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尝不是对于明军传统组织的一次改革。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这种三级指挥系统极大的简化了军令传述路程,从而保证了八旗军在战场上能够及时得到统帅的指令,却不易出错。

    不过满人依靠简化指挥系统来加强统帅对于军队的战时控制,虽然效率是提升了,但是对于军队统帅的个人能力要求就会极高。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统帅发布的命令如果不够简洁扼要,那么对于底层军官来说,很容易会出现错误。而在战场上出现错误,这无疑就是失败的开端。

    就好像努尔哈赤去世之后,黄台吉第一次领兵伐明,就无法顺利的指挥八旗将士按照自己的指令去作战,从而在锦州城下受到了挫折。

    这不仅仅在于八旗内部派系的勾心斗角,也在于黄台吉的军事指挥才能确实不及努尔哈赤,导致他发出的指令无法被底层将士理解,最终落实不下去。

    而在明军这边,旧军队体系臃肿的指挥层级,也同样被视为一种弊端。不过明军这边并没有像努尔哈赤这样,直接大刀阔斧的把军事指挥层级砍到只有三级。

    明军采用了师团编制和士官体系,再加上参谋组织,从而砍掉了朝廷和文官对于前线军事指挥的多重干涉,确保了军令的唯一性。

    师、团、营、连、排、班,六个指挥层级,固然是比后金的指挥层级多了一倍,但是明军采用了培养士官和军官的方式,确保了各级指挥官都具备了一定的指挥才能,再加上标准术语和指令的使用,使得明军的基层军官也能够很好的理解自己的任务。

    从双方的军队组织来看,明军显然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层次,不再依赖于统帅的个人能力来维持一只军队的战斗力了。

    反观清军这边,依然没有摆脱旧军队组织的形态,军队的战斗力始终局限于统帅的个人能力之上。

    洪尼喀自从调任营口以来,就很少和部下们一起操练了。这也使得他和新部下的关系不如以前的老部下亲密,而他的新部下也很难了解上司在作战指挥中的习惯。

    特别是近一两年,随着洪尼喀年轻时的伤病复发,需要静卧养伤,双方之间的接触就更少了。

    因此遇到这种突发的事件时,洪尼喀才发现自己的军队居然是如此的散漫,连列个阵型都列不好。

    让他更觉意外的是,图鲁什带着部下去冲城,不仅没有试探出明军守备的弱点,居然还被城内的明军反击了。而图鲁什居然没有站稳脚跟,趁着这个机会反攻入城,反而被明军追杀着逃向了本阵。

    为了方便发起进攻,洪尼喀将本阵设立在了距离城墙七八百米的地方,以明军追赶这些败兵的速度,抵达本阵大约也就六、七分钟的事。

    洪尼喀看了一眼乱糟糟的队伍,知道若是任由明军冲击过来,这场战争的结局就有些诡异了。

    洪尼喀在心底恶狠狠的咒骂了一句图鲁什,不得不将自己身边最后一个完整牛录拿了出来,他对着领导这只牛录的备御说道:“图鲁什这个混蛋真是辜负了我的期望,居然被明军这么轻易的就击溃了。

    我们这里剩下的人马不是汉人就是朝鲜人,如果任由明军这么直接冲上了,他们就此向明军投降,我们就战败了,那时大家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所以我希望你去为我挡住那些明军,争取个半个小时还是一刻钟都好,好让我把剩下的军队整理完成。”

    这名身材高大,比洪尼喀还高了半个头的中年人,毫不迟疑的点头回道:“叔父且放心,侄儿一定不会让这些明军跟着败兵冲到本阵跟前来的。不过我这一走,叔父身边岂不是没有人护持了,要不我带半个牛录上去,留下半个牛录给叔父…”

    洪尼喀摆了摆手,拒绝了侄子的好意道:“我身边不是还有戈什哈么,人你都带上,一定要把明军阻挡住。另外把那队朝鲜火枪兵也带上,虽然指望不上大用,但也可以消耗一下明军的子弟…”

    阿林保带着自己的部下匆匆去前方布阵去了,洪尼喀看着侄子和族人的背影,这才发觉自家的这个牛录老底子也不多了,50余人里,倒是有一半是年轻人。

    看着这些族内的年轻人跃跃欲试的跟着侄子向前,丝毫没有惊慌失措的模样,洪尼喀忍不住自言自语的说道:“都是些好小伙子,就是仗打的少了…”

    虽然一直在指挥着部下驱赶着清军的败兵向清军本阵冲击,但是李佑还是不时的分心观看着清军本阵的动静。当他看到清军本阵有一只将近200人的队伍冲到阵前列队布阵时,他也立刻开始收拢队伍,准备发起一次进攻,突破这只清军小队伍的阻挡。

    明军的追击一直没有脱离队形,因此李佑很快就把2个半排的兵力收拢在了自己的手中,另外一个半排因为距离稍远,因此没能及时赶回。

    作为一名营级军官,他当然知道如果让清军列好阵型后再进攻,无疑是在消耗士兵的生命。因此为了抓住战机,他并没有等待所有兵力集结后再进攻,而是粗略的把手中的两个半排分成了前后两队,就开始了向挡在前方的清军小部队进攻。

    明军和阿林保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20米,阿林保身后150米处就是清军本阵。

    按照明军的步兵操典,战场上横队前进的速度,应当是每分钟110…116步,120米也就是一分半钟的路程。

    不过李佑倒是很清楚,自己只有一次打垮面前这只清军小部队的机会,否则等这只清军后方的大队人马整队完成,他们连撤回城内都办不到。

    既然是一场冒险,他决定干脆就赌的再大一些好了。在明军指挥官尖锐的口哨声中,数百身着红色毛呢军服的明军将士排成了两行横队,端着枪以同一种节奏向前走去。

    从清军这里看去,就好似一堵火焰墙在向着他们移动而来。明军整齐的队列,使得站在前排的朝鲜火枪手们慌乱不已,如果不是有着满人在他们背后督战,此刻这些火枪手不是已经提前开火,就是开始逃亡了。

    而此时跟着阿林保等人初次上阵的年轻满人们,看着这样肃然前行的明军,也陡然生起了几分恐惧,再无刚刚听说要上阵时的兴奋了。

    如果不是他们身边有阿林保等这些老八旗维持着秩序,这些年轻满人估计比这些朝鲜人好不了多少。阿林保这些经历过数次大战的老八旗,在这一刻表现出了老兵们的镇静和勇气,这才令身边这些年轻满人和朝鲜人稍稍恢复了些镇定。

    事实上阿林保认为,对付面前的这些明军,其实用骑兵从侧翼包抄更为妥当。只不过他们毕竟只是一只二线部队,又是守备营口这座港口城市,因此营中的骑兵数量不多,现在这些骑兵又被派出去接应那些败兵,自然也就无法配合他们阻挡这只明军了。

    不过即便如此,阿林保也不认为自己阻挡不住明军的一两次进攻,他和明军的火器交手也不是一二次了,知道明军的火枪命中率比弓箭差远了。

    哪怕这些明军走路走的再整齐,一旦陷入了和他们对射的状态,就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结束的。那么也许那时放出去的骑兵就能过来接应自己了。

    阿林保一边盘算着如何同本方的骑兵联络;一边呵斥着前排的朝鲜火枪手,防止他们提前发射弹药。

    不过即便身边的满人再怎么呵斥,看着明军越来越清晰的身影,不少朝鲜火枪手已经难以忍受被明军枪口对准自己的感觉了。

    于是在明军距离他们7…80米时,终于有人忍不住按下了扳机,火绳落下点燃了药池中的*,又过了一会便听到“砰”一声,枪膛内的弹丸便向着明军的方向飞了过去。

    这一声枪响就好像是发出了命令一般,朝鲜火枪兵们都争先恐后的扣下了扳机,点燃了手中的火绳枪。

    

第680章 营口八() 
“谁开的枪?谁开的枪!混账东西,你们这些朝鲜棒子难道是不想活了吗?我还没有下令,你们就敢乱放枪…”阿林保拿着棍子怒气冲冲的向这些不听号令的朝鲜人抽打过去。

    但是这种紧张的时刻,并没有什么人出来自首,也没有那个朝鲜人站出来揭发自己的同伴,他们只会哀嚎着求饶。因此阿林保也只能胡乱抽打了几名朝鲜人之后,便下令他们再次装填弹药,算是暂时揭过这件事。

    火绳枪的装填比燧发火枪复杂多了,训练有素的人员也不过三分钟能击发2次而已。而一名技艺熟练的士兵使用燧发火枪,却可以在一分钟*击三次。当然以上两者都是平时训练时的成绩,当士兵真正站在战场上时,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心理素质不好的士兵是难以达到这个速度的。

    朝鲜人的提前射击,使得明军基本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而且清军的射击反而让不少紧张的明军士兵安心了下来,起码他们知道在清军再次装填完成之前,他们暂时是安全的。

    和大明不同,满清因为缺乏硫磺的可靠来源,因此*是极为昂贵的。而朝鲜人对于满人来说又不可靠,因此这些朝鲜火枪手平日里的射击训练并不多。

    他们在训练中尚且做不到一分半钟装填一发的成绩,在明军不断逼近的战场上,就更难以按部就班的装填弹药了。不少朝鲜火枪手不是忘记装填*,便是往枪管内多放了一颗铅弹。

    看着这些紧张的手足无措的朝鲜人,阿林保算是知道暂时是无法指望这些废物了。他不得不将自己牛录调到了这些朝鲜人之前,好让他们能够完成弹药的装填。

    和这些朝鲜人相比,满人的表现自然要好的多。毕竟有着20几名多次经历战争的老八旗带动下,这些年轻满人也还能保持基本的动作不变形。

    不过在朝鲜人的这一番折腾下,明军已经走过了一半的路程,距离清军已经不到70米了。在这个距离上,弓箭已经能够进行有效的射击了。

    如果阿林保指挥的是一只纯满人的部队,他自然不会在这个距离上下令射击,起码也要等明军再前进个10几20米,才是最好的射击时机。

    不过在他的身边是一群不可靠的朝鲜人,而在他身后又是正在紧张列阵的本阵,这一刻他追求的不再是有效杀伤,而是想要阻一阻明军的前进,以争取时间了。

    而且阿林保也知道,距离越近,对方火枪射击的准确度就会越高。弓箭的杀伤力可比不上铅弹,因此能够在这个距离上引发明军的火枪射击,倒是相当划算的一件事。

    随着阿林保的下令,五十名满人弓箭手以半蹲下的姿势,对着明军开始了射击。剩下的几名满人则在后方监督朝鲜人装填火绳枪的弹药。

    明军横队在50…60米之间,此时弓箭手射击时还不能平射瞄准,需要射角仰起瞄准,不是久经训练的弓手很难命中目标。

    满人的第一次射击,年轻人几乎全部射空了,而那20余名老兵则几乎命中了一半,但是刚好命中面门要害而失去战斗力的明兵也只有一两人而已。

    阿林保看到,很快倒下明军的空缺就被后面的士兵填补了上来,这一轮射击就如同射中了空气一样,没有引起明军士兵任何反应。

    而满人第二轮射击时,明军已经进入了50米之内,这一次命中率就比上一次好多了,倒下的明军足有四、五人,受伤而退出阵列的也有三、四人。

    但是其他没有命中要害的明军士兵,只是把妨碍自己行走的箭杆折断了,就继续跟着队伍向前了,丝毫没有表现出迟疑或是逃亡的举动。

    让阿林保惊讶的是,明军在这个距离上依然没有停下射击的念头,而是在继续向前行进。明军的这一举动虽然给了清军再一次攻击的机会,但是一些年轻的弓手也开始有些紧张了起来。

    第三轮射击之后,明军距离清军差不多也就35米了,这一次的射击战果和上一轮差不多,明军再次减员了八、九人。

    接下来,满人这边就有些发慌了,毕竟傻子也知道明人将会随时开火了。在这种精神上的压迫下,年轻满人终于也如刚刚的朝鲜人一样,紧张的不加瞄准就乱射了,这种乱射对于明军来说基本没有杀伤力,阿林保知道这些年轻人的心乱了,他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不上过几次战场的士兵,终究是不可靠的。

    对于明军来说,进入35米距离之后,按照平时训练的话,已经可以停下进行一轮齐射了。但是营官始终没有发出停下脚步的命令,而是吹着继续前进的哨子,虽然这让他们感到奇怪,但是严苛的日常训练养成的习惯,使得这些士兵并无人敢停下脚步质疑上官的命令。

    在这个时代的战场上,冷兵器的伤害对比有一句谚语,即:3箭不如一刀,3刀不如一枪。只要不是直接命中面门、心脏和腿部,并不能直接让一名士兵失去行动能力。

    满人的步弓大箭虽然比明弓要强一些,但也无法做到一箭就射杀一名明军士兵的奇迹。而满人战例的记录中虽然大肆鼓吹满人的骑射无敌,但是他们也还是羞羞答答的注明了,是在五步之*人面门,则中者必死。

    在记录努尔哈赤的事迹中就有这么几个例子,敌兵鄂尔果尼射努尔哈赤,贯胄中首,拔箭反射,殪其一人。罗科射努尔哈赤,穿甲中项,拔箭镞卷,血肉迸落,拄弓徐下,饮水数斗,创甚,驰归。

    由此可见,满人弓箭的实际威力如何了。虽然近卫军已经取消了铠甲,但是厚重的毛呢料子和更为坚固的铁质头盔,同样很好的保护了近卫军的要害。

    当然这些满洲老兵慢条斯理的拉弓射击,在这个距离上几乎是每发必中,因此还是给了明军不少伤害的。当李佑能够看到对面年轻满人脸上的惊恐表情时,他终于改变了哨声,指挥着部队停下了脚步。

    “立定,前排举枪…射击”李佑重重的挥下了自己的指挥刀,在这如同雷霆一般的排枪射击中,阿林保发觉自己整个牛录瞬间就倒下了3、40人,连同后面的朝鲜火枪兵,明军这一次进攻就至少干掉了70余人。

    明军的射击并没有停止,被枪口冒出的白烟笼罩着的李佑顾不上查看这次射击的成果,他很快又大声对部下命令到:“前排蹲下,后排举枪…射击。”

    明军第二轮排枪射击造成的成果不及第一轮,并不是因为命中率不好,而是他们面前的清军已经开始逃亡了。明军的两轮齐射,干掉了面前这只清军的一半人员,当然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在忍受着清军的射击过程中,明军同样损失了近四分之一的人员。

    不过饶是李佑的心脏再大,看到清军五、六十名骑兵终于腾出手来绕向了自己的右侧,他也觉得这场追击应该到此结束了。

    然而他还没下令撤退时,正往自己侧面绕去的清军骑兵突然又拐了弯撤退了。他顿时向后方张望去,却见一名眼尖的部下已经对着他兴奋的喊道:“我们的增援来了,应该不会少于两个连…”

    李佑正准备派人同增援部队进行联络时,却见一名传令兵骑马赶了上来,人还没到跟前,已经冲着他这个方向喊道:“黄师长有令,命令你部继续向前进攻,拖住这股清军,他就在你们身后,我们要全歼这股清军…”

    听到这么传令兵宣布的军令之后,一直沉默的明军士兵们顿时兴奋了起来,纷纷喊道:“追上去,追上去,让这些鞑子好好尝尝我们的子弹…”

    和李佑这些需要不时关注战局的指挥官相比,普通士兵更容易为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当看似凶恶的清军被他们一轮进攻就赶跑之后,士兵们已经坚信胜利已经握在了自己手中。

    在这个时候,李佑便是让他们去冲击一个已经完成列阵的敌军,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因为他们坚信对方已经失败,停留在原地的敌军无疑就是在等死。

    有那么一只援军在身后,李佑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命令,此时的清军本阵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模样,但是因为刚刚他们的那场战斗,同样让那些本阵内的清军们人心浮动了起来。

    去攻城的图鲁什败了,去阻挡明人的阿林保也败了,这仗还没怎么打,营中的主心骨满洲兵已经输了一塌糊涂了,难道还要让他们这些蒙人和汉人去抵挡这么强大的明军主力吗?

    看到逃回的族人还不到两手之数,洪尼喀终于撑不住了。今天一整天的折腾,现在又连连败了两阵,而明军还在继续向着他们前进,以洪尼喀多年的战争经验,他那里还不明白,这一仗自己已经输定了,现在就在于能逃多少人回去。

    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一直忍耐着的伤病,这一刻终于爆发了出来。本在听着洪尼喀训斥的图鲁什,突然就看到自己的上司就这么仰天倒了下去,他眼明手快的冲了上去,总算没让洪尼喀直接摔倒在地上,但是洪尼喀已经昏迷了过去。

    这一下,在场的清军将领都傻眼了,本来这局面就不知如何是好,现在连主将都晕过去了,接下来他们该怎么办?

    

第681章 诸王议事一() 
营口城外的这一仗最终以清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本就因为两次失败而士气低落的清军,在主将洪尼喀昏迷之后更是再无半分抵抗的意志了。

    事实上当洪尼喀昏迷之后,军中的满蒙士兵首先开始了逃亡,这一变故不仅让图鲁什等满人将领感到震惊,更是让还在坚守原地的汉人将领感到难以置信。

    在这些前明军将领的记忆中,只有明军不战而逃的场面,何曾见过满洲兵这么四处逃窜过。满人和蒙人的带头逃亡,摧毁了这只清军最后保全自己的一丝希望。

    既然满洲主子们都不愿意打了,这些投降的汉人将士又凭什么在再战斗下去呢。看着原本已经有些模样的阵列,因为个别满蒙士兵的逃亡而导致的全面溃散,图鲁什等满人将领也终于不用思考接下来这仗要怎么打了,大家且各自逃命去吧。

    清军的崩溃来的过于突然,李佑率领的明军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毕竟刚刚清军派出抵抗的小部队还是相当顽强的,如果本阵的清军也和刚刚的小部队这么顽强,李佑手中这两个排的兵力还不够一次进攻的。

    因此,李佑虽然听从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