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座。这个时候,田弘遇的懊恼反而更大了,因为他差一步就成为了大明皇后的父亲。

    好在他的女儿比皇后争气,先生下了一名皇子,这让他的内心又有了些蠢蠢欲动。自从女儿生下皇子之后,不管是宫内还是宫外,别人对于他都更为尊重和亲热了,这让前半生一直对人点头哈腰的他,总是能从那些他原本需要仰视的人那里得到一种满足感。这种感觉让他觉得,他的人生总算是没白活。

    很快他就从感慨中恢复了正常,现在坐在帝位上的那个人还年轻的很,他可不想因为自己的**而葬送了自己,田弘遇的眼神恢复了清澈之后,他发觉自己刚刚的紧张感也不翼而飞了。

    赵太监进入殿内通报的时候,朱由检已经在和三家银行的代表、户部尚书及相关官员进行讨论了。

    他听了通报后,便对着赵太监吩咐道:“让他们先在外面等一等,朕先讨论完几个问题,再招呼他们进来。”

    朱由检回了赵太监一句,便收回目光看着面前郭允厚等人说道:“刚刚王承恩念的情报大家都听明白了吧?昨日下午,朕也就这件事和总参谋部开了一个会。

    根据总参谋部的讨论结果,他们认为:黄台吉收拾了阿敏之后,除了要尽快消除阿敏对镶蓝旗的控制力,他也要重新树立自己在国内英明大汗的形象。

    毕竟阿敏不是普通贝勒,他不但是后金开国的功臣,也是爱新觉罗·穆尔哈齐政治遗产的继承人,更是继努尔哈赤之后,控制后金政局的四大贝勒之一。如果黄台吉去年入关大获全胜,那么凭借着迫使朝鲜结盟,林丹汗西迁,和破我大明边关的三大功绩,他的声望自然远远超出其他三大贝勒,处置阿敏也就不会掀起什么风浪来。

    但是现在么,黄台吉在国内的声望还不够稳固,而阿敏和我们达成了贸易协议之后,为镶蓝旗的部众谋得了不小的好处。因此,不管其他人怎么看,镶蓝旗的人对于阿敏被圈禁一事肯定是不满的。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我大明开始,后金的基业就是建立在一场又一场的军事胜利上的。因此,黄台吉想要压制镶蓝旗的不满,并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得到一场军事上的胜利。

    朝鲜王国已经向后金屈服,北面黑龙江中下游的少数民族虽然投靠了我大明,但是那里毕竟是苦寒之地,道路艰险难行,后勤补给不便,因此用兵数量不能太多。黄台吉想来也不放心,自己带着少量精兵出击,而将沈阳交给其他两大贝勒数月之久。

    因此,后金若是想要发起战争,目标不是我大明,就是现在河套地区的林丹汗。也只有在大明和蒙古人身上获得的胜利,才能让黄台吉真正获得国内女真亲贵们的敬重。

    林丹汗的事先不管,朕召集户部官员和你们三家银行的代表来此,就是想要问你们一句,若是后金今年秋后真的再次向我大明发起进攻,户部能否比照去年的作战规模调拨资源?三家银行能否提供足够的作战经费?”

    郭允厚虽然已经有所准备,但他还是向身边的两位户部官员小声的求证了几句,这才摇头向着崇祯回话道:“陛下,去年为了抵御后金入侵的战争,已经挪用了今年不少实物税收,加上对受到战争影响的几个府县的抚恤和对蓟州关外地区的筑城筑路工程,户部库藏里已经差不多都空了。

    如果今年再要打一场和去年规模相当的战争,恐怕只能停下海河治理工程、唐山钢铁厂三期工程、天津到宁远的铁路工程和山东的几个大型工程,那么省下的物资大概够这场战争所需。不过这样做的话,不仅会打乱此前内阁和六部制定的河北、山东等地的经济发展计划,也会让以工代赈的方案破产,十多万流民将会失去工作,而成为地方上的治安隐患…”

    待到郭允厚讲述完毕后,三家银行的代表也推举了中央银行的代表出面回话,这位代表愁眉苦脸的对崇祯解释道:“回陛下,我们三家银行在10月底前能够挪出的资金不会超过300万元,12月底之前大概还能再挪出500万元,再多就有可能导致出现地方上不能兑付票据的风险。我们认为陛下想要获得充裕的资金,最好的办法还是增印一批纸币…”

    连续听到了两个坏消息,朱由检的心里也是感到沉甸甸的,无法从户部和银行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他只能将代表四海贸易公司的两名执行董事叫进了殿内。

    此时的四海贸易公司已经不再是他刚刚登基时的那个小贸易行了,当初因为朱由检不愿意支付三大殿欠款而成立的贸易行。在皇帝的扶持下,已经从不足百万两资本,40多名股东的普通商行,发展到了今天资产超过千万,股东人数破百,贸易范围覆盖了边军、辽西、河北、山东等地,涉及了近百行业的大型贸易公司。

    四海贸易公司的迅速发展,就算是始作俑者的崇祯对此也是感到极为惊讶的,这些大明的商人在他指明了方向之后,几乎很快便知道如何去使用国家政策对公司的利益进行最大化的变现。

    这些商人们也许不知道后世发明的各种经济理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验证了后世学者总结出来的一条名言,资本总是追逐着利润为唯一目标。去年同后金的作战中,有将近35的物资是通过四海贸易公司控制下的运输渠道,送到前线的军需仓库中去的。

    也许这些商人因为局限于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而无法正确的了解他们手中的力量,但是崇祯却很清楚,一个被国家扶植起来的超大型贸易公司,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现在看上去还很弱小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谁也无法预料到,一百年后,他们将会成为印度大陆的主人,并改变了整个南亚和东南亚的历史。

    而控制了香料群岛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正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代,以一个百多万人口的欧洲小国,凭借着商业的力量在欧洲对抗着最强大的西班牙帝国,还能在满世界开辟殖民地,为荷兰人输入海外的财富和资源。

    17世纪原本应当是这个号称海上马车夫国家的时代,而铸造了荷兰人海上王冠的,正是商人的力量。正因为崇祯知道这些商人所拥有的力量,因此一直不愿意让他们介入到国家政治当中。但是现在看来,在目前的局势下,大明商人登上大明政治舞台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

    朱由检下令让殿外等候的两名四海贸易公司执行董事进来时,也不由在心里安慰着自己,当他推动四海贸易商行成立,又组建了中央银行之后,商人们拥有对国家政治的发言权,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第127章 准备() 
田弘遇等两人被引入殿内之后,便在一旁的王承恩的指点下,对崇祯行了礼。

    在肃穆的大殿内,加上周围陌生人员的注视,另一位江氏董事浑身发抖,满头的大汗,根本不敢抬头和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对视,这无疑让崇祯有些失望。

    不过和他站在一起的田弘遇倒是镇静多了,朱由检便将注意力转到了田弘遇身上,对他说道:“叫你们过来参加这次会议,是朝廷有需要四海贸易公司协助的地方,所以朕希望作为公司代表的你们两人,待会可以毫无隐瞒的回答朕和郭尚书的提问,你们可有问题吗?”

    田弘遇小心翼翼的扯了扯同伴,然后才对着崇祯回答道:“当然没有问题,四海贸易公司既是大明治下的商行,其中也有陛下的财产,听从陛下的命令,乃是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田弘遇得体的回答,朱由检心里也还是满意的,就这番回答来看,自己这位岳父可比另一位强多了。他不由笑了笑说道:“那么朕先说第一件事,以去年和后金作战消耗的各项物资为基准,你和郭尚书一起核对一下。朕想知道,户部仓库和四海商行拥有的物资相加起来,究竟能不能满足这个物资储备的标准数量…”

    在崇祯的命令下,郭允厚带着两名户部官员拿着一份册子,开始和田弘遇两人核对了起来。

    当殿内的讨论转变为对账模式之后,田弘遇身边的同伴终于慢慢恢复了正常。不管是田弘遇还是这位江氏,都是正经的商人出身,相比起还要依靠账本的几位户部官员,他们只是光凭记忆力,就能从嘴里吐出一连串的数字了。

    原本看着那位在陛下面前瑟瑟发抖的江氏,心里还有些鄙夷心态的户部官员,在两人展现出来的数字记忆力上,态度终于有了一些改变。特别是在对数字时,对方还善意的提醒了下,两名户部官员拿着账本临时计算数字时出现的错误,这让他们更是收敛起了刚刚的轻视。

    花费了将近小半个钟头,郭允厚终于拿着一张刚刚核对出来的物资清单对着皇帝说道:“陛下,就目前来看,户部和四海贸易商行仓库内的物资汇总后,大约还有30万石大米的缺口和30万石以下物资的缺口…”

    听着郭允厚报完了物资缺口的数量之后,朱由检想了一会问道:“30万石大米的缺口,先生有没有把今年应当解到的南方漕粮计算进去?”

    郭允厚看了看周边的人员,上前走的崇祯身边小声的说道:“臣没有计算在内,虽然按照往年的惯例,每年要从南方解400万石漕粮入京,万历朝时漕粮的运输数目尚能落实,加上京营和辽西、蓟州边镇吃空额的数目不少,因此漕粮足用,只是户部银两不足。

    不过万历朝之后,因为关外后金国的建立,使得辽西边军大量招募人手,使得户部储备的粮食和银两都不满足。不过京城百姓所需口粮,还是优先获得保证的。

    自陛下登基之后,先是整顿京营,接着又极力在京城、天津开设工坊,以吸纳辽东难民和近畿流民,因此这两地的人口数目大增。

    以前民用口粮和官吏、军队所需的俸禄,大约是1:1。但是到了今日,已经是民占300万石口粮,而官吏、军队需要120万石口粮的状况。现在的一石重量又比过去的一石稍高,乃是规定为每市石为200斤,因此每年的户部官仓都存在着粮食不足的问题。

    好在河北地方对海河和滩涂进行了治理,提高了本地的粮食产量,加上海上捕捞业的兴起,特别是捕鲸业的发展,算是补充了漕粮不足的问题。

    因此,以现在的漕粮,光是解决京、津两地的民用,已经有所不足,如何还能再挪用到作战口粮中去?这30万石大米,必须另外设法从南方购买运来京城。”

    朱由检虽然心里有些小失望,但是他还是很平静的问道:“那么先生以为,这30万石大米应当如何购买?中间可有什么难题吗?”

    郭允厚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边上的田弘遇,这才对着崇祯回道:“臣以为购买这30万石大米和其他物资都不难,今年太湖、和两湖地区收成还算不错,加上朝廷在当地兴修水利,推广轮作和旱改水,因此粮食增产已经可以预料的了。

    而台湾今年除了甘蔗大丰收之外,水稻的播种面积也比去年增加了50以上,台湾地区大约就有近5万石大米要运往大陆。因此今年江南粮价应当不会高于8毛5分,若是直接到乡村大户手中收取,价格也许还要更低一些。

    30万石大米连运费加在一起,抵达天津港,所需应当不会超过30万元。这笔钱光是用今年南方收取的酒税支付,大约就应当足够了。

    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户部手中的运力不足,内河漕运大约还能挤出15万石运力,但是另外45万石物资就无力承担了。”

    朱由检很自然的将目光转向了田弘遇问道:“四海贸易公司能解决运力问题吗?”

    田弘遇思考了一会,才回道:“公司名下有一只运力总量为11万石的船队,江南造船厂在八、九月份还要交付可载重六千石货物的平底沙船4只。

    以上这些船只都是打算用在营口和天津之间,专门用于拉大豆和其他东北特产的。如果陛下要求,公司可以调用其中一半的运力,前往上海运输这些物资。然后再设法在当地雇佣船只,把剩余的物资在10月底之前都运到天津…”

    朱由检听完了田弘遇的运输安排调度之后,又同郭允厚交谈了几句,方对着众人说道:“今天朕和你们的谈话都是机密事宜,你们回去后不可外传。

    当然我们讨论的内容并不是一定会执行,或者说全部都要执行,但是户部、三家银行还有四海贸易公司,都要按照刚刚会议讨论的内容去准备,朕在仔细思考和论证之后,会给你们更为明确的指示。

    今日的会议就到此为止,田指挥使先留一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随着郭允厚等人的离去,主敬殿内立刻便安静了下来,朱由检这才向前倾着身子对着田弘遇说道:“田指挥使刚刚回话时有些吞吞吐吐,遮没不是有什么问题还没说出来吗?”

    原本就想着要如何向崇祯开口劝谏的田弘遇,立刻顺势向皇帝说道:“陛下,这仗如果能不打,还是不要打为好?”

    朱由检看着他不动声色的问道:“为何?”

    田弘遇迅速的回道:“陛下,现在四海贸易公司在后金最大的几项进口货物是大豆、木材、皮革,大豆和皮革加起来就超过150万元了,而木材今年的进口数量更是有可能超过百万元。

    这些原物料在天津加工之后,身价就能增长到3…5倍,吸纳的工人将近4万。若是后金和我国开战,把营口港给封锁了,天津起码有上万人要流落街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更何况,运入天津的木头,九成来自于营口。这些木头在天津制作成船只、枕木、各式工具、用具和家具,一旦后金的木头来源被切断,其他且不说,这造船业和铁路建设恐怕要大受影响了。

    而且现在后金也是我棉布、玻璃器、铁钉和家具的最大出口之地,这一打起来,就是两败俱伤的局面。今年四海贸易公司的业绩,更是要大受影响了。”

    听完了田弘遇的说辞,朱由检伸手托着下巴思索了许久,方才开口说道:“你说的,朕已经记下了,要不要和后金开战,或是将这场战争局限在什么程度,朕也会充分考虑四海贸易公司的立场的。

    这样吧,你回去之后将四海贸易公司在辽东的利益总结一下,然后和董事会成员们讨论一下,看看公司在辽东的核心利益究竟是哪些,然后报给朕参考…”

    待到田弘遇答应之后,朱由检便做了一个手势,示意他可以退下去了。但是让朱由检有些诧异的是,田弘遇扭扭捏捏的就是不肯离去。

    朱由检不由扬了扬眉毛问道:“田指挥使还有事要同朕说吗?”

    田弘遇看了看左右,才向着皇帝小声说道:“是的,陛下。臣有些私事想和陛下说说,还望陛下准许。”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殿内的状况,便说道:“除了王伴伴之外,其他人都退下去吧。”

    看着殿内服侍的太监离去之后,田弘遇才低着头对崇祯说道:“臣其实是有个不情之请,希望陛下能够考虑一下…”

    朱由检听了一会,总算明白田弘遇想对自己说什么了。他是请求,把他现在的四海贸易公司执行董事的位置让给周奎,免得这位周国丈每次看到他就冷嘲热讽,还在外面散布他想要支持自己的外孙登上太子之位。

    把心思全放在应对后金局势上的朱由检,乍一听到田弘遇的话语后,自然是大为恼火的,他顺口便喝骂道:“这个老匹夫刚回京城几天就这么不安分,他是不是不去海外吹吹风,脑子就清醒不过来?”

    朱由检骂了两句便住了口,他按捺住脾气看着恭敬的站在一边的田弘遇,口中冷冷说道:“好了,朕已经明白了。这执行董事的位置不是可以私下授让的,你要是觉得自己坐不了这个位置,可以请辞。现在先下去做你的事吧。”

    听到皇帝这么和自己说话,田弘遇感觉自己的脑后也有些发凉,他赶紧行礼后匆忙退出了殿外。

    朱由检看着田弘遇的背影消失在门口之后,正转回头想要向王承恩说些什么,却见一名太监快步走来报告,说是内阁黄首辅求见他。

    朱由检按下了快到嘴边的话语,转而说道:“请黄先生进来说话吧。” 

第128章 朱由检的策略() 
黄立极从穿廊通道口快步的走进了主敬殿内,身手之敏捷还超过了他身后的王承恩,不过由此也可知道,此刻他心里是有多着急了。

    不待崇祯吩咐看座,黄立极已经匆匆行礼后说道:“陛下,您让王总管转交给臣的资料,臣已经看了一遍。臣这么急着来见您,就是想要亲口问一问陛下,这仗难不成还真是非打不可吗?”

    朱由检一边示意王承恩给黄立极搬一张椅子来,一边则微笑着说道:“先生,这一个巴掌可是拍不响的,如果不是后金国内出现了问题,其实朕也不想在这个时间和后金开战。

    现在我大明内部亟需处理的要务是如此之多,陕西要安抚流民;山西要管制不法乡绅勾引陕西流民入山开矿或是出关开垦;江南地区要解决社会治安和拖欠科税的问题;西南的奢安之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善后之务依然还是要谨慎从事,否则官军离去之后,那里的百姓山民又有可能再举起叛乱的旗帜;南方的水利治理才刚刚起了头,朕不是刚刚收到先生批阅过的荆州段长江截弯取直计划吗?

    以上种种事务,在朕看来,每一件都要比和后金开战重要的多,所以朕怎么会想要同后金作战呢?然而,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朕虽然不希望有战争,但是作为大明皇帝,朕却不得不让大明时刻准备着战争。

    因为,敌人敢不敢向我们发起战争,不在于大明有多么的富有和强大,而在于我们有么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所以先生,我们和后金之间要不要开战,这不取决于朕,也不取决于黄台吉,而是取决于朕和他是不是都一样认为,维持和平的利益是否大于两国开战的利益。”

    黄立极思考着崇祯话语中的意思,总算是把刚刚提起来的心放下了一半。作为推动大明内阁负责制改革的首任首辅,起初他还是有些意满志得的,没有那个官员不会喜欢手中握有更多的权力,并尽可能的减少来自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