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始皇-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听段干朋仍旧自顾的接着说道,“然则,臣下以为,还有利其五,齐军大可以在魏境掠夺一番,然后再败魏军,如此,除却以上四利外,齐军还可再得大量粮草和铜铁布帛。”

    听见这话,齐侯顿时双眼一亮,难道这便是段干朋今晚前来要说的重点么?或许便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于是齐侯的身子又微微前倾,“愿闻其详!”显然,那些铜铁和粮草也深深吸引了齐侯。

    不料段干朋却反问一句,“不知君上此次出兵,将如何作战?”

    齐侯一愣,但随即便答道,“自然是会同鲁军,一同南下,迅速赶往新郑,以解新郑之围,与韩侯里应外合,大败魏军。”和魏国一样,齐国也有扈从的小国,那自然便是鲁国,所以此次行动,齐侯自然是要叫上鲁侯的。

    这个方案乃是朝堂上与众臣商议好了的,不料这段干朋听了却是连连摇头,“新郑被魏国所围,而我齐军要想南下,必经过宋卫等国以及魏境,魏侯定然提前得知,难保魏军不会舍弃新郑,掉头北上,于郊外迎战我齐军,若韩军胆怯不敢出城追敌,则我齐军将独挡魏军,危也!”

    齐侯听了不由皱起眉头,脸上顿时露出不悦的表情,不过段干朋这话说的虽有些难听,但这种可能性的确很高,以齐侯对韩国的了解,被魏军打怕了的韩军,多半是不敢追出城去甚至追到魏境的。

    眼见得齐侯面色变幻,段干朋便也不再做声,场面一下冷静下来。

    半响后,只听齐侯长出一口气,跪坐着的身子向前挪了半步,拱手道,“还望朋大夫教我!”

    齐侯如此积极,段干朋也并没有拿捏姿态,而是先直起上身来,再弯腰拱手,“君上,以臣下之拙见,与其直接援助新郑,莫若舍弃新郑,以免我军长途奔袭之下,魏军以逸待劳。”

    “那我军要往何处去?”齐侯疑惑了。

    “大梁。我军若直奔大梁,则魏军心急之下,只会立即回援,攻守互换,则是我军以逸待劳,而新郑被围也立解。”段干朋坚决的说道。

    只听得齐侯皱起眉头,“如此可行么?”

    段干朋忍不住膝行两步,“君上,臣下以为可行。”

    “那大梁乃魏国东方重镇,自魏文侯至今,营建大梁城已数十年有余,以如今的大梁城规模来看,恐怕不亚于我临淄城,可见大梁于魏国之重。如此,魏侯并不忍大梁被攻,必然回援,心急之下,便是我军机会,此乃其一。”

    “而我军誓师之时,君上曾说,要救天子于魏侯之手,援新郑之危,故而,魏侯若得知消息,必然以为我军将直奔新郑,却不料我军攻打大梁,此乃攻其不备,必然打破魏侯计划,此其二也。”

    “其三,魏侯为攻打新郑以及西抗秦国,已抽调大梁兵力,如今逢泽一带,魏军必不足两万,且大梁城池并未完善,守城器械也并不足备,若我军急速南下,或许,还可以攻破大梁,大梁破,魏国必将上下震动,天下亦将重新看我齐军。”

    只听段干朋语速越说越快,浑然不顾那张嘴欲言的齐侯,而是自顾自的接着说道。

    “其四,若大梁城高池深,难以攻打,也可围之,并分兵掠夺大梁四周小邑,粮草青壮和铜铁,皆可得,此便是臣下先前所言的利之五了。”

    说到此,段干朋便停了下来,又坐下了身子,双目凝视向齐侯,静静的等候齐侯答复。

    而那齐侯则是双眼盯向远方,虽然那窗外乃是一片漆黑,齐侯的眉头紧锁,毫不做作的一副深思样。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君主,是不会在自己的位子上呆太久的,所以战国时期的君主,整体素质要比春秋时高。

    片刻后,只见齐侯的眉头渐渐打开,望向段干朋道,“爱卿之意,寡人已经明了。”

    “放弃直奔新郑解围,兵锋直指大梁,攻其所必救,则新郑之围解矣。若大梁松懈,则直下大梁,若大梁难攻,则围之,静候魏军匆忙赶回,同时分兵掠夺大梁四周乡邑,运送粮草铜铁回临淄。而待魏军至,我军以逸待劳,或可大败魏军,至少也是平手。爱卿,寡人所言是否恰当?”

    “然。君上思虑敏捷。”段干朋躬身吹捧了一句。

    “可是。”齐侯的脸色又稍稍变动了一下。

    “这韩国的新郑之围是解了,可是周天子尚还在魏军之手,寡人誓师便是以匡救天子为名义,若我军围了大梁,那周天子可还是在魏军之中啊。”

    “君上此言差矣。”虽然段干朋会拍马屁,但是关键时候,说话还是很直接的。

    “攻打魏军,与匡救天子,孰轻孰重?”

    齐侯听了又是一皱眉,“攻打魏军与匡救天子,本就是一事。”

    “自然便是如此,攻打魏军与匡救天子,本就是一事,那又何必要分是在新郑与魏军打,还是在大梁与魏军打呢?”段干朋不紧不慢的说道。

    齐侯这才恍然,顿时长出一口气,“先生高才,寡人受教了。只待我军若是在大梁败魏军,那便可以提出送还周天子还都洛阳,若是平手,也可以与魏侯协商,让其自行送还天子,不管如何,我军总是胜算大些。”

    “正是如此,君上英明!”段干朋又小小的拍了一下。

    齐侯则是一拍手道,“听先生一言,胜十万大军,子为昌国大夫实在屈才,此乃寡人之过也。不若明日随寡人南下,暂任行军司马如何?”

    “但听君命。”段干朋忙趴下谢恩。

    “只是臣下仍有疑问要问君上。”

    “爱卿只管讲来。”

    “那若是魏侯在送还周天子,与割地于君上,二者只能其一,君上如何选择?”段干朋说着直起了上身。

    这种情况还真有可能发生,于是齐侯听了两眼一亮,但随即便沉吟起来,几个呼吸之后却又抬起头来,望向段干朋露出玩味似的笑来。

    “爱卿以为当如何选择?”

    显然齐侯也不是好相与的,又把这个难题抛回给了段干朋,而后者则是微微一笑道,“君上还记得齐桓公征伐山戎乎?”

    那是齐桓公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63年的事情,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燕庄公于是送齐桓公回国一直送到了齐国的境内。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于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给了燕国,叮嘱燕君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给周朝纳贡。

    此事常被后世拿来说道,在中国的传统观点中,这绝对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段干朋一提到这,齐侯便立即点了头,虽然齐桓公并非是当今齐侯的先祖,但田齐继承姜齐,一脉相承,段干朋既然都说到这儿了,齐侯当然不肯落后于古人,又何必在乎那点割地。

    所以齐侯连连点头,“爱卿放心便是,寡人拿捏的住。”

    眼见齐侯如此上进听谏,段干朋立即露出了笑容,又是一顿马屁上来。

第二十五章 齐军南下() 
话说那齐侯自誓师后当头晚上,便在昌国面见了段干朋,当下便惊为天人,听从了其围攻大梁的计策,接着又是好一顿详谈,直到深夜。当夜齐侯心情大好,这次出兵刚离开临淄便遇见了贤臣,这在迷信的古人看来,是个好兆头,难道这是要天兴大齐吗?齐侯竟难得的失眠了。

    于是第二天早起时,齐军之中多了一名随军司马,虽然十万普通士兵并不清楚,但许多军中高级将领,却是都知道了齐侯架前又多了一名宠臣。

    这一日又向西行了五十里,当晚歇在了于陵。

    到了第三日,补过觉来了的齐侯牢记段干朋的说法,竟开始亲自催促起行军的速度来。于是这第三日,一向并不以兵强著称的齐军,竟又行了五十里远,这个速度比起魏军来,也是慢不了多少了。

    再到第四日,上十万齐军终于受不了,天色发亮后,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出了营,好容易全部上路后,速度竟明显慢了下来,队形也乱七八糟,许多士兵都倒在沿路两边歇息,不肯再随队前行。

    齐侯也是无奈,前两日的好心情一扫而光,于是齐侯立即召来军中将领和校尉,不料却遭到将军们的一致抵制。士兵们不愿意受苦,便只好向将军们述苦,可是将军们也不愿意每日这么拼命的赶路啊,于是齐侯竟第一次感受到了无力。

    更有甚者,有些将军还将矛头直指新任的军中司马段干朋,说都是这小子出的馊主意,放着新郑的魏军不打,偏偏要抢着去围攻大梁,你打大梁也就算了,大家都能跟着掠夺一番,可为什么还提议非要急行军。

    无奈齐侯只得转头向段干朋问计,而第一次受到这么多将军表达不满,段干朋早就傻了眼,于是,段干朋只得向齐侯建议,今日歇息半日,以后每日的行程降为四十里。

    在众将的压力下,齐侯很快就从谏如流了。于是,这场路边小树林旁的小型会议,只用了小半个时辰就结束了。但这次军中紧急会议的效果却是极为明显的,会议的精神一传达下去后,全军顿时一片欢呼,许多路边歇息的军士也不累了,大军前进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竟在正午以前行出去二十多里地,一下子就将今天的任务给完成了。

    直看得齐侯一愣一愣的,心里头蛮不是滋味。

    不过接下来的行军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每日里行军队形也好,纪律也好,都极为令人满意,除了每日雷打不动的四十里外,剩下都令齐侯十分的满意,于是齐侯的心情又渐渐的好了起来,那日的不快似乎全抛到了脑后。

    但是那段干朋却都是看在了眼中,明眼人那会看不出,齐军素质不高固然不假,但每日五十里应该是有保障的,这场闹剧分明是众将军做出来给新任行军司马一个下马威的,于是在段干朋心中,暗暗的开始思索起来。

    终于,齐军在第七日,到达了历下邑。这历下邑在当朝齐国只能算是一个大一点的邑,还不能算是城,不过在后世,这座城市却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山东省会济南。并且直到今天的济南市中,还有一个行政区叫做历下区。

    在历下邑里歇了一个晚上,第二日会齐了历下军营里的一万士兵后,大军折而向西南出发。又是三天过去,在第十日,齐军赶到了卢邑。

    卢邑乃是齐国南边的一座边邑,卢邑以南便是齐国长城了,别以为长城是秦始皇的专利,实际上在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修有长城,除了韩国外,齐国也修建了,就在齐国的南边,面向鲁国和越国。

    而卢邑的南边乃是平阴,平阴本是一座小邑,不过齐长城穿平阴而过,倒显得平阴像是个关城了。既然是齐长城上一座重要城邑,平阴自然也有守军,所以在卢邑,齐军又增加了五千人,次日继续向西。

    隔着齐长城与卢邑和平阴相望的,是鲁国城市肥邑,在齐军经过卢邑的时候,数万鲁军也正在统帅的率领下,过肥邑向西而去。

    中国中原的城市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就比如说这平阴和肥邑,至今城市尚在,分别是今天山东省的平阴市,和肥城市。

    齐军自卢邑向西后数十里地,便是济水。十多万齐军好一阵忙碌之后,方才搭好软桥过了济水,此时已经天黑,只得就在济水西岸扎营安寨。

    第二天,齐军继续向西,又花了三天工夫,赶到了东阿邑。这东阿邑便是后世的东阿县了,以阿胶而著名,不过在战国这个时代却是没有什么名气,见于史册的,也只是这里出了个东阿大夫,不过那却是多少年后的事了。

    不过此时在东阿,齐侯不仅又汇集了一万五千齐军,还等来了匆匆赶来的三万鲁军。自春秋末期以来,鲁国一直是三桓当家,直到前任鲁君鲁穆公时期,也就是大约公元前415年左右,方才突然发力,从三桓手中收回了权力,孟氏和叔氏被灭,季氏占据了费邑等三邑,自立为费国,自此,鲁国总算是鲁公当政了。

    不过话说鲁国就算是鲁公当政了,仍旧是不敢得罪齐国,所以这次应齐侯邀请率军而来的,是鲁国当代国君之子,公子屯。

    公子屯正当三十多岁壮年,一身青铜铠甲,再配上那一尺长须,更显威武异常。不过在一身华袍的齐侯面前,公子屯只有跳下车来跑步上前行礼的份。

    一番好言劝慰之后,鲁军汇入了齐国大军之中,三声号响,十三万齐军再加上三万鲁军一齐出发,直奔西南而去。

    不过这一天大军只行了十几里地,当晚便歇在了薛陵邑。不过由于鲁军的加入,使得一向藐视鲁军的齐军长足了精神,紧接着三日里每日行军近五十里路,三日后大军便到达了齐国西南边境马陵邑。这般行军速度倒是又让齐侯意气风发起来,自信心疯涨。

    这马陵邑自然便是后世史书上赫赫有名的马陵之战发生的地点了,春秋时属卫国,战国时属齐国,向来为齐国西南军事重镇,尤其是城西一片山丘,更是形成了一块天然的防线。只是这会还没有孙膑什么事,所以马陵也只是齐国边境的一座重镇,远没有后世的名气。

    不过齐军士兵们到了马陵邑后,又开始叫累了,个个向长官抱怨,最终汇集到了齐侯那里。想到再往前走便是齐国境外了,在段干朋的劝说下,齐侯答应了次日休整半日,午饭后向前开拔。

    于是第二日齐军之中个个睡到自然醒,话说在鲁军面前充老大,也是很辛苦的。

    再往前走便是进入卫国境内了,按说向别国街道出征,是要先打申请的,不过此时齐侯满怀雄心之下,并未考虑先向卫君行文。其实齐侯这么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自魏国强大以来,淮上诸国便一致脱离齐国倒向了魏国,与其去向卫君行文,倒不如直接杀过去。

    十六万大军在手,不得不说齐侯那是战意盎然,别说小小的卫国,便是更大的诸侯国横在面前,齐侯也要杀过去。因为在齐侯看来,现在自己的目标已经被定为了天下第一强国,魏国。所以其他小国他就都没看在眼中了。

    当第一名齐兵的双脚踏上卫国的土地时,已经是齐侯在临淄郊外誓师的第十六天了,在后世**时代,十六天可能就已经能完成一场跨地千里的大型战役了,但在这个时候,与动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一场战争来说,十六天便能出境,对于齐国这样的大国,已经十分令齐侯满意了。

    而齐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自己的战车踏上卫境的同时,详细的说就是同一天,同一个时辰,魏国的探子也恰恰赶到华阳与新郑之间的土台外。于是就在王室的宁越与韩国的韩晁争的不亦乐乎之时,一个不起眼的魏国护卫缓缓走上了土台,在司马王错耳前低语了几声,然后没多久,魏侯便也知晓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临淄发生的事。

    于是在与王错低声商议几声后,魏侯与王错互视一眼相互点了点头。只是这个细节,在土台上争议正酣的王室与韩国双方,谁都没有注意到,双方所有的人都被吸引在土地之上。

    倒是与韩国签订协议之后回去的路上,在接到魏侯遣巴宁送来的次日离开华阳的通知后,周扁才意识到就在土台之上,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地方,从魏侯的表现来看,一定是在土台上得到了消息。不过这对自己来说,反而是好事,因为魏侯明显还是向着王室的,在听闻齐国出兵之后,强势逼迫韩国答应了有利于王室的条件。

    只是不知道韩侯搞明白魏侯是在谈判当日得到齐军出动消失时,会不会气得跳墙。

    倒是周扁在离开华阳之后,让苏锐从巴宁口中套出了更多的消息。在得知那魏侯是在十六天后方才得知齐国消息,周扁很是感叹了半天。十六天啊,足可以发动一场战役,甚至摧毁一个国家了,这里才得知消息,也不知齐军都走到哪儿了。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那临淄城外的魏国探子,也只是用双腿来跑,辛辛苦苦十六天奔出千里远,还真是不容易。看来很有必要组织能骑马的斥候了,不过再仔细一想,若是现在就让骑着骏马的骑士日行百里的奔驰在人口密集的中原地带,只怕立即就会引起列国的关注了,所以还是晚一些的好。

    要不就像魏国那般强大,比如魏国在从函谷关往新郑送消息时,就用了骑士和快马,而这次显然没有,至少从临淄往回赶的大半路程上是没有的,不然不会要十六天之久,或许只是函谷关比较重要,并且有守关大将拍板,所以才动用了快马,而探子从临淄回来,显然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照这样一看,恐怕魏国对信息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或者说在魏国眼中,齐军不如秦军重要。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时代,能做到魏侯这样,已经算是不错了,至少没有等齐军出现在魏国边境时才向君主报警。

    不说魏军这边凌晨离开华阳,急行军北上。再说那齐军,自离开齐境,踏上卫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全军将士都开始紧张了起来。

    毕竟越过一个国家去攻打另一个国家,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并且还决定了不向卫侯打申请,所以齐军小心翼翼的放出了大量的斥候,然后大军折而向南,从小路绕过卫国都城濮阳。

    于是这行军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这一天,加上从马陵邑到齐国边境的路程,一共才行了三十里路,相当于只入了卫境几里路,便扎营了。

    次日天亮,齐军之中一声号响,十六万大军继续前进,不过齐国的斥候明显没有魏国的斥候撒的远,所以这个时候,齐侯尚还不知道就在几百里地外的新郑,魏侯已经在昨天就匆匆结束了与韩侯的谈判,今天这会已经离开华阳几里远了。

    十六万大军继续向南而行,齐侯决定要转到宋卫两国的边境处,再向西,那便能直接杀到大梁了。

    离着那大梁越近,齐侯的心中越是兴奋,仿佛已经看见了自己率军将大梁团团围住,大梁四周的小邑纷纷被攻破,大量的粮草和铜铁被送回临淄。

    不过今天他们进入卫国境内并没有多长时间,便遭遇到了一小波卫军。

    说是一小波,其实也有几千人,只是相对于齐军十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