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俊看了看两人的表情,于是出声对崔呈秀说道:“崔大人何必过于认真呢,明眼人信不信有什么打紧的,民间的愚夫愚妇相信不就成了。

    杂家这里还有一封来自庆王的告发书信,书信中说:秦王曾经派人送信给他,约他一起谋逆举事,约定事成之后将他转封到湖广富庶之地,不在边疆受苦。庆王不愿与逆贼为伍,便请了张公公将告发书信呈送陛下。有了庆王作证,天下还有什么人敢于质疑呢?

    另外,这些日子我们查抄逆案党羽,已经登记在册的田地将近有2万7千余倾。按照陛下的命令,这些田地将会转交给崔大人,用以调解士民之间的土地纠纷,和用于陕西地方重新安置流民之用,这难道不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吗?”

    崔呈秀其实并没有想为陕西士绅、宗室出头的意思,但是他一想到那些陕西地方士绅送来的信件,他就无法对此置身事外,否则接下去他在陕西办的差事也就得不到这些士绅的支持了。

    “这是一件好事?你们将秦、韩两藩的宗室一网打尽,又牵连进去这么多地方士绅,我一路行来,关中一带的士绅无不惶惶不安。现在高、王两贼又在蒲城、白水之间聚众为乱,若是窥到关中的乱象,借机南下进攻西安,你们还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吗?”

    田尔耕顿时出来接话道:“大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没有了我们当这恶人,这些地方上的士绅又怎么会期待大人过来为他们做主呢?

    至于高、王两贼窥视关中,大人,聚兵是需要粮食的。这两年陕西虽然大兴水利,但是受益最大的,还是关中地区。只要能够解决了士绅和灾民之间的土地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不被乱民摧毁,必然会接受官府的组织,编练地方团练以对抗乱民南下的。

    至于宗室,大人不必过于担忧。秦、韩、庆三藩都将会被移至其他地方,以减少陕西给养宗室的压力。我们已经计算过,如果只保留一个肃藩,陕西每年给养宗室的97万余石俸禄,起码可以减少到37万石。

    其中肃藩17万石,三藩老、幼、女子宗室约20万石,剩下的六十万石,扣掉每年都要拖欠的20万石,起码也能为陕西地方节约下近40万石粮食。有这40万石粮食在手,陕西每年起码可以赈济数十万人。这样一来,就能极大的减轻每年从南方调运粮食进入陕西的压力。”

    崔呈秀顿时沉默了下去,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崇祯会告诉他,当他抵达陕西之后,这里不会有什么宗室的问题需要他解决了。对于曾经对东林党人下过狠手的他来说,他并非不能接受这样的计谋。但是让他感到担忧的是,皇帝一下动了这么多宗室,难道真的会没有后患吗? 

第79章 牡丹园() 
京城的四、五月份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宫中西苑内有一处面积超过一亩的牡丹园子,在这个时节正开的花团锦簇,艳丽奢靡。朱由检这些日子来,总是会在下午过来绕一绕。嗅着淡淡的花香,在微风吹拂下沿着园子里的青石小径走上一圈,总会让他觉得心情变得格外的安宁。

    今日陪着他一起在园子里转悠的,还有福王世子朱由崧和柳敬亭两人,在园子里走了一段路之后,朱由检便对着身边的朱由崧询问道:“我听说洛阳牡丹甲于天下,和宫内这处园子里的牡丹相比,那边的更出色一些?”

    虽然在朱由崧看来,宫内这处牡丹园子还不及自家在洛阳的出色,更别提洛阳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牡丹的习惯,就算是小门小户也能种出一两本佳种。而宫内这处牡丹园子虽然收集了不少名种,管理园子的人员也算尽心。但是限于京城的气候和管理的技术差异,宫内的牡丹长势显然还是差了些。

    不过对比起待了近20年的洛阳城,他还是觉得现在居住的京城更让人惬意。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回道:“洛阳牡丹虽然艳丽无双,但是宫内的园子营造的却更为典雅大气,若是让臣选择,臣还是觉得此处的牡丹园子更出色一些。”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堂兄还真是会说话,话说你这次去接鄂尔多斯部那些首领来京,又招待了他们这么多天,和他们也算是有了一些了解吧。你觉得,这些鄂尔多斯部的首领性格如何?”

    朱由崧思考了很久,才谨慎的回道:“臣以为,这些蒙古人个性豪爽,除了爱喝酒,不爱洗澡之外,倒也甚好相处。”

    朱由检转头看了看他,不由笑着打趣道:“堂兄还真是一个厚道人,我听说鄂尔多斯济农额磷臣还有一个妹妹尚未婚配,堂兄可愿迎娶她作为侧妃啊?”

    朱由崧顿时愁眉苦脸了起来,半响没有回话。朱由检随即追问到:“堂兄是不愿意?还是有什么顾忌?”

    在皇帝的追问下,朱由崧不得不硬着头皮答道:“其他事情臣倒是能忍受,但是不洗澡这条,臣实在是有些忍受不了。”

    朱由检立刻为他开解道:“草原上这是没有条件,加上某些宗教忌讳,所以别人才会不洗澡。这到了京城之后,有了条件,还能不洗澡?再说了,出嫁从夫,难道你连你老婆的事都管不了?”

    性格一向较为软弱的朱由崧,并不敢违逆崇祯的意思,即便朱由检只是温和的询问。同娶一个蒙古女人相比,失去了皇帝的宠信,最终失去了目前自由的生活,才更让他难以忍受。因此虽然朱由崧感觉有些委屈,但也还是支支吾吾的应承了下来,表示愿意接受崇祯颁下的旨意。

    和这位堂兄继续交谈了一会,朱由检才满意的放他离去了,看着朱由崧如蒙大赦般的快速离去,柳敬亭才开口对着崇祯说道:“陛下,让福王世子同鄂尔多斯部济农联姻,会不会助长了福王的势力?据说,现在京城中的清流官员已经不大谈起福王逗留京城,是别有用心之举了。倒是有人夸奖福王执掌宗人府后,大有长者之风,令宗室气象为之一变的说法了…”

    朱由检摆了摆手,打断了柳敬亭的言论后说道:“不过是强按牛头喝水不成,想要换个方式引诱朕将诸王放回地方去而已。

    区区一个鄂尔多斯部能给福王多大的助力?鄂尔多斯部看重的是同大明宗室的联姻,而不是同福王的联姻。他们在蒙古诸部中地位超然,并不以征战见长。但是若能获得他们对于大明的忠诚,就能影响到草原上的各个蒙古部族对我大明的归心。

    更何况,有福王世子同鄂尔多斯部联姻在前,接下来安排那些勋贵同漠南蒙古各部联姻,也就会少了许多阻力。我朝设立世爵,乃是为了让这些功臣之家世代保卫大明,同我大明朝共始终。

    但是到了今日,这些勋臣贵戚之家,除了少数几家之外,究竟有几家子弟能够做些事的。我朝以军功封爵,但是现在这些勋家子弟却个个文质彬彬,满口的之乎者也,终日同文士名妓为伍,浑然忘记了他们现在享有的富贵究竟是从何而来。

    他们既然不能效仿先祖在战场上保家卫国,那么总需要做点什么,来回报给养他们的国家和大明百姓吧。以他们的身份同这些蒙古部族首领们联姻,这是在我们尚未将这些蒙古部族下层民众争取过来之前,让这些部族倒向大明最快的方式。

    更何况,让勋戚们同这些部族首领进行联姻,也能打破现在勋戚之间的内部联姻,瓦解他们的内部凝聚力。避免这些勋戚团结起来,同我为难。”

    柳敬亭终于不再继续劝谏下去,对着崇祯说道:“臣明白了,臣一定会促成世子同鄂尔多斯济农额磷臣之妹的联姻,让鄂尔多斯部彻底投向我大明的。

    据臣观之,鄂尔多斯部的诸位首领并无多大野心,他们只是一心想要保住从前的平静富庶生活罢了。济农额磷臣虽然聪慧,但是他毕竟年纪太轻,受到各部首领的牵制太多,并不能在部落内一言九鼎。

    现在又加上林丹汗对鄂尔多斯部的咄咄逼人之势,济农额磷臣急需要得到外部势力的支持,方能对内压制各部首领,对外抵抗林丹汗的逼迫。

    这些天来,臣同上京的鄂尔多斯诸部首领,包括济农额磷臣在内,都有过交流。他们基本上都同意了我们提出的条件,愿意放开对于我大明的自由贸易,并同意和我大明共同组建一支骑兵部队,以护卫河套地区的安宁。

    不过他们对于效仿右翼蒙古各部,完全接受我大明对于鄂尔多斯部的统治,将现在的鄂尔多斯部改成旗盟制度,还是心存犹豫,似乎还没有下最后的决心。不过现在有了这联姻的提议,估计额磷臣也许会再考虑一二。”

    朱由检停在了一株半人多高的牡丹花树前,看着面前开着正艳的粉红色牡丹,指点着吕琦剪下他看好的那几朵后,方才对着吕琦吩咐道:“皇后那边送上三朵,其他妃嫔那里各送上两朵…”

    对着吕琦交代完之后,他才拿定了主意对着柳敬亭说道:“不必逼的他们太紧,只要我们生产的商品能够走进鄂尔多斯人的生活中去,那么他们迟早会成为我大明的一份子的。

    现在逼的太紧,只会招致他们的反感,从而让他们别生他念,这实在有些无谓。另外,这一次的右翼蒙古各部在京人员交接也到时间了,正好这些蒙古人都在京城,那就让朕做一次东,宴请他们一次,增进些双方的感情,你觉得怎么样?”

    柳敬亭想了想说道:“陛下的提议甚好,不过宴请的地方还需要慎重一些,大明和蒙古的风俗相去甚远,这些人虽然也算是各部之长,但是平日里却也同普通人的生活没多大区别,在礼部官员看来,大约就是没有上下尊卑之分了。

    陛下此次宴请他们,既然是为了增加他们对于大明的好感,那么不妨把宴席举办的简单一些,减少一些繁文缛节,也许更能获得他们的亲近。

    此外,鄂尔多斯人此前未曾亲眼见到我国同后金之间的战争,因此对于我国的实力或者有所轻视。臣以为,陛下以怀柔之策笼络这些蒙古部族之余,也当在他们面前展现下我大明的军威,如此软硬兼施,方可让他们成为我大明之边塞屏障。”

    朱由检点了点头,赞成的回道:“你说的倒也不错,京城西郊原本有一处猎场,据说地方广阔,风景也很秀丽,就是猎物少了些。你选定一日,以朕的名义邀请他们前去围猎,朕会挑选一支新军参加。这样一来,他们便可随意一些,朕也不必担心有言官参他们失礼。还可顺便检阅下,新军的武备。”

    说到这里的时候,朱由检稍稍停顿了一下,才继续开口说道:“吕琦,你不是报告说,科尔沁部的使团明日就到了吗?待到柳先生定下日子,你替朕传话给海兰珠,让她于当日以女主人的身份,操办宴席,招待蒙古各部首领。你从宫内派出一批人手,听从她的吩咐。”

    吕琦稍稍楞了下,便赶紧回道:“臣领旨,不过陛下,宴席参照什么规格,可有额外的吩咐吗?”

    朱由检突然不怀好意的笑了笑说道:“这海兰珠不是很有主意的吗?她在广宁关外能够自作主张,声称是朕派人前去科尔沁部提的亲,又让人将此事在关内广为流传,让朕现在也否认不了。

    朕觉得,她一定能够操持好这场西郊围猎之宴会的,你只需将宾客名单交给她,其他的便听从她的安排。朕就是想要看一看,这科尔沁部的明珠,是不是真的那么名副其实。”

    吕琦和柳敬亭互相对视了一眼,对于崇祯的解释,自动从脑海中过滤掉了。柳敬亭正打算讨论下宾客的名单,以转移这个话题时,一名太监匆匆从小径西面走来,对着吕琦行礼后,上前在他耳边悄悄的说了几句。

    吕琦听完后,便对着前方的崇祯汇报道:“陛下,首辅大人现在就在园子外面,想要求见陛下…”

    正屈着身子嗅着花香的朱由检,听后不由直起了身子,神情没有什么变化的说道:“黄首辅还真是沉不住气,不过是热闹了两日,他就找到朕这里来了。

    算了,就请他去前面的亭子里叙话吧,让人准备些茶水,从文华殿一路跑来,想必黄先生也口干的紧了。” 

第80章 南京乡试案() 
当黄立极一口饮下了崇祯为他备下的温热茶水之后,他便觉得口舌生津,浇灭了快要冒烟的喉咙。朱由检看着他的模样,也不询问他的来意,而是伸手拿起桌上的热水壶,再次替黄立极倒了一杯热茶。

    “先生不必着急,再饮一杯润润嗓子,再谈事情不迟。这可是今年从杭州送来的新茶,虽说不是那十八株龙井老树上的,但味道也算不错。将茶水装在这热水壶中,虽然损失了些香味,但是胜在外出时可以方便的喝一口热茶,倒也不算浪费了这茶叶…”

    崇祯还在絮絮叨叨的给黄立极介绍,这文思院进贡上来的热水保温壶的妙处时,缓和下来的黄立极已经迫不及待的打断了他回道:“承蒙陛下关心,这热水壶倒也给内阁赏赐过几具,文思院的工匠们果然匠心巧手,制作出了一个不错的器物。不过臣今日求见陛下,乃是另有要事,还请陛下准许,让臣一一向陛下道来。”

    朱由检笑了笑便住了口,然后微微点了点头回道:“先生请说,朕洗耳恭听便是了。”

    黄立极伸手转了转面前的茶碟,将之转动到了他看起来舒服的角度,这才对着崇祯开口说道:“几日之前,从南京传来急报,说是今科南京乡试有舞弊之情,参与本科考试的士子在榜单揭晓之后,便有不满的士人四处串联,约有四、五百人于当晚围住了贡院请愿,要求查卷。主持本科南京乡试的考官们自然没有答应,一帮喝的醉醺醺的士人的要求。

    结果第二日一早,数千士子便跑上街头游行,还冲入了文庙抬出了夫子的神主牌,金陵大学、南京礼部、贡院等地都受到了士子冲击。最终南京礼部尚书吕维祺出面,表示会封存贡院内的所有试卷,并将此事汇报给朝廷,等候朝廷派出人员彻查此事,方才让这些抗议的士人散去。

    二日前,内阁已经将这件事汇报给宫内,但是陛下迟迟没有答复,这两日也没有出宫。现在外面都快闹翻天了,臣不得已,只好前来求见陛下,希望陛下能够对南京乡试一事作出一个决定来。”

    朱由检听完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情绪变化,他依旧面带微笑的对着黄立极说道:“先生说的南京乡试舞弊一事,朕已经看过了相关人员的奏折。

    不过,朕收到的折子里,倒是有十多本跟内阁递上的折子说的有些出入啊。内阁对这件科场舞弊案的意见,认为应当听从于南京礼部尚书吕维祺的主张,挑选官员前往南京调查几位主考官,本次乡试是否存在舞弊一事。

    另外十多本奏折里的官员则认为,南京参考士子们针对的并不是乡试主考官员,而是金陵大学的中举学生们。考虑到本次南京乡试试题乃是金陵大学所出,所以调查的对象应当将金陵大学也包括进去,因为有可能是金陵大学中有人泄露了试题。

    而还有些官员则认为,今次京城会试、南京乡试接连出现问题,究其根源都是因为今年变更了考试规则,特别是将会试、乡试试题交给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出题,这两所大学人员众多,加上又有学生参与考试,泄漏考题的机会极大。

    因此他们主张,应当恢复从前的考试方式,依旧让主考官临时出题,以杜绝像这次的舞弊案。黄先生,你觉得朕应当如何决定呢?”

    黄立极心中微微一凉,知道事情终究还是无法善了了。他原本想要将这件事平和的处理掉,避免南北士人的对立继续加深,但是听着皇帝的语气,显然不会同意内阁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想法。

    他稍稍思考了一会,才对着崇祯回道:“陛下,现在因为会试和配给制等事务,地方上的士绅和一些南方官员怨气都不小。本科南京乡试是不是存在舞弊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数千参加南京乡试士子的怨气如果找不到出气的对象,就会将怨恨转移到朝廷身上。

    这些士子都是南方士林的精华,在他们身后关联着南方各地上万家士绅家族,他们对于朝廷的失望,将会让朝廷在南方推行的各项政策受到程度不一的阻力。

    所以,臣以为即便是为了安抚这些南方士绅,我们都应当对于这些南方士子稍做让步较为恰当。同意科举考试方式恢复旧制度,然后派人前去南京稍稍处置上几个人,将这件案子就此结束,是不是较为合适?”

    朱由检注视着手中淡黄色的茶汤,干脆的一口饮下之后,方才抬头对着黄立极说道:“先生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但是朕却不是很认同先生对于此事的处置方式。

    朕也知道,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两步,退后一步;又或是前进一步,退后半步,这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变革过程。只要改革的步伐能够一直前进,朕终究还是能够忍耐下去的。

    但是以现在这个状况,如果我们同意一切都恢复原样的话,就等于是完全废弃了对于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下一次再想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变革,恐怕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还会有人拿这件事来证明改革的坏处,从而掀起对朝廷现在推行的所有改革政策进行反思。

    先生想要息事宁人,但是其他人却未必是如此之想啊。”

    黄立极脸色微变的说道:“陛下是不是过于多虑了,今日朝堂之上支持改革的官员已经渐渐成为主流,反对改革的官员大约还不到三成,且大多都不在六部的主要岗位上。反对改革的主力,主要还在于内陆和南方的地方官员、士绅之流。朝廷在科举制度上稍作让步,应当不至于被他们推翻整个改革的大好局面吧?”

    朱由检却不以为然的说道:“大好局面?先生似乎太过乐观了些。科举制度,往好里说,便是选贤与能,以辅助君王治理天下。

    但是如果我们看的阴暗一些,便可发现。掌握了科举考试的人,其实并不在乎选中的是贤;还是能。他们在乎的,是他们选中的考生,究竟能不能为他们带来利益而已。否则我大明的官员,为何如此重视座师门徒的关联?

    在现在的科举制度中,座师提携自己选中的门徒,而门徒则积极为座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