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百姓的刀!
若官家真的认同苏瑜的奏章,将起义的原因归结到王黼的生财之道免夫钱之上,那么王黼今次是必死无疑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民乱暴动,而是已经波及大部地区,若控制不好,无法快速平定下来,南方再乱,大焱可就要焦头烂额了!
谁能够想到,这才短短两三年,苏瑜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进士,一路平步,竟然已经强大到了足以扳倒王黼这种第一宠臣的地步!
如果说苏牧的崛起已经足以让人震撼,那么无声无息厚积薄发,突然冒出来的兄长苏瑜,才真真叫人忌惮!
苏牧再如何折腾,也是个武将,根据大焱的官职,武将始终要受制于文官,便如同他此时进行军制改革,正好可以分化武将内部,让武将北伐的不世之功压制下来,使得文官不必担心武将集团尾大不掉,这也是文官们已经开始支持苏牧改制的原因。
可苏瑜却不同,按着他这么发展下去,文官集团也将被他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不久的将来,他极有可能获得入阁为相的资格!
若这两兄弟分别把持文武,可就让人头大了…
第六百一十章 六贼之首()
河北诸地爆发的民乱已经盖过了朝堂上所有的话题,成为了朝臣们最为关心也最急迫要解决的问题。
而苏瑜的一封奏折,也使得他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那些曾经背地里嘲笑着,等着看苏瑜变成王黼替罪羊的那些人,顿时脸红起来。
只能说苏家兄弟总是那般出人意料,谁能想到苏瑜非但在河北站稳了脚根,还隐约有扳倒王黼之势?
然而一些个心机深沉的老臣,终究还是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比如蔡京。
兔死狐悲而物伤其类,王黼虽然还没有被干倒,但蔡京已经开始慌了。
因为他知道这并非苏瑜的本事,而是时势使然,苏瑜只不过是那根导火索罢了,与其说苏瑜要干倒王黼,倒不如说帝国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些贪官污吏的压榨了。
而让蔡京心神不宁的原因只有一个,苏瑜能否干倒王黼,最终还要着落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自然就是当今官家。
别人或许不清楚,或许还在认为官家一定会维护王黼,毕竟王黼是官家最为宠信的重臣,即便瞒下了方腊叛乱,王黼仍旧能够不受责罚反而高升,河北京东这次叛乱又岂能撼动王黼的地位?
可蔡京却很清楚地看出来,王黼这一次做得太过分,虽然替官家敛财千万之数,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
难道官家要承认自己压榨百姓,从百姓身上搜刮了千万贯的钱财,使得民暴四起,差点祸害了整个帝国?
不,王黼可以代表官家去做很多事情,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有一个,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让官家来承认,倒霉的只能是他王黼!
他本以为苏瑜以及整个河北两路的转运使司能够替他背下这个黑锅,但完全没有想到这个黑锅已经变得这么大这么沉,已经不是转运使司和苏瑜能够背得起来的了,除了他王黼,没人能够背这个锅!
这一次如果官家真的让王黼来背这个锅,那么下一次会不会轮到他蔡京?
蔡京的书法是当世一绝,乃至于到了后世仍旧很难有人超越,但在治理政务的能力上,显然是不足以与王黼比肩,但他也为朝廷举荐了不少能人。
别看文人们又开始叫嚣,将苏牧骂成第七贼,但官家却让苏牧掌控侍卫司,这本身就是在释放一种信号,朝堂的格局必将被打破,而且已经不远了。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由苏牧的兄长苏瑜来斩出第一刀,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甚至蔡京心里已经笃定,王黼这一次算是玩完了。
王黼的没落既是他个人作死,也是文官集团的悲哀,在武将们收复燕云的千古奇功让文官集团汗颜之后,王黼又成为了文官们的耻辱。
而王黼也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这个开头只要启动,就会掀起狂风巨浪,想要短时间之内平息下来,那是不太可能的,那么王黼之后,下一个又会是谁?是他蔡京?还是梁师成?亦或是朱缅或者李彦?
童贯已经封王,但也未必就是安全靠岸,想到这里,蔡京也是有种说不出的憋闷。
他微微眯起双眸,思绪仿佛回到了自己踏入官场那一天,他何尝不是壮志凌云,志气满满,想要为这个帝国带来繁华与昌明?
他是神宗朝的进士出身,当时王安石还在变法,他先到钱塘做了县尉,也算是不错的开头,而后又到舒州当推官,不久就当上了起居郎,更是得到了出使辽国的机会。
从辽国回来之后,他就被授中书舍人,无论是神宗皇帝还是王安石,都非常的看重他。
而且在他当中书舍人之前,他的弟弟蔡卞就已经是舍人,兄弟两人同掌书命,可谓一时佳话。
然而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以至于功亏一篑,到了司马光上台,作为王安石得力干将的蔡京也遭遇到了打击,然而他蔡京办事雷厉风行,最后还是得到了司马光的认可和称赞。
高太后临朝听政,对变法者更是不吝打击,终究还是将他踢出了朝堂,直到哲宗亲政,又开始重用变法者,蔡京才回到京城,终于得到平反,并当上了户部尚书。
当时名臣章淳是宰相,想要继续变法,蔡京就主动配合,与章淳相得益彰,即便到王安石去死,蔡京仍旧在宣传着王安石的新法,他也曾经有过这般赤烈的忠诚!
而到了当今官家上台,蔡京终于当上了宰相,并且能够名正言顺,有着足够的权力来推动新法。
他经历了三朝,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改盐茶之法,铸当十大钱,宦海沉浮,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可如今回想起来,他竟然对仕途上的起落没有太大的感觉,反而记得那个寻常的下午。
他还记得那天下午,他跟米芾聊天,他问米芾说,当今书法谁是最好,米芾说从晚唐的柳公权之后,最好的应该就数你和你弟弟蔡卞了,蔡京心里很得意,就继续问说,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米芾了。
要知道彼时乃至于后世评定大焱的书法宗师,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也是榜上有名,只要谈到他蔡京,所用词可都是无人出其右者,冠绝一时之类的,而四大家之中,米芾最为狂傲,可他都自认不如蔡京。
蔡京也不知为何自己会想起这一段旧时光,相对于他在官场上的传奇经历,那次的闲聊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每一次他面临仕途上的凶险,总会不经意想起那个下午,想起那个狂傲的米芾。
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始终将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文人,官场实在不适合他。
又或许每当遭遇危险,他总会下意识地想到这个,是因为他将文人当成了他的退路,或许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官员,不是合格的宰相,但他却是一名出色的文人。
他希望能够将之当成最后的归宿,即便有一天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还能够继续当他的文人。
或许他最担心的也同样是这个,担心一旦自己在官场落马,就再也爬不起来,连最后的归宿都会失去,连文人都做不了。
许是年纪大了,胆子也就小了,历经三朝的他,经历大风大浪都未曾胆怯,作为王安石得利干净的他,思想也并不保守,可现在,王黼之事还未最终定夺,他就已经开始害怕了。
“难道这些年都错了吗…”蔡京不由如此想着,他自诩跟大焱朝历史上那些文采风流的名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拥有着文人的浪漫不羁,十钱财如粪土,却又需要钱财来支撑挥霍无度的风流生活。
他知道百姓们都在骂他,就如同骂王黼,骂童贯,骂六贼,但他扪心自问,自己或许在钱财方面让人诟病,可举贤不避亲并没有错,他也为朝廷搜罗了不少的人才,也扶植帮助过许多真正有才能的人。
而整个大焱朝的经济文化能够绚烂璀璨到这等地步,难道他蔡京就一点功劳都没有吗?
当初王安石曾经将蔡京列为天下仅有的三个宰相之才之一,他蔡京的才能和天赋可见一斑。
大焱的财赋比之唐朝都要增倍,熙丰年之后更是再度翻倍,他蔡京改茶盐、改钞法,又使得大焱的财赋比熙丰年再翻一倍,这些都不是功劳?
可这些都已经没有人记得,也没有人愿意去提起,百姓只是将他与王黼之流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他的才能在文而不在治政,在官场上的能力根本就比不上王黼。
他并不想跟王黼争这些东西,经历了沉沉浮浮,他早就看得很透彻,他只是想着,官家真的会办王黼,而办了王黼之后,下一个会不会轮到他,会不会给他留下最后的体面,让他继续当个文人,以此终老…
不知不觉,蔡京竟然已经将这个事情看得这么的远,或许他真的老了,老到胆小如鼠,但他并没有留恋权势,他想要的或许只是,以文人的身份,走完自己剩下的路程。
蔡京能够看到的东西,大部分朝臣或许没办法看到那么远,但仍旧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来。
有人并不认为王黼会倒,毕竟那是官家最为宠信和依赖之人,即便暴乱再严重,能严重得过占据了南方半壁江山的方腊?
也有人担心王黼会倒,因此会引发朝堂的崩塌,掀起新一轮的血雨腥风,一旦王黼倒了,王黼扶植起来的那些人,必定会遭殃,到时候可就是风波一般的牵连了。
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评估着这件事情的走向,而最为直接的就是,苏瑜的奏章,到底该不该响应。
风暴来袭,要么顺应风向,随波逐流,要么逆风而上,力挽狂澜,墙头草左右摇摆要不得已,但迟早连墙都被一同吹倒,墙头草自然没有安身立命的机会。
所以到底是支持王黼,还是响应苏瑜,这绝对是朝臣们最为纠结的一个问题。
然而有人并没有太多的纠结,苏瑜的奏章递上去没几天,官家召开了朝会,询问关于此事的措置,以及平叛的相关事宜。
就在大家都沉默之时,有个人站了出来,而且还是公开支持苏瑜,愿意到河北路支持苏瑜的人。
太常少卿李纲!
太常少卿是正四品的官,距离高层核心并不算远,李纲先前都是干言官的活儿,得罪的人两只手加上脚丫子都数不过来,是故大家对他并不算陌生。
加上他那张老脸,写满了成熟稳重,活像一个老头儿,但实际上这位仁兄才不过四十多岁。
李纲站出来力挺苏瑜,让人感到有些吃惊,但想一想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因为李纲担任侍御史之时就得罪过王黼蔡京等人,也因此而一度被贬黜,如今李纲站出来声援苏瑜,甚至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面对李纲的挺身而出,赵劼只有一声轻叹,虽然朝臣们都不明所以,但在偌大的宝殿上,实在有些突兀,又有些让人唏嘘的落寞。
第六百一十一章 隐相()
李纲的奏请得到了官家积极的响应,这样就意味着官家终于表态,在河北局势上,即将采取果断坚决的政策。
朝议结束之后,诸多旨令发了下去,李纲加正四品太常正卿,授兵部侍郎,权领宣抚河北公事,北伐凯旋的大将刘光世与辛兴宗领兵平叛!
旨意一经公布,朝堂震动!
李纲的崛起也就意味着王黼的没落,而河北京东等地的叛乱,正是北伐燕云所引发的,如今国内忧患未除,竟然还要动用军队平叛,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是要耗尽大焱最后一点骨血么!
大焱延续至今,文臣沉沦,武将懦弱,骨鲠之臣已经不多见了,若非北伐激励了人心,给大焱带来了一场奇功,整个朝堂的脊梁早就塌了。
虽然他们都清楚平叛需要多大的人力财力,但已经没有人叩陛死谏,他们能做的就是纷纷上奏,可惜却被留中不发,赵劼也再没有跟他们罗嗦,甚至在李纲和刘光世等人出发前,根本就不上朝,干脆躲在了宫里,这些官员想要反驳都走投无门。
赵劼的绝决,终于让这些官员放弃了努力,好在刘光世和辛兴宗并没有大肆索求,据说官家将北伐军带回来的战利品全部都交给他们用于平叛。
而这些战利品可是官家打算用来封禅的!
自古以来,不是千古明君,没有惊天动地的功勋,诸如李世民这样的天可汗,哪个皇帝敢厚着脸皮封禅!
真宗赵恒倒是厚着脸皮封禅了,而且彻底陷入其中,更是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自封道君皇帝,搞了好些年的封建迷信。
而北伐军收复燕云以及攻陷大定府的功勋,确实足够赵劼进行封禅,奈何如今国内水深火热,这一切都因为北伐引起,赵劼也不好逆势而为,连自己封禅的老本都拿出来平叛,也算是堵住了那些官员的嘴巴。
蔡京可没有心情思考这些,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自己果然猜对了,王黼这一次是要彻底完蛋,而他蔡京估计也跑不了,因为官家做出这么大的决定,竟然没有跟他这个宰相提前打一打招呼!
而这一系列决策定下以及颁布出去,整个过程从头到尾,赵劼都没有问过他蔡京的意见!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体面地离开这个朝堂,可以在退隐之后成为他想要的那种文人,可以用文坛的名声,掩盖政治上的污点,使得自己死后不至于被史官写入奸臣传。
可直到此刻,他才知道自己确实想错了,而且错得太离谱!
他们为赵劼做了很多事,眼下出了篓子,他能够让王黼来背黑锅,也就漫说他蔡京了!
该怎么办?该怎么自救?还是说该向谁求救?都这般恶劣的形势了,连赵劼都翻脸不认人了,还有谁能够救王黼,能够救他蔡京?
手脚冰凉的蔡京浑身颤抖着,他的眼眸渐渐晦暗,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岁。
可他的眼中很快就爆发出极度的渴望和热切!
“只能找他了,他一定会有办法的!”
作为大焱的宰相,权倾朝野的六贼之首,连王黼都快要落马了,他蔡京都没本事自救,还有谁能够力挽狂澜?
答案是,有!
大焱的朝臣和文人士子们,常偷偷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但除了这一公一母之外,还有一位“隐相”!
这位人称“隐相”的正是六贼之一的梁师成!
在六贼里头,童贯是宦官,结怨于西北的李彦是宦官,而梁师成,同样是宦官!
即便童贯已经受封为广阳郡王,堪称功成身退,但若说大焱的第一宦官,识货的都会第一时间脱口而出,不是童贯,而是梁师成!
这位梁师成到底强大到什么地步,为何能够力压童贯而成为第一宦官?
这么说吧,蔡京虽然被骂为六贼之首,但最近几年最为受宠的应该算是王黼。
而王黼对梁师成如子敬父,为了奉承梁师成,王黼强占了门下侍郎许将的豪宅,光天化日之下,将许家从内眷到仆隶一起扫地出门,与梁师成做了邻居之后只有一墙之隔,遂打通了那道墙,开了个小门,早晚到梁师成这边来问候,称梁师成为“恩府先生”。
前番说过六贼之一的李彦同样是有名的大太监,此人残暴冷酷,搜刮民田为公田,但有上诉者,必定严刑拷打,比六贼里头的朱缅还要让人谈虎色变。
可就是这么一个李彦,将地方官视为走狗,所到之处连监司和都守都不敢得罪的人,却同样对梁师成不敢冒犯半分!
到得后来,李彦结怨于西北,使得党项人大举入侵,西陲战事爆发,被人告发到官家这厢来,却被梁师成一句话就帮他挡了下来!
即便是蔡京最为得势之时,炙手可热气焰熏天,却同样不敢对梁师成有丝毫的怠慢!
与梁师成相比,负责调查童贯被刺案的入内内侍省押班王守恩连个屁都不是!
而朝野间更是流传着让人讳莫如深的传言,据说梁师成原本只是宫中书艺局的仆役,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够作文写诗,官家最喜欢教人读书,否则也不会亲手抄书赐给童贯,嘱托童贯多念书。
毕竟官宦在大焱极其受用,官家也希望身边这些人多读书,别被人笑话不学无术之类的。
这样的情势之家,自学能力极强的梁师成,也就入了官家的法眼,书艺局的贾祥死后,官家便让梁师成掌管睿思殿文字外库。
这可是个极其重要的肥缺,主要工作是将官家的圣旨传出去,也就是说所有的御书和旨意都必须经由梁师成之手传出去,而后颁布天下。
这时候让人惊叹的事情来了,胆大包天的梁师成竟然找了几个死忠来模仿官家的字迹,将自己的意愿夹在圣旨里头往下传,短短几年间就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当然了,这也只是传闻,大焱的官职还是非常严谨的,想要假传圣旨或者在圣旨里头夹杂水分,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但有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梁师成绝对是个胆大心细,野心勃勃却又心狠手辣的人!
这位大太监长相忠厚,性子愚讷谦卑,不像能说会道之人,反而像默默读书却又天赋不佳,只好寄望于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老实人,而这样渴望读书的人,正是赵劼最喜欢的!
然而实际上梁师成表里不一,内藏奸诈,而且处事极为老道,最是擅长察言观色。
他在内宫之中一直保持着低调,似乎从来不掺和政务,但官家遇到棘手问题之时,他却又每每挺身而出,利用自己暗中扩张的势力,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即便无法办得漂亮,也会粉饰掩盖,给官家做足了面子。
据说官家还破例将他写入进士的名籍之中,以奖励他的勤学苦读,给了他进士的出身,而他在官场上也一路疯狂晋升,最火热之时一个人就身兼百十个官职,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而有了进士官身之后,梁师成开始呼风唤雨一步登天,先是迁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守,而后又担任都监,监督建造了明堂,因此拜为节度使,真真是一步登天。
此时官家对他的宠信已经到达了极点,无论是哪一方面,似乎都想让他插一脚,神宵宫使都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