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壁炉里燃烧时发出极为清新的香味,让走进会客厅内的孙承宗精神为之一振。

    坐在壁炉前往里丢木头的崇祯,听到脚步声后便头也不抬的吩咐道:“给孙先生拿张椅子来,放在朕边上,这里比较暖和。”

    对于皇帝喜欢亲自动手做些奴婢们工作的毛病,吕琦等宫内太监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大明历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爱好,有人喜欢斗蛐蛐,有人喜欢修道,有人喜欢养猛兽,还有人喜欢做木工活计。相对来说,崇祯的这点爱好已经算是相当正常了。

    坐下之后的孙承宗,看到崇祯对着整堆木头挑挑拣拣半天,才丢进壁炉一根,不由有些好奇的问道:“陛下这么个挑法,莫非这些木头丢进去烧火,还有什么讲究不成?”

    看着壁炉内的火势已经足够温暖时,朱由检才直起腰背对着孙承宗说道:“也不算是什么讲究,这些木头有软木和硬木之分,软木容易点燃,但是烧的太快,硬木虽然难以点燃,但是一旦点燃后便能烧上很久,所以我要将之搭配一下,这样才能即保持火势,又不至于太过频繁的添加木柴。”

    孙承宗看了一眼壁炉里跳跃的橘红色火焰,不由微笑着说道:“想不到陛下连这点小事都要琢磨出个道理来,老臣真是为大明感到庆幸,先帝若是能够看到今日的大明,想来也是能够瞑目了。”

    朱由检放松身体靠在椅子上,同样注视着火焰,许久方才出声说道:“皇兄真是可惜了,若是皇兄仍在,我也就不必如此辛劳了。”

    听到崇祯话语中颇有几分颓废之意,一时忍不住发出感慨的孙承宗赶紧转移了话题说道:“昨日陛下命人送来的公文,臣已经细细的读过了,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这件事?”

    用烤的温暖起来的双手在脸上揉搓了数下之后,重新振奋起来的朱由检终于开口认真的说道:“事情的真相,想必孙先生也能够从两份公文中拼凑出来了。在朕看来,虽然这看起来是一件事,却要一分为三来处理。”

    孙承宗有些好奇的问道:“陛下所谓的一分为三,是何意思?”

    朱由检在心里盘算了片刻,这才说道:“一个是争抢功劳在前,假传上谕在后的丰大总督;一个是衮楚克台吉死后掀起兵变的衮楚克余党;还有一个就是在兵变中一直效忠于朝廷的蒙古将士。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赏功罚过,仅仅因为平息了这场兵变就要按照他们的汇报去奖赏,那么那些一直效忠于朝廷的蒙古将士岂不心寒?”

    孙承宗沉默了一阵,方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是陛下也当考虑下蒙古各部的感受,现在有这些察哈尔那颜们作证,袁崇焕诛杀勾结满人的衮楚克台吉,虽然其手法过于粗糙,但起码也还是师出有名。

    可若是要处置袁崇焕,就得将袁崇焕的作为抖露出去。臣担忧原本已经接受现在这个说法的蒙古诸部,恐怕会因此对朝廷心生怨恨。这样一来,陛下对于蒙古诸部的爱护之情,也就无法让这些蒙古人理解了。

    更何况,这些察哈尔那颜起兵反叛也只是一时冲动,否则也不会被柳敬亭、额哲等人轻易收服平息叛乱。既然柳敬亭、额哲他们已经同察哈尔那颜定下了约定,朝廷再以此为借口算后帐,恐怕也难令他们心服吧?”

    朱由检正想解释,他并不是如孙承宗想的那样去处置,不过他心中的念头一转,出口却说道:“那么以孙先生的看法,这件事应当如何处置较好呢?”

    孙承宗昨晚在家中也是半宿没睡,都在考虑一件事,那就是当袁崇焕被追究责任之后,总参谋部内部及朝堂上的政局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他反复思量之后,只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旦袁崇焕被问罪,不管是下牢查办,还是保持颜面的勒令退仕,都可能造成总参谋部和朝堂上的混乱。

    虽然崇祯对于袁崇焕一直不待见,但是在孙承宗、鹿善继和朝中其他文官眼中,这位却是总参谋部最好的继任者。一来他是进士出身,和白身的茅元仪相比,天然被文官们所乐意亲近;二来便是袁崇焕有知兵之名,特别是宁锦之战的资历,使得文官们认为,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一定才能的。

    因此,就算皇帝不怎么待见袁崇焕,孙承宗等人也是着重培养他,试图一点点的扭转皇帝对其的看法。这也使得总参谋部和军校内,有着一大批支持袁崇焕的军官。

    这些支持袁崇焕的军官,从根本上来说,实是孙承宗自己的嫡系。在孙承宗看来,若是皇帝真心不待见袁崇焕,那么也可以令袁崇焕成为一个过渡者,毕竟皇帝还很年轻,忍上袁崇焕担任一两届总长,就可以让下一代上来了。

    虽说孙承宗自己并不贪恋权位,但是对于总参谋部这个组织的未来,却容不得他不做好一切准备。他并不希望在自己走后,总参谋部就脱离了他为这个组织所制定的轨道,从而让他这辈子最后倾尽心血建立的总参谋部变了味道。

    而且,在孙承宗担任了陆军军官学校的初任校长之后,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一个依附于他的军中派系已经形成了。哪怕他在怎么大公无私,到了这个时候也是要为自己的嫡系门生们考虑一二的。

    他原本以为,袁崇焕有足够的资历和能力担起他离开后的重任,这才让这些嫡系门生交付给了袁崇焕。但是谁能想到,这位居然在关键时刻作出这样利令智昏的举动来。到了这个时候,孙承宗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了。

    而且此时再想将袁崇焕从派系领头人的位置上替换下来,他也找不到人可以代替。茅元仪出身和资历都不足,而且其长于行政事务,缺乏聚拢人心的能力。孙传庭是皇帝一手提拔的,原本就是用来牵制他们这个派系的人物,自然无法让他来替换袁崇焕了。

    到了这个时候,袁崇焕本身已经不重要了,确保自己的嫡系不受其牵连,维持住总参谋部内部的稳定才是重点。但是想要保住其他人,就得先保住袁崇焕,起码不能让他就这么灰头土脸的退仕回家。

    否则一旦清算下来,他颇为看好的几个部下,这次恐怕都要同袁崇焕一起下去了。没有了袁崇焕在前头挡风挡雨,孙传庭继任总长之后,恐怕未必还会给其他人机会复起。毕竟孙传庭在军校中任教了这么久,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的班底的。

    再一次想着这些勾心斗角之事,孙承宗不由长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臣以为这件事还是冷处理比较好,就是不要引起众人的注意,静悄悄的把这件事处理掉,那么蒙古诸部也就不会因此心生怨恨了。”

    朱由检想了想,不由直起了身子,向孙承宗这边倾了倾问道:“先生所谓的冷处理,是指?”

    孙承宗沉默了数秒才答道:“袁崇焕终究是做错了,虽然迫于形势,我们不能公开处罚他,但是却不代表我们不能给他一些教训。

    这件事之后,恐怕其在蒙古诸部那颜的心中,声誉是极低的了。丰大总督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为了看护草原的安宁,调解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失去了蒙古人的信任,他继续担任丰大总督,只会令草原上的诸部团结起来对抗朝廷,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以他的资历,若是调回京城也不能做冷板凳,因此只有平调地方。臣思来想去,眼下恐怕只有两个地方适合其去。”

    朱由检顿时生起了兴趣,随口问道:“是那两个地方?”

    孙承宗随即说道:“一个是云贵总督,洪承畴在当地治理的不错,缅甸、越南现在都很恭敬,让他同洪承畴对调,去昆明好好反省一段时间,也是不错的。”

    朱由检对于这个提议不置可否,于是接着问道:“那么另一个呢?”

    看着皇帝的表情,似乎云南还是太近了,孙承宗心中叹息了一声,口中不由说道:“至于另一个,便是让他将功赎过。且让他去代替唐王就任印度总督,开拓印度总督区,这也正好将唐王调回国内来,藩王出镇一方,终究不是什么好事。”

    这一次朱由检倒是没有立刻说什么,他用手指敲着扶手思考了许久,方才对着孙承宗说道:“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叛而复降的蒙古那颜,先生又是怎么考虑的?”

    看到崇祯似乎有首肯自己建议的意思,孙承宗松了口气,不假思索的说道:“臣以为,当借着这个机会收回各部那颜手中的领兵权力,实施军政分离之政…”

    朱由检低头思考了许久,方才对着孙承宗回道:“朕以为,先生对于各部那颜的处置是妥当的,朕会令总参谋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根进这件事,至于对袁崇焕的处置么…”

    

第721章 将功赎罪() 
到了袁崇焕这个地位,处置起来已经不是单单一个人或是一个家族的问题了。在他们的身后,乃是一整个圈子,处理这样一个人,就等于是要对这一整个圈子下手。如果不是到生死关头,朱由检也不会做这么粗暴的选择。

    毕竟再怎么说,袁崇焕此时的地位还不及当初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既然他都可以容忍魏忠贤生存下去,现在还算不得权宦的袁崇焕,自然也不值得他去下手。

    当初高攀龙、左光斗等东林党人试图清洗朝中一切非东林党人的势力,结果硬生生的逼出了一个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而这些阉党的反击,虽然沉重的打击了江南士绅在朝中的代表,但却也造成了朝野对立,整个南方士绅阶层对于朝廷的离心离德。

    在崇祯登基之初,北京的政令在长江以南地区已经很难落实下去了,甚至于都出现了地方士绅煽动民众围攻锦衣卫和税监的事件,从而导致缇骑不敢远离京城百里之外去执行公务。缇骑是什么?这是皇权的代表。

    地方士绅聚众拦截缇骑,而地方官员居然采取默认的姿态,这也就表明原本和朝廷一体两面的皇权正被文官集团剥离出公权力,大明的统治阶层正处于内部激烈斗争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之下,大明好像是一条长了两个脑袋的蛇,一个脑袋向西,另一个脑袋必然向东,在这种政治内耗中,国家还有什么精力去对付外敌和突发的天灾?

    虽然魏忠贤以武力强行压服了持有异议的反对派,但是这种粗暴的手段后遗症是相当大的。否则也不至于崇祯刚一登基,魏忠贤的党羽们就纷纷抛弃了他,让崇祯轻而易举的便夺回了政权,将之流放到了凤阳去。

    只要是个政治人物都知道,想要办点什么事都要集权,但也有许多人并不明白集权究竟集的是什么权力。并不是你坐上皇帝的位置,发布几条命令,权力就能归拢到你的手中的。

    说到底,所谓权力乃是指左右人心的力量,而不是一个能够发号施令的官职。所谓集权,终究是让人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到他人手中,从而让人们所愿意跟随的领袖对他们发号施令。

    所以权力的集中,就好比是一个金字塔,最下一层的是底层民众,中间是官僚和民意领袖,最上一层就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统治者的权力并非无中生有,他必须依靠这些官僚和民意领袖才能影响和支配最底层的民众。

    国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更能代表底层民众的官僚和民意领袖上升,从而淘汰那些被民众所抛弃的官僚和民意领袖。改良主义则试图让民众重新信赖被他们所抛弃的官僚和民意领袖,从而维持住旧有的统治结构。

    所以改革常常会变成一场暴力革命,因为旧有的统治者并不甘心这么轻易的让出自己的位置。而改良主义虽然能够延缓一个王朝的寿命,最终却必然会导致失败,因为人民终究会发现,所谓改良主义不过是一块裹着蜜糖的毒药,统治者始终没打算作出真正的让步。

    朱由检想走的自然是一条改革之路,而不是延缓统治的改良主义。只不过今日大明的新生政治力量还太过弱小,还不足以单独支撑起对于这个国家统治的责任。在这样的局面下,拉拢团结一部分较为开明的士绅地主,以对抗那些顽固的大地主大士绅,也就成为了朱由检必须要使用的政治手段。

    而袁崇焕所代表的,事实上正是大明大多数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僚。他们不是文震孟和刘宗周,身后有着家族和先辈门生故旧的照拂吹捧,因此还没有科举入仕,已经成为了天下闻名的文宗名流。

    对于文震孟和刘宗周这类大地主大士绅的代表人物来说,一生的道路早就被安排好了,他们人生中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家族名望传承下去,而不是去同底层平民打什么交道,做什么实际事务。

    他们同样也不是夏允彝这类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敢于背叛自己出身阶层的人物,他们只是一群非常现实的政治投机者而已。

    袁崇焕可以在魏忠贤得势时向阉党示好,也能在魏忠贤倒台后迅速转回东林党人的立场,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无疑就是说明了此人信奉的只有权力而不是什么政治理念。像袁崇焕这样的人物,在大明官场中实在是太寻常了,只不过袁崇焕的运气比较好,才能浮现出来而已。

    处置这样一个人物,其实是于事无补,在目前大明的官场环境下,还会有后继者不断涌现出来。而且,在目前柳敬亭为其擦了屁股的状况下,至少明面上袁崇焕并没有什么大的罪名给崇祯下手。

    有着蒙古诸那颜的证词,衮楚克台吉勾结满人试图背叛大明的罪证已经确凿,袁崇焕上报的公文也是四平八稳,光从这些证词和公文的内容来看,就算是崇祯也只能认为袁崇焕当时的处置是属于当机立断,而不是伪造上谕滥杀大将。

    至于锦衣卫的报告,显然是不能够公开的。公开之后,对于朝廷威信的杀伤力,可比处置一个袁崇焕要大的多了。而若是不宣布罪名就处置一方封疆大臣,那么只会把那些中立派官员都推向反对改革的守旧派那里去。

    对于大明这样一个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庞大的官僚集团中有人也许会接受改革以挽救自己,但绝不会接受一个凌驾于任何规则之上的权力,这样的权力将会威胁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存在。

    就好比袁崇焕擅杀衮楚克台吉的真相泄露出去,立刻会让蒙古诸部离心一样,崇祯无理由的处罚了袁崇焕,同样会面临文官集团的恐慌。

    更何况现在袁崇焕还是平息衮楚克台吉叛乱的首功之臣,处置了他之后,下面那些立功之臣要不要奖赏,就成为了一件很尴尬的事。

    因此对于袁崇焕的处置,朱由检也是思考了许久。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孙承宗会主动让步,以放逐袁崇焕的代价,来结束这件事的后患而已。

    朱由检想到这里,便接着说道:“…印度大陆并不是蛮荒之地,同样有着一个正在崛起的莫卧儿王朝。而且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我们终究还是要跨出马六甲海峡,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的。

    就目前来看,印度大陆人口繁盛宛如本朝,其地方不但辽阔,且颇多资源财富,实是我大明工商业今后几十年内着重开发的要点。

    从大明往印度大陆,现在有陆路三条,海路一条。陆地上的三条是,北线从西域绕道阿富汗进入印度大陆北部;中线从乌斯藏经尼珀尔进入印度大陆东北地区;南线从云南经缅甸抵达印度大陆东北地区。海路则是绕马六甲经缅甸抵达印度大陆各口岸。

    以上这四条通道,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只有陆路南线和海路这两条通往印度的道路。另外两条不是太远,就是路上太过艰难难行,因此难以利用起来。

    而不管是走南线陆路,还是走海路,缅甸都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要点,因此控制缅甸就是云贵总督和印度总督必须要齐心合力去做的一件事。

    袁崇焕的才能和资历并不足以让洪承畴配合他,而且他的操切性子也容不得他慢慢经营印度大陆的突破口。因此唐王和洪承畴两人的位置,都不适合他。

    袁崇焕这个人啊,色厉而胆薄,无谋而好断,刚愎而自用,若非如此,衮楚克台吉也就用不着被杀了。既然孙先生想要让他将功补过,朕以为不如就让他去经略静海城吧。

    静海城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点,也是亚欧航线最为重要的门户。过去欧洲人没有注意到这里,因此让我们抢先得了手。但是随着亚欧贸易往来的进一步繁荣,静海城终究会成为欧亚各国所关注的一处港口。

    此地距离我国实在太远,要想守住这一地区,指望国内的援助恐怕是来不及的,因此还是得靠对于当地的经营才行。

    非洲大陆虽然愚昧落后,但是各种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如果依托静海城向非洲内陆发展,我国不仅可以在非洲真正立足,还能够建立一处探索非洲大陆的进入口。

    所以朕打算把静海城及附近的一片区域建成为我国的南非省,并设立南非总督一职。袁崇焕这么喜欢自行其事,就让他去南非为大明开疆辟土吧。那里山高皇帝远,想来他可以好好过一把瘾了。”

    听完了崇祯的决定,孙承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静海城,这可真正是天涯海角了,一个不好袁崇焕也许就再也看不到大明的景物了。

    孙承宗想了许久,方才对着崇祯小声说道:“九黎州不行吗?静海城是不是太远了些?”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九黎州上面不过是些野人,派一些囚犯过去都能扫平了,何须袁崇焕去。静海城虽然远,但是地理位置还是相当重要的。再说了,他要是想要立功赎罪,不去南非还能去哪?”

    

第722章 沈阳来使() 
虽然许多人都非常不解,为什么平息了衮楚克台吉叛乱的袁崇焕会被派遣到静海城去建立南非省,但是有着孙承宗亲自出面的背书,支持袁崇焕的官员们终究还是没能改变崇祯的决定。

    去掉了袁崇焕这个竞争对手,孙传庭终于顺理成章的晋升为了陆军参谋总长,而孙承宗也终于辞去参谋总长一职,正式退休,并获得了一等华表勋章。在皇帝的建议下,他还是领取了元老院议员的职位,并以这个身份继续留在京城休养。

    关于袁崇焕的下场,京中官员只是关注了一阵便很快被另一个焦点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