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从雅克萨城沿黑龙江而下900公里,到结雅河口的海兰泡,在黑龙江北岸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极为宽广的部族联盟。虽然这个部族联盟还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集权核心,但是在明人的帮助下,他们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军事集团。和黑龙江南岸被建州女真压制的各个部族相,已经形成了局部武力优势。

    从各处传来沈阳的坏消息并非只有这些,原本还在黄台吉拉拢下摇摆不定的衮楚克台吉,在阿敏在漠北草原声威大振之后,立刻找借口断了和沈阳的联系。而从北镇前线传来的消息,则是大明从原先的宁锦防线拓展成了宁锦义防线。

    这道防线不仅遮蔽了山海关,还遮蔽了义州身后的承德地区,使得沈阳和北京之间的南面通道已经完全被封锁。也是说,现在沈阳想要进攻大明的关内地区,要么走间的兀良哈部落辖地,再折向南面的承德地区;要么是走北面西拉木伦河,经察罕浩特绕道蒙古草原进攻大同一带。

    不过以现在大明对于蒙古部族的控制,大清不管走哪一条路,都要受到蒙古人的袭击,从而给大明关内部队做好准备。即便是极富有冒险精神的黄台吉,现在也难以拿下这等决心。究其原因,还在于当初崇祯二年时,后金军队绕道承德突袭蓟州关内,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也没能从大明身讨的什么便宜,已经使得后金下不再看好这种冒险行动了。

    然而后金下越是想要寻找到一个稳妥的入关作战方案,后金所面对的大明防御阵线越是紧密了起来。

    到了崇祯十年,坐稳了大清汗王之位的黄台吉,发觉自己现在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才能进攻大明了,而是要如何打破由大明构筑起来的,这条包围大清的封锁阵线了。

    在接到了北面接连传来的坏消息之后,黄台吉终于在十月底召集诸贝勒议事,商讨如何面对眼下大清周边的局势了。

    在代善、岳托父子的支持下,恢复了镶黄旗元气的豪格,第一个站出来回答了黄台吉的询问,他踌躇满志的说道:“说来说去,这都是最近以来我国武力不彰,导致周边各国小看了我大清。

    儿臣以为,两年以来的休养生息,我大清已经是兵完粮足,此时正是大清用兵耀武扬威之际。阿敏及那些叛逆组成的叛军,在明国的支持下不停袭扰我国边境不说,还毁坏了我大清八旗精诚团结的形象,正是应该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

    儿臣愿意携带本旗人马出兵,将阿敏及其部下之叛逆都抓回沈阳来,听凭父汗发落”

    豪格刚一说完,岳托便立刻前支持道:“豪格贝勒说的正是,我也是这么认为的。阿敏背弃祖宗亲族投奔了大明,让我大清颜面扫地,不擒拿此人,实在是难以令四方豪杰对我大清心悦诚服啊”

    看着岳托带头支持豪格后,其他小贝勒们也想要跟着发言,黄台吉赶紧打断了这股气势,转而向身边的代善问道:“不知礼亲王你怎么看?”

    在阿敏逃亡,莽古尔泰身死之后,代善在朝政已经许久不曾发表意见了。即便是支持豪格,他也不会公开发表什么言论。因此对于黄台吉的询问,他只是模棱两可的回了几句,便说道:“这等军国大事,还是应当由汗王乾纲独断才是。臣愚钝,愿意听从汗王的号令行事”

    黄台吉撇了一眼代善,看着他低眉垂目的恭顺模样,倒也不好发作。他心里也清楚,这是他推翻了四大贝勒议事制度带来的后遗症。要不然,那些汉人怎么会把皇帝称为孤家寡人呢。

    从代善身收回目光的黄台吉,脸色平静的向着下方站立的多尔衮问道:“睿亲王,你对于豪格贝勒的建议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545章 多尔衮的建议() 
26岁的多尔衮和周边那些虎背熊腰的贝勒相比,就像是一位弱不禁风的书生,但是周边的大小贝勒们却没有敢于轻视这位正白旗旗主的。

    自九年前多尔衮被黄台吉引入后金的政治中心后,这位年轻的贝勒并没有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变成了黄台吉用于操控两白旗的傀儡,而是始终竭力维持着两白旗的独立性。

    九年中,就连其他三位大贝勒都已经被黄台吉一一收拾了,但是多尔衮却依旧能够保持着被黄台吉的信任,这在爱新觉罗的贝勒、贝子们看来,差不多已经是个奇迹了。

    随着这两年黄台吉在国内的权势越来越盛,得到黄台吉信任的多尔衮的地位,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了。不过年纪还不到30岁的多尔衮,这两年在大政殿上却显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了,不是汗王亲自发问,他就基本是一言不发。

    此刻面对大政殿内众人的投过来的视线,多尔衮心里倒是顿时明白了过来,黄台吉这是不满意豪格贝勒的主张,所以才希望他能够出言反驳对方。作为豪格的父亲,黄台吉并不希望放出对儿子不满的信号,毕竟这会让某些投机者和阴谋家认为,他并不打算将汗位传给这个长子。

    一旦放出了这样的信号,那么女真亲贵们必然会向黄台吉其他儿子投资,然后对豪格贝勒进行攻击。就好像当初他们对付广略贝勒褚英和大贝勒代善一样,将豪格贝勒从汗位继承人的位置上拉下来。

    但是黄台吉现在并没有确立汗位继承人的想法,也不想在解决了四大贝勒的问题之后,再来一次爱新觉罗家的内斗。因此在众人面前就始终保持着父子一致的政治态度,以避免某些投机者会错意。

    不过这样的话,每次出面打压豪格贝勒的任务就落在了多尔衮身上。在岳托表明了支持豪格的态度之后,爱新觉罗家的贝勒们,也只有多尔衮有这个实力和声望去反驳自己这个侄子的主张了。

    虽然多尔衮知道,这一次次听从黄台吉的指示打压豪格,会让豪格将他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是他更知道,如果不听从黄台吉的指示,恐怕他也就是失去了作用的阿敏和莽古尔泰。他可没有一个岳托这样的儿子,能够让他在黄台吉眼皮底下安稳的养老。

    多尔衮在心头叹了一口气,但是在表面上则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向着黄台吉行礼后说道:“回汗王,臣以为豪格贝勒之言虽然解气,但却不是我国当下的首要之务。”

    豪格顿时不服气的对着多尔衮冷笑道:“倒要听听睿亲王的高见。”

    黄台吉顿时不满的瞪了豪格一眼,这才对着多尔衮说道:“不必理会豪格,你且将心中的想法都倒出来,让我们一起参详参详。”

    豪格在父亲的压力下退回了朝班之中,多尔衮也不看他,就这么站在大殿中间对着黄台吉低头回道:“遵汗命,臣弟以为,不管是叛逃的阿敏也好,投向大明的蒙古部族也好,北方的索伦同盟也好,对于我大清来说都不过是手足之患。

    我大清真正的心头大患,终究还是明国。不打倒明国,这些周边的势力就会源源不绝的出现,我们击败他们一百次,他们还是会在明国的扶持下,第101次的卷土重来。以我大清有限之人口,如何能够应对周边无穷之部族?”

    岳托立刻不同意的说道:“睿亲王这话可就不对了,昔日天命汗在世时就说过。我们满人对付大明就是小斧砍大树,要先去其枝丫,再砍其主干。你现在说的意思,岂不是要变更天命汗定下的伐明之策吗?”

    岳托一提起天命汗,大殿内的大小贝勒们顿时连连点头,小声附和着岳托转而指责起多尔衮来了。黄台吉这时轻轻咳嗽了几声,让大殿内安静下来之后,方才开口说道:“今日只是讨论如何应对我大清面临的周边局面,并不是要修改先汗的伐明之策,你们也不必太过捕风捉影了。还是让睿亲王继续说下去,大家且先听完了再议。”

    大小贝勒们都应了一声,殿内又再次安静了下来。多尔衮沉思了片刻,才继续说道:“天命汗制定的伐明之策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天命汗制定伐明之策时的局面和今日却是完全不同的。

    昔日大明虽然名义上和林丹汗结盟,又是朝鲜的宗主国。但是林丹汗并不接受大明的指挥,察哈尔人和明人始终都是各自为战。且明人虽然同林丹汗结盟,但是私下里却极力提防彼辈,市赏给予蒙古诸部的都是丝绸等无用之物,粮食、铁器、铠甲则一概不予交易。两国虽然结盟,但对我国来说却并非一体。

    至于大明的藩属朝鲜,虽然是我大清东面的一大国。但是大明和朝鲜之间的陆路被我国截断之后,两国之间的往来就近乎断绝了。大明攻打我国之时,朝鲜也难以从旁牵制我国。

    是以先汗才会制定小斧砍大树的伐明策略,就是因为这三国各怀心思,难以齐心对付我国。我国各个击破之后,蒙古、朝鲜反倒是可以成为我国伐明之助力。

    但是今日我大清所面临的局势,却已经大不同于先汗在世的状况了。林丹汗失踪于大漠,察哈尔部群龙无首,如今漠南蒙古诸部已经再无一个可以号令诸部的蒙古大汗,于是这些蒙古部族已经为我国和大明所瓜分。

    明人在漠南蒙古设立旗盟制度,直接控制了这些蒙古部族,又在各盟旗所在之地设立卫所,使得草原上的明军和蒙古部族之间互为羽翼。我们攻打蒙古部族,明军就会前来援救;我们想要绕道进攻明军,又会被蒙古部族袭击侧后。这样的局面下,又怎么去砍掉大树上的枝丫呢?

    而朝鲜国虽然被我国征服了两次,但是彼国上下却依旧视我为蛮夷,难以真心臣服于我国。加上现在大明和朝鲜之间的海道已开,即便不能从辽东陆路交通两国,朝鲜也已经在大明的控制之下。

    朝鲜虽然弱小,但毕竟也是有着数百万人口的国家。我们如果没有一只军队驻扎在朝鲜,就不能妄想朝鲜倾尽所有的支持我们攻打明国。但是想要驻扎一只军队在朝鲜,却又是一件难事。人数少了,就是明军和朝鲜人攻打的靶子。人数多了,则国内又会空虚。

    除此之外,我们东面、东北面、北面的索伦人部族,从前是我国用来补充八旗丁口的来源,现在却成为了我们边疆地区的祸害。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继续执行先汗制定的伐明之策,将这些周边的势力一个个消灭掉再去攻打大明。恐怕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我军即便是打的师老兵疲了,也未必能够平定这些明国扶植起来的势力。

    阿敏也好,他手下的那些叛逆也好,那个不是我满洲人口。这些人原本应该在对着明军冲锋的战场上,现在却变成了明人用来对付我大清的利器。

    我们要花多大的代价才能消灭这些叛逆抓回阿敏,姑且不论。我只想说,为了对付这些叛逆,我国将要损失掉的人马,正是明人所乐于见到的。明人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我们满人自相残杀了,以我国的人口,我们又打的起多少场这样的战争?”

    多尔衮的话顿时引起了众人的深思,多铎见状立刻出声支持自家兄长道:“我们满人本就人少,岂能再如此自相残杀下去。我们可不能步蒙古人的后尘,若不是蒙古人自相残杀,蒙元又怎么会被汉人赶出中原。蒙古还有草原可回,我们要是被赶出了辽东,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收留我等?”

    黄台吉扫视了一眼众人,发觉拥护多尔衮兄弟意见的贝勒们还不在少数。他心中微微有些忌惮这两兄弟的见识和团结,但还是脸色平静的向多尔衮问道:“那么睿亲王以为,我们应当如何对付阿敏和那些满人叛逆呢?”

    多尔衮想了想说道:“臣以为,阿敏此人反复无常,好利而忘义。昔日先汗及汗王如此厚待于他,阿敏尚且存有谋逆之心,更何况是与他无亲无故的明帝。

    如今阿敏远在漠北,对于明帝来说正是鞭长莫及之势。若是汗王向其示好,并支持阿敏做漠北之汗。臣以为,以阿敏之个性,必然会起贪婪之念,则我国多一盟友,而大明则损失一部人马。另外,嗯。”

    多尔衮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但却又咽回了肚子。黄台吉看了他一眼,并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对着众人问道:“你们怎么看睿亲王的主张?”

    一干贝勒们都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就连岳托的态度也松动了下来,他向着黄台吉说道:“汗王,若是能够说服阿敏叛明,这显然是大涨我国士气的好事。今后明帝恐怕也不敢如此大张旗鼓的使用那些叛逆来攻打我国了,但我们要如何才能去把阿敏劝说回头呢?”

    多尔衮立刻回道:“阿敏虽然叛逃,但是汗王却依旧厚待其家眷。阿敏六子,除爱尔礼逃明之外,其余五子皆在沈阳。次子固尔玛珲年21,奉命督办军工,做事可谓严谨。臣以为不如令其去劝说阿敏,也好让阿敏知道他的家眷在沈阳安然无事。”

    黄台吉阻止了豪格、岳托的继续发言,对着众人说道:“我看今天就先议到这里,其他人都回吧,多尔衮跟我去书房再谈谈。”

    豪格虽然有些想法,但是在父亲开口之后,也只能恨恨的瞪了多尔衮一眼,方才跟着其他人离开了大政殿。        

第546章 书房再议() 
黄台吉将多尔衮带到了自己的书房之后,便摒弃了一干闲杂人等,只留下了他和多尔衮两人在书房内独对。

    黄台吉这才示意多尔衮坐下和自己说话,“这里没有外人,都是自家兄弟,就不必再论君臣之礼了。咱们都放松一些,就像以前在父汗面前一样畅所欲言,不要在有所顾忌了。我看你刚刚在大政殿上似乎还意犹未尽,不如就在这里继续说下去吧。”

    虽然黄台吉展现出了久违的兄弟情谊,多尔衮却不敢当真放肆起来,他依旧恪守着那些汉人为大清制定的礼仪,端正而拘谨的坐在椅子上,先向黄台吉谢过了赐座的恩典,这才开口回话道。

    “臣弟遵命,刚刚大政殿上人多嘴杂,臣弟的确还有些话没说出来。找人策反阿敏不过是其一,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将同阿敏往来的消息透露给衮楚克台吉,令其将这一消息上报给丰大总督袁崇焕。

    臣弟以为,能够宽宏大量的对待阿敏及我国降人的,是大明皇帝而不是明国的官员。能够驱使阿敏及我国降人进攻我国的,也是大明皇帝而不是明国的文臣士大夫。

    以臣弟看来,明国的文臣士大夫们几十年来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他们依旧还是父汗口中那些狂妄自大且心胸狭窄之辈,他们驱使武臣犹如驱使自己的家奴,看待大明以外的国家就是沐猴而冠的野人蛮夷。

    就如同那些已经投降了我国的读书人,虽然口口声声称汗王是命世之主,但他们心里却依然把我们当成了蛮夷,否则也不会整日苦劝汗王按照汉人的国体来改造我国的国体了。在他们眼中,只有按照华夏礼仪建立的国家,才有资格统治他们。如此下去,这大清究竟是汉人的大清,还是我满人的大清”

    “好了。”黄台吉不悦的打断了多尔衮的话语说道:“我把你召来这里,是想听听你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外部局势有什么想法,不是来听你讲什么满汉之别的。你还是言归正传吧。”

    “是,汗王。”多尔衮立刻收住了话头,然后改口说道:“丰大总督袁崇焕这个人,当初镇守宁远时就和我们交过手。父汗就曾经评价过他,色厉而胆薄,刚愎而自用,好大言,喜虚名,但其既无御下之能,也无识人之明。这样的人能够成为明军之统帅,可见南朝无人矣。

    若是其能够继续镇守辽西,则辽西今后必不再属南朝。在此人的作为之下,明军军制必然败坏,失去约束的辽西将门必然会趁机割据,则我国西面就无忧矣。只可惜宁远之役后,天启皇帝就将其撤职,崇祯皇帝登基之后虽然启用了他,却并没有让其返回辽西,这是我国的一大损失。

    以袁崇焕的性格,一旦从衮楚克台吉口中了解了,阿敏和我们之间有暗中联系。臣弟可断言:此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探求此事的真假,而是会试图先解除阿敏的兵权,将阿敏软禁于身边。

    而以阿敏的性格,臣弟以为必然不会束手就擒,到时阿敏就算不想反也要反了。阿敏一旦举旗叛乱,则明国对我国的包围之策就出现了破绽。更别提,一旦事后真相大白,袁崇焕必然是要将责任推卸到衮楚克台吉身上,则衮楚克台吉如何能够不投靠我国避祸?

    明国一旦迫反了阿敏和衮楚克台吉,蒙古诸部还能相信明国优待他们的政策吗?只要蒙古诸部对大明心怀疑虑,则大明驱使蒙古诸部围堵我国的策略就算是失败了。没有了蒙古诸部对大明的协助,则我国未曾不能和明国继续抗争下去”

    听完了多尔衮的想法,黄台吉也不由为之暗暗叫好。在爱新觉罗家的子弟中,日益得到众人钦佩的多尔衮,显然不是徒有虚名的。而这也正是黄台吉想要的上策,能够用几句好话就能让明国自去羽翼的话,他并不介意向阿敏低头问好。

    黄台吉对着多尔衮连连点头说道:“善,你这些年的书果然没有白读。你刚刚说,这大清究竟是汉人的大清,还是我满人的大清。我看你是当局者迷啊。

    今日的大清,满人、蒙古人、汉人三足鼎立,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改革旧弊,采用汉人的礼仪,不是把我们满人变成汉人,而是要让我们满人变得更为强大。

    我们如果一味拘泥于满汉之别,那么大清不要说进窥关内,就连立足辽东都很艰难了。再说了,这世上哪有满人、蒙古人、汉人的区别,这不过是各自的出生地不同罢了。如果强以生活习俗之不同来区分人口,那么明国早就应该分成十七、八块了,如何能够成为如今这大一统的王朝?

    满人之于满洲,就和山东人之于山东,河北人之于河北,只有籍贯之不同,人和人之间不应该有所差异。所以,汉人的天命,蒙古人的天命和我满人的天命并无不同之处。如果我们承认了满汉有别,那么要不要认可满蒙有别?那么接下去是不是满人的天命不同于汉人的天命?则我大清要用什么去统治万方?”

    多尔衮在心里承认,黄台吉看的比自己更远,但是他依然不会接受黄台吉的看法。这大清是黄台吉的大清,可不是他多尔衮的大清。让汉人和满人平起平坐,就等于是在剥夺他们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