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1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后世的中国来说,保家卫国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深深刻在了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本能。

    当他成为朱由检之后,他才发觉记忆中的那个祖国并不存在于当下。对于他来说,他的祖国依旧是后世的中国,而不是现在这个大明。

    当朱由检听着歌曲而思念过往的时候,殿内的文武官员们已经有些乱了手脚了。

    大宴会更改了一首曲子,虽然让他们感觉怪异,但是我的祖国的旋律并不逊色于正乐,反而比正乐更让人引起共鸣,因此这些官员尚可接受。

    可是在这些官员的记忆里,可没有那位皇帝会在大宴席奏乐时起身的,这似乎有些失礼了。

    正当这些官员们窃窃私语的时候,徐光启按着桌案同样站立了起来。他身边的黄立极有些惊讶的问了一句:“子先兄,你这是做什么?”

    徐光启低下头对着同僚说了一句,“吾未闻,有天子长立,而臣子端坐的。”

    黄立极听后悚然而惊,顿时也扶案起身了。两位阁老的对话,顿时被他们身边就坐的同僚听见了,于是乎文官这边都纷纷站立了起来。

    和文官对坐的武将勋臣们,只是观察了一下形势,虽然不知道文官起身做什么,但是他们也同样随大流的站了起来。

    当歌曲结束,朱由检从记忆中苏醒过来时,发觉殿内的文武官员都学着他站立了起来,并把目光都注视在了他身上,等着他下一步的行动。

    撇了一眼边上满头大汗的近侍和礼仪官,朱由检只是稍一思索,就已经明白,他现在不能什么都不做的坐回去。否则这些官员大约会视他为举止轻佻,肆意破坏规则的昏君了。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然后郑重的说道:“这最后一首歌曲,名为我的祖国。

    何谓祖国?祖先开辟之疆土也,祖宗庐墓所在之地也,是我们祖辈和子孙世代繁衍生存的地方也。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

    所以朕以为,在祖国面前,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要保持足够的敬畏。

    让我们在此,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干上一杯吧。祝福我们的祖国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朕也谨祝各位大臣们新年愉快。”

    朱由检不伦不类的祝酒词,让殿内的官员们有些浑浑噩噩,虽然他们依旧还是不清楚祖国什么什么意思,但是崇祯如此郑重其事的解释,让这些官员们认为,皇帝的起身并不是一时失态,而是皇帝改革旧制的一部分。

    连内阁改制都捏着鼻子接受了的官员们,显然对于这种无伤大雅的宴席礼仪的改变,拥有了更强的接受能力。

    看到群臣接受了皇帝的解释,站在一旁的王承恩松了口气,他连忙捅了捅身边的礼仪官,让他赶紧完成剩下的收尾礼仪。

    “终于挺过去了。”朱由检对着自己如此说道。他在群臣的参拜后,就从皇极殿的穿门走回后殿,准备在此稍稍休息下,再返回乾清宫去。

    朱由检刚坐下来,便对着王承恩说道:“去把王德化、涂文辅叫来。”

    匆忙赶来的王德化、涂文辅,跪在崇祯面前,大气不敢出,他们也知道自己今天的事做差了,等候着皇帝的发落。

    朱由检接过了吕琦递过来的热毛巾擦了脸和手之后,才对着王德化训斥道:“你是都知监的首领太监,不好好替朕管着都知监,反去鼓捣什么祥瑞,你是觉得自己太闲了吗?”

    “臣一点都不闲啊,陛下。臣只是觉得新年来了,想要让陛下高兴高兴,并不知道会惹出这等麻烦啊…”

    “好了,你也别装可怜了。下次你再掺和进这种事,就给朕去凤阳向太祖皇帝进献祥瑞去。”

    崇祯的训斥,让王德化顿时低头闭嘴了,生怕惹恼了皇帝,现在就被发配到凤阳去。

    一边的涂文辅暗暗叫苦,他原本想着趁皇帝新登基加上改元,送上祥瑞好赚取崇祯的宠幸,可没想过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正当涂文辅埋怨自己的时候,朱由检已经对着他问道:“这玻璃工艺画造价高吗?”

    “臣死罪,臣惶恐…臣,造价?造价算不上很高吧。”涂文辅发觉自己完全跟不上皇帝的思路。

    “恩,从琉璃厂拨出一部分人出来,成立一个玻璃工艺画制作厂,然后交给四海商行试着发卖,看看有没有这个市场。

    另外再做几件屏风,给后宫送上几件,就说是朕送她们的新年之礼,周皇后那里要比其他人规格高一些,明白吗?”

    听到崇祯为后宫谋求好处,涂文辅的心顿时安定下来了,他赶紧点头应是。崇祯的话语不仅仅让涂文辅安心了,原本一直担忧崇祯皇帝会疏远内廷的王承恩等人,也放心了不少。

    交代了完毕之后,朱由检整理了下袖子,就起身返回了乾清宫。在进入乾清门内之前,他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宫殿。

    建极殿上方高耸的避雷针,虽然有些破坏美感,但却让他心里微微一笑,原来在这些日子里,他还是改变了一些东西的。 

第一章 王在晋的烦恼() 
在山海关的城楼上,兵部尚书王在晋默然不语的望着北面关外的方向。他来这里已经将近半个月了。来的时候年号还是天启,但是现在已经是崇祯元年了,离崇祯年第一个元宵节也只有五天而已。

    他脚下的这座雄关,由关城、罗城、翼城、哨城构成七城连环。这些城池组成了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二城为哨;一线逶迤的格局;沿线建有十处关隘。

    这是万历年间名将戚继光所建议督修的雄关,如果没有当初这位老将军重新修缮了长城,王在晋想着大约大明就真要考虑迁都了。

    半个月前,他陪同杨镐一起抵达山海关。隔天钦差杨镐、总兵满桂、锦衣百户孙云鹤、张体乾便带着车队,继续向着宁远城而去了。

    王在晋则留在山海关主持,蓟州镇及山海关军队的整编事宜。蓟镇总兵官朱国彦、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山海关监军太监纪用等官员,对于王在晋带来的皇帝旨意表示服从。

    蓟州镇有兵十万余,镇守永平、蓟州、密云、昌平,辖马松、大石、曹墙十二路。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抵居庸关的灰岭口,长一千二百馀里,总兵府设置在河北遵化东面的三屯营。

    要防守如此广阔的地方,十万人马处处分散之后,就变得非常稀薄了。

    王在晋以平谷县洪山口关为分割线,东面到山海关,镇守永平、蓟州的中协三路、东协四路,共计七路划为一个总兵区。

    洪山口关以西,镇守密云、昌平、平谷、顺义等地划为一个总兵区,总兵府设置在顺义城内。

    蓟镇总兵官朱国彦被迁到顺义,而原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接收三屯营的总兵府。

    朱国彦划走了4万名额的兵丁,而赵率教得到了剩下的6万名额兵丁。

    山海关名义上有守军1万5千人,实额是8千余人,但是真正可以作战的军队不会超过4千人。

    蓟镇兵的状况也差不多,号称有10万,但是实额大约是6万,而真正能作战的军人不会超过2万。

    朱国彦是那种传统的世袭出身的武官,他对于如何收拢军心,操练军伍一无所知。至于克扣军饷什么的,也是按照此时的军中旧规,既不多取也不少收。

    至于克扣下来的钱粮,他也不用来蓄养家丁,而是收购古董字画赏玩。正因为他有这点雅癖,所以近在咫尺的遵化城内的文官们倒是对他印象不错。

    一句话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治军才能,但也是没有什么野心的庸人。王在晋到了山海关,召见他和赵率教两人,要求他交出兵权,他也就乖乖的交了。

    让他搬迁到顺义城去,他也就毫不犹豫的带着三屯营内近1千5百精壮点的士兵离去了。

    朱国彦走的决绝而毫不回顾,老实说让他从三屯营移营到顺义,他还真是巴不得。一方面可以逃离有可能被调往关外的糟糕命运,一方面可以距离京城近些,顺义自然也比三屯营繁华的多了。

    而接下来对于蓟州兵及山海关兵丁的整编,倒是让王在晋、赵率教有些伤脑筋。

    蓟州中协、东协加上山海关的人马,总额7万5千人,但是能点校出来的合格士兵不到2万。

    按照道理,想要防守这么大一片区域和山海关,应当补足7万5千人的兵额才对。

    但是那样的话,朝廷的军费又负担不起了。而真的完全按照崇祯的意思去做,把军队缩编到实际作战的人数,那么每处防御要地只能派上几十人。

    把手中本就不多的兵力如此分散,到最后肯定是处处难以守备,这是兵家之大忌。

    最后还是跟着他一起来山海关,建立蓟州镇及山海关后勤部队的言成泽出了一个主意。

    他建议让士兵退役但不离去,而是把汛地附近的土地分给这些退役士兵。平时不必接受其他徭役,但是战时要接受征召,保卫汛地。

    言成泽的建议替王在晋、赵率教解决了,整编部队后汛地防御人手不足的问题。

    但是随即他们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除了这些安置在汛地附近的士兵外,其他被安排退役的士兵强烈要求,永平府治下的七卫所应当按照营州三屯卫进行改制。

    这个要求对于王在晋和赵率教都是一个难题,永平府内有山海卫、抚宁卫、永平卫、卢龙卫、东胜左卫、兴州右屯卫、开平中屯卫共计七个卫所。

    可以说永平府内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在卫所手中,同这时代其他地区的卫所一样,永平府内的卫所屯田,同样负担不了卫所士兵的粮饷,还是需要朝廷从南方运粮进行补贴。

    和顺义等京畿附近的县市不同,永平府卫所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卫所的军官们吞并了。

    而且永平府刚好位于通州到关外的通道上,这里的百姓要负担比其他地方更重的运输军资的徭役,这也使得永平府内的不少百姓抛弃了自己的土地逃亡了。

    而不必负担徭役的卫所军官们,则大肆吞并着这些平民的良田。因此永平府倒是和顺义的情形相反,这里不是卫所的土地被侵占,而是卫所侵占了平民的土地。

    永平府的卫所不仅是关外明军的后备,他本身也要负担蓟州镇防守长城的任务。

    因此永平府卫所的军官,基本上也是蓟州军及山海关守军的军官。

    如果王在晋及赵率教同意了这些士兵的要求,仿照营州三屯卫进行屯田改制,那么他们就要担心这些军队中的军官会不会起来反对自己了。

    对于王在晋、赵率教的担忧看在眼中的言成泽,自然是不会把这种麻烦揽到自己身上的。

    负责组建蓟州镇、山海关守卫中宪兵系统的李中琦,除了每天同守卫山海关的底层士兵交谈外,对于其他事完全是漠不关心。

    王在晋迫不得已之下,只能再把这个难题上交给崇祯,反正他现在也有时间,崇祯在过节之前颁发的犒赏,加上补发的一部分军饷,让这些军士们很开心,因此无暇追问卫所改制的事。

    他现在更为担忧的,还是前往广宁的杨镐、满桂等人,究竟能不能完成整编关外军队的任务。

    事实上王在晋是白白担忧了,杨镐、满桂的整军比他想的要轻松的多了。

    此时关外驻军大致还是按照中、左、右、前、后五部,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宁远及锦州两地。

    总兵祖大寿率马步兵三万驻锦州,总兵朱梅、督师王之臣领兵二万守宁远。

    除了这两位手握重兵的大将之外,还有尤世禄、王世钦等将领分守各处。

    崇祯登基之后,切断了长芦盐场运往关外的商路,又有整顿关外军队的打算。

    这让以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将门感到了不满,但是这个时候关外还不是祖大寿一人独掌军权的时候。

    辽东军中,满桂、尤世禄、朱梅手中同样拥有和他分庭抗礼的军队,且满桂身得王之臣的信任,地位远在祖大寿、尤世禄两位总兵之上。

    既然皇帝亲自出手,祖大寿原本想着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打算默认了。

    但是京城中的勋贵及老上司袁崇焕劝他勉力一搏,要把皇帝的新政给废除掉。

    祖大寿舍不得断掉同后金走私盐货贸易的财路,又加上曾经跟着袁崇焕,把数十万石军粮的亏空都抹平了。

    因此他认为,既然这位老上司出手了,想必对付一个刚刚登基的少年,还是手到擒来的。

    为了不错过向皇帝邀功的机会,他亲自带着骑兵潜到了山海关附近。他本打算新政要废除,皇帝的信任也要趁机赢取,这样他在关外才有可能排挤其他将领,成为关外唯一的总兵。

    他唯一没料到的是,袁崇焕这位老上司居然失手了,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他立刻返回了锦州,唯恐让人知道他曾经偷偷跑到山海关去过。

    让他现在更为不安的,是皇帝抓住那些勋贵之后,会不会把他给供出来,那他到时可真是无路可走了。

    祖家是辽西望族,到了他这一辈又是人丁繁盛。兄弟有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有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今辽宁凌海市、锦州诸城。

    可以说,现在辽东军虽然还没有成为祖家军,但是辽西将门以祖氏为首的格局已经隐隐出现了。

    当杨镐、满桂带着犒赏抵达宁远,并召集诸将商议军队整顿事宜的时候。出于担心这是钦差的一个计谋,目的是把他骗入宁远后抓起来。

    所以祖大寿不失时机的生病了,他派出了同宁远诸将领交情较好的祖大弼,代表自己去参见钦差大人。

    杨镐同王之臣这种半路调到辽东的文官不同,他从万历援朝时期就已经常在辽东了。

    而且他同李成梁父子关系一向很好,因此在辽东军中认识的人也不少。

    就连现在是关外武将之首的满桂,当年也不过是他麾下的一员偏将。

    因此当他到了宁远,开始主持整军会议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那个武官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的。 

第2章 退役军官的抗议() 
占了辽东军一半数量的湖广客兵,对于杨镐带来的分批退役还乡的政策反应非常的热烈。

    虽然辽东当兵月饷要比内地领的多,但是关外属于同建奴交战的前线,这里一应物资都需要从后方转运而来,因此物价腾贵。

    锦州、宁远两地还好,因为兵民众多,所以商人也多,市场上的物价高的还不是很离谱。但是分守在大凌河等偏远堡寨的军士,想要买点东西就贵的离谱了。

    而且辽东军所面对的敌人过于强大,驻守锦州、宁远两地的军队,还能够依仗坚城而守。驻扎在小的堡寨中的部队,往往都在建奴的第一轮攻击下,不是被屠杀就是被虏去作为阿哈,也就是奴隶。

    这些客兵名义上一个月有一两五钱到二两的军饷,还有每个月5斗的本色月粮,但是在户粮通判及各级军官们的剥削下,大约也就能拿到一半而已。

    在这种情形下,想要让他们去同建奴拼命作战,无疑是在说笑了。能够依仗城池抵御住建奴的攻击,他们已经算的上非常忠诚了。

    而且他们都是外地而来的客兵,除了一部分军官把家眷接到了本地,或是同当地的辽人通婚之外,大部分士兵的家眷都在家乡。辽东战事已经超过了10年,这里的应募时间最长的老兵,也在7年以上了。

    对于他们来说,思念家乡的亲人,也是非常沉重的一种情绪。因此当听说能够拿一笔退役金返乡时,这些客兵的情绪顿时变得积极了起来。

    有些老兵甚至觉得,先拿了遣散费回乡,到时再去应募朝廷的招兵文告,还能再拿上一笔安家费用,真是何乐而不为。

    对于朝廷这种复原军人政策感到不满的,主要还是各级的军官们,手下士兵人数的减少,无疑是削减了他们冒领军饷的份额。而且出于对建奴入侵的恐惧,他们也不愿意放这些士兵回家。

    不过杨镐这次出关主要目的就是同后金议和,因此这些军官们不能拿建奴入侵的借口去对抗复原兵士的政策。

    且主事的杨镐在辽东呆过相当长的时间,对于辽东主军的将领有足够的威慑力。

    辽西将门的首领祖大寿没能出现在宁远,让杨镐已经相当不满了。祖大弼虽然在军中被称为祖二疯子,但是对于杨镐这样的文官重臣却不敢发疯。

    这位文人大帅杨镐当初兵败萨尔浒的时候,都敢毫不犹豫的斩杀了两名先逃的总兵,谁知道自己跳出来反对,会不会被他拿来祭旗呢。

    没有了辽西本地将门的支持,这些客军的军官也只能默然接受了,杨镐在整军会议上述说的几条政策。

    此外满桂带回来的家丁养廉银分配政策,也消除了这些军官心中最后的反抗情绪。

    事实上在裁军、清屯、禁耕这一系列整军政策下,受损失最大的还是辽西将门。

    裁军不过是减少了他们克扣粮饷的机会,但是辽东主军和客军相比,待遇就差多了。

    辽东主军月饷不过是五钱,月粮虽然有五斗,但是辽东主军来自于本地卫所,按照规定军粮必须由卫所提供,不足部分才会由户部补足。

    相比起那些把持着粮饷发放的户粮通判和胥吏们,卫所的军官显然更为贪婪。

    如果说户粮通判还能发下七成,那么卫所军官发放的月粮大约是一半以下。

    毕竟户粮通判这些官吏还有忌讳克扣的太狠,会闹起兵变。但是卫所军官可一点都不怕这些军士,毕竟他们的家人都在自己管制之下。

    没有那个军士会和掌握自己一家命运的卫所军官过不去,最多也就是逃亡而已。

    现在朝廷清理关外屯田,并禁止宁远以北地区进行屯田耕种。但是宁远附近及宁锦之间大片的肥沃土地,基本上都是辽西将门的产业,这一政策无疑等于直接指向了,隐隐成型的辽西军官地主集团。

    不过朝廷提出的这些政策,却得到了满桂、尤世禄、朱梅等外地将领的支持。对于这些将领的反对,以祖大弼为首的辽西将门心知肚明是为了什么。

    广宁之败后,在熊廷弼的意气用事下,关外之地已经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