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当他现身之后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在衮楚克台吉控制的城市里抓捕他,要是他拉起嗓子直接喊上一声,恐怕他们这队人马谁也出不了城了。

    他身为大明的边疆总督,若是被对方生擒活捉,那面子可就丢大了。而且他此次冒险入城,实际上是擅自做主,想要独占平息察罕浩特内患的功劳。

    毕竟按照皇帝和总参谋部的指令,他原本应该再等上一两天,和额哲等人会面后以朝廷慰问边地将士的形式入城的。有额哲这位察哈尔部正统继承人在场,迫使衮楚克台吉交出兵权应当不是很难之事。

    失去了兵权的衮楚克台吉,朝廷要他返回京城叙职,对方自然也不会作出什么反抗的举动来。只要当他到了京城,是圆是扁就是朝廷说了算了。

    但是在这个计划里,袁崇焕就彻底变成了配角,出尽风头的是年轻的额哲,这如何能够让他甘心。

    袁崇焕复起的时候还是想去辽东的,毕竟大明最强大的对手就是满清,在这个战场上是最容易立下功劳的。作为一个科举考试排名靠后的进士,如果走寻常路的话,袁崇焕这辈子最高能够升到一部侍郎,已经算是极了不起的成就了。

    但是凭借着敢为人先,敢出大言,敢破坏官场规则的胆量,袁崇焕短短几年内就走完了人家十几二十年的仕途。

    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天启皇帝还试着用了用他,而现在这位崇祯皇帝却始终对他警惕的很,不仅不让他前往辽西整备军务,甚至连京城也没让他留,而是把他调来了漠南草原。

    原本他以为,虽然这里远离满清,但是朝廷想要吞并漠南草原,总还是有他的立功机会的。但是谁能想到,林丹汗这么不争气,跑了一趟漠北就失踪了,大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吞并了察哈尔部,从而控制了大半个漠南草原。

    锦州…义州…龙城…察罕浩特…锡林浩特,直到漠北的乌兰巴托,这条北方防线的形成,算是彻底让他所在的丰大地区成为了一个较为安全的后方。

    对于其他的大明官员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于袁崇焕来说,这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这样一来,他岂不是要在丰镇养老了?

    虽说丰镇附近的草原景色极为秀丽,但这可不是袁崇焕想要的生活。因此当出了衮楚克台吉和阿敏同满清私下往来这档事之后,袁崇焕自然就感觉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这件事要是能够办好了,他也许就可以不用待在丰镇数星星了。

    但越是紧张就越容易出错,更何况他一时情急还伪造了皇帝的口谕,这下他都不知道要如何向朝廷汇报这件事了。一想起那位年轻的皇帝陛下,袁崇焕就觉得头皮有些发麻。

    和这位皇帝相比,天启皇帝更像是一个胡乱发脾气的小孩子。虽然大家都担心皇帝身边的九千岁会找自己的麻烦,但是却也没害怕到抛弃旧有的做官传统。

    毕竟阉党中人也一样是官场的一份子,除了政治斗争之外,他们遵循的也还是大明官场的做官传统。哪怕天启皇帝再怎么用身边的宦官去监督地方,也无法让整个大明官场有任何改变。

    而年轻的崇祯登基之后,原本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皇帝,毕竟这位还及不上他的兄长天启皇帝,连正经的皇室教育都没有学习过。

    但令人跌破眼镜的是,正是在这位年轻的小皇帝手中,大明开启了十余年的改革运动。到了今时今日,所谓的官场旧传统已经摇摇欲坠,那些青年学社出身的官员,特别是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官员,对于所谓的官场传统不屑一顾,他们正以一种全面革新的方式,取代着大明官场的传统。

    此刻就算是普通的读书人也看出来了,皇帝改革的继续推行,将会使得科举制彻底没落,由国家控制的学校教育将会取代现在的私塾书院教育,从而把科举制彻底异化。

    虽然大家都看出了这一点,但是在这件事上反抗教育改革的人数却始终不多。因为皇帝推行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扩大着底层读书人的就业。

    三年一届的科举,一届不过录取300多个进士,就是这点人数,从前大明的官场都消化不了。更别提那些举人出身的读书人想要选官,没有关系和钱财的,就算等到七老八十也未必能够等到一个位置。

    举人尚且如此,秀才和童生就更不用说了。读书人不中进士,哪怕社会地位再高,这日子也只能算是将就了。

    学校教育的推行,在某种方面来说,就等于是给了这些底层读书人一个出路。在简单的培训之后,他们就能够按照国家编订的教材去教导学生。

    而教师属于公职,也就是说有一定几率可以让这些教师进入到仕途中去,这可比千军万马过科举的独木桥强多了。因此哪怕大家知道,学校教育其实是在掘科举制的根,但是底层的读书人依然还是支持了朝廷,因为这给了他们一个出路。

    没有了人数众多的底层读书人的声援,进士举人们的抗议就显得有些薄弱了。更别提,随着湖湘学派倒戈,把岳麓书院变为湖南大学之后,支持学校教育的读书人已然隐隐压倒了维护科举制的守旧文人。

    在读书人眼中神圣不可动摇的科举制,尚且被皇帝动摇到这种程度,他这个区区总督在皇帝面前又抵的什么呢?袁崇焕知道自己若是不能给皇帝一个交代,恐怕皇帝就要给他一个交代了。

    

第705章 一群混蛋() 
躺在床上无法入睡的袁崇焕干脆披上了衣服起身,准备让人弄一壶热牛奶来缓和下自己的焦虑。不过他刚刚走出寝房的门,便听到远处似乎极为喧闹,于是不由改口向外间伺候的亲随问道:“外边这是怎么了?”

    这位亲随的警惕性显然没有袁崇焕这么高,或者是在内地安逸的日子过久了,他的这些亲随压根没觉得白天里老爷杀了一个蒙古鞑子算什么大事,因此便大大咧咧的回道:“之前老爷吩咐,发放城中的酒肉犒赏全城官兵,有些人或许是喝高了,因此在城北的街头上打斗了起来。

    不过老爷不必担忧,周大人已经带着莫日根将军前去弹压了,周大人说老爷这几日舟车劳顿,已经几日未曾安寝了,因此这等小事就不必惊扰老爷了,让老爷今晚好好休息,明日好应对那些蒙古将士…”

    袁崇焕的嗅觉还是非常灵敏的,他顿时感到脑后的寒毛都竖了起来,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冷战,整个人都彻底清醒了过来。

    他赶紧打断了这个老家人的絮叨,急急追问道:“他们走了有多久?这街头斗殴之事是谁来呈报的?那人来时是个什么情况?是喝了酒穿着便衣过来的,还是穿着铠甲清醒的来汇报的…”

    这名亲随被袁崇焕这一连串的问题顿时给问懵了,结结巴巴的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急的袁崇焕一脚踢倒了他说道:“还不快去把这些事情问明白了,另外找人进来服侍我更衣…”

    袁崇焕这边才在下人的服侍下穿上衣服,刚刚那位亲随已经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神色慌张的对他汇报道:“不好了,不好了老爷,老奴刚刚去询问老爷交代的问题,周大人的手下却带伤逃入了府内,说他们在城北被人伏击,应当是衮楚克这个逆贼的同党布下的陷阱,周大人请老爷赶紧召集城中诸将,平息这场叛乱…”

    袁崇焕此时却已经冷静了下来,他侧耳听着外边越来越近的喧闹声,叹息了一声说道:“蔚宗误我,此时召集诸将,还有什么人会来听命?”

    莫日根是衮楚克的副手,也是一位非察哈尔部出身的蒙古将领。袁崇焕解决了衮楚克之后,便任命了莫日根为察罕浩特的主将。他若是没有被周文郁带去,袁崇焕还能依靠他来安抚城中官兵,从而平息这场叛乱。

    既然城中的蒙古官兵在他处置衮楚克时没人出头阻拦,可见众人还是畏惧朝廷的。这也说明,这些蒙古将领之间并不互相信任,因此难以团结起来对抗袁崇焕所代表的朝廷。因此虽然莫日根手中掌握的可靠兵力不到全城兵力的三分之一,但是对付这些心思不齐的乌合之众已经是足够了。

    但是当莫日根失踪之后,这个局面就失去控制了。莫日根的部下在失去了莫日根的指令后,只会明哲保身,既不会参与叛乱,也不会主动出手平乱。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等到天亮看清形势再说,这也是人之常情。

    失去了莫日根部下的协助,袁崇焕身边这点人手又如何能够挡得住这些乱兵。外面的噪杂声开始变得稍稍清晰了起来,袁崇焕努力去分辨,总算是听分明了几句话,“抓住袁贼,为衮楚克台吉报仇…”“明人背信弃义,无故杀害衮楚克台吉,我们要把他们赶出察罕浩特去…”

    这些呼喊声随着厮杀声正逐渐向全城蔓延,袁崇焕只是沉默了片刻,便脱下了刚刚穿好的官服说道:“去给我找一套寻常士兵的服装,你去通知府内的将士谨守前院,防止乱兵冲击。再去通知谢尚政,让他带上一队人马在后门等候,我们要趁着乱兵没有包围这里之前冲出城去…”

    南褚毕竟不是衮楚克台吉,他对于这些察哈尔部的骄兵悍将并不能如臂使指的指挥。虽然他很清楚的告诉了这些察哈尔部的那颜们,今晚起兵的关键有二点,一是把莫日根从袁崇焕身边引开并围困起来;二是活捉了袁崇焕。

    但是,除了衮楚克台吉的心腹和泰松公主的部将们,因为义愤而愿意服从南褚的指令外,其他察哈尔部的那颜们完全是在南褚的武力逼迫下起事的。

    这些蒙古那颜们和那些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衮楚克心腹不同,他们即便被迫起兵反明,也没想着把事情做绝。起兵反叛大明和抓捕杀死一位大明的总督,这两件事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还有转圜的余地,而后者必然是要遭到大明官员集体敌视的。这些蒙古那颜中又没有努尔哈赤这样的枭雄,存心想要察哈尔部同明国势不两立,好成就自己的权位。

    就算是现在起兵,他们也不过是在满清使者的威胁下不得已的举动。因此他们对于南褚计划的第一点还是极为重视的,毕竟叛乱不成功,他们可就要去见衮楚克台吉了。

    但是对于第二点,活捉袁崇焕的计划就兴致缺缺了。没有那个那颜愿意去博取这样一个大功的,立下了这样的功劳,那就真的是同大明不死不休了,就满清现在的状况来看,怎么看也不像是能够入主中原的真命天子,那他们岂不是自掘坟墓么。

    更何况,就算那些那颜们想,底层的蒙古士兵也没这个兴趣。察罕浩特虽然掌握着察哈尔部的手中,但是大部分蒙古将士的家眷却依然生活在呼和浩特附近。

    大明对于蒙古草原实施的各种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是损害了那颜们的利益,但是对于底层牧民来说,却是过上了一个安定而物资较为充裕的生活。

    特别是随着草原上铁路建设的扩张,使得草原和内地的贸易往来更加的频繁,茶、盐、糖、酒、铁器、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一夜之间跌到了过去的十几分之一,这对于底层牧民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要知道在过去,哪怕是被那颜们带着入关抢劫边民,好处也大多被那颜们给得了,底层牧民最多也就分一点残羹冷炙罢了,而他们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替那颜们打仗。

    但是现在明国皇帝给予他们的恩惠,是那颜们从来也没有给予过的。因此当袁崇焕亮出身份,以皇帝的命令斩杀衮楚克台吉时,这些底层士兵只是感到震惊,而压根没想过要反抗。

    等到晚上,那颜老爷们突然召集他们说要为衮楚克台吉报仇,虽然固结于头脑中对于那颜老爷们的往日畏惧,士兵们勉强服从了这个命令,但是大家心里可没有一点为台吉老爷报仇的心思,虽然口号喊的震天响,但是行进却极为缓慢。

    这些蒙古那颜和普通将士的心思都是如此一致,自然也就给了袁崇焕闯出城去的机会。当南褚亲自领兵攻入了袁崇焕居住的府邸,方才知道对方已经从后门跑路了,而原本应该堵住后门的那队人马则跑去劫掠了附近的商铺。

    南褚顿时大怒,试图要治带队将领的罪,但是那些蒙古那颜们顿时不干了,他们纷纷反对南褚的粗暴做法。甚至有人当面对他说道:“我们替大汗出生入死,冒着生命危险反叛明人,你不替大汗奖赏我们也就罢了,现在还想处死一个有功之臣。

    我们现在还没有投顺大汗,你就想要杀我们的人了。那么我们要是归顺了大汗,岂不是要任由你们肆意宰割了?这样的话,我们反叛明人又是何苦…”

    看着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一名衮楚克台吉的心腹不由上前打着圆场道:“大家冷静一些,冷静一些,南褚大人其实说的不错,现在毕竟是战时,军队总还是要些军纪的。

    不过大家现在都在一条船上,惩治的过于严厉也不能让将士们心服,我看不如…”

    这位蒙古将领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一位身上酒气熏天的那颜给打断了,“你看?你算是个什么东西。老爷们说话,你有什么资格插嘴?台吉老爷们议事,什么时候轮到牧奴说话了,你还懂不懂规矩?衮楚克台吉抬举了你,你就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滚到厅下去,这里可不是你能站的地方。”

    这位衮楚克的心腹顿时楞在了当场,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但终究没敢再说什么,灰溜溜的跑下了大厅。

    南褚看到这一幕,不由皱着眉头说道:“在我们大清可没有这样的规矩?”

    立刻就有人大声的回道:“可这里是察罕浩特,不是沈阳。就算是沈阳,奴才也能指责主子的不是吗?”

    南褚瞠目结舌,一时都气的身体都哆嗦起来了,要不是他身边没有那么一只满人的军队,他真要下令先把这群混蛋抓起来再说了。

    就在双方僵持之间,几位较为稳重的那颜终于站出来和稀泥道:“袁总督现在不过逃出了府邸,可四门还没有传来消息,说不定他还未逃出城去,不如大家分头封锁四门,然后在城内慢慢搜索也就是了,没必要为此大动干戈…”

    也不待南褚说话,这些那颜们纷纷点头称是,接着便粗粗划分了下各自搜索的区域,然后便掉头不顾而去,很快厅上便剩下了南褚和几名泰松公主的部将。

    南褚心中怒极,但却又无计可施,他知道这些那颜的举动,是因为大清的权威在草原上衰落的结果。在这些那颜看来,他们可不是因为畏惧大清的武功而臣服的,是大清为了对抗明国而不得不拉拢他们反叛大明的。

    在这样的局势下,这些那颜们自然不用对他这个满清使者给什么好脸子。因为他们知道,哪怕去了沈阳,黄台吉也不会为了这等小事而降罪他们的。

    南褚觉得自己的胸口发闷,过了半天才把手中的头盔狠狠的丢在地上,口中恨恨的说道:“真他妈是一群混蛋。”铁质的头盔同青石地面相撞击,发出了一阵“哐当”声后,远远的滑落了出去。

    

第706章 舍身饲虎() 
见机极快的袁崇焕,加上这些反叛的蒙古人缺乏一个统一的指挥,使得他顺利的在一队官兵的保护下从西门离开了察罕浩特。

    袁崇焕逃出城后,也知道此地难以久留,因为城内蒙古那颜们的叛乱,他难以相信城外军营中的蒙古军队会服从于自己,不得不连夜退往了锡林浩特。在离开之前,他倒还保持着清醒,觉得这场叛乱也未必是坏事。

    这下原本让他烦心的,该如何向皇帝解释的问题倒是迎刃而解了。衮楚克台吉果然是叛变了,如果不是他当机立断的处置了此人,恐怕这些蒙古人能够闹出更大的乱子来。作为一名读书人,他自然知道应当如何做一篇文章为自己辩白了。

    不过在他退往锡林浩特,调集左近兵马解决察罕浩特的叛军之前,他还不能让正往察罕浩特赶的额哲、柳敬亭等朝廷官员落入到这些叛军手中,那可会把局势变得异常复杂。于是他命令谢尚政带人前往承德到察罕浩特的道路上拦截,务必要把察罕浩特发生叛乱的事情传达给柳敬亭等人,让他们先退回承德等待,待自己平息了察罕浩特的叛乱,再通知他们过来安抚人心。

    对于总督的这个命令,参将谢尚政也是极为无语的。虽说大明在承德和察罕浩特之间修了一条驿路,但是出了承德的山区之后,靠近察罕浩特的地方是一片平原,想要在这片平原上拦截住一队人马,就好像一艘船在台湾海峡内拦截另一条船那么不靠谱。

    不过他们的运气还算不错,在察罕浩特南方游荡了两日之后,终于在距离察罕浩特20余里的地方遇到了前来慰问察罕浩特的车队。

    谢尚政一五一十的向带队的柳敬亭汇报了察罕浩特城内发生的叛乱事件,对于袁崇焕不按约定提前潜入察罕浩特,还当众处置了衮楚克台吉一事,柳敬亭的脑子里也是一片茫然,都不知道自己该称赞这位袁总督胆子大,还是应该怒斥他一句胆大妄为了。

    正值壮年却身体瘦削的章嘉活佛看到柳敬亭发呆的样子,下意识的咳嗽了几声,暗示对方注意身后车队那些民夫官兵对这边的关注。柳敬亭这才醒悟了过来,对着谢尚政说道:“现在接近正午时分,先让大家吃了午饭再说。你们就停留在这里休息,我让人把饭食送来,在我没有下令之前,你要约束部下,不许他们提及察罕浩特一字半言。”

    谢尚政能够顺利拦截到对方,心里已经落下了一块石头,至于对方愿不愿意听总督大人的吩咐,这他可管不着。看到柳敬亭想要把车队同自己的部下隔离,以防止走漏消息,谢尚政也毫无意见,他随即招呼几名部下在原地清理出了一片空地,铺开了棉毯就直接躺倒休息了起来。

    柳敬亭返回了十余米外的车队后,一边通知随行人员就地扎营准备午饭,一边则同章嘉活佛、额哲和车队的指挥官王成龙商议谢尚政带来的消息。

    柳敬亭带来的这只队伍主要是为了慰问而不是作战,因此军士还不到500,运输慰问品的民夫到有近千。虽说这些民夫有大半是雇佣的蒙古牧民和边民,遇到小股马匪和狼群的袭击并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