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本怎么样?”朱由检放下了煤饼,看着张省声说道。

    “根据实验,100斤煤粉掺30斤黄土燃烧效果最好。不过这样做出来的蜂窝煤容易松散,工匠们经过试验之后,发觉还是3份煤加上1份黄土和成的蜂窝煤,质量坚固而且燃烧效果也不错。

    每百斤煤市场上买0。13两,如果直接从煤矿上拉大约是0。1…0。11两之间。

    每百斤煤可以做86只蜂窝煤,加上黄土和人工费用,成本不过超过0。15两,以万历金背钱计算大约是82文…85文之间,如果制作的规模扩大的话,成本还能继续降低。”

    朱由检盘算了下,“也就是说,如果换算成新钱的话,86块蜂窝煤,成本就是2毛钱了。”

    张省声点了点头,说道:“陛下说的不错。而且燃烧蜂窝煤比起燃烧木柴,要更为节约。最差的木柴每百斤大约在0。135两,但是烧上一顿饭10斤柴还不够,换成蜂窝煤大约2…3块已经充分够用了。

    100斤柴大概用不到5天,但是蜂窝煤的话,可以用15天左右。因此86块蜂窝煤市场上卖0。4两比较合适,差不多是一倍以上的利了。”

    “那么烧蜂窝煤的炉子呢?做出来了吗?”

    “陛下说的简便的铁皮炉子还没做成功,因为炉芯还在琉璃厂烧制,现在做出来的只是固定的砌筑炉子。”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86块0。4两太难计算了,就按100斤蜂窝煤0。3两的价格发售,也就是纸币0。45元。

    你安排好几件事,一是台基厂减少煅烧木炭的工匠,改成制煤工人,制煤场今后账目单独核算,不属于台基厂。这些工人除了匠户的身份暂时不变外,免去班役,废除月粮,按照他们生产的产值提供报酬;

    二、在京城各坊设置一个储煤点,优先安排那些京营裁撤下来的士兵经营。市场上每百斤蜂窝煤0。45元,制煤场发往各储煤点为0。4元。

    三、铁皮炉子制作完成之后,可以选择在推广使用蜂窝煤的时候,购买200斤蜂窝煤送一只炉子,但只限于一人一次,时间就设置为一个月内。

    此外,出售蜂窝煤和炉子今后必须以纸币结算,不接受银两或是铜钱,因此四海商行的钱币兑换点一定要覆盖全京城各坊,明白了吗?”

    张省声正在估算这个制煤场需要多少工人的时候,崇祯拿起肥皂看了看,就说道:“给朕打一盆水来,朕要试试这肥皂。”

    一边立刻就有文思院的副使下去吩咐准备热水了,朱由检这才取过一支铁勺从罐内舀起油脂看了看,油的颜色有些发黑,杂质较多。

    “这就是用棉籽压榨的油吗?”朱由检有些好奇的问道。

    “是的,陛下。不过剥去种子上的棉绒和破开棉壳实在是有些费人工,臣以为可以省去一道工序。

    此外虽然出油似乎比不上大豆和胡麻,不过以往棉籽都是丢弃的无用之物,因此倒算是买棉花附带的添头了。”张省声赶紧说道。

    “这棉壳和榨完油的棉籽仁能用来喂养动物吗?”朱由检没有立刻回答张省声,反而关心起了后两者的用途来了。

    “臣试验过,把棉壳同榨完油的棉籽仁分开,或混合在一起进行喂养。发觉牛和鸡对混在一起棉壳、棉籽仁反应不大,但是马同其他动物只能吃单纯的棉籽仁,否则就会生病。”张省声说道。

    朱由检把手深入端上来的热水中,然后取过肥皂仔细的涂抹在手上,洗去了泡沫之后,感觉清爽了许多。

    “这肥皂用起来还不错,第一批制做出来的,命人给太医院、科学院还有宫内都送一些去。这肥皂一天能做多少块?”

    张省声计算了下说道:“按照陛下给的配方,10份油脂+4份不到的烧碱+1。5份水,然后加盐、面粉少许,一锅料大约能出8、90块巴掌大小的肥皂,不过想要等完全硬化好用,需要15天以上。

    但是只要有足够的油料,臣以为一天数千块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这个肥皂比起香胰子来,成本便宜不知道多少倍。今年京城一石粳米一两,差不多纸币1。4元,一斤米0。8分。

    一块肥皂成本大约1斤米,臣以为定价5分肯定不成问题,这就是5倍的利了。虽说现在棉籽油产量不大,但是市场上的豆油也就2斤米左右,直接收购豆油做肥皂,起码也有近2倍的利。

    和蜂窝煤比起来,肥皂的材料收购方便,且成品体积小而携带方便。以往漕船北上运粮及江南特产,但是南下漕船却往往空置无货,有了这肥皂不是正好解决了漕船空置的问题吗?”

    张省声自从学会了计算生产成本和利润之后,原本笼罩在那些商人身上,关于商业经营及财富增值的迷雾,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秘密了。

    通过计算,就能明确的确认生产肥皂上获得的收益之后,虽然他知道这个收益大致上和他无关,但是这几日也兴奋的想着要怎么扩大生产规模。

    毕竟肥皂的生产现在可是独门生意,而且比起黑乎乎的香胰子来说,半透明的肥皂也看起来赏心悦目多了。

    对于张省声的兴奋,朱由检却一点都不激动,他用一块粗布擦干手之后,慢悠悠的说道:“京城市场上的豆油是有限的,你一购买,豆油的价格必然就会上涨。

    对于百姓来说,有没有肥皂都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还没养成用肥皂的习惯。但是用来做菜的豆油上涨了,和他们却是息息相关的。倒时候就算百姓不把怨气朝向这制造肥皂的工厂,也必然会算到朕的头上,因此收购豆油用来做肥皂,朕不同意。”

    张省声连忙辩解道:“陛下,我们可以不再京城购买,山东地区的榨油坊众多,又是棉花产区。我们可以在山东建立油坊压榨棉籽油,顺便收购豆油。”

    朱由检还是摇着头说道:“要在山东设置压榨棉籽油的油坊可以,但是收购豆油还是不行。大明的人均食用油本身就不足,大明军人的伙食基本上都是缺盐少油。

    朕准备从明年起,就开始推行军士的伙食标准,要把一个士兵一餐所需的食盐、食糖、食油、大米规定下来,因此豆油的价格一定不能涨上去。

    你也不用想着打食用油的主意了,还是从其他油料上想办法吧。只要明年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棉籽油就是一个不错的来源。

    其次浙江以南地区,朕听说有一种乌桕树,其果实同样能用来榨油。

    还有海南岛及东南亚地区的椰子,果壳可以用来制炭,果肉可以榨油,果壳同果肉之间的纤维能用来制绳索。

    海外更有一种棕榈树所结之果,更是含油丰富。你还是派人去南方,推广种植这些不占耕田的树木去,今后自然就不愁油料了。” 

第253章 轧花机() 
朱由检不容置疑的决定,让张省声也有些无可奈何。随即朱由检便问道:“现在内府收了多少原棉了?每百斤原棉可得多少皮棉?”

    张省声略略想了想,就说道:“顺天府及保定、河间三府,共计收购棉花1万9千担,每担银1。8两,共花费3万2千3百两。每担原棉出棉花33斤,棉籽57斤。

    共可出净花6270担,每担银6两。以旧式搅车计算,一个人一天可以处理一担原棉,得到33斤皮棉。等于赚取了2钱银子,扣去工匠的工食银5分,净赚1钱5分银子。

    如果使用陛下你提供的构思制作出来的两种轧花机,那么一个人可以处理一担半左右原棉,得到45…50斤的皮棉。等于赚取了2钱8分银子,扣去工匠的工食银5分,净赚2钱3分银子。

    光光是轧花一项,就可赚取2千9百余两…3千余两,使用100人的话,大约耗用4…6个月时间而已。臣已经制作了近10部不同的机器,只要陛下认可,即可大规模的制造起来了。”

    “轧花机都制作出来了?带朕去看看。”朱由检大为兴奋的说道。

    文思院内位于西南方,一间开阔的大厅内,一排机器摆在大厅的正中。当张省声带着崇祯进去的时候,这些文思院下属的工匠们正在操作机器不停的实验着。

    跟随崇祯进来的大使顿时对着这些工匠呼喝起来,想要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对崇祯进行行礼。

    “不,都不用起来了,你们都继续工作。朕下个命令,今后只要在工作中的工匠就不必停下行礼了,吴大使你可以把这条规定贴在文思院入口处。”朱由检制止了这些工匠起身,然后按照次序对这些机器进行查看了起来。

    第一台是这时代最常见的轧棉器械搅车,第二台则是同搅车形状差不多,但是铁棍上包裹了皮革的皮辊轧花机。

    第三台则是后世惠特尼设计的简单实用的轧棉机,在铁制的辊筒上装满了铁钩,然后在圆筒旋转时强行将棉绒从棉籽上撕扯下,并运用离心力把棉籽滤除而将棉花纤维抛出。

    虽然朱由检并不知道怎么制作它,但是他只要把这个设想说出来,这些文思院的能工巧匠们就迅速的把它给做出来了。

    看着面前的原棉抛进机器,然后快速的把棉绒分离出来,朱由检就有些着迷。

    他似乎终于感受到了一些跟后世工业时代有所联系的事务了,这让他情不自禁的兴奋了起来。

    “干的不错,凡是参与研制这两台轧花机的工匠们,都进行嘉奖和赏赐。张省声,你拟个奖赏名单上来,报给朕批准。”

    听到崇祯的话语,不管是现场的工匠还是文思院的正、副大使,脸上都浮现出了笑容。

    朱由检随即话头一转说道:“不过你们也别骄傲自满了,轧花机达到这种程度还差的远呢?大明一年的棉花产量超过300万担,要是靠这个处理原棉的速度,今后大明种植棉花的规模还怎么继续扩大?

    朕再向你们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把这些机器的每个部件,都计算出详细的尺寸,各部件批量生产后,进行整合组装。朕要求每个部件都能在不同机器上进行替换,而且尽可能的用铁制部件替换木头部件。

    第二个就是,既然机器工作的部位已经定型了,那么大家再想想能不能不用人力,而使用骡马或是水力带动这些机器的运作?”

    大厅内刚刚还一脸笑容的众人,顿时收敛了笑容,沉默了下去。他们可没想到,崇祯的要求会这么高。

    一名年轻工匠不由小声的说道:“提高了快50还不够吗?那要提高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满足啊。”

    大厅里很安静,因此虽然这名年轻工匠放低了声音,但是离他不远的崇祯还是听见了。

    朱由检对着这位吓的脸色有些发白的年轻工匠笑了笑,很有信心的说道:“什么时候,一台机器一个时辰能处理好50斤皮棉,那么就算进入合格线了。一天处理好8000…9000斤棉花,那才算是优良了。”

    大厅内的众人都被崇祯的想法给吓到了,达到新式轧花机的六倍,已经让这些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了。而一台机器一天处理8000…9000斤棉花,这只有神仙才能办得到吧,这一刻大部分人都这么想着。

    然而朱由检却一点都不怀疑他说出口的目标,虽然他毕业许久了,但是还记得历史书上写的,美国工业革命时,惠特尼制作的轧棉机,从一个黑人一天捡不到一磅棉花,到用人力机器一天轻松的分离50磅棉花,然后是水力动力的机器一天分离一万磅棉花。

    这种工业机器的伟力,是任何神仙帝皇都无法抵御的。想到他终于踏出了改变未来的第一步,朱由检又怎么会在意这些人惊讶的眼光呢。

    不过作为大明的皇帝,朱由检即便说是天上的月亮是方的,也是有人会跑出来证明,为什么月亮是方的。

    这些工匠们,很快就在文思院的属官的呵斥下,再次开始工作了起来。

    走出这间大厅时,朱由检踌躇了下便对着张省声说道:“你这些日子同工部尚书商议下,把文思院改成独立的民办机构,不再作为工部下属的一个衙门。

    工部提供明年一年的经费之后,今后就不必再负担文思院的费用了。至于文思院的属官们,愿意留下的待遇不变,不愿留下的可以调回工部另行安排。

    文思院今后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门研究机器,另一部分则利用研发的机器开始工厂。研究机器的部分叫机械研究所,另外一部分叫工业委员会。

    两个部分互不统属,经济独立,但是工业委员会采用研究所的研究,要给予专利费用。”

    “专利费用?”张省声有些疑惑的问道。

    “对,像刚刚的新式轧花机,每制造一台就必须交给研究所,机器出售价格2。5的费用,这笔费用就用来维持研究院的运行,和继续投入研究其他机器。”朱由检可不愿意,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机器,被人就这么山寨了去。

    “可是,陛下。臣看这新式轧花机并不难制作,难的只是设想而已。工业委员会名下的机器制造工厂能交给研究院专利费,但是其他人看明白了,回去找几个木匠、铁匠自己制作怎么办?”张省声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这倒是一个问题。”朱由检立刻想到,要是他,一定会被那些文臣给顶回来,认为他是想要借着专利权的名义劫掠百姓。

    “这样,你去找工部尚书吴淳夫谈文思院改制的时候,顺便再和他谈谈,在工部下面成立一个专利局的事。今后新科技、新发明,只有在专利局备案之后,才能要求别人缴纳专利费用。

    专利局可以按照年限收取一定的费用,比如50两银子享受专利保护期5年,100两是10年,1000两是20年。

    还有,你告诉宫内及工部下面的所有工匠,只要他们想出了新技术、新发明又缴纳不起专利费用的,可以投给工业委员会。工业委员会审核认为有意义的项目,可以代为缴纳专利费用,但是要分享一半的专利权。”

    朱由检觉得让吴淳夫去和内阁打擂台去,一个能捞钱的专利局,想必这位工部尚书一定不会错过的。

    看着张省声点了点头后,朱由检才跳回了之前的话题:“剥去种子上的棉绒和破开棉壳的两道工序,这样,你挑一部分棉籽做完全套程序。

    毕竟剥下来的棉绒可以拿去做为纸币用纸的原料,榨完油的棉籽仁可以用来喂马和其他家畜。

    剩下实在来不及处理的,可以省去工序。但是要继续试验,怎么才能把它利用起来,比如试试能不能添加一些东西,让它减去毒性,或是把它发酵之后再试试喂养动物。

    总而言之,尽然把所有的残存物都利用上,不要随意堆积抛弃。”

    对于崇祯的想法,张省声也只能唯唯诺诺,不过他还是劝慰了一下,显得过于小气了的皇帝:“陛下,其实,我们在棉花中获得的收益,已经完全有足够的利润了,这压榨出来的棉籽用来做肥皂已经是额外的利润了。

    增添这两道工序花费的人工,其实已经抵消了用作家禽家畜饲料的利润。因此就算废弃物不能当做饲料,陛下也无需可惜。”

    朱由检突然转头看向了张省声,看着他低下头去之后,才笑着说道:“张省声,你知道什么叫资本主义吗?”

    张省声目瞪口呆,好一会才回答道:“这个,这个,臣才学浅薄,实在不知这资本主义是个什么东西。”

    “不管是人还是事物,不榨干最后一分用处,绝不放手,这就是资本主义。而且以我大明现在的状况,也禁不起任何的浪费啊。

    想要养马,让军士吃饱吃好,就必须要找到一种比青草更好的饲料,否则我们永远也别想和那些草原上的民族,进行骑兵上的对抗。

    你可以传令下去,谁要是能够研制出一部剥壳的机器出来,朕奖赏100两银子。”朱由检语气由调侃变得严肃的说道。 

第254章 纺纱的瓶颈() 
朱由检正说着的时候,突然惊讶的说道:“那间房子怎么在冒烟,难道是着火了吗?”

    心里顿时紧张起来的张省声,顺着崇祯的目光望去,终于放下了心说道:“奥,是那里啊。陛下可能误解了,那里可不是火灾,是新砌的一个烟道。”

    “烟道?”朱由检有些纳闷的看向了他。

    张省声赶紧说道:“蜂窝煤虽然好用,但是必须要通风,否则就会头昏眼花喘不过气来,严重的还会死亡。

    那间屋子正在试验陛下所说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纺纱织布的影响,所以臣在屋子边上砌筑了一个灶头和烟道,用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是吗?那朕倒要过去瞧瞧了。”朱由检顿时信步向着冒烟的方向走了过去。

    走进了一个院子之后,朱由检就看到搭在西厢房外的灶台了。他顺着张省声的指点,走进了西厢房内。

    这是三间房间被打通了的一个长方形的房间,一半的地面被挖下去了半人多深,另一半则是如常,但是一条铜管从窗户穿了进来,靠着墙边绕了大半个房间,铜管末尾开了口,水蒸气不断的冒了出来。

    “这样做真的有效吗?”朱由检好奇的问道。

    在这里主事的工匠头,顿时向崇祯结结巴巴的说道:“陛下,确实有效,不过就是怕这些水汽会熏坏房子。”

    张省声看了看,便说道:“不怕到时候给它加个罩子,不让这些水汽直接喷到柱子上去就是了。”

    朱由检看着身边平地上的三锭棉纺车,再看看另一边半地下室内的同样纺车,不由开口问道:“这两台纺车纺的纱,谁的质量更好一些?”

    工匠恭敬的回答道:“下面那台更稳定一些,这一台的质量不怎么稳定,好的时候要超过下面许多,不好的时候就不如下方许多,不过和以前相比,那就真是天壤之别了。”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那你们就继续试验下去,看看怎么掌握这个最佳温度和湿度。张省声你可以找一片空地,挖开修建这种半地下的房间,准备进行纺纱了。不过,这一部纺车,一天能纺多少纱?”

    张省声答应了一声,才说道:“熟练的工匠一天大概能纺十三、四两纱,不熟练的也就十两左右。”

    朱由检顿时楞了楞,这个数量实在少的太让人吃惊了。“这么说来,这6270担皮棉,岂不是需要62万7千工日之上?”

    张省声和身边的工匠只能沉默的点点头,朱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