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始皇-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想不出赏赐些什么,归根究底还是王室太穷了。

    堂下一阵闹哄哄,其余人等有人愤慨,也有人深感遗憾,甚至还有人轻声表达着不满,直到太师出声喝止才安静下来。周扁一一看在心里,看来以后还得多落实好奖惩制度才行,人事关系最难搞啊。

第三章 朝会之后() 
眼见在太师等人的帮忙下,表面上众人都接受了自己的第一个命令,想了想也再没其他什么事,周扁便宣布大朝会结束,这次倒没人明言反对,想来今天也是重新让众人认识了自己。不过周扁招招手让太师、少师和司马图三人留下,这三人实权最大,又和自己熟悉,既然都已经自称本王了,国事便是重中之重,这个破乱摊子算是正式落到自己肩膀上了。而目前看来,自然便是先与他们三个商议才是最佳选择。

    当然朝会之后,众位大夫等回去,自然是要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讨论一下对这位新任大王的看法,不过多数人还是表示乐观,认为新任大王是不会把大家怎么样的。毕竟王室已经败落,刚去世的大王刚即位时不也是想要整顿一番么,结果最后还是不了了之,最终大家还是各玩各的,只是王室发钱发粮时便去领一下。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既然是贵族那自然便该由王室养着,并且理所当然的不用做什么事。不过还是有少数有想法的人,散会后便往少傅家中聚去,想是要议论些什么更深层次的吧。

    这些周扁当然是不知道的,回到**里第一件事便是吩咐赶快上些吃的来,饿了许久了,当然也少不了太师等三人的。吃饭间,周扁问起方才朝会自己表现如何,太师只是说冲动了点,少师微微点头,口说大王行事只看结果即可,而司马图则是大拍了顿马屁,连连夸奖周扁年少却英勇,登基第一天便能震慑群臣,有贤主之风,周扁也只好一笑了之,不过太师倒是提醒应注意下少傅,此人虽无实权但在公子王孙中还是有一定的威望,周扁暗记在心。

    其实周扁目前最关心的是此时自己该用哪些人,太师三人虽然熟且有一定的能力但不能全指望他们。按照周扁早就想好的计划,便是先拉一班自己的人马,自己熟悉,有能力且能放心用,那么首先便要从成周这里居住的贵族子弟考虑。

    几人匆匆填饱了肚子后,周扁便向三人深深鞠了一躬,“本王尚且年幼,国事还需劳烦三位大人。”如何示好并笼络人心周扁还是懂得的。

    三人忙躬身口称不敢。周扁接着又道,“本王初登大宝,连我周室许多人都认不全,更不知何人贤而能担当大任,望三位大人教我。”

    太师便当仁不让的讲了起来,“大王初登基便知整顿朝政,知人任贤,实乃我大周之福,太后知道后心里定然十分高兴的。那就由老夫一一为大王道来。我大周官制,有三公三少,如今太保、太傅以及少保位置已空,只余老夫、少师和那少傅。”说罢便看向少师,后者倒是难得的一笑,“太师不要看我,我已知足,并无他想。”其实太师少师两人乃多年之交,所以太师一个眼神过来,就是想要少师借着教周扁剑术,为天子之师的理由而提出再进一步成为三公的请求,不过少师性子甚是洒脱,明显其志不在此,或者也不是很愿意高升。

    周扁趁机斜眼看了看司马图,只见他眼中热切,嘴唇微动,欲言而止,便已知他心中想法,也不说破,只是说道,“少师及司马图大人为国尽忠,本王是知道的,只是本王新登基,根基不稳,若是有所大动只怕人心多疑,还是留待以后吧。太师请继续。”

    “大王英明。三公三少之后便是六位上卿,司马大人便是其一,主管王宫护卫,为事勤勉,这大王是知道的。”说到这司马图忙讨好似的冲周扁笑笑,太师顿了顿又继续,“另六位上卿中倒是有两位大王是认识的,便是那公子朝和公子班,也就是自封的东周公和西周公了,关于他们老夫就不多说了。六卿之首乃冢宰,冢宰是官名,现任冢宰是蔡中子大人,蔡刘申郑乃我成周除姬姓外的四大姓,贵族子弟多出于这四姓。蔡中子正值壮年,总统天文历法,今日陪大王拜祭祖庙的便有他,性子迂腐,只喜欢钻研天文历法,自以为能看透天道,也一直期盼能从中寻得我王室复兴之迹象。司寇大人乃刘氏,主管刑罚,为人严厉,性子刚烈,正适合做此事。司空大人乃申氏,主管房屋建筑及水工,只是我周室多年无土木变动,便一直闲置。这两位大人倒是今日按时到达早朝的。”

    周扁一听就明白了,这不就是后世所说的礼部,刑部和工部么,再加上司马便是兵部了,看来中国很早就确定了这一套政治制度,只剩吏部和户部这时还没单独提出,只因此时都是家族式官制,所以不要人事部,又因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形成农户的概念,下地的基本都是王室或贵族的奴隶,所以也不需要户部。

    太师又接着道,“另外还有诸位大夫当中,下大夫王孙满少而聪慧,口齿伶俐,可堪大用。中大夫刘子西颇有机智,曾周游列国,据说学成而来,得先王召见,正欲大用时遭先太保单氏极力反对,故至今仍愤愤不平,大王也可招之。这两人都并无傲气,今日也在大王赏赐胙肉之列。”周扁听了暗暗点头,按时上班的永远都是好员工啊。

    “大王,还有一人,乃是上大夫单文,与先太保单氏是宗族兄弟,但素来不合,甚至屡次抨击先太保的不是,所以此时仍居上大夫之位。此人崇拜吴起将军,常在嘴边挂念,因常受单氏打压,故性子散漫,有玩世不恭之嫌,今日大朝会也是最后来的。不过老夫与其相熟,深知此人还是有可用之处,望大王召见。”

    周扁点点头,其实他倒不是很在乎这个迟到与否,他要的一是忠心而是才能,小节则无关大碍。听到这周扁心中也是大为满意,虽说周室衰微,但应该还是仍有人才可用,须知后世朱元璋起兵于淮西,明朝的开国功臣中便淮西之人占了绝大多数,难道是淮西这片地那会专产人才,而其余地方则没有么,当然不是,只是朱元璋给了淮西人一个平台而已。现如今成周地区也应当如此。

    “大王,老夫晓得的就这些了。看看少师与司马大人有补充的么?”

    少师便接着说道,“太师所言正是孤所欲说的,只是太师却掉了一人,监甲虽是一寺人,但深得先王和太后信任,如今王室的收成都是他一手负责。监甲此人大王是熟悉的,就不用我多说了。”其实东周战国时期,寺人的地位并不低,许多诸侯打仗时还任命寺人为大将,甚至齐国有一位君主众叛亲离时还是一位寺人率兵救了他,太监的地位降低应该是从两汉开始。

    少师说完后便转头看向司马图,只见司马图深思片刻便笑笑说道,“太师与少师两位大人都说完了,我没补充的。”

    周扁便拍拍大腿,“也罢,就如此吧。下午便将三位上卿,三位大夫和监甲召来,我们齐聚一堂,共商我周室大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如今列强纷争不断,我周室要想振兴须得丝毫无懈怠,往诸位与本王同心!”一不小心把伟人的话都给带出来了,周扁只觉得时间紧迫,只争朝夕这词用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

    果然太师等三人忙齐声称是。顿了顿,周扁又道,“我有一疑问,方才太师说成周除姬姓外的四大姓,蔡刘申郑,为何独独不见郑氏有人位居高官?”

    太师一笑却不答话,少师却在旁说道,“太师大人便是郑氏如今之族长,太后便是郑氏族女,大王不记得了么?”周扁不由大窘,自己一直都是只呼太师的职位,却从未问过,而别人都以为自己知道,真是闹笑话了。周扁忙摸摸头不好意思笑道,“自那日之后便忘了许多事,太师勿怪,也请不要让母后大人知道了。”太师却是笑笑,“无妨。”

    而与此同时,少傅府中却是一片怒骂声,骂声的来源处却是几名公子,少傅之子姬子共陪着话,那几名公子便是早晨大朝会迟到的,因为没迟到的此时都高高兴兴的回家吃肉去了,周室贫穷,虽然是贵族也是很少有肉吃的。而这几位公子自然心中不忿,想起少傅今日受辱便往少傅这里发牢骚来了。少傅却不说话,忽然一个家人小心步入堂中,对少傅耳语一番,少傅点头后便陷入了思索,良久才抬起头来,不耐烦的冲下面挥挥手,姬子共会意便立即将那几位公子小心送走。

    午饭后没多大会,周扁所召集的人便陆陆续续来了,周扁一一见礼,显得甚是恭敬,顿时赢得了不少好感,连那单文都感动不已,只觉得这位大王与众不同,自己平生所学定能有所发挥了,便在腹中打起了腹稿,想要卖弄一二。

    众人按地位高低坐好,自然是太师在首席,而监甲却坐了末席。刚欲开口说话,却只听得屋外又有脚步声响起,众人看去,却是少傅不请自来。那少傅倒也没有什么异常,进屋便说,“大王召集大臣商议国事,自然少不了老夫,老夫位列三少,哪敢不为大王效力。”也没谦让,直接在少师身旁坐下,太师自然是直皱眉头,而其余几人并不知道少傅是不请自来,也不以为意。而周扁却是心中疑惑,莫非这少傅转了性子,或者自己看错他了么?

第四章 内阁会议() 
盯着那少傅看了片刻,周扁仍不得其解,便不再管他,冲在场诸位一拱手道,“众位卿家,大朝会之上不便议事,故特意将诸位召来。眼见如今列强纷争,大国益强,小国难保,而我周室已衰败至今,本王不愿使先王蒙羞与地下,望各位教我,但凡有任何强国富民之策,但说无妨,本王在此谢过了。”其实周扁觉得本王比寡人说着感觉好些。

    众人谦让一番后便决定由位次先后来说,先是太师。

    “大王,孤以为,我王室先祖文王在位时,鼓励生产,尊老爱幼,求贤若渴,日夜勤政不已,往大王以文王为榜样,则我周室复兴在望。”

    众人纷纷喝彩,周扁也只好点了点头,这只是老成之见,说了等于没说,但又说的十分有道理。果然其余也有数人嘴上虽附和,但面色却露出不以为然之意。

    接着便是少师。“大王,老夫以为我周室衰败,起因乃是周郑交战居然落了下风,自此诸侯不敬,可知如果我周室手握一支雄兵,众诸侯自不敢小瞧于我。老夫也观察大王前些日子练兵,颇有所得,觉得大王之法甚妙,在孟津时曾以此法练兵,刚有成效便被韩兵攻破,愿大王大练兵,并广招兵,强国必先强兵!”

    周扁听了直点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啊。不料少师身旁的少傅却不答应了,少师话音刚落,他便高声抢过,“孤以为少师之见谬也,强兵乃末则,大王应以德服人,先平王失德,故大起刀兵不料却被郑所辱,非兵之故,乃德不足也。刀兵不可擅起,王德不容有失啊,此乃老夫之见。”

    周扁微微点头,心中虽不以为意但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

    下一个是冢宰蔡氏,他缓缓说道,“老夫也以少傅大人之见为是,愿我王恭敬上天,勤拜先王。”周扁只得将此言忽略不计,又将目光转向了司马图。

    “大王,微臣赞同少师之言,愿为大王练就精兵一支。”

    司寇刘氏一听却不高兴了,冲司马图道,“司马大人还能练出什么精兵,可知我王室护卫最是不堪,市井之中欺行霸市多是护卫之流,大人只需管好你手下的护卫即可。”

    司马图听了脸色一窘,刚欲出言争执,只听得太师一声轻咳,便只好作罢,又抬眼偷偷向周扁望去,见没有异色方才放心。司寇刘氏哼了一声又继续道,“大王,我没有什么意见想法,只愿替大王管好这一片土地即可。”

    周扁不由赞道,“若是都能如司寇大人一般尽职,何愁我周室不兴啊。”

    司空申氏也没有什么说的,便轮到上大夫单文,这单文憋了半天,早就忍耐不已。“大王不以我单氏强权而驱逐于我,微臣不甚感激。想必大王已知当今诸国唯魏国最强,其原因便在于魏文侯以李俚为相,吴起为将。此二人皆变法强兵之人。先说变法,李俚建法制重军功,为万民行事之准,故无人敢侵凌小民,又善待小民,使其无论丰灾均有所依靠,故此天下之民纷纷来魏,愿为魏效死命。愿我王变王制为法制,颁布新法,微臣以为新发有三,一是土地法,使土地归其耕种者,我王室按定例收税,此举乃鲁国三桓所创,颇有成效;二是户籍法,为我周室之民编户籍,按户征兵,又可使户籍之上的人不敢私自逃跑或漏税,又保证了兵源;三是军功制,大王可重赏立功之人,而不以出身为重,如此则将士皆敢效死命也。这三法乃我总结列强所得,愿大王考虑。”

    不料话音刚落,少傅又跳出来了,“老夫以为不然,所获利益不足十倍,便不足以变法,变法所牵事大,我周室本就微弱,若变动太大,怕是承受不起,愿我王熟虑。”说罢便坐下。

    单文只是笑笑也不争辩,想是在强权的先太保单氏面前,他已经没了争辩的习惯吧。“大王,方才微臣所言仅待大王考虑。刚才说的是变法,现在则说强兵,微臣以为,练兵之道首在强兵,吴起为魏文侯练就天下大名鼎鼎的魏武卒,至今仍威慑四方,魏武卒乃精选身体强壮之人,身负数十斤铠甲而能日行百里之地,强悍之处令各国惊叹不已,兵强则军强,自然战无不胜,我王练兵之事微臣也有所关注,窃以为队列乃末节,强兵才是首要之道,望大王明察。”

    这些周扁自然也是知道的,队列主要练的是纪律和阵法,这也是兵法大家孙子所崇尚的,单个士兵再强也不过十人敌,若是一盘散沙,十名单兵是根本敌不过十名训练有素配合有道的团队的。当然也不是说就不重视单兵技能,而是应该齐头并进。

    单文之下乃是刘子西,先王重视之人,可惜却没得重用。“大王,列国之中魏国用李俚为相变法,故位于列强之首,而楚国虽地方千里,然而其用吴起变法却只变了一半,所以始终比不上魏国,再如齐国,田氏变法故而得齐国之位,再如韩国,现如今韩君正大求天下贤才而欲变法,所以我觉得我大周也应如此。”

    “呸!”刘子西话音未落,却生生被这一声大喝打断,众人寻声看去,又是少傅。

    “大王,不学习我大周先王贤明之道,而去妄改祖宗之法,虽然一时强盛但也不是王道,祖宗地下有知,也定然不悦,还望我王明察。”少傅始终反对变法。

    “穷则思变,变则通,祖宗之法也不是自古就有。”刘子西却是年轻气盛,立马争辩起来。

    不料少傅更是激动,挽起袖子就沾了起来,“万丈之树,其根尤深,若随意移之,则必死无疑。我大周以礼治国已五百年之久也,岂能说变就变,若是出了什么岔子,这后果你又能承担么?”

    刘子西自然不甘示弱,又马上回击过去,顿时两边吵成一片,冢宰是反对变法,而单文自然就和刘子组成了一线。其余等人虽没表态,也是议论纷纷,屋中立马乱成了一片。

    而明显的是,刘子西直争得脸红脖子粗,想来多半也是因为少傅没让他把话说完,而心存愤恨吧。周扁眼见屋里吵开了锅,这哪像大臣议事,分明是一群卖菜的。无奈之下只好站起大声喝止,不料人小声音也小,却是没人听见,难道又要摔东西么?好在肚子抱着,就由他们去吧,不过这古人也太好争了吧。

    许久后争吵声才小了下来,双方都是怒目以对,想来是没争出结果,而人都有说累的时候,没力气了自然也就不吵了。周扁再大叫安静,这才将情势缓和下来。

    “诸位都是忠君爱国,只是所选方式不同,但拳拳爱国之心本王十分感动。”这话说得没一人不点头的。“是否变法,本王也不发表意见,这个问题还是先放一放,等开年以后再说也不迟。满大夫,太师曾数次在本王面前夸奖你,你又有何话要对本王说,可别再是变法了哦?”最后一句话却是转向倒数第二人王孙满而说。

    王孙满恭恭敬敬举手回礼道,“大王,我的想法确实与方才几位大人不同。如今我周室情景微妙,西边的洛阳和南边的伊阙在西周公手中,东边的巩邑和北边的孟津却是属东周君,如今我王室与这二位周公关系都不好,先周公在时还恭敬我王,扶持王室,现如今却连先王去世和大王登基都不来,我王室身处这两位周公包围之中,便如处于夹缝,前后左右皆难行某以为形式堪忧啊,若此局不解,变法无土地支持,强兵无士兵来源,一切都是空谈。”

    周扁一听便生起赞叹之意,不由身子都坐直了些,王孙满说的和自己想的极为接近,所以方才谈变法也好谈强兵也好自己都没表态。只是自己是一现代人,而一古人能有此智慧则不可小瞧了。周扁忙示意王孙满继续。

    “某以为,两位周公之间势如水火,我王室只能选择其一。某以为还是西周公,若联合西周公攻打东周公,则我王室可占有巩邑。”以前便有人提出二位公子支持其一以获取最大利益,现在想来当时便是王孙满所提,只是可惜的是刚支持西周就被韩兵给打断了,随后又因害怕成周城被韩兵攻破,而将公子朝关在城外,想来他现在心里还有所怨言吧。

    “而东周公有韩国支持,这是最大的问题。某愿意代大王出使魏国,以厉害关系说服魏侯,或投其所好,尽力使其支持我王室,而只要有魏侯对韩国施压,则韩国无忧也。愿我王详查。”

    周扁一听便不由心里暗自喝了声采,好一招借势之策,此时列国纷争,国与国之间或以利益而结盟,或因利益而侵略,且真正历史上这战国后期不就是纵横家的舞台么,各位说客来往于列国之间,一言能抵上万之师,一言能得上十座城,这段历史一直为后世所称赞。只是如今离着纵横家大放光芒的时代还有些年头,也不知此时那最著名的苏秦和张仪出生了没有。

    听了王孙满这话,其余几人也是低头思索,想必也是触动很大,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第五章 王室秘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