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旗下人视为自己人,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女真贝勒之间的权力斗争虽然凶险,但是只要下面的人没有太过分的举动,这种斗争一般就只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所以包括岳托在内的满人,反对贸然挑起四大贝勒之间的内斗,因为在没把握的状况下,他们并不愿意被牵涉进这样的残酷斗争中去。

    但是对于敲打一下阿敏,维护黄台吉在后金国内的权威,他们倒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这也符和他们的利益。黄台吉听完了下面这些臣子七嘴八舌的发言之后,才缓和了语气说道。

    “阿敏贝勒就是私心太重,总是惦记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的庄稼,丝毫不考虑其他各旗族人的困难。都要像他这样,我们后金的人心不就散了吗?

    先汗创立后金以来,我女真人就已经不再是从前自由散漫的山野部族,而是建都于沈阳,据有大半个辽东的东北之邦。汉人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无以规矩,则不成方圆。

    我国国民现在遇到了粮食匮乏之危机,自然应当动员上下臣民共体时艰,各尽所能,各出所有,同心协力,一起度过面前的难关。让各旗将收成借给国库,绝不是为了让某些人从中过手贪污,而是为了统一调度,以便救助更多的百姓而已。

    为了让我国百姓填饱肚子,即便是削了阿敏的面子,让阿敏记恨于我,我也是不在乎的。但是在我国面临明国这样的强敌之下,我还是愿意再退让一步,维护住我国国族内部的团结,免得让明国皇帝有机可乘。

    达海刚刚的建议还是不错的,你和岳托再去一趟阿敏府中,告诉他,为了免去他的担心,对于各旗出借给国库的粮食物资,最终交由各贝勒在朝中公议,以决定这些粮食物资的分配。另外,爱尔礼不是前去锦州迎回我八旗子弟了吗?我看可以写封信送给他,让他回沈阳来劝劝阿敏。”

    达海和岳托互相看了一眼,便齐齐答应了一声,打算下去执行黄台吉的命令。黄台吉却又叫住了岳托说道:“你们前去阿敏府上之前,先去同代善兄长通个气。

    顺便告诉代善兄长,若是阿敏依旧执迷不悟,那么我就不得不敲打阿敏一二。到时希望兄长能够为国家考虑,支持我的这一行动。”

    岳托立刻回道:“阿玛必然能够谅解汗王的这番苦心,阿敏贝勒若是连汗王的让步都不愿意接受,便是利令智昏,不加以惩罚,恐怕是不会醒悟过来了。为了我女真一族的未来,臣一定会说服阿玛,在这件事上支持汗王的。”

    达海此时倒是有些糊涂了,听了岳托的话语之后,他也顺口说了一句道:“莽古尔泰贝勒正在北面巡视索伦等部族,是不是也要给他通个气,免得他到时多心?”

    达海刚一说完,室内就突然安静了下来,黄台吉对于他的提议显然不是很高兴。看着黄台吉变得有些严厉起来的神情,室内的官员们都保持了沉默,不过一直观察着黄台吉神情的范文程,却隐约猜到的黄台吉的用意。

    他上前试探的说道:“莽古尔泰贝勒巡视索伦诸部,乃是为了震慑我国北部边疆,兹事体大,哪里还能够分出精力来关心沈阳城的事情。更何况,巡视边疆居无定所,等传话使者找到莽古尔泰贝勒,都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去了。

    那么我们究竟是等三贝勒明了了态度,再去弹劾阿敏贝勒呢?还是先弹劾了三贝勒先?恐怕这两项选择都不大妥当吧。

    奴才以为,只要汗王和代善大贝勒取得了共识,敲打一番阿敏贝勒,还用不上三贝勒的表态吧。更何况,说不定三贝勒就被几位贝勒和大人们劝动了呢?那么我们何必通知三贝勒,让他白白的烦恼一番呢?”

    黄台吉这才出声说道:“宪斗说的不错,这件事就不必派人通知三贝勒了,事后再通报他一声好了。我也该去铸炮场看看了,你们这就各自去办自己的事去吧。”

    在离开文馆之前,黄台吉还特意在范文程面前停留了一会,同他亲切的交谈了一句,这让范文程的心情甚为激动。自从去年伐明之战结束之后,黄台吉对于他的态度就有些疏远了,虽然没有直接责怪他,但是范文程也知道,他此前入关搜罗明国情报的工作,显然做的不够好,因此让黄台吉失望了。

    不过今日黄台吉对他亲近的表现,不但让范文程恢复了一些自信,也让他认为自己对黄台吉用心的猜测,大约是极为接近了。想到了这里,范文程的心里便有些火热了起来,待黄台吉离去之后,便拉着几名交好的汉官说起了悄悄话。

    走出文馆大门的黄台吉,已经将刚刚在文馆内筹划的事情放了下来,骑马赶往了城外的铸炮场。只要代善被他的缓兵之计所迷惑,不干涉他敲打阿敏的行动,失去了莽古尔泰支持的阿敏,在沈阳城内就基本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在孙得功一家被拿下送去明国之后,那些投降的汉官们现在对阿敏恨得要死,生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孙得功。因此只要他稍稍露出敲打阿敏的意思,而代善又保持沉默,这些汉官们便会误会,他和代善这次都想要收拾阿敏,弹劾阿敏的声势必然会被掀起来。

    一旦针对阿敏的批评形成朝中舆论的主流,代善和中立的后金官员也只能继续保持沉默下去,避免将火引到自己身上来。到时他便可以顺势处置了阿敏,将镶蓝旗今年的收成分给其他各旗,即可以度过今年粮食不足的难题,还能破坏了隐隐联合在一起的三大贝勒联盟。

    没有了阿敏的从中说和,代善和莽古尔泰之间便缺乏互相信任的基础。而代善在这次阿敏事件中的态度,也将会引起莽古尔泰的怀疑,最终引起这个脆弱同盟的破裂。到了那个时候,代善就不得不彻底倒向自己,从而让莽古尔泰在八旗内部彻底孤立。

    先阿敏、再莽古尔泰,接着便是代善,去除了三人之后,四大贝勒问政的制度也就不废而废了。去掉了这三人的阻碍,后金国内的朝政大权就会集中到他手中,从而按照他的设想去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

    骑马行走在路上的黄台吉,想到这里不由叹了口气。如果去年千里奔袭大明关内的战术能够成功,他原本不必这么着急动手,他原本可以将这件事做的更无懈可击一些,让阿敏众叛亲离之后,再处置他。

    而如果不是阿敏意图使用粮食来收买人心,他原本也还能再忍耐一段时间,先将眼下缺粮的关口过去再说。

    但是现在,去年千里奔袭明国使得他的声望有了一些瑕疵,而阿敏却凭借着同大明的贸易所得,拉拢各旗的人心。此消彼长之下,黄台吉不得不决定提前动手了。虽然他对于能否收拾阿敏,并不有所担忧。但是无法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不由对自己感到有所失落了。

    不过这种沮丧的情绪,很快便被黄台吉从脑海中排除掉了。这个时候,他倒是重新将心思放在了,自己前往的目的地上了。

    去年的千里奔袭虽然没获得什么成果,但是却让黄台吉得到了不少汉人工匠。在三屯营俘获的铁匠刘汉、王天相,为了能够活命自称会铸大炮,这自然得到了黄台吉的重视。在这次千里奔袭之中,黄台吉也意识到,如果不改变攻城的方式,以后金的人口估计连半个北直隶的城池都打不下来,就要在这些城墙下面耗干鲜血了。

    返回沈阳之后,黄台吉便下令让佟养性在城外庄子里秘密修建了铸炮场,准备让刘汉、王天相铸造几尊红夷大炮出来。然而这个时候,两人才向黄台吉吐露,他们只是铸过虎蹲炮和铜钟,并没有铸过红夷大炮。

    受骗的黄台吉虽然很是失望,但是依然好言宽慰了这两名铁匠,让他们继续试验铸造大炮。毕竟,相比起沈阳的工匠,这两人起码还知道什么叫做红夷大炮。黄台吉很是希望,能够造出同红夷大炮性能相近的火炮,作为后金军队攻城的新武器。 

第93章 蛮横() 
文华殿的内阁会议室内,朱由检右手托着下巴,面无表情的倾听着,面前三十余名官员各自发表着意见。当他接到内阁派出使者传递的消息,匆匆的返回了京城之后,朝廷之中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返回京城后的第一天,他听取了各部官员提出的意见,选择了在乾清门举行朝会听政。召集了在京的官员和宗室、勋戚一起,听取他们对于庆王检举陕西韩、秦两藩谋反一案。

    当庆王亲笔书写的检举信件送到京城之后,此前还在为韩、秦两藩喊冤,认为这是锦衣卫和杨鹤勾结陷害两名无权无勇的藩王的官员,也很快就失去了声音。

    虽然他们的理智告诉他们,没有护卫,也没有得到当地官员军队支持的藩王造反,其实和自杀没有区别。韩王和秦王两人,既没有出色的才能,也没有令封国百姓交口称赞的名望,更没有得到朝中某些官员的支持,稍稍有些见识的官员都不能相信,两人有造反的资本。

    如果没有证据证明两藩谋反,朝中的官员自然不介意为这案子做一回主,并借此案打击下越来越活跃的锦衣卫,说不定还能将杨鹤也牵连进案。毕竟国务委员会成立之后,陕西总督的位置可并不亚于六部尚书的位置。

    主持一个公道可以一举三得的获得这么多好处,自然就会有官员站出来主持公道。但是,庆王的一封告密信件,顿时将不少官员的这点想法打消了。没有哪位官员愿意同一位藩王去对质,证明他手中的资料是虚假的。

    当然还有些官员还是坚持了下去。虽然无法推翻庆王提供的证据,但是他们很快就后退了一步,从为两藩喊冤,变成了要求援引祖制,减轻两藩的惩罚力度。这些官员认为,韩王和秦王可以发往中都凤阳守陵,其他涉案宗室严重的也一并送往,但是和谋反案无关的那些宗室,应当还是留在原籍为好。

    一些陕西籍贯的官员,原本对于两藩谋反案一直保持着沉默,但是随着庆王揭发书信的出现,他们虽然没有对着两位藩王落井下石,但是对于将宗室放在原地看管起来的惩罚方案,显然是大为不满的。

    这些陕西籍贯的官员很快就提出,既然谋逆案属实,那么这些宗室就应当依照杨鹤等人的主张,将他们外迁陕西,好让多次受灾的陕西父老,恢复些生气。

    朝会上近千官员的轮番发言,除了让朱由检听了个头昏脑涨,并没有让他听到多少有意义的言论。因此第二日,朱由检便将会议场地挪到了文华殿,将中低阶官员都排除了在外,只留下内阁和六部高级官员,还有福王和蜀王、丰城侯几位,人数还不到40。

    剔除了那些口无遮拦,又极有功利心的中低阶官员之后,文华殿内参与会议的官员们,终于表现的矜持了些。即便这些官员之间也有冲突,但是他们在皇帝面前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个人素质。

    不过即便是这样,这场争论也已经持续了两日,在场的官员们分成了三个立场。人数最多的一方,还是南方出身的官员和藩王、勋戚。他们的主张就是,两位藩王谋反的事太过蹊跷,还是应当再派人下去体察。

    此外便是,哪怕藩王谋反一事真的属实,看在他们身体里流淌着太祖的血脉,也应当从轻发落。而那些宗室在陕西生活了一辈子,现在因为一个没有查清楚的罪名,就要将他们迁移出陕西,同样也是不大合适的。

    人数最少的一部分,还是陕西籍贯的官员,还夹杂着韩爌等两位山西官员。他们认为,两藩和宗室犯的罪应当轻判。但他们同样也认为,陕西境内的藩王宗室能够迁移出陕西的话,对于屡屡受灾的陕西百姓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善政。

    人数居于两者之间的中立派,则一直等待着皇帝的表态。看似默不出声的中立派中,其实也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些人是想要跟随崇祯的立场进行发言,还有些人则是想看一看皇帝的立场再来决定自己的发言。

    足足忍耐了这些官员争吵了三日的朱由检,听到刘宗周再次提道:“…事在周礼:一曰议亲之辟,谓是王宗室有罪也;二曰议故之辟,谓与王故旧也;三曰议贤之辟,谓有德行者也;四曰议能之辟,谓有道艺者也;五曰议功之辟,谓有大勋立功者也;六曰议贵之辟,谓贵者犯罪,即大夫以上也;七曰议勤之辟,谓憔悴忧国也;八曰议宾之辟,谓所不臣者…”

    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说道:“先生所说的八议,朕已经知道了。按照周礼,这八议,就是议亲、议贵…归根结底,不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各位先生和诸爱卿,是不是也都这么看?”

    刘宗周虽然住了口,但脸色却甚是平淡。不管皇帝也好,还是那些想要处罚宗藩的官员也好,终究还是越不过圣贤大道去的。毕竟,这八议不仅仅是保护了宗室亲贵的特权,同样也是保护了士大夫们的特权,哪怕这些官员再怎么痛恨宗藩,也不会在这一点上提出反对意见,否则便是将自己置于全体士大夫们的公敌位置上去了,大明朝除了一个海刚峰之外,还没出过第二个这样的奇葩。

    随着崇祯直白的将刘宗周反复强调的重点指出之后,除了刑部尚书袁可立和总参谋部总长孙承宗脸色不变之外,其他官员都支支吾吾的承认了皇帝的这个说法。

    看着下面这群试图以沉默将这个场面混过去的官员,朱由检不由冷笑着说道:“诸位的圣贤书真是读的不错啊,倘使我太祖高皇帝复生于地下,听到诸位替这些忤逆不孝之子孙开脱,玷污了他的名声,恐怕得再气死过去一次。”

    听到崇祯这么大的帽子扣下来,殿内的官员都是脸色大变,纷纷跪下向皇帝自我辩解道:“太祖神武之姿,扫荡群寇,平定天下,开我大明一朝之基。臣等钦佩莫名,对于太祖只有尊重敬仰之心,怎么敢出言玷污太祖的名声。

    正因为臣等敬畏于太祖功业,所以才不敢将刑罚加于传承太祖血脉的亲藩宗室身上,臣等忠诚于大明之心,天日可鉴,还请陛下明察。”

    由刚开始的七嘴八舌,到后来的众口同声,看着下面跪着的一片官员,朱由检算是明白什么叫做孤家寡人的意思了。

    不过他既然已经开了头,自然也就没有打算就此退缩。如果不能破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条大明官员心里的潜规则,他就无法对宗室、勋戚和士绅阶层动手,土地改革也就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朱由检也知道,若是和这些官员辩论经义,来否定这条潜规则,估计下面随便找个人出来,都能将他辩的哑口无言。因此,他便毫不犹豫的抬出了太祖朱元璋来打压这些官员。

    “…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朱由检一口气背出了大半篇《谕中原檄》,下跪的众人正若有所思的时候,朱由检已经怒不可遏的说道。

    “我太祖高皇帝,本淮右一布衣,因北元暴虐,见生民离乱,方才毅然起兵,与我一众汉家英雄反抗暴元。太祖起兵之时,心中只有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之想法,何尝有为子孙立不世之基业之雄图?

    是故谕告中原: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我太祖高皇帝乃是: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方才得到天命所钟,开创我大明一朝。而非是,得天命而起兵,方才有此天下。

    你们都睁开眼睛看看,这些宗藩们干的好事,劫掠民女,抢夺民财,无辜而杀伤人命…这些人除了投胎的时候找了个好时机,他们究竟有什么资格可以称得上是太祖的子孙?

    身为太祖之子孙,却无视太祖建国之志向,反倒是学起了暴元残害民众的这一套,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忤逆不孝?

    诸位饱读诗书,可谓满腹经纶,若是有人没有按照礼制守孝三年,你们便要说此人乃是不顾人伦的禽兽之类。而今日,对于这些公然践踏太祖高皇帝志向,玷污太祖名誉的宗藩,你们却要为他们求情来了。

    朕实在不知,诸位的道德标准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你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忠孝治国,究竟是个什么治国之法。”

    崇祯的叱呵声停下之后,文华殿内依然还是一片寂静,不过和刚刚不同的是,这些官员现在的沉默,是处于慌乱之中的手足无措,而不是有底气的对抗。

    被众人瞩目的刘宗周,欲言又止了数次,终究还是没有出声。他虽然为人有些迂腐,但却并不是那么愚蠢。当皇帝搬出了洪武太祖的言论来反对八议后,任何辩白都只会让他的名誉受损。

    既然皇帝没有点他的名字回答,爱惜羽毛的刘宗周自然是不会跳进这个坑里去。在朝中被视为道德标杆的刘宗周不肯出声,其他官员就更没有意愿反驳皇帝了。

    毕竟在文华殿内参与会议的官员们,都已经是久经历练的老官僚,他们可不会为了一时冲动,而同皇帝公然顶撞起来。特别是这个问题,很难辩驳出一个好坏来。

    朱由检等待了一会,看着殿内的众人还是沉默着,便接着说道:“诸位既然不愿出声,朕也不勉强你们。朕现在去后殿歇息,你们讨论出一个结论给朕,要是讨论不出结果,或是结论有违太祖之训令,今日谁也别想回去…” 

第94章 朝臣们的结论() 
穿过文华殿后面悠长的穿廊,便是文华殿的后殿,也就是工字布局上面一小横的所在,这里也被称为主敬殿。虽然每一处宫殿内都用了各种繁杂的颜色和雕刻去纹饰,天棚、立柱和各式家具,但是在只能采用自然光源的时代,这些色彩和雕刻大多隐藏在了阴影之中。

    作为后殿的主敬殿,光线显然比前面的文华殿更差一些,好在它不必分隔成一间间的小房间,因此在打开了各处门窗之后,通透的大殿倒是比前面的文华殿更为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