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4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黄台吉点名的多尔衮赶紧回道:“臣对汗王说的见解并无不同意见,臣以为汗王的担忧是正确的。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黄台吉迅速的追问道。

    多尔衮恭顺的说道:“只不过臣以为,虽然同明国贸易有汗王指出的这些弊端,但如果就这么断绝了同明国的贸易,恐怕于我国也是不利的。

    为了满足明国所需的木头和大豆,我八旗亲贵不断的在辽水上游设立伐木场,并开拓河西之地用于屯垦。从这一方面看,眼下同明国的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若是我们断然停止了同明国之间的贸易,恐怕这些已经投入在伐木场和田庄上的亲贵们,不满的情绪也许会更高一些。而且此前我们从明国进口了大量的物资,现在阿敏贝勒一处置,这些物资就断绝了,也许会让某些愚笨之人以为,这些好处原来是阿敏贝勒带来的一样,这恐怕不利于汗王的名声。”

    黄台吉看了多尔衮许久,才不温不火的问道:“那十四弟以为,应当如何处置同明国的谈判为好呢?”

    多尔衮这时却不肯说了,只是搪塞道:“臣愚昧,只能顺着汗王的想法思虑到此,实在不知道应当如何解决,还请汗王恕罪。”

    黄台吉追问了数次,多尔衮还是没说出什么有用的办法,这才放过了他说道:“以往同明国的贸易方式必然要进行改变,但是十四弟说的也不错,全然断绝贸易关系,于我国也是不利的。

    所以,我决定,谈判要继续下去,但是对于从明国进口什么样的货物要进行控制。达海,你列一张清单出来,将那些单纯用于享乐,却无益于民生的货物列举出来,要求明国加以控制。

    至于其他部分,多尔衮你继续同明使谈下去,有了结果再来汇报于我。另外,找个机会私下问一问,这四海贸易公司愿不愿意出口铁料、铜料、硫磺或是*于我,只要他能提供,这价格都可以商议…” 

第184章 巡视中发现的问题() 
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朱由检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九河下梢的天津之地。和后世那个电视上的混凝土森林相比,此时的天津还是一片河汊交错,芦苇稻田相互交织的田园风光。当然沿着海河的三岔口往西南而去,是原本天津卫城的一片老城区,也是本地居民最为集中的地方。

    不过现在么,沿着三岔口往东南的海河沿线上都竖起了不少新建筑,或是货栈民居,或是是水力磨坊,或是风力磨坊。虽然这些新建筑相隔较为疏远,但是看起来这片新区的面积已经不弱于老城区了。

    已经得到消息的卢九德,早早的就在天津的列车站准备好了一切。是以当崇祯在天黑后抵达时,天津的列车站依旧是通明一片,并没有让朱由检感到自己正站在远离天津卫城的郊野车站内。

    朱由检在天津呆了三日,前两天视察了天津市区内的新建工坊和市场、码头,最后一日则去看了大沽口的炮台和相邻的天津造船厂。

    原本他对于看到的一切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参观的那些工坊内都比较干净,工人也都穿着一身新衣服,看起来有演习之嫌。但是他在市区街道上看到的那些行人和店铺伙计,一个个笑容满面,充满活力的样子,还是骗不了人的。

    然后在天津造船厂巡视完毕后,朱由检临时抽调船厂工匠、学徒进行座谈会时,一名叫做鲍志清的中年工匠,却直言不讳的向来自京城的贵人,也就是没有表明身份的崇祯,提出了关于天津造船厂的许多弊端。

    换了一身便服,坐在崇祯身边记录的卢九德固然是坐卧不安,事后知道了会议记录的船厂管事们,更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位鲍志清中年工匠主要向崇祯汇报了什么呢,一是工厂管事好大喜功,为了能够尽快赶出新船的工期,过度压缩了工序之间的必要间隔时间,对已经建成的船只造成了安全隐患;

    二是为了弥补合格船材的不足,船厂以创造新工艺为名,把大量的拼接船材用上了船只,这种用铁条、铁钉固定的拼接船材,一旦在海水中浸泡时间长了,铁料被腐蚀了,船只也就失去了安全保障。

    除了以上这两点主要内容之外,还有一些管事走后门招工及购买船材时吃回扣之类的小问题。听完了这名工匠的汇报,朱由检才发现,虽然他已经尽力按照后世的企业制度去建设天津造船厂,但是时代的惯性,依然让造船厂内部成为了一个人情社会。

    是夜,在崇祯居住的小楼外,卢九德及造船厂的大小管事们,密密麻麻的跪成了数排,他们都是来向皇帝请罪的。

    朱由检既没有召见他们,也没有让人传令让他们散去,只是生生的将他们晾在那里。虽然皇帝没有立即发火责罚他们,但是在卢九德看来,这才是最糟糕的时刻。皇帝的怒火没有发泄出来之前,天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等待着他们。

    卢九德其实觉得自己挺冤枉的,虽然他主管着造船厂,但是他对于造船一窍不通,只是负责船厂、宫内、海军之间的联系而已,哪知道会背上这么大一个黑锅。

    想到这里,他不由向跪在他左侧负责船厂生产的许管事低声质问道:“你不是说,这些船只都是没有问题的吗?按照今日哪个工匠的说法,这也叫没问题?”

    满头大汗的许管事躲闪着卢九德的目光回道:“渔船和商船三…五年内肯定是没问题的,也就是到时候大修多费点事。至于军舰我们可都是实工实料,那可是登名记册的活计,卢总管你叮嘱过的事情,俺们怎么敢冒杀头的危险。

    这也不能怪俺们,这合格的木材本就不足,就算是花钱也没地方买去。虽然从东北进了一些大木,但是要等干燥好用,起码也要五、六年以上。船材就这么多,船只的订单却是船材储备的数倍,我们不用拼接船材,怎么完成任务啊。”

    卢九德想起装进自己兜里的那些回扣,这一刻也是一筹莫展了。看着远处黑乎乎的大海,他不由有些恨恨的说道:“那个工匠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敢这么大胆。难道杂家对这些工匠还不够好吗?为了能让他们卖力做事,杂家可从来没克扣过他们的伙食费和工钱过。”

    卢九德身后的一名管事不由小声的插嘴回道:“那个工匠叫鲍志清,原是清江船厂的大工匠,据说他在清江船厂因为顶撞了管事,惹得管事不痛快才把他赶到我们这来的。”

    许管事这时也才想起来说道:“对、对,我也想起来了。这个混蛋因为反对船厂采用旧船的船板翻建新船,才惹恼了船厂的管事…”

    卢九德顿时不满的哼哼了几声,“清江船厂,等杂家熬过这一遭,定要和他们算算这笔账…”

    在卢九德和这些船厂管事寻找缘由的时候,朱由检也正站在二楼的窗口看着东面的大海。虽说今日的星空群星闪烁,但是依然照耀不出大海晚上的浪涛,只有远远的一处灯塔,算是为这无边无际的黑暗点缀了一点亮光。

    在朱由检看着窗外的夜色时,海兰珠端着茶水走进了他的房间。虽然崇祯并没有正式将她纳入宫中,不过海兰珠却知道这只是迟早的事情。能够穿越茫茫草原跑来明国的她,自然不会扭捏作态。因此在跟随崇祯出京之后,看到皇帝并没有带上服侍的宫女太监,她就顺理成章的接过了照顾崇祯生活的事务。

    崇祯没有推却她的照顾,但也没有顺势就把她纳入了房中,这让海兰珠既有些欣喜,又有些感激。当她在米园住下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大明的官员似乎并不赞成皇帝再接纳一个外族女子,特别还是一名蒙古女人。

    只不过因为崇祯并没有公开她的存在,所以这些官员还无法直接对此事发表正式的意见。海兰珠对此自然就忧虑了起来,毕竟只有她被纳入了宫内,才能让科尔沁部同明国结成一种特殊的关联。

    如果崇祯反悔了这桩婚事,不仅是羞辱了科尔沁部,也让科尔沁部深深的得罪了后金国,到了那个时候,她也就成了科尔沁部的罪人,再也回不去家乡的草原了。

    现在崇祯携她出京,又默许她照料自己的生活,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公布了自己的决定,这让海兰珠终于松了口气。而皇帝没有要求她伺寝,又让她的自尊心获得了小小的慰藉。两相交集之下,海兰珠对于崇祯的好感不由多长了几分。

    在桌上放下托盘之后,海兰珠对着崇祯温柔的说道:“陛下,茶水已经泡好了,先过来喝上一杯吧。”

    当崇祯转身坐到桌前喝茶的时候,海兰珠小心翼翼的挑起了窗口的纱帐往下看去,半响之后才收回目光说道:“陛下,他们从晚饭前跪到现在,已经跪的够久了吧,难道你真想让他们跪到天亮去么?”

    朱由检连喝了两盏茶,才压住了内心的烦躁,难得露出了苦恼的神情说道:“我现在是想不出处置他们的办法来了啊。

    有些事情不是切身体会,你是没办法知道下面的人究竟有多愚蠢。你要跟他们说愚公精神,让他们脚踏实地的做事,他们就会变成循规蹈矩,因循守旧的保守主义。

    你要和他们说,放开头脑,做事要推陈出新,有创新思维,他们就能打着搞活思想的名目,践踏一切法律和秩序。果然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啊。”

    对于崇祯的叹息,海兰珠其实并不觉得事情有多么糟糕,在天津的这几日巡视中,因为崇祯的宽容,她也一直陪伴在崇祯的身边。

    如果说,勺园和京城的城墙,让海兰珠见识了大明的文化和历史,那么天津的工坊和无数工匠,让她切实的认识到了大明的富庶,是如何难以想象的存在。在来到天津之前,她还从没有想象过,会有这么多工匠聚集在一座城市当中,创造出让她目不暇接的商品种类来。

    当然,这也是因为海兰珠没有进入京城的缘故,相比起被高大城墙包围起来的京城工坊,散落在海河两岸的工坊,特别是那些利用水力和风力驱动的加工工坊,给坐在船上的海兰珠带去了更大的冲击力。

    比起天高草长,羊群更比牧民多的科尔沁草原,天津就像是一座充满了奇迹的城市,海兰珠觉得,拥有这样城市的崇祯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烦恼的。

    虽然海兰珠不明白如何解决崇祯面临的难题,但她却很是明白如何化解眼前沉闷的气氛,海兰珠笑容满面的向崇祯祝贺道:“我倒是觉得,今日应当庆贺陛下。庆贺陛下能够遇到一个肯向你说真话的臣民,如果不是这位说真话的臣民,陛下又怎么能够在问题暴露出来之前知道问题呢?”

    朱由检楞了一下,过了半天才点着头说道:“这点你倒是说的不错,要不是有这样肯说真话的人,问题就更难解决了。”

    朱由检沉思了片刻,终于起身对着海兰珠说道:“茶很好喝,你先休息去吧。接下来,也是时候同这些混账谈一谈了。” 

第185章 文明的味道() 
对于这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人性困局,朱由检自然也没什么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就算在后世,这也一样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制度创建,才能一点点的推动着社会的前进。说白了也就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已。

    朱由检思考了大半个晚上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不对卢九德和船厂管事们进行惩处,不过他选择了一种让他们更为难受的处罚方式。在他的亲自监督下,船厂从最底层的班组到卢九德这样的船厂管理者,都开展了一次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活动。

    而提出了问题的工匠鲍志清,被崇祯任命为了船厂的质量监督负责人,并负责主持编撰一本造船厂使用的规范和条例手册。不仅如此,朱由检还给他留下了一个通讯地址,鼓励他有什么麻烦就写信告诉自己。

    皇帝对于鲍志清的亲近,让愤恨鲍志清的卢九德等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起来。

    因为这起意外的事件,朱由检在造船厂多留了一天,第二天才继续了北上的行程。

    北上的铁路在潮河前停了下来,坐着渡船过河之后,这条铁路又蜿蜒的向唐山而去了。朱由检一行人足足花了2天半的时间,终于抵达了唐山。

    区区两百五十余里的路程,居然花费了这么长时间,让朱由检感到有些疲惫不堪。如果是后世的高铁,这段距离也大概就2个小时不到吧。

    不过在朱由检认为这段路程花费了太长的时间,可对于其他曾经走过这段路程的人员来说,现在这个行程速度已经比过去节约了将近一半的时间了。

    出了唐山车站,朱由检和海兰珠便坐着同一辆马车向着唐山冶铁基地而去了。在冶铁基地附近的一座小山附近,蒋德璟下令停下了车队,和铁厂的几位管事一起过来邀请皇帝登山看一看铁厂的全景。

    朱由检自然是欣然答应了,临下马车的时候,他看着坐在车厢内发呆的海兰珠,不由出声询问道:“要不要一起去看看铁厂的样子?”

    这些天在列车上早就闷坏了的海兰珠,顿时高兴的答应了一声。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她还觉得列车比骑马赶路舒服多了,但是坐久了之后,她发觉了列车的一个缺陷。一旦上了车后,列车就不能随意的停下来,只能一直赶到目的地为止,这真是一个让人遗憾的缺陷。

    走下了马车的海兰珠,曾经以为这里又是一个如同天津一般的美丽城市,但是还没开始登山,她就意识到自己的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了。

    正值秋末的季节,这原本是北方森林中树叶最为多姿多彩的时节,树叶由绿转墨绿再转褐红,接着变黄而凋落,层层的色彩就像是一副多彩的画卷一般。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的海兰珠,对于这个季节的记忆就是如此。但是在这个被皇帝极为重视的地方,她看到的却不是什么画卷一般的风景,而是沾满了无数黑色微粒的肮脏,连呼吸的空气都让她喉咙发痒,不停的咳嗽了起来。

    海兰珠不得不拿出了一条丝帕捂住了口鼻,才让自己好受了一些。不过令她感到奇怪的是,走在前面的崇祯对这样的空气却是一脸的陶醉,似乎非常享受这一切一般,即便是他也不断的咳嗽着。

    海兰珠感到自己稍稍好过了一些,便小跑了上前去,将丝帕递给了崇祯说道:“陛下,你用这个捂住鼻子,就不会这么咳嗽了。”

    一边陪同的蒋德璟略显尴尬的对崇祯解释道:“铁厂里面的空气还是不错的,但臣没想到铁厂周边的烟尘会这么严重,早知道这样,臣出来的时候就带些口罩过来了…”

    朱由检却不在意的摆着手说道:“这没什么,我倒是觉得这样的空气不错,你们有没有从空气中闻到什么?”

    皇帝身边的人员都使劲的闻了闻,除了隐隐的臭鸡蛋味道,他们什么都没闻出来,因此都不明白皇帝所说的不错,究竟在什么地方,有些人心中打鼓,觉得是不是皇帝正话反说。

    就在他们心中猜疑的时候,海兰珠已经忍不住对着崇祯问道:“这空气里似乎没有什么吧?陛下你闻到的是什么?”

    朱由检停下了脚步,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随行人员,才对着海兰珠眨了眨眼睛说道:“你没闻到吗?是文明的味道。”

    不待众人反应过来,朱由检又向着山上走去了。听不明白的海兰珠遄遄不安的看了周边的人员一眼,发觉他们也是一头雾水的样子,心里顿时安定了下来。她一边行走,一边想着,原来听不懂皇帝话语的,并不是她一个人啊。

    花费了将近半个小时之后,朱由检终于爬上了这座名为小黑山的山顶,站在山顶的空旷草地上,由山脚沿河向北修建的唐山冶铁基地,就毫无遮掩的展现在了他的面前。

    基地内大大小小数十个烟囱,冒着滚滚的浓烟将附近的天空都遮蔽的灰蒙蒙了起来。贴着铁厂一侧的河段修建了许多码头,河上的船只都排成了长蛇一般的队伍,依照顺序在码头上卸货。去年崇祯所看到过的铁厂范围,今日看起来起码增加了将近一倍。

    就在崇祯观望着山下的铁厂时,站在他边上的蒋德璟也介绍起了,今年铁厂新修的那些高炉和铁厂今后几年的规划来了。

    “…按照现有的高炉产能计算,今年唐山铁厂的生铁产量大约能够达到7万吨,坩埚钢能够超过800吨。

    按照铁厂的最新规划,今后五年内铁厂的生铁年产量要达到30万吨…”

    蒋德璟满怀喜悦的介绍完了铁厂的现状和远景之后,又不由有些担心的对着皇帝说道:“可是陛下,现在光是唐山铁厂7万吨的年产生铁产量,就足够每年修建3千里长的铁路了。

    更不必提西山铁厂12万吨的生铁年产量,山西诸铁厂一年不少于3万5千吨的生铁产量,芜湖、佛山等南方传统炼铁中心大约一年近五万吨生铁产量,其他各省的零星产量1万5千…2万吨之间,再加上山东、武汉今、明两年陆续投产的铁厂。

    臣估计,今年全国的生铁产量大约能够超过17万吨,而明年不会少于24万吨。如今市场上的铁价,虽然从49元每吨升到65元每吨,不过这也是建立在北方大建铁路的基础上的。

    一旦北方的铁路建设完成,铁价下跌。这些聚集在铁厂工作的青壮工人失去了工作,恐怕会成为地方上的隐患啊。”

    对于蒋德璟的担忧,朱由检心里自然是发笑的,不过对于一个生长于农业社会的古人来说,是无法想象钢铁在工业革命中是如何被广泛使用的。

    仅仅是生铁年产量有可能超过了20万吨,就连蒋德璟这样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读书人,都已经开始担忧起今后的生铁会不会用不掉的问题了。

    然而对于朱由检来说,这样的生铁年产量,在后世大约还不够一个县的消费需求。而且这还只是最基础的生铁,性能更为优秀的钢材,现在一年也就几千吨而已。

    如果让蒋德璟了解到,后世中国的钢铁生产和消费是以亿吨来计算的话,也许他会深刻的怀疑起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来了吧。

    不过对于蒋德璟的担忧,崇祯也不能完全无动于衷,他只能试着对蒋德璟解释道:“朕觉得,蒋卿对于生铁消费的未来过于悲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