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务府和大明商人们在十年里创造了一个最大的迹,虽然四海贸易公司的发家过程有挖朝廷墙角之嫌,如大明最赚钱的盐业被四海贸易公司鲸吞了下去。而四海贸易公司在海外的行动又受到了国家武力的支持,这让公司在海外的利益沾染了不少鲜血。

    但是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四海贸易公司第一次将大明商人的力量集了起来,使得国家能够利用商人的财富为国家政策服务。在四海贸易公司成立之前,大明商人拥有的财富并不公司逊色,但是他们手的财富除了造园林、养戏班、嫖名妓之外,并不能转化为工业资本,从而聚集起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四海贸易公司的成立,则把这些商人们拥有的财富,第一次以资本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仅仅十年的时间,资本的力量已经自我增殖到了一个让人恐惧的地步。内务府的太监们再也没有了其他心思,只是一心想要和其他商人们争夺着对于公司的控制权力。

    可是四海贸易公司并不是大明仅有的一家大型商贸集团,在它的身后还有着掌握货币发行权力的四家银行,以江南制造局为核心的江南商团,以河北、山东钢铁制造基地为核心的北方钢铁公司,以山西煤铁业为核心的山西钢铁公司等等。

    大明北方各商团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第一次将江南士绅阶层彻底的压制了下去。

    

第560章 蒸汽机和计划经济() 
崇祯十一年2、3月份,福王世子和唐王都先后带着大批人员离开了京城,一南一北的奔向了自己的目的地。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两位宗室出海访问外国不过是一条百余字的花边新闻而已。但是对于宗室勋戚和一些大商人,却尤为重视两位宗室的海外之行。

    他们并不是对福王世子和唐王有什么好感,而是两位宗室的随行人员中携带了大量的宗室勋戚子弟和商行的代表。

    宗室勋戚们将两人的海外之行看做了皇帝发出的信号,在经历了十年来的整顿之后,皇帝终于给了他们重新介入政治的机会,虽然只是办理同外国的外交,但也总比此前蹲在家中吃闲饭要好。而且和藩属国打交道,总好过上战场去博命。

    在这些宗室勋戚欢呼雀跃,庆祝自己总算熬出头时,商人们也期待着,两位宗室这趟出访外国,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贸易优惠。

    不过对于崇祯来说,这不过是一件小事。崇祯十一年3月对于大明最为重要的事,莫过于第一台压力超过大气压强的凝汽式蒸汽机的出现。

    在薄珏等大明机械专家的不断研究下,在文思院及军器监工匠们的物质和技术支持下,加上伽利略等科学家在理论上的指导。薄珏领导的蒸汽机研究制作小组,终于将原本极为简陋的提水机器改进成了一台能够输出动力的机器。

    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朱由检便立刻抽出了时间跑去了景山的大炮制造所,这里拥有加工蒸汽机部件的所有工具和原物料,因此便成为了研制蒸汽机的基地。

    在大炮制作所的一个独立小院内,一台2人多高的机器就这么竖立在了庭院中,虽然看上去粗大笨重,但依然比之前崇祯所看到的抽水机要精巧了许多。

    整台机器分成了三个部分,蒸汽锅炉、气缸、底座、输出装置。水管样式的蒸汽锅炉几乎占去了整台机器的一大半,不过这种样式的锅炉却正好符合了大明现在的技术水准,使得锅炉不至于被水蒸气的压力给撑爆。

    见到皇帝抵达之后,薄珏便开始指挥工人烧水,将蒸汽机发动起来。要把这么大的锅炉的水烧开,没有一、两个小时显然是不成的。于是一旁的军器总监孙元化便开始为崇祯介绍起这台蒸汽机的详细资料,以打发这段时间。

    “对于这台蒸汽机的利用效能,我们选择了每分钟飞轮的转动次数来评估。基本上用水力驱动飞轮,大约为9…10次每分钟,而我们现在这台机器输出的动力,大约为每分钟30…35次。

    根据我们的试验,以一匹马每秒拖动150斤重物提高一米为一个单位,那么这台机器在正常运行时,大致相当于7。5个单位的输出。而旧式的蒸汽提水机,大致在3…3。5的单位输出。也就是说,目前这台机器提高了一倍的效率。

    但是新机器的用煤却只有旧机器的六分之一,也就是新机器即便是远离煤矿,也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朱由检听着孙元化的介绍,又仔细的观察了蒸汽机的运转状况,之后便同薄珏等研究人员座谈了关于蒸汽机研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在座谈会结束时,朱由检一边要求孙元化将研制蒸汽机的人员名单报上以做嘉奖,一边则对着众人说道:“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上将蒸汽机改进到这种程度,朕首先要感谢诸位付出的努力。

    不过朕以为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朕希望你们能够进一步提高蒸汽机的效率问题,及各部件标准化的问题,特别是锅炉内的气压计算及输出功率标准,都要一一确定下来。

    如果我们要将蒸汽机变成工厂优先选择的动力来源,就必须能够使其工业化,而不是只能在作坊内手工制作它。请诸位想一想吧,我们的钢铁制造业需要动力鼓风,我们的水泥厂需要动力粉碎矿石,我们的棉纺织业需要动力驱动机器,我们的农业也需要用更强大的动力来源抽取地底深处的水源用以浇灌如果你们不能制定出一个蒸汽机标准出来,我们又该怎么去大规模的制造它”

    在皇帝的嘉奖和鼓励下,原本为自己的成功而有所懈怠的专家和工匠们,再次激励起了斗志,准备去实现崇祯对他们提出的那个目标。

    崇祯在离开之前,便让徐省声向军器监*了150台新式蒸汽机,用于替代唐山钢铁厂及河北各地用于农业的抽水蒸汽机。这种新式的蒸汽机比旧式的蒸汽机的价格高了足足三倍,几乎达到了1800元一台。

    之所以新式蒸汽机会如此高昂,和它使用了大量的精密加工技术及大量的钢和熟铁部件是分不开的。而新式蒸汽机由于并不完善,还需要大量的维修人员进行维护,这也是价格难以低廉的原因。

    但即便是如此,对于急需动力来源的工厂和需要抽水抗旱的农业区来说,新式蒸汽机的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当新式蒸汽机在各地开始安装之后,京畿地区的不少工厂主们,也纷纷送来了订单,而棉纺织业的工厂主们则希望军器监能够制作出可以稳定输出的蒸汽机,用以带动他们的棉纺织机器,以取代畜力和水力。

    毕竟从去年开始的华北旱情,使得海河的水量进一步减少,让棉纺织工厂和海河两岸的农民们,在用水问题上爆发了极为激烈的冲突。这使得不少棉纺织工厂不是搬迁到南方,便是缩短了工厂的开工时间,新式蒸汽机的出现,无疑让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因此在短短数月内,军器监便收到了1126台订单,而此时军器监一个月的制作产能不过7台而已。为了能够完成越积越多的订单,孙元化和薄珏等人将蒸汽机的部件进行了标准化设计,并开始将一部分不重要的部件发包给了民办工厂。

    而在另一方面,新式蒸汽机不仅解决了钢铁厂的鼓风动力来源,还让钢铁厂不在受限于河流的限制进行车间布局,这极大的增加了钢铁厂的生产效率。而蒸汽机对于钢铁的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推动了钢铁生产的质量标准,唐山钢铁厂开始将其他铁厂甩在了后方,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发展着。

    当然对于崇祯来说,崇祯十一年带给他的惊喜还不止于此。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除了粮食产量以外,其他指标都已经提前五个月达成了。

    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的成功,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朝廷制定的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而是在于第一次向大明官吏展示了,如何动员起社会资源去进行经济建设。在这之前,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就是无为而治,只要官吏不要去打搅民众的生活,就是治理国家的最好方式。

    “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正是士大夫们认为的理想社会形态。这种根植于小农经济上的田园生活,在风调雨顺的年景自然看上去很美,但是一旦遇到了灾荒和战乱,这种虚假的美好生活顿时就变成了地狱。

    对于士绅地主来说,美好的田园生活意味着他们能够从雇农那里获取丰厚的地租,却又不必向国家履行自己的义务,这自然是他们推崇的盛世。不过对于国家和平民来说,这种盛世却是以牺牲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平民抵抗灾害能力换来的。

    因此当朝廷第一次推出五年经济计划的目标时,一度受到了地方官员及士大夫们的抵制,认为这是疲惫民力的祸国之政。毕竟在中国的传统学说中,根植于土地的小农经济,也就意味着天下财富是恒定的,朝廷说要每年增长多少财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政策,这无非就是想要从民众口袋里掏钱么。

    士大夫们这时倒是清楚的很,普通百姓身上已经没有多少财富可以瓜分了,朝廷推行这样的政策,便是想要从他们口袋里掏钱。因此这些士大夫们顿时变成了民众的化身,坚决反对用固定的经济数据来规定各地的经济建设。

    各地的官吏们也是惶惶不安,毕竟他们也没有经历过这样发展经济的方式。朝廷一下把这些经济指标固定下来,要是自己完不成怎么办?就算是最为坚定的改革派官员,也陷入了迷茫之中,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提高这些经济指标。

    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实施的初期,就是在朝廷和地方官员的争吵中度过的。如果不是连年的北旱南涝灾害,使得计划经济抵抗灾害能力的凸显,使得北方官吏士绅改变了态度,估计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就要半途夭折了。

    正是获得了北方官吏士绅的支持,朝廷才有余暇对那些抵制计划经济的官员进行调任及边缘化的处置,方才压制住了地方官员反对计划经济的风潮。但即便是如此,南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根本不理睬朝廷颁发的计划经济,他们也不公开抵制,只是将朝廷政策束之高阁而已。

    就在这种跌跌撞撞的施政下,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依然获得了成功,如何不让崇祯感到喜悦不已。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基础,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第561章 大清的火炮演习() 
崇德三年四月十五日,黄台吉带领诸贝勒及满汉亲信出盛京城检阅乌真超哈军的火炮演习,为黄台吉聚敛了大批财富的范永斗也得以获准随行。

    从五年前佟养性监督工匠成功造出第一门红衣大炮之后,黄台吉就赏赐了造炮工匠田庄和奴隶,以让这些工匠更精心精力的为自己铸造大炮。

    到了崇德三年,这些汉人工匠们在造炮技艺上有了极为明显的长进,其以失蜡法制作出来的大炮,射程已经和当初从大明偷运出的那门18磅英国舰炮几无区别。

    但是从大明进口的铁料质量显然不够好,为了防止炸膛,这些仿照的红衣大炮管壁厚度都要比原版厚的多,因此每一位红衣大炮的重量都在两吨上下,必须要修建专门的道路以十数对犍牛牵引,移动极为不便。

    除了这些威力惊人的红衣大炮之外,工匠们还建造了千斤大小的大将军炮和更轻的二将军炮等轻便火炮。不过除了红衣大炮之外,这些轻便火炮实是难以同明军的野战炮进行对抗。但是用来在满蒙亲贵面前摆一摆架势,却已是足够了。

    黄台吉之所以在此时带领诸贝勒和满汉大臣出城检阅乌真超哈军,也是为了想要凝聚人心,让大清国上下知道自己手中并不是没有对抗明军火炮的利器的。

    为了更好的展现这些大炮的威力,黄台吉还不惜大费周章的让汉军修筑了一座明军的标准堡寨,用作火炮射击的目标。

    十余门红衣大炮在三里外,大将军炮等轻便火炮数十门安置在一里外,在黄台吉的一声令下后,图纳和石廷柱便下令这些火炮依照顺序开火,一时晴空霹雳,烟雾弥漫,远处修筑的土木堡寨很快就被打出了一个缺口来。

    用望远镜观看火炮演习的满人贝勒、将领,一个个顿时咂舌不已。有人便说道:“这红衣大炮果然威猛无比,只要有个几十位红衣大炮在手,日夜轮番施放,明国又有什么城池能够挡得住?没有了城池的保护,和明军野战我们又有什么可惧怕的”

    站在黄台吉身边的镶红旗旗主岳托也忍不住向他问道:“汗王,如红衣大炮这等利器,我国究竟铸造了多少尊?”

    看着望远镜内的堡寨一角终于完全崩坍了下来,黄台吉才满意的放下了望远镜,向岳托回道:“红衣大炮已经铸了37位,其他的大小将军炮约百余位。不过光有炮还是不够的,器具要精,这使用器具的人也要多加训练才是,否则还是难以发挥出大炮的威力的。图纳和石廷柱这两年来对乌真超哈军的训练还是不错的。”

    济尔哈朗马上恭维道:“我大清有如此利器在手,近后明国还能如何抵挡我大清精兵。臣为汗王贺,为大清贺”

    黄台吉今日的心情显然很好,听了济尔哈朗的话语后也微笑的回应了几句。于是他身后的其他贝勒也极力称颂起汗王英明等言辞,一时之间爱新觉罗家的子弟们倒是显得极为融洽了起来,倒是少了几分明争暗斗。

    应该来说,黄台吉今日借用火炮演习来安定大清上层人物的人心,还是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的。在近百门火炮的轰鸣下,满蒙贵族们又重新找回了对于黄台吉的信心,连去年冬日北方边境被索伦部族袭击带来的沮丧感,此刻也淡去了不少。

    不过黄台吉却没有被这一片赞颂声中迷失自己,义州一战中明军火炮在野战中发挥出来的威力,实实在在的惊吓到了不少八旗将领。大半个正蓝旗的精锐居然不战而降,实是八旗建军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事。

    虽然这其中也有莽古尔泰自杀给这些正蓝旗将士带去的冲击,但数千正蓝旗将士束手就擒还是给八旗将士带去了极大的震撼。以往这些八旗将士对于明军自带的优越感,在这一战后就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而更让黄台吉担心的是,通过了义州之战后,不但让明军的士气大涨,就连国内汉官们的态度都变得有些含糊不清,似乎再无像过去一样坚信大清能够取代大明夺取天下。而是退而求其次,想要固守辽东,打起了宋辽对峙的局面来了。

    黄台吉比这些汉官可看的更远一些,如果大清失去了对大明取而代之的信心,那么国内的人心很快就会四分五裂,基本上是形不成什么宋辽对峙的局面的。因为满人的数量实在太少,满人以如此少的人口而能统御国内的蒙古及汉人,以对抗大明而不落下风。那是因为天命汗让他们看到了能够取大明而代之的希望,一旦失去了这个希望,蒙古和汉人又怎么会继续跟着满人和大明死磕呢?

    是以,哪怕大清果然取代不了大明,这取代大明的信念也是不能放弃的。但是再向过去那样轻易挑起和明国的战争,黄台吉也是不会那样做的。过去后金可以随意进攻明国,是建立在天命汗对明军战无不胜的战绩上的。满人都知道明军只会龟缩在城池内,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伤害,但是只要攻下几座堡寨,就能给自己带来大量的战利品,自然没人会反对向明国开战。

    但是今日的大明已非过去,满人打过去不仅抢不到东西,还要防备被那些明军咬上一口,这种没有收获的战争多打上几次,大清自己就要崩溃了,黄台吉自然不会再贸然发起伐明之战。

    他现在只想积聚力量,然后找到机会给明国来一次狠的,把明军刚刚起来的士气重新打下去,这才能让两国的民心士气重新回到过去的轨道上。然而直到今天,他也依然没能找到这样的机会。而那些叛逃大清的满人亲贵将士,更是成了他的心头大患。

    正如多尔衮所说,满人本就不多,如果再人心涣散,大清又能撑上多久呢?黄台吉扫了一眼身边的贝勒们,发觉自己熟悉的面孔已经少了不少。阿敏、莽古尔泰、杜度、爱尔礼、德格类,这些爱新觉罗家的英杰,不是死了就是跑去了明国,这对*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这些人物可不是寻常就能见到的。

    唯一让他感到庆幸的是,德格类叛逃之后,没过多久就在北京病故了。这对他所带去明国的正蓝旗精锐,无疑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而对于国内的正蓝旗来说,明国也失去了一个极有号召力的首领。由此来看,上天还算是眷顾着自己的。

    看过了火炮的演习,接受了诸贝勒和满蒙大臣对自己的效忠赞颂之后,在太阳西斜时,黄台吉终于带着大队人马回城了。

    位于队伍末尾的范永斗神情轻松的和几名汉官闲聊着,便跟着大队人马走进了盛京城的怀远门。刚刚进入城内,他便看到了自己在银行的亲信站在街边不停的向自己招手,他心中顿时咯噔了一下。

    范永斗随即向队首告了假,便拨马走到了路边,他刚刚在亲随的帮助下落了地,便听到匆匆跑到近前来的亲信对自己焦急的说道:“掌柜的出大事了”

    范永斗立刻打断了他说道:“闭嘴,大庭广众的,你胡诌什么呢?镇定一些,天塌不下来,找个安静的地说。就去前面的茶楼,正好让我也润润嗓子”

    在范永斗的训斥下,前来报信的亲信终于把话咽了回去,跟着他走去了前面的茶楼。

    让茶楼伙计安排了一个雅间之后,范永斗才支开了旁人,让这名亲信将事情慢慢道来。

    听完了亲信传报的消息后,范永斗依旧镇静的对他说道:“你先回行里去,把四海贸易公司发来的通告给收藏好了,不要让其他人看见了,我这就去四海商行和他们的大掌柜王文远交涉去,不会有事的。”

    看着范永斗如此镇静,这名亲信也不疑有他,也是心头大定的答应了一声,就离开了。

    听着门外楼梯上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范永斗才霍的站了起来,他的袖口不小心带到了面前的茶盏,茶水流淌了半个桌面,但他已经顾及不到,匆匆走出雅间吩咐门外的亲随结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