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让他们感到担忧的还是,野战军中的军官任命不再是由领军主将决定,而是主将推荐,各级主官给予评分,最后由总参谋部进行统一审批。

    如此一来,曾经兵为将有的旧军队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军中上下级之间的联系,要比以往疏远的多。

    当然守备军中还保留着一些旧军队的惯例,但是守备军的规模不大,而且待遇还不及野战军的一半,稍稍有能力一些的底层士兵和低阶武官都愿意进入野战军,而不是留在很难获得升迁的守备军内。

    根据总参谋部制定的政策,守备军其实就是从前的明军,所以一些明军世袭的武职,都可以在守备军内存在下去。而申请转入野战军的人员,就算是自动请求取消世袭武职了。

    虽然朝廷会发放一份年金,作为取消世袭武职的补偿,但是毕竟比不上可以世代承袭下去的官职,因此有不少武官正是因为这一条而放弃了加入野战军的机会。

    不过这样一来,只要是明眼人就能看的出来,以后成立的野战军,战斗力必然会大大的超过守备军,掌控了野战军的朝廷将会保持对于地方守备军的压制。

    如此一来,曾经荒废掉的京营,和已经破产的守中虚外之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借着野战军的建立又复活了。政治上稍稍敏感一些的武将和文官都能意识到,崇祯想要建立的野战军就类似于过去用来压制地方的京营武装。

    黄立极为首的内阁之所以能够默认崇祯对军制进行改革,主要还在于总参谋部掌握在孙承宗、袁崇焕、茅元仪等出身文官系统的官员手中。

    而总参谋部对于野战军的掌控,不仅仅符合了大明以文御武的传统,还解决了京营腐化之后,大明中枢对于边镇武力无法压制的窘迫境地。

    自嘉靖朝之后,大明朝廷对于边镇武将的处置,只能是依靠中枢传统的权威和其它地方实力派进行压制。比如宁夏兵变,朝廷便只能调辽东军去镇压。辽东有变,又只能从宣大调兵,至于朝廷控制的京营,则只能放在京城充充门面而已。

    这种状况显然是不正常的,不管是皇帝还是文官都试图重整京营,以恢复中央对于地方武力上的震慑,但是京营的组织体系实在是已经烂透了,小打小闹根本无济于事,而大动干戈又要得罪诸多在京营得利的勋贵势要,因此一直无人能够整顿京营。

    崇祯登基之后,不惜得罪勋贵,也不惧京营兵变闹事,硬生生的把京营士兵裁撤了大半,然后招募京畿附近的农人,建立了一支新军。

    对于这只新军,刚开始大家都是不看好的。主持训练新军的不是什么将门子弟,而是一些各边军中不得志的中下层军官。这些人既无家学,也无人脉,想要训练出一只强军,总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新军名义上的主官又是从南方水师调过来的败军之将,据说连续败给了一群海盗,如果不是皇帝下诏招抚了这群海盗,这位新军主官估计都要革职查办了。

    不过大明上下对于新军的轻视,随着去年的丰镇之战和之前的石门之战的两次胜利,终于有了些许改观。

    而原本对于新军并不以为然的辽东明军,现在也开始隐约担心起自家的地位来了。

    虽然去年朝廷下令改变了辽饷的名称,并废除了辽人守辽土的政策。但是实际上镇守辽西的军队,还是以关外的辽人为主。而变换了名称的辽饷,依然还是拨付给辽西军队为主。

    但是朝廷对于镇守辽西军队的优待,是建立在辽东军能打,能够防御住后金军队入侵的基础上的。

    如果辽东军既不能打,又不能防御住后金军队绕道入侵,只能守住辽西走廊,保护自己驻地的话,朝廷还有什么理由对辽东军队继续优待下去呢?

    凭借着丰镇和石门两战,阻挡后金入侵的军队,从原本只有辽东军才行,变成了新军似乎更有战斗力一些。

    要是朝廷狠下心扩建新军,那么原本应当供给辽东军的辽饷,显然就要被截留下来供应新军了。

    在这种关系到切身利益的选择上,想要立下功劳盖住新军的锋芒,也就成了这些辽东将领的必然选择。

    不管是张春还是满桂,都无法抵抗这些辽东将领想要立功的请求。若是当面的后金军队依然战意高昂,这些将领大约还会犹豫一二。

    不过根据吴襄带回来的蒙古俘虏,知道对面的鞑子军队已经开始紧张的撤军之后。夺取三屯营,获得解救遵化首功的诱惑,顿时煽动起了这些明军将领的情绪。

    本就有意于进军的满桂,最终还是决定听取了吴襄的建议,多派哨探,然后直接出击三屯营城,不再等待祖大寿军的汇合了。 

第667章 中伏() 
十一月二十日,满桂派出了大批人手对迁西到三屯营之间的道路两侧进行了哨探,得到的回报都是没有异常,在吴襄等人的劝说下,他终于还是忍不住下令向三屯营出兵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满桂率领九千人马抵达了三屯营城下,看着城上寥寥无几的守军,他终于松了口气,对着身边的众将说道:“鞑子果然是逃跑了,要不然也不可能只在城头放下这么几个人。

    这些鞑子要是同我们野战,恐怕还要费上一番手脚,但是同我们打守城战的话,他们就差了许多了。吴副将攻南门,张副将攻北门,其他人同我一起攻西门…”

    正如满桂所说,后金军队对于野战战术甚为精通,但是对于守城战来说,还处于未入门的学徒阶段。特别是现在驻守在三屯营城的还是以蒙古人为主的部队。这些蒙古士兵虽然比此前驻守迁西县城和忍字山口的军队要士气高昂的多,但是他们对于守城的战法却比女真人还要简陋,只是一味的凭借着自身的武勇在城头抵挡明军的进攻。

    明军三面围攻,投入的兵力大约达到了三千人,而驻守城墙的后金士兵也就一千五百上下。已经深信后金军队开始撤退出关,这三屯营城内的不过是一些断后部队的明军将士,终于再没了什么顾忌,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攻城上,试图夺取一个攻城首功回来。

    辽东明军虽然一直畏惧同后金军队野战,但并不表示这只军队的战斗力比后金军队差的太多。这些多年和后金交战中活下来的这些辽东将士,他们在战斗力上虽然还赶不上当年李成梁的八千家丁,但是比起出则为兵入者为民的女真八旗,大约也就在伯仲之间。

    在历史上,当陕西爆发农民起义,陕西边军都被打残之后,这只辽东明军的一部分被调入关内平叛,基本上就是辽东军调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农民起义就会平息下来。只不过当时的大明已经是积重难返的势头,不管扑灭了多少支农民起义军,就会有更多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因此最终这只调入关内的辽东军还是被一点一点的拖垮了。

    而剩下的辽东明军被吴三桂率领投降满清之后,入关后就成了满清最为凶恶的帮凶。基本上整个长江以南都是这只军队所平定的,事实上女真八旗入关后战斗力下滑的很快,不少恶仗都是投降了满清的明军硬生生的啃下来的。

    之所以辽东明军现在对上后金军队往往十战九败,完全是因为他们把大半的心思都没有用在作战上,而是放在了提防友军上面。辽东明军同后金的数次大败,倒是有半数以上是因为友军临阵脱逃,而导致战线崩溃,最终被后金军队取胜的。

    因此辽东明军作战,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对于友军动向的关心要远远高于同自己作战的后金军队。在这种状况下,辽东明军十成的战斗力能够发挥出三、四成就已经不错了。

    而后金那边虽然也有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但是努尔哈赤对于战场军纪的执行却是极为严格,女真八旗上阵畏缩不前,临阵脱逃都会受到严厉的惩戒。但后金对于在战场上立功的人员,一向都是大力提拔奖赏的。因此女真将士上阵之后,都能心无旁骛的尽心作战。

    三心二意的辽东明军遇到了一心一意的女真八旗,要是能赢那才叫怪事。不过今天在三屯营城下,这只辽东明军倒是第一次收起了其他心思,一心想要攻下面前的城池。因此不过一个时辰,三屯营城北面进攻的明军已经在城头上占据了一块阵地,随后西面城墙上也出现了明军的身影。

    驻守城墙的后金将士开始撤离城头,向着三屯营的内城退去。临近中午,三屯营城的北、西、南三门被明军打开,大队的明军开始入城,准备彻底占据这座城池,胜利似乎马上就要握在明军手中了。

    不顾城内还在激战着,满桂便带着亲卫进入了三屯营城,他登上三屯营西门城楼准备观望城内作战状况时,却隐隐听到从东面传来了什么声音。

    “都别吵了,都给我安静一些。”感觉有些不妙的满桂对着身边还在兴奋吼叫的士兵出声喊道,难得打赢一次后金军队的辽东将士们,此刻正站在城墙上面兴奋的呼喊着,现在却听到了满桂的训斥声,顿时诧异的停下了庆贺胜利的举动。

    他们呼喊的声音一停下来,远处传来的声音便显得更为清晰了起来,隆隆的声音就像是东面正在打雷一样。

    这些辽东的将士们大多都是久经战事的老兵,之前他们还没察觉到什么,但是一旦安静下来侧耳倾听,很快他们便听出了夹杂在满城厮杀声中的杂音,并不是东面在打雷,而是一只骑兵大部队正往这边赶来。

    三屯营的东面是后金控制的区域,从那边出现了一支骑兵军队,显然不太可能是大明的军队。听着这只骑兵奔跑传来的声音,满桂很快便确定这只军队不会少于万人。

    他立刻转身往城外看去,发觉他率领的部队留在城外的还有将近三分之二,仅仅是片刻他便反应了过来,现在要是下令撤退,恐怕还没有跑出10里,估计队伍就要全部溃散了。倒是下令加快部队进城的速度,然后占据外城防御,然后慢慢清理内城的那一部分鞑子,说不定还能保存住大部分人的性命。

    满桂心中下了决定之后,便立刻对着身边的几位将领发号施令,一边要求督促城外军队尽快进城,一边要求暂时缓下对内城的攻击,让南面的吴襄和北面的张弘漠两人调拨军队先夺取东门,防止后金援军夺门。

    满桂还在调兵遣将的时候,东面传来的马蹄声已经完全压住了城内的厮杀声,城内还在厮杀的明军顿时开始迟疑了起来,而城内原本已经处于下风的后金军队却开始士气高涨了起来。

    这些后金士兵一边反扑停下进攻的明军,一边口中则大声的呼喊着:明军已经中计了,八旗大军已经包围了这座城池,想要活命的就丢下武器投降,否则必然格杀勿论。

    站在西门城楼上的满桂看着城内明军节节后退的模样,顿时咬牙切齿的对身边的一员将领吩咐道:“曹恭诚你带300人上前,把这些鞑子打回内城去,其他人赶紧去宣布本将的命令,有敢违抗者,以军法从事…”

    “不好了大帅,南面的吴襄所部正在往城外逃亡…吴襄已经丢下军队逃向城门去了。”正拿着一具望远镜观察战场的孟嵌,突然用手指南城的街道上已经混乱一片的明军大声的喊了出来。

    满桂的心中顿时一紧,他立刻向孟嵌喝止道:“不要胡说,吴副将也是久经沙场之人,他现在逃跑,岂不是连自家部下都不顾了?”

    孟嵌脸色苍白的注视着望远镜内,看着吴襄骑马冲向南城门,挥刀砍了几名挡在他面前不知所措的明军士兵。在他身边只有十多名家丁护卫着,连他那位号称“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儿子都没带在身边。

    孟嵌没有继续说话,但是不代表其他人看不到南城明军的混乱,而且从南城明军中响起的,“败了,败了。”的呼喊声已经传遍了大半个三屯营城。北面的张弘漠已经开始收拢人马,向着城外退去了。

    满桂环视身边的诸将,发觉他们不是不停的向着下城的梯道望去,便是脸色惨白不敢出声,没人愿意同他的视线对视。到了这个时候,他也知道自己是败局已定,这些将领都不愿意在此同后金军队死战了。

    满桂顿时心如死灰,他虽是军户世职出身,但家中传承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下级军官,他从军时只是一个总旗。虽然年轻时屡历功勋,到了30岁时也不过才升到了潮河川守备这个职务。天启皇帝登基之后,他才连连获得提拔,不到七年就做到了镇守一方的总兵一职。

    因此满桂在边军中算是最为忠诚于天启皇帝的边将之一,天启去世之后他是极为伤心的。对于被天启指定继承皇位的弟弟信王,满桂认为自己应当遵从于先皇的遗诏,把对天启的忠诚转向给崇祯。

    而崇祯登基之后,便召满桂上京晋见,又多次加以抚慰,给予了他超出规格的礼遇。这使得满桂大受感动,原本只是服从于天启遗诏的报恩想法,很快便转化成了对于崇祯的真正效忠之心。

    作为从外军调入辽西镇的总兵官,虽然满桂挂着辽东总兵官的名头,理论上统领着辽西镇的所有军队,但是以锦州总兵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将门却并不认可,加上明军兵为将有的传统,因此满桂能够统领的不过是自己麾下的一营人马而已。

    又是在崇祯的支持下,加上兵部尚书王在晋坐镇山海关对辽西镇军队的整编,才使得满桂掌握了辽西镇近半武力,不再是原先那个被辽西将门挤兑的空头总兵。

    然而现在却因为他的一时贪心,导致东路明军中了后金的埋伏,满桂觉得自己若是活着回去,实在是没法向崇祯交代。

    满桂收回了自己的目光,随即决绝的说道:“你们各自带着本部人马撤回忍字山口,同张道台汇合,务必守住忍字山口。我在此替诸君断后…” 

第668章 吴襄父子() 
虽然只有18岁,但是从小在祖大寿亲自*下习练武艺的吴三桂,已经能够穿着双重甲在战阵上轻松自如的冲阵了。

    因为从四万后金大军的包围下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吴三桂已经成为了辽西将门的后起之秀。当然也亏得吴襄逃的快,当他看到后金军队势大时就开始逃亡,被后金军队包围时已经快要逃出包围圈了。再加上一心逃命的他也没怎么吸引住后金军队的注意力,因此才能成就了吴三桂带着数十家丁从四万后金军中救出父亲的神话。

    虽然这个神话的水分很多,吴三桂勇冠三军的武力也许是差了那么一点,但也算是辽西将门中少有的还敢于冲阵的子弟了。

    吴襄率军进攻三屯营城南门时,吴三桂亲自坐镇前军督促攻城,进入城内之后,他也还是冲杀在前,展现了同其父完全不同的性格。

    在城头抵抗的还不怎么激烈的后金军队,退到城内之后反而变得坚韧起来了。最让吴三桂感到无奈的,还是这些后金鞑子居然用家具在每条街上都修筑了街垒,然后躲在街垒后面同他们进行逐垒而战。

    在狭窄的街道上,明军的数量优势基本难以发挥出来,只能够依靠少数精锐冲击街垒,然后一条街垒一条街垒的夺下来。

    这种巷战比之前的登城战还要让明军感到难受,毕竟城墙只有一道,夺取了城墙之后,差不多就可以决定胜负了。因此虽然登城战的损失巨大,但明军起码还有一个胜利的目标。

    但是巷战就不同了,夺取了一条街垒,下面还有另一条,后金军队的身后似乎有看不到尽头的街垒。成功夺取第一条街垒时,明军欣喜若狂,但是夺取了三条街垒之后,吴三桂就觉得自己身边的将士有些气馁了。

    为了鼓舞起身边这些将士的勇气,吴三桂开始亲自上阵冲杀。凭借着精良的铠甲,娴熟的武艺,加上身边家丁的保护,他一气夺下了三条街垒。看到远处内城的城墙已经隐约显露出来了,他才听从了身边家丁头目的劝说,退到后方一处安全地休息。

    饶是吴三桂常年打练身体,穿着数十斤的铠甲奔跑了一个上午,现在也有些坐下就不想动弹了。他摘下了头盔,从身边的一个家丁手中接过了一个皮囊饮了几口清水,还没等他放下水囊,就已经听到一阵阵“败了,败了”的呼喊声传了过来。

    吴三桂顿时霍的站了起来,向着四周张望了起来,“怎么回事?我们都已经快要占领整座城市了,怎么会败了?”

    “少将军,东面有大队骑兵的马蹄声。”一名家丁凝神听了一阵,突然对着吴三桂说道。随着这名家丁的提醒,吴三桂和他身边的人都从噪杂的声音中听出了,一只庞大的骑兵正向三屯营城扑来。

    吴三桂顿时对着一名家丁吩咐道:“刘福你带人守在这里,我去找父亲。现在要尽快把军队都收进城来,然后依靠城墙防守,否则我们谁也跑不掉。”

    吴三桂带着家丁四处寻找吴襄时,一名偏将却告诉他,将主刚刚带着几名亲兵往城门处去了。吴三桂顿时有些恼怒的说道:“父亲居然又跑了?连自己的儿子都不通知一声,这也未免太无情义了些。”

    待到吴三桂抱怨过后,围在他身边的几十名将士才小心翼翼的向他问道:“少将军,我们接下去要怎么办?”

    吴三桂看了一眼蜂拥着向城门跑去,已经失去了组织的明军,终于沮丧的说道:“传令下去,把通往南城门方向的街道都点燃了,我在这里等你们一刻钟,你们能带回多少就带回多少人。一刻钟后,我不会再等待下去,让他们自行撤退。”

    随着吴三桂的命令发布下去,南城各处街道上的街垒顿时燃烧了起来,正在追击明军的后金军队顿时被火焰逼退了。很快北城和西城的明军也照样放起了火,三处城区的火势很快便连接了起来,变成了一场席卷全城的大火。

    已经从东城进入的后金军队不得不再次退出了城池,驻马停留在东门外的黄台吉看着三屯营上空数十道烟柱,不由叹息的对着身边的侍卫说道:“这些明军真是何其忍心,居然放火焚烧自家的城池百姓也不肯投降。

    传令下去,让还在城内的军队尽可能的把城内的百姓给携带出来。告诉那些明国百姓,我后金国此次入关只是为了惩罚明国皇帝破坏和约的不义之举,只要明国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