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醉卧江山-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渴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这些人的猜疑,他渴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自己并没有辜负杨家的名声!

第五百零八章 北上和南下() 
很多人都说耶律大石变了,变得懦弱,再没有以前的豪壮和胆色了。

    自打被斩断双掌之后,耶律大石仿佛就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提起对南朝的征伐,反而将重心放在了讨好老皇帝上面。

    为了讨好老皇帝,他让人带兵往西去搜寻耶律淳和萧德妃,老皇帝更是对西夏下了最后的通牒,让他们交出耶律淳和萧德妃,否则就兵戎相见!

    要知道为了应对南朝的北伐,担心西夏和女真会趁火打劫,辽国将一个女儿下嫁到了西夏,并册封了西夏国主,用政治联姻来保持西北方的稳定。

    这也是无能的耶律淳上台之后,做过唯一一件值得称道的有脑子的事情。

    可老皇帝为了追索耶律淳,竟然要打破这种联盟,眼看着南朝的军队已经打到了幽州,听说女真与高丽之间也即将停战,即将要南下动粗,在这种节骨眼上,竟然要跟西夏翻脸,这是老皇帝昏庸,还是耶律大石无能?

    女真部本来只是个小部族,虽然是辽国的附属,但辽人根本就看不上这么个小部落。

    可短短几年间,他们就已经统一了诸多部族,占据了辽国东北大部的版图区域,更是大逆不道地建立了大金国,甚至传出“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来。

    辽东大地的边民最是彪悍,可在女真骑兵的铁蹄之下,这些辽东百姓竟然还是被征服了,可见女真人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实力。

    而抛开了高丽的麻烦之后,女真人就能够腾出手来,参与到辽国与大焱的战争之中。

    大焱一改往年的颓势,发展出了自己的骑军,一路往北,势如破竹,接连荡平莫州、雄州、涿州和易州,如今连幽州都要拿下,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大石都被俘获过去。

    反观辽国,耶律淳篡权夺位,萧德妃扰乱朝政,褚子周等佞臣当道,国内形势纷乱如麻,文武百官各怀鬼胎,辽国濒临分崩离析,如今耶律大石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无疑让垂垂迟暮的辽国雪上加霜。

    如此一对比,关于对辽国趁火打劫,还是与势头正劲的大焱作对,作为建立大金国的一代雄主,完颜阿骨打相信早有了自己的决定。

    而只要辽人的脑子没坏掉,都不会看不出完颜阿骨打的决策,无论如何,眼下攻打辽国,比攻打大焱,要好上太多太多,完颜阿骨打不可能放弃辽国而去与大焱硬碰硬。

    萧干自然也能够看到这一点,甚至于他曾经站在大焱和金国的角度和立场上,来看待这场战争,如果他萧干是金国的国主,眼下最好的策略就是与大焱结盟,攻打辽国,平分北方大地!

    他已经是六军大王,因为有着勤王之功,老皇帝已经给了他极大的权柄,对他发展私军的事情也是睁眼闭眼,所以这是他萧干争霸天下的最好时机,所谓时势造英雄,说的可不就是他萧干这种人么。

    当然了,以前还有耶律大石,与他并为一时瑜亮,可惜耶律大石看起来似乎真的消沉了许多。

    萧干不是庸人,自然不会像其他人那般,以为耶律大石真的堕落到了挟持老皇帝,坐享天下富贵的地步。

    他比任何人都了解耶律大石,特别是将耶律大石救回来之后,特别是耶律大石一回到辽国就力挽狂澜,将国内的纷乱一举平定之后,特别是耶律大石对他仍旧警惕,仍旧防备着。

    耶律大石并没有丧失心中的雄心壮志,这一点萧干比所有人都清楚。

    虽然老皇帝重新坐上了皇位,但在萧干的心中,今后北方大地的王者,只能是他萧干和耶律大石,其中的一个!

    耶律大石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说明耶律大石还是以前的那个耶律大石。

    而耶律大石开始将战争的眼光投向女真,则说明耶律大石比以前要更加的野心勃勃,他的目光更加的长远了!

    在此之前,他与耶律大石可谓各有千秋,耶律大石比他要勇猛,在战术上比他要更加的粗暴而有效,战绩也比他萧干要辉煌很多,可在战略层面上,他萧干一直保持着极其良好的优越感,窃以为耶律大石不过有勇无谋罢了。

    可直至今日,他才发现,放下战刀的耶律大石,耍起心计城府和阴谋诡计来,丝毫不比他萧干差。

    老皇帝确实昏招频出,但耶律大石并没有挟持老皇帝,而是站在了文武百官这一边,开始笼络大批人心,他有什么要求并不会直接向老皇帝提出来,因为这样会让老皇帝觉得他挟恩图报。

    他会通过文武百官之口,让百官将他推上去,让老皇帝看到,这个辽国的朝廷,少了他耶律大石就无法运作下去。

    他的朝堂争斗手腕也是极其老辣,而在天下大势的判断之上,他与萧干也是不谋而合,将重心都放在了女真的身上。

    大焱虽然来势凶猛,展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风格,但双方已经是老对手,辽人自以为对南朝知根知底,到时候还不是议和作罢了?

    再者,退一万步讲,南朝北伐,为的只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燕云富饶丰沃,但说到底本来就是人家南朝的,收复也就收复了,而女真攻打的却是辽国的心脏,他不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是为了覆灭整个辽国!

    辽国在燕云十六州经营了这么多年,等打退了女真,再考虑收复之事,也不是不可能。

    可如果放任女真与南朝结盟,一同攻打辽国,难道要等辽国覆灭了再重新建国?

    如此一对比,很容易就能够得出决策,除非脑子坏掉,否则都不会放任女真南下与南朝结盟。

    可笑的是,大部分辽国人都见不得耶律大石上位,在他们看来,耶律大石已经是个废物,忝居高位,尸位素餐,胆小怯懦,辽国一直将南朝当成随意揉捏的小弟,他却被南朝的人俘虏不说,眼下竟然还不敢对南朝动手!

    更让人不齿的是,南朝势如破竹,已经打到了幽州,耶律大石竟然还在劝说老皇帝,出兵阻拦南下的女真人!

    若说整个辽国之中,没有人能够想到女真的可怕之处,没有想到这背后的战略意义,这是不太可能的。

    只是立场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利弊结论自然不同,于是辽国便分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支持对女真用兵,另一边则支持对南朝动粗。

    辽国似乎真的走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即便再一次将老皇帝立了起来,仍旧免不了两厢争斗的局面。

    严格来说,萧干是辽人,但他不是契丹人,他是奚人,再一点,他的志向并不在辽国,而在于这个天下,在于建立奚人自己的王国。

    所以他能够抽身出来,对局势看得更加的清楚。

    他需要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军队,所以他决不能呆在临潢府,他要离开上京,只有从老皇帝和耶律大石的眼皮底下逃离,他才能够发展自己的军队,拥有在乱世之中争霸的资格。

    所以他带着自己的三万军队,离开了上京,但他并没有往北去拦截女真人,而是一路南下,要收复被南朝大焱人攻陷的失地!

    虽然他已经看清楚局势,也知道耶律大石的布局,更知道拦截女真比南下讨伐大焱要更重要,但他还是决定南下。

    因为辽人就是这样,当老皇帝被扯下皇位,他们急需耶律大石来拯救帝国,可当耶律大石将老皇帝重新推上去之后,他们又担心耶律大石会成为下一个耶律淳。

    所以反对耶律大石的人,倒是占了大半,而老皇帝对耶律大石宠爱无边,又让耶律大石扳回一城,双方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萧干想要建立奚人自己的王国,需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就需要获得辽人的支持,但很显然,耶律大石一直在警惕着他,而且耶律大石自己就是皇族,他也确实拥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又怎会支持萧干建立自己的奚人王国?

    老皇帝对耶律大石言听计从,如今也是时刻警惕着,生怕别人再抢走他的皇位,所以也不可能放任他萧干。

    如此一来,萧干想要获得支持,只能争取辽国之中,另一半人的青睐,而这一半人,就是站在耶律大石对立面的人。

    如果他选择南下,那么这些支持南下的领主们,肯定会大力支持自己,因为支持他萧干,就是反对耶律大石,就是防止耶律大石坐大夺位,就是效忠老皇帝!

    而且这些辽国官僚已经没有了开疆拓土的雄心,他们沉迷于南朝所带来的风花雪月,他们崇尚南朝风物,一直向往着南朝的繁华,燕云十六州能够满足他们的一切享受,他们必须要将燕云十六州保住,将南朝大焱人攻占的地盘,都收复回来!

    所以他们一定要支持南下的萧干,他们为萧干提供兵马粮草,为他搭桥铺路,让他风风光光地南下,而耶律大石则统领辽国剩余的兵马,浩浩荡荡,往北对付女真人!

    在老皇帝没有重新上台之前,辽国仅剩的能够拿得出手的,便只有耶律大石和萧干,如今老皇帝重新上台了,仍旧只剩下这两个人。

    只是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这两个人都没能够保持一致的志向,即便萧干曾经为了大局,将耶律大石给救了回来,他们仍旧无法和谐相处。

    因为他们拥有同样的才干,却存着不同的志向,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说的就是耶律大石和萧干了。

    只可惜他们并不知道,耶律大石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耶律大石,而是浪子燕青李代桃僵,搅风搅雨。

    就这样,耶律大石,或者说燕青,在贴身侍女萧柔柔的保护之下,带领着辽国的军队,北上拦截女真。

    而萧干则带着诸多领主凝集起来的五万兵马,连同自己的三万精兵,南下收复失地去了。

    他将兵马都沿途留下来镇守,眼看着就要抵达平州,身边仍旧有着二万多的兵马,这是他用来收复幽州的!

    然而即将抵达平州之时,铁鹞子却传来了一则军报:“平州城外,发现小股南朝的斥候游骑!”

第五百零九章 反复无常() 
萧干率领亲军来到平州城外,早收到斥候回报,也没想到南朝的北伐军竟然如此快速就突进到了平州来,这也就意味着北伐军已经攻下幽州!

    前番已经说过,由于幽州和平州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便有人察觉到虎头谷的重要性,也认为没有据守的必要性,萧干驻守幽州之时,曾派精兵驻守,然而守军也随着萧干的离开而离开了。

    如今北伐军出现在平州,只能说明幽州已经彻底丢掉了。

    当斥候将军报传递回来之时,萧干的第一反应就是,将铁鹞子斥候团全都撤回来!

    麾下诸多将领都是萧干的心腹,对萧干的战术也多有了解,并未觉着有太多的意外,反而已经磨拳搽掌,一个个下去做战前准备了。

    若是以往,以北伐军的本事,他们的斥候断然比不上铁鹞子,但新近冒出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斥候游骑团,却极有可能侦察到萧干的铁鹞子。

    所以萧干主动将铁鹞子回撤,只能说明一件事,他不是想撤退,而是想要突袭平州城外的南朝大军!

    至于什么时候才是突袭的最佳良机,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既然北伐军已经来到城外,那么强攻平州只是迟早的问题,在他们强攻平州的关键时刻,萧干带着人马突袭而来,效果可不要太好了。

    也正是因为清楚萧干的战术,这些将校一个个激动兴奋,纷纷下去激励士气,整顿武备去了。

    而事情也如同萧干预料的那般,北伐军这边的斥候,确实没能够侦察到铁鹞子。

    他们的重心都放在了平州城,虽然苏牧三番五次强调斥候和情报的重要性,但为了节约力量,斥候也只是往北撒出去三五里地而已。

    这些斥候并不是出去探查一番就回来,而是在平州与北面之间的地界上不断巡弋警戒,时刻保持着警惕,一旦发现敌情,即便不能够及时回报,苏牧这边也会留个心眼。

    平州城虽然不如幽州城那般高大坚固,深沟固垒,然则苏牧麾下都是骑兵,虽然是北伐军中最为精锐的骑兵,但骑兵攻城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好,甚至于极其吃亏。

    所以在攻打平州之前,苏牧与韩世忠等人也进行了一次极其详细的研讨和推演。

    “只能将守军引出来,一举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才能够进行攻城,否则咱们都是骑军,直接攻城对咱们没有半点好处。。。”

    对于韩世忠和宗储这样的老悍将而言,关于行军打仗的事,他们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他们的提议可以说也是目前最好的一种策略。

    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将平州城的军力都引出来?

    张钰率领的五千兵马已经全军覆没,平州城不可能一点消息都收不到。

    若我是平州守将,眼下城内人心惶惶,最好的对策就是固守不出,等待援军,或者干脆一点,直接献城投降,免遭涂炭。

    当然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投降的条件,也没有投降的勇气,即便如同郭药师,也是涿州常胜军差点被打没了,才接受了苏牧的招降。

    这个时候,一直没有发话的杨再兴站了出来,他并没有看其他人,因为他知道其他人并不相信他,他只是盯着苏牧,朝他请战道。

    “让我去吧,我能将平州的兵马都给引出来。”

    杨再兴的表情有些复杂,但苏牧却心知肚明,在对待张钰这件事情上,已经体现出了杨再兴的为人处世之道。

    他之所以投降,并不是因为他没有骨气,而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将平州当成他的家园,没有将自己当成辽人的走狗,也正是因为他的心不在焉,张钰才不敢放心用他。

    张钰知道这一点,平州城的官员自然也知道这一点,那么一个投降了敌人的杨再兴,真的能够将平州城的有生兵力都引出来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点是掩盖不了的,平州官员们不屑与之来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不是很难想象。

    但只凭着这一点,是没办法激怒平州的守军,因为他们本来就没希望杨再兴会忠诚到底,如今杨再兴反水,只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罢了。

    苏牧还未来得及解释,张宪已经冷笑着说道:“现在可不是表忠心的好时候,虽然你能耐不小,但想要引蛇出洞,还是太高看自己了些。”

    杨再兴一听这话,果然有些忿忿,他让杨挺帮他掩盖杨家后人的身份,就是不希望给祖宗丢人,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真正地接纳他,而并不是因为他是杨家后人才接纳他。

    这一点他已经跟苏牧做过沟通,所以当张宪出来质疑他的能力之时,也激起了杨再兴的好胜之心。

    事实上如果没有把握,他是不可能站出来主动请缨的,因为这会让他更加的被动,他也做不来哗众取宠的事情。

    “单凭我一个人自然不行,所以我要向你们借兵五百,另外,我还需要一样东西。。。”

    借兵?

    虽说大家都不太信任杨再兴,借兵给他有点难,但眼下是苏牧做主,而杨再兴已经取得了苏牧的信任,所以借兵根本不成问题,大家也只是好奇他需要的那件东西是什么。

    “我的破牙营可以借给你,你还需要什么?”岳飞是苏牧最坚定的追随着,但他也不会随便将自己弟兄的性命交到别人的手里头。

    可眼下不一样,苏牧已经选择相信杨再兴,那么一定就有他的道理在,这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相信苏牧的判断。

    再者,岳飞身上伤势还是不轻的,杨再兴的勇武他是见过的,平州之战还不知会发生什么变数,将弟兄们交给杨再兴,比留在自己手里,可要安全多了。

    杨再兴微微一愕,也没想到主动借兵给自己的竟然会是岳飞,因为早先在虎头谷,他可不就是为了寻求与岳飞张宪一战才身陷敌阵的么。

    不过想起进入北伐军以来,岳飞的种种作为和那种隐约的大将气度,他也就释然了。

    “我还需要一个人头。”

    杨再兴的话语很是平淡,但从他的表情之中可以看出淡淡的悲伤来,张宪露出果然如此的笑容来,将目光投向了苏牧。

    苏牧只是轻叹了一声。

    他早知道张宪是为了激怒杨再兴,因为张宪也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只是生怕杨再兴不够坚决,才让杨再兴主动提出来罢了。

    一个杨再兴确实没有办法激怒平州守军,将守军都给引出来,但如果是一个杀死张钰的杨再兴呢?

    平州方面都知道杨再兴会投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他们也知道杨再兴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杨再兴投降,他们可以忍受,但杨再兴卖主求荣,杀死张钰之后,还挑着张钰的人头在城下来叫阵,他们就绝对忍受不了!

    张宪和苏牧都以为,杀死张钰,用张钰的人头来叫城,对于杨再兴而言,应该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为了坚定他留下来的决心,他们才逼着杨再兴自己提出这道计策。

    但他们却并不知道,杨再兴也是个聪明人,他本就打算自己提出这个策略。

    第一次力保张钰的性命,是为了报恩,是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卖主求荣,以怨报德的人。

    但第二次却提出杀张钰,用张钰的人头来叫城,却是因为他已经投降,他已经不再是辽人的南面官,他是大焱北伐军的人,自然要为北伐军的大局着想。

    无论如何,从他投降之后的那一刻开始,他与张钰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他用替张钰求情,偿还了张钰对他的收留之恩,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牵扯,已经划清了界限。

    而当他挑起张钰的人头,率领着岳飞的五百精兵到平州城下之时,则已经足够说明,他对北伐军的态度了。

    一前一后两个举动,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反复无常,但细细想来却又合情合理。

    张宪和岳飞本以为杨再兴是个有勇无谋之人,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信不过杨再兴,而是生怕他坏了苏牧的大计罢了。

    今次韩世忠等人虽然借口掩杀幽州逃兵,才跟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