强迫不了这位学生主动去请求担任协理戎政的了。

    看着朝堂之上突然安静了下来,朱由检不由继续说道:“朕想出的,也就这两条,诸卿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崇祯说的两个条件,已经把这个位置变成了一个官员仕途的尽头,这让大部分觉得自己还有上升余地的文官们,顿时失去了兴趣。

    朝中的官员们也看出来了,现在适合坐这个位置的人,只有勋贵武臣。大明的文官也许私下会和勋贵武将有往来,但是在公开场合,没有那个文官会表现的和勋贵武将关系很亲密,因为这会引发皇帝和同僚的猜忌。

    朱由检看着下面的朝臣们摇头表示自己没有条件要增加,但也不再继续举荐人选之后,随张口说道:“既然诸卿没有添加的条件,也没有举荐的人选,那么朕先提一个好了。

    朕昨天去五军都督府巡视,刚好看到福建总兵到京城履职,朕觉得福建总兵和京营将士没有什么瓜葛。朕一声令下,他就日夜兼程赶到了京城,可谓忠顺。朕就提名福建总兵俞咨皋,担任总督京营戎政,负责京营改制的事务,诸卿以为如何?”

    原本只是在看戏的工部尚书吴淳夫,听到了崇祯的提议之后,顿时心念一动,在他的暗示下,几名言官立刻站了出来,支持皇帝钦点的这个人选。

    福建总兵俞咨皋这个人,和朝中阉党、东林党人都没什么瓜葛,而他和工部尚书的姻亲关系也一向少有人知道,因此对朝中的大臣们来说,倒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人选。

    随后左副都御使李夔龙也出来支持了崇祯的提议,于是俞咨皋的新任命就没怎么阻碍的通过了。

    朱由检借势收回了京营的大权,心情总算开朗了些。对于工部尚书吴淳夫语气终于缓和了下来。

    “吴尚书,近日来气温剧降,这京城百姓冬季取暖的一为木炭,一为煤炭。京城左近虽然多山,但也砍伐一空了,木炭价格也越来越高昂,普通百姓未必能承担。

    倒是这煤炭取用方便,价值也较为廉价,方是京城百姓冬季取暖的最好选择。

    工部可有计算过,这保证京城百姓整个冬季取暖的煤炭用量吗?还有京城的煤炭来自于何地,能否按时足量的提供?”

    崇祯的问题让吴淳夫顿时变得很茫然,虽然陛下关心民生是件好事,但是关心的这么细致,对于他们这些大臣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以往不管是万历、天启等皇帝,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季,最多也就是吩咐顺天府,给京中贫困之户给些米粮柴薪,不要在京城出现冻死的事件就行。

    现下崇祯不说发放米粮柴薪,反而问起京城百姓一个冬季要用多少煤炭的问题,这就让吴淳夫有些伤脑筋了。

    吴淳夫思索了一会,就小心的说道:“老臣惶恐,每日运输进入京城薪炭数量的情况,一向都是顺天府掌握,工部以往一向不涉及这些事务,而且现在顺天府府尹出缺,老臣难以统计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