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不过是奉命执行罢了。

    也只有具有少年英锐之气的崇祯,才能毫无顾忌的在大明腐朽沉闷的官场内闯出一道新路来,不像黄立极这些老官僚们,在做事之前都要极尽平衡思量,不要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给自己制造麻烦。

    如果没有了崇祯顶在前面,黄立极觉得新政能够保住现在的十分之一成果,都已经可以算是大明上下官绅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正因为如此,他心里是真真切切的不愿意崇祯出城亲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要是在战场上崇祯出现了一点什么问题,这大明朝刚刚萌现出来的一点希望,也将就此断送了。

    黄立极脱去了自己的梁冠,郑重的拜倒在地上,口中再次劝谏道:“陛下正值青春,不必争一时之气。就算这场战争让后金大获全胜,这些奴兵也拿不走关内的一寸土地。

    待到后金兵退,陛下自可重整国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只要我大明百姓从这些年的灾荒中恢复过来,似建奴这等跳梁小丑,必可一鼓而平。

    陛下不可意气用事,拿自己的性命和大明的国运去同建奴一赌高下。赢了也不过是击退建奴一次进兵,他们下次难道就不再来了么?但是如果输了的话,这京城之内未必会有第二个于谦,想当僧道衍的倒是不少。

    因此臣不敢奉命,若是陛下非要执意孤行,那么臣请致仕回乡养老。”

    黄立极要撂挑子不干了,朱由检自然也坐不住了,他赶紧起身亲自把黄立极搀扶起来,口中委婉的说道:“黄先生爱我之情,朕岂能不知。

    其实朕对自己的性命也是极为看重的,并不愿意轻易抛弃之。然而当今之世已经不再是太平年景,而是乱象渐起的大争之世。

    昔日蒙元失德,我汉家英雄群起而复华夏之故土,心中怀的不过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而已。祖宗浴血奋战,追亡逐北,驱蒙元出中国,终承天命以治中国,享国已有260余载。

    而今建奴崛起于辽东,耀武于我大明臣民之前,朕若视而不见,躲在这四方城中,朕之性命倒是保存了,但是祖宗浴血而战得来的天命又将何存?

    今日我大明之患非是建奴丑类,实是天下人心之向背,我皇明天命的存继也。朕今日若是放弃了遵化之军民,明日要不要放弃蓟州之军民,后日要不要放弃京畿之百姓?

    今日之朝廷,也就剩下北直隶这点人心了。若是连这点人心都保不住,京城之内虽有百万之众,那也不过是一团散沙,不足以为倚靠。

    同这大明江山相比,朕之性命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同这华夏亿兆生灵相比,一家一姓之王朝倾覆,同样也是一件小事。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乃是祖宗奋起之志,子孙后代岂敢不从。朕若能保住中华之地,捍卫华夏之生民,则天命自在吾家。若是不成,我朱家也当回报大明百姓260余载的供奉,不可辱没祖先之名。”

    黄立极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崇祯扶起来的,皇帝的这番话语已经把仁孝和大义发挥到了极点,他如果再拿社稷、国本这些名头去劝说,无疑是以小利而坏大局了。至于所谓的华夏亿兆生灵高于一家一姓之江山云云,这种让人汗流浃背的言语,他也是自动忽略过去了。

    不过皇帝现在讲的话毕竟很是直白,他要争夺的是朱家的天命和继承先祖的志愿,在这种政治大义面前,就算是官宦生涯中经历了无数风浪的黄立极,也从未觉得如此刻一般无言以对。

    他的心中有了迟疑,刚刚不惜辞官归乡的决绝姿态,也就失去了那股豁出去的气势,不能再撼动崇祯让步。于是黄立极再度搜肠索肚,最终也只能拿新政的成败来做借口了。他对皇帝劝说道,若是崇祯在战场上出现了什么意外,这大明新政必然就要半途而废,则崇祯想要挽回时局的心愿,同样要付诸流水。没有了新政,又怎么挽回大明的时局呢?

    朱由检听后注视了首辅许久,才笑了笑说道:“先生是四朝老臣,这多年的宦海沉浮下来,对我大明的弊端应当了如指掌才对。

    朕想问先生一句实话,先生难道真的觉得,眼下这新政真能够挽回我大明的气数?让我大明度过眼前的难关,然后千秋万载的永存下去不成?”

    黄立极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了起来,“陛下这话是何意?如果臣对新政没有信心,怎么会为了推行新政,而四处得罪人呢?难道陛下对于推行新政,现在又后悔了不成?若是如此,臣只有避位让贤…”

    朱由检赶紧摆着手说道:“先生不要负气,朕并不是对推行新政感到后悔。朕今日不过是想同先生交心而已,这新政已经实行了一年半,以先生过往的人生经历,难道还不能预测一二么?今日,朕就想要听听先生的真心话。”

    黄立极沉默许久,才犹豫不决的说道:“若是新政能够全面推行,臣以为不会差张江陵的万历新政多少,或可以恢复到万历15年的光景吧。”

    朱由检不由苦笑着说道:“万历十五年,也就是说新政替我大明多延续了4、50年的寿命。不过张江陵推行万历新政的时候,我大明周边可没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后金啊。

    朕这些日子倒是看了不少闲书,其中书里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这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后金难道不会是压倒我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黄立极低头琢磨了一阵,终于叹了口气说道:“最后一根稻草,想不到西人之中也有这么有智慧的哲人。不过陛下,就算是这位哲人,也要放下最后一根稻草才知道骆驼会不会倒下,现在我大明尚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谁知道后金是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呢?

    臣依旧以为,陛下当善自珍重,安心等待新政推行获得的结果。也许说不定,新政的效果会好于预期,我大明有否极泰来的机会。臣还是反对陛下亲征,这新政不可半途而废啊,陛下。”

    朱由检低头思考了半天,终于不管不顾的对着黄立极说道:“我大明现在面临的宗室问题、吏治问题、士绅优待问题、卫所问题…种种弊端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土地问题。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说的正是当今之世。不是天下土地不够分配,而是土地多在高门大户手中,农夫无田可耕,稍有灾荒,便是人各相食,这天下方才动荡不安。

    现在实施的新政能解决土地问题吗?显然不能。设立银行,投资实业,不过是调动了民间财富,安置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罢了。这始终只是治标之策。

    我大明百姓数以亿计,失去土地的农民更是数以百万计,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是灾荒之年,这土地越是集中到高门大户手中。这些高门大户享受着朝廷的优待,侵占民田又不用给朝廷纳粮,他们占有的土地越多,朝廷的收入就越少。

    朝廷的收入越少,就越难以赈济灾民,安顿流民。若是朝廷再也无力赈济灾民,安顿各地流民,这些无路可走的百姓难道就不会效仿陈胜、吴广的旧事吗?

    是以这新政只能让大明稍稍喘口气,恢复一些元气罢了。想要挽救时局,现在推行的新政是做不到的。” 

第593章 商谈二() 
黄立极哑口无言的看着崇祯,这么*裸的把大明所面临的无解问题摊开来说,实在是让这位大明首辅感到有些心惊肉跳。

    关于土地集中对于王朝的危害问题,难道大明的士大夫会不清楚么?但是大明的士大夫们,除了一个海刚峰之外,其他人对这个问题也只有装聋作哑罢了。

    就算是讽议朝政、评论官吏出名的东林党人,他们敢公开批评朝廷执政,要求官员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针砭时政,却从来没有勇气敢挑战关于土地集中在高门大户手中的问题。

    越是到了王朝的末期,这土地便越是集中在高门大户手中,各地衣食无着的失地农民只有变成流民,一旦这些流民聚集成团,便是起兵造反的节奏,而王朝末路的序章也就正式展开了。

    昔日张江陵不过是清理了士绅大户的隐田,就已经被这些士绅官僚们群起而攻之,借着万历皇帝的手,使得张江陵死后都要名秽家灭。

    而崇祯现在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四处吞并土地的士绅官僚,这话要是传出去,必然是天下士绅震动的结局。估计崇祯在大明士绅官僚中的形象,还有坏过已经过世的天启帝。

    黄立极额头微微冒汗,口中万分紧张的说道:“陛下请慎言,现在的大明可经不起再来一场内乱了。大明现在的光景不及万历初年,而中枢之权威也不及张江陵柄国之时,微臣的才能和威望更是不及张江陵多矣。张江陵当年都未曾办到之事,现今就更不适合去做了。”

    朱由检先搀扶着黄立极重新坐下,这才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先生不用如此紧张,朕并不是不分轻重之人,没打算去动土地集中在高门大户手中的问题。

    朕说起这个问题,不过是想要先生知道,我大明的问题究竟出在何处而已。一个人心脏有毛病,但是医生却整天开治手脚的方子,先生以为这人能活下去么?”

    黄立极许久不语,最后才含含糊糊的回道:“不吃药说不得还能继续撑下去,这要是吃错了药,也许就立刻断气了啊,陛下。”

    朱由检笑容不改的回道:“那先生不妨先听听,朕给大明开的方子,再决定要不要吃这副药。”

    黄立极对皇帝拱手说道:“臣洗耳恭听,请陛下示下。”

    朱由检沉吟了片刻,便张口说道:“想要解决大明现在的土地问题,第一件事便是要让局势不能继续恶化下去。也就是说,不能再任由这些高门大户继续在大明境内聚敛土地,让大明百姓一一破产了。

    内阁应当调查各省的土地产权状况,找出一个户平均数来。对于户平均数以下的田亩免去九厘银,但是对于各家超出平均数以上的田亩,采取累进税制,让土地更多的户主缴纳更多的税赋。

    如果有人敢继续隐瞒田产,同官吏勾结,逃避国家税赋的,没收其家族一半的财产,免去所有朝廷优待,三代以内不得进入仕途,当事人流放海外,这是对内延缓之策。

    而对外则需要开辟新的疆土,比如南洋上面的那些岛屿,虽然气候是热了些,但是起码可以养人啊。把大明失地的农民向这些海外新领土输送。既能得到海外新开领土之财富,也能借此消除国内日趋增加的流民之隐忧。

    而若想要做到这两点,朝廷就必须拥有对地方上压倒性的武力和权威。如果后金一只偏师绕道就能震慑京畿官军不敢出击,让后金军队在京畿地区纵横来去,天下士绅又怎么会服从于朝廷的命令?乖乖的把口袋里的钱粮缴出来呢?”

    崇祯今日对他如此推心置腹,即便是老于世故的黄立极,此时也不由大为感动了起来。他真心实意的为崇祯思考了许久,方才郑重的说道:“陛下的设想也许是好的,但是外面那些人未必能够明白陛下的苦心啊。

    陛下可知,一旦这一步踏出,现在反对新政的士绅官员人数必然会暴涨。这是在同天下士绅为敌啊,若是走错一步,说不得未必不会有靖难故事重演。”

    同黄立极相处了两年时间,能够从这位圆滑的官僚口中听到这种肺腑之言,朱由检已经大为满足了。

    他对着黄立极点了点头说道:“先生说的不错,朕要走的路实在是艰难,所以现在挡在朕面前的这只后金军队,对朕而言不过是一道小小的关口罢了。如果朕连这道关口都过不去,还谈什么挽救大明时局呢?

    朕亲征蓟州,挡住后金军队南下,获得些许军心民心,则今后之事方才有一线可能。否则,赤手空拳的朕说的话,又有谁会听?要让朕看着这大明一天天烂下去,倒不如让朕同建奴轰轰烈烈的战上一场。胜则百事可为,败了也能告慰先祖,子孙虽然不肖,但未尝忘却先祖之志啊。”

    皇帝出征的决心如此坚定,让黄立极也有些无可奈何了。他现在已经达到了人臣的,但同样也是被众人所嫉妒的对象。在这个推行新政实施的过程中,他同朝中的守旧派官员也已经差不多撕破面皮了。

    有着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朝中的守旧势力还拿他无可奈何,但是一旦他同崇祯意见相左的苗头显露出来,借此机会分化他同崇祯关系的人必大有人在。因此黄立极并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同皇帝之间有什么意见分歧,给某些人质疑他的机会。

    更何况,在皇明,皇权的力量几乎是无限的,只要皇帝不顾及自己的声誉,总是能够完成自己的意愿,而臣子能够反对的方式几乎都极为有限。不管是嘉靖皇帝要给自己的生父上尊号,还是万历皇帝向天下派出税监,只要皇帝有足够的决心,总是会有人迎合皇帝的心意行事。而且,现在崇祯还拿出了大义压在了自己身上。

    黄立极衡量了许久,终于还是默认了崇祯亲征的决定。他也在心里自我安慰着,就算皇帝亲征也未必会上战场,只要崇祯待在蓟州城内,再多带一些军队护身,总不至于会有什么危险的。

    说服了黄立极之后,朱由检这才把自己刚刚写好的诏书递给了他,“首辅且看一看这份诏书,看过之后,朕会将此诏封存在乾清宫殿外牌匾的后面。如果朕出了什么意外,先生同吏部徐尚书、总参谋部孙总长和内务府总管王承恩,一起向群臣宣诏执行吧。”

    黄立极并没有伸手去接,他脸色极为难看的说道:“陛下何至于此,就算是陛下亲征,也是有大军护卫身边,如何能出什么意外?

    陛下留下一份诏书,倒是有可能让不轨之徒借机生事,扰乱了京城上下之心。因此,臣不敢接此诏书。”

    朱由检却正色说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更何况是两军作战。朕既然已经决定亲征,自然要把身后之事交代妥当。若是此行一切平安,这诏书也只有先生一人知晓,回来后一把火烧了便是。若是真出了什么意外,起码也要让政局平稳过渡下去,不能让有些人再起波澜。”

    黄立极沉默了片刻,终于伸手缓缓接过了崇祯手中递过来的诏书,他只是扫了一眼诏书上的内容,就抬头吃惊的说道:“陛下,这如何使得,皇后及田贵妃都有孕在身。陛下已经有后,怎么能将皇位传给此人?”

    交出了诏书后的朱由检轻松了些,“既然连朕都挽回不了时局了,这大明皇帝的苦差事就不必让朕的儿子去头疼了。

    再说了,以现在的大明时局,怎么能够指望一个还没出世的胎儿。国家有难,当立长君。福王同东林一脉结怨已深,世子上台必然要依靠尔等,则新政可继续维持,主持新政的官员也能保住自身,这也算是朕替尔等尽的最后一点力气了。”

    “如此,则后宫几位后妃,及陛下子孙日后又当如何自处?”到了这个时候,黄立极也只有豁出去了,直言不讳的向崇祯询问道。

    朱由检冷静的回道:“若真的有这么一天,尘埃落定之后,便让几位后妃出宫南下,朕之子孙也不要接受什么封号了,让她们学着做一个普通人生活就好。”

    黄立极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结束这场谈话,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乾清宫的,来的时候他心中还有诸般计算,但是走的时候他心中却觉得空荡荡的。只有紧握的手中传来的刺痛感,才让他知道这不是一场噩梦。

    黄立极摊开左手看了一眼。一枚精巧的钥匙正静静的躺在他的手心。他看过的那份诏书已经当着他的面放入了锦盒之内,而锦盒上挂锁的钥匙却被崇祯交给了他。黄立极站在宫门前思索良久,才把手中的钥匙贴着胸口藏好,然后快步向着文华殿走去。

    到了这个时候,他也只能把所有的计算都放下,一心一意的同总参谋部合作,让崇祯能够安全的返回再说了。至于福王什么的,他连想都不愿去想。这位藩王在封地就以吝啬贪婪而闻名,再加上他同东林党人之间不可化解的矛盾,辅佐福王世子继承大统,还不如辅佐崇祯未出世的皇子来的容易。这份诏书,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它面世的。 

第594章 商谈三() 
对于崇祯提出的亲征主张,孙承宗虽然不及黄立极这么手忙脚乱,但同样也是坚决反对的。事实上当京城官员团结一致的反对京畿新军主力尽出,把矛头指向了他这个总参谋部总长的时候,孙承宗已经意识到皇帝有可能被激怒而提出亲征的想法。

    这也是他甘愿后退一步,维持原来制定的作战计划,留下一半的新军拱卫京城,剩下的跟着他尽快出兵,免得让皇帝参与进来,让出兵日期继续拖延下去。

    但是崇祯的反应比他还要快,他还没来得及劝说皇帝接受自己出兵的想法,对方已经提出了要御驾亲征的主张。

    孙承宗费尽了唇舌,也没能让这位少年皇帝打消这个念头。而朱由检也发觉,用来说服黄立极的大义言辞,是无法说服孙承宗这位大明官员中难得的实干家的。

    孙承宗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不管崇祯说的如何天花乱坠,离开了京城的天子车驾必然会成为女真人攻击的第一目标。如果崇祯出了什么意外,京畿左右的军队和百姓就因为会失去效忠对象而出现混乱,在遵化虎视眈眈的后金军队就会觅到最好的南下机会,刚刚有所起色的京畿新军,未必显然是挡不住这只后金军队的。

    两人之间都无法说服对方,房间内不由就开始沉默下去了。朱由检重新理了一遍思路,决定换一种思路来说服对方。

    “孙先生,总参谋部原本的作战计划,是建立在遵化、三屯营不失,后金无法分心西行的基础上的。如果按照这份计划,保定、山东、辽西三镇的援兵,可以在11月中旬陆续抵达玉田、丰润、迁安等地,同京畿新军防御的蓟州城互相呼应,建立起一道外围防线。

    但是现在,后金军一日内便在一百多里长的长城上打开了三道关口,蓟州镇官兵顾此失彼,往来奔援,结果被奴兵一一击败。而奴兵入关第三日,就打下了石门切断了蓟州和遵化之间的联系。

    奴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