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2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也想起了秦琼的话“你魏叔父为人虽然古板了些,但他那尽忠职守之心,为父也自叹不如。朝堂上你与他政见不一,为父不予过问,但若在朝下无礼,没大没小,休怪为父,家法伺候。”

    “看来,这顽固的家伙倒也不是那么讨厌”秦风撇了极力赞成开发江南的魏征一眼。

    “陛下,魏大人之言也正是臣的意思,凡事不能操之过急,若是贸然行事,只会误人误国,故而,臣在最后一页提出了自己意见与建议。”

    “哦?朕来不及仔细观阅,很多内容是过囫囵吞枣,秦爱卿既然有办法,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商议。”开发江南的方案,泱泱数万字,李世民确实不可能在短短时间里看完。

    “陛下与诸位大人应当不会忘记昔日之事,当初臣提议的练军之法备受争议,为了证明训练之法是否有效,于是由臣组建新军来验证,直到有了成效之后,才大力推广。我们无妨故技重施,先在江南各道、各郡,分别找出一亩田地进行验证,是否有效、是否推广,用结果来说话。正如魏大人说的,即便失败了,一亩田地,对于一郡而言也是无关紧要。”

    “这也是臣的意思。”魏征赞赏的看着秦风。

    “爱卿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么?”李世民微笑着望着秦风而问。

    “要说补充,自然是有的。一旦验证成功,还请陛下不要操之过急,一切要循序渐进,毕竟,杨广的例子就在眼前呐。要是再犯前人的错,咱们干脆拿刀抹脖子算了。”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朕明白。”李世民哈哈大笑着。

    满朝文武认真的听着,对于秦风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

    平心而论杨广确实有着超凡寻常的智力和胆略,以他干的每一件事拿出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德政。

    他为了更好地控制华北,营造了东都洛阳;为了使江南和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数次巡游江都;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他掘长堑,修驰道,筑长城;在武略上,他出塞北巡突厥,向南打到林邑,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著,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

    这成就细说起来,秦皇汉武也不过如此。

    但是有一个细节必需了解:秦拥有百年基业,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历代秦王大多雄才大略,唯一逊色无能的也有吕不韦这样的相国把持朝政,国力之强悍,远胜六国。即便如此,秦始皇也花了足足十年时间一统天下。而汉武帝拥有文景遗留下来的积蓄,他从元光二年开始诱击匈奴于马邑一直到卫青出塞千里杀至赵信城,霍去病封狼居胥山至,一共打了十四年。

    而杨广呢?仁寿四年开始大展拳脚到把这么些个千秋伟业都干完,总共只用了八年的时间。

    后世有史学家记载在讨伐高句丽之前的八年年里,杨广总共定下二十二项宏大工程,征用人力在三千万人次以上,这些都在记录在案的,没有明确记载而无法计算的工程还有很多。

    三千万人次的人力,这是何其可怕的数字,要知道隋朝鼎盛的时候人数才不过四千六百万。

    造东都洛阳,十个月完工,开永济渠通济渠南北大运河好几千里的河渠几个月赶出来。

    这个的时代不是二十一世纪,没有那么多先进的科技,所有的大型工程都得是靠人力,依靠百姓民工弱小的身体,一点点累积完成的。

    工程进展的速度越快,人力消耗越大:修建东都的时候,每个月役丁二百万,死者十之四五,大业三年发壮丁百万修长城,结果也是十之五六。挖掘运河,民工长时间在水下劳作,腰间让水泡的都长出蛆虫,在身体里钻。

    杨广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隋朝的百姓为了逃避可怕的服役,要将自己的手脚砍断打断,并且高兴的称呼自己的断手断脚叫做福手福足。这是何等凄惨的事情,面对这种凄惨的情况,百姓却是笑得,自己残废了就不用服徭役了。

    这修长城也好,建东都也罢,挖掘运河更是利在千秋伟业的德政,但这些德政却是一个个官员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计生死地劳作,踩在尸横遍野的尸体上强行完成的。

    这所谓“德政”实打实的是暴政。

    天下死于役。

    这是隋朝灭亡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毫无疑问的是征伐高句丽。

    百姓本就民不聊生,杨广又将目光放在了开疆扩土上去打高句丽

    隋朝面对杨广这样的折腾,不亡都闹鬼了。这是血的教训,李世民不会不知,诸臣不会不知。

第540章:以史为鉴() 
就在这时,一个谏官出列,先向李世民行了一礼,然后满是嘲讽的对秦风道:“秦大总管言下之意,对暴君杨广十分推崇啊。秦大总管推崇如此暴君,自己又有屠杀异族的举动,想来你这本性与他相差无几吧!”

    一直以来,杨广的名声都是不佳,唐朝时期,为了政治的需要,杨广成了彻头彻尾的反面教材,几乎是到了人人痛骂的地步。

    秦风见此人咄咄逼人、居心叵测,也来了火,暗道:“老虎不发威,真当咱是病猫了?”当即自若一笑,那随意的脸上有着说不尽的潇洒飘逸:“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有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秦某也无可奈何!关于屠杀异族之事,早先就说辩论了几场,我已经没有兴致再做无谓的争辩,我还是以前那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那些人,我没有丝毫愧疚之心。”

    诸位大臣哪里听不出这话的言外之意,分明就是在指桑骂槐骂这谏官妄作小人了。见识过秦风剑枪舌剑的文武大臣很有深意的笑了,很久没有见秦风发威了,挺想念的,上一次,还是整死老封那一回,好像,貌似已经很久了吧!只是秦风这一次反应得如此平淡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谏官精神为之一振,更是冷笑连连:“异族之数暂且不谈,单说杨广吧,他弑父杀兄,把持朝政独断独行,先诛杀高颖等开国功臣,后大修运河,他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弄得民不聊生,其罪数不胜数,如今你却为这等贼子,歌功颂德?”

    秦风呵呵一笑:“古人功过,一望可见。诛杀高颖等开国功臣,我从不曾为他辩解;但他为了更好地控制华北,营造了东都洛阳;为了使江南和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数次巡游江都;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上,他掘长堑,修驰道,筑长城;在武略上,他出塞北巡突厥,向南打到林邑,向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击破吐谷浑,把青海省重新纳入了中国版图。在对外交流上也是显著,他派遣使节远赴波斯,还渡海通使了南洋,联系扶桑。同时,在人才方面,他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他唯才是举,为了给有才华百姓有出人头地之机会,更是完善了隋文帝的科举制,为了加强集权,更是不遗余力的推广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好处有三,第一、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加强了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称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亦不为过,它的出现、完善标志着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之作用如同秦之废分封、行郡县、定度量,行币制、车同轨、书同文一般,对咱们大唐以及子孙后代都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以上之种种,杨广之功过是非,一望可见,你在意他的过,就能够无视他的功绩?今人评古人,正是要引以为戒,可你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诛罚,无耻之尤。”

    杜如晦也是佛然不悦道:“王御史何必强词夺理,处处针对秦大总管?”

    王姓御史哪里说得过秦风,被指着鼻子骂,脸上阵青阵白,若不是知道自己打不过秦风,此刻早以挥拳相向了。此时更听举足轻重的杜如晦只为秦风说话,挥袖含恨入列。

    秦风的话不犀利,但却异常的沉重,因为这是事实!顿时,朝堂内鸦雀无声,只有秦风清朗的声音在不断的回荡。

    魏征对于历史与历史人物的主张向来是:有过则贬、有功则褒,他认为史实就是真实的历史,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供后人学前人之所长,弃前人之所短。魏征抓李世民的小辫子不放,且让史官详细记载,不是他功利心重,而是给后人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罢了。

    魏征从来想不到秦风能够如此理智的看待历史人物,心里大生知己之心,眼中也露出一丝的赞许,站出来为挺秦风道:“陛下,臣赞同秦大总管之言,这修长城、建东都也好,挖掘运河也罢,都是利在千秋伟业的德政,但是杨广却弄得天怒人怨,天下百姓人人反之,对其恨之入骨。主要原因便是过于心急,不计民力,强行而为。以至于地方官员,强迫百姓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这些工程是一个个官员用鞭子刀子逼迫百姓不计生死地劳作,踩在尸横遍野的尸体上强行完成的,称之为弊在当代、功在千秋亦不为过。

    李世民微笑颔首。

    那此迂腐的人士面面相觑,眼睛瞪得铜铃般大,但有了杜如晦、魏征的力挺,这些人又哪敢冒出来受到众所唾弃呢?

    “陛下,正如魏大人说的一样,杨广的眼中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臣记得陛下与太上皇说过一句话的一句话很经典”到了关键的时刻,秦风故意止住不说。

    李世民眼睛弯成了一条线,故作不知道:“朕说过的话很多,不知你指的是哪句话。”言下之意,他说了很多经典的话了。

    秦风心下暗笑道:“陛下当时向太上皇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哦?亏你还记得,若你不提朕都忘记了。朕就说嘛杨广身为皇帝站在万万人之上,自以为能够主宰一切,却不知正是因为有万千百姓在,他才能成为一国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最终会被百姓推翻。”说到最后,李世民莫名其妙的自恋了起来。

    秦风无语至极,一字一句,甚至连停顿都与当日没有丝毫差错,还说什么“朕都忘记了”。

    房玄龄、杜如晦相互望了一眼,大家都知趣的没有说话,他们这个皇帝算是难得的英主,但是有一点却让两人至始至终都接受不了:特别自恋,时不时的就会夸自己几句,让他们都为之脸红,当事者却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

    “杨广败就败在过于心急,不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不知民情、不体恤民心,前朝才有二世而亡的下场。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故而在开发江南时,臣认为我朝当怀谨慎之心、爱民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去执行,对于历朝历代开发之事,我们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终,使这项千秋伟业成为后世开发荒野的典范。”

    说到了这儿,秦风总结性的说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唐有前进途中少走弯路。”

    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满朝文武露出了动容之色。

    “好一个‘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话真乃治世名言。”李世民眼中登时一亮。不知为何他对于这名言警句特别有感觉。李世民越是咀嚼,越觉得意蕴悠远,他大为赞叹:“若我大唐官员都以此为戒,我大唐必将更为富强。秦爱卿,回头你亲笔题字,将这二十七字写下,朕要将这二十七个字挂在皇宫太极殿的正殿之上,朕要让所有早朝官员引以为戒。”

    秦风有些汗颜,但也坦然接受了下来。

    这本来是李世民的警示名言,但此事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情,都等到发生以后才警觉过来,可事情都已发生,警觉又有什么意义?唯一的作用无非是亡羊补牢,至于为时未晚,那是屁话。

    在怎么为时未晚,失去的羊都不可能回来,更何况在国家大事上失去的远远不只是一只羊那么简单。若人人能够做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绝对是大唐之福。

    经过今天早朝,开发大江南之事在李世民默许,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名宰相认同的情况下,个别几个反对的朝臣又岂能阻碍大势?

    关系到大唐万世基业的决议就在秦风的提议下,在满朝文武的赞同中定了下来。

    事情拍板后,雷厉风行的李世民即刻下旨,命令尚书省挑选精干之臣,从长安前往江南各地考查调研,为大开发寻找有效的佐证,并着令江南各郡抽出一亩之地试行一年两季的水稻种植方法。

    与不过决定此议的人,除了秦风之外,没有一人想象得到这开发江南将会给大唐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便是后来李世民因年事高,退位以后,子孙问他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几项决定是什么。

    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回答:“重用秦风,开发大江南”

    ,

第541章:从重处罚() 
自己半个月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秦风自然是十分的开怀,当然,他最高兴的还是“自古繁华数江南”因为自己的干涉而前提了数百年的出现。至于是否成功,他根本没有怀疑。一但人口激增,江南绝对成为产粮第一宝地!

    要知道,大唐现在缺的恰好是粮食

    朝会结束,秦风也理所当然的找到了李世民。

    李世民也早已料到秦风会来一样,先一步在花园的院子里,备上了一些小吃点心。

    “来,就知道你会来。陪我喝几杯,最近忙的头疼,连吃饭也是三口做一口来吃。这种悠哉喝酒的机会可不多”

    李世民精神很好,但面色却有着点点疲累,笑着招呼秦风坐下道:“你没有让朕失望,你这奏章做得非常详尽,怎么开始启动就罗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是每份奏章都像你这样,提出了问题,并把解决之道一一罗列,那朕就有福气了。”

    秦风却笑道:“人生的乐趣就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在于这个过程,如果别人事事代劳,岳父这皇帝想必也是当得没劲得很。”

    李世民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暴发出宏钟一般的笑声,道:“有道理,有道理啊,也只有你这小子最了解朕了。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如果事事由别人经手,这皇帝当着也没什么意思。你小子又立了一件大功了!要朕赏赐你什么才好?”他笑眯眯的看着秦风,难掩喜爱与欣赏之色。

    听李世民如此发问。秦风也不由得一怔,这种问题最难回答,回答重了那就是贪婪,回答轻了却有看不起他的意思,沉吟了片刻,心思却是一动,道:“岳父大人,不知你打算把开发江南的重任交与何人来担当?”

    提及此事,李世民那张满是笑容的脸为之一敛,道:“正如你与玄成说的那般,开发江南不能操之过急,却又不能不做。这个建议是你提出来的,你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东北之事,又少不了你。朕正为此事而烦心呢!”

    秦风摊手苦笑道:“此事小婿也是爱莫能助了,毕竟只是一个人,可没有三头六臂。不过陛下用人识人之能,无人可及。经过吏治之后,留下的都是能臣干吏,难道就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吗?”

    李渊当初为了收买人心,对于那些投奔李唐的人都给予高官厚禄,让他们以为遇到明主,真心实意的为李唐效力。

    这种收买人心的方法在创业初期确实给李唐江山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毫无疑问也给后世留下了官员冗累的隐患。

    李世民的裁官减员,正是解决当初遗留下来的后遗症。

    李世民大刀阔斧的裁员,将两千多名官员裁减至六百四十三人,可见李世民所说的“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绝不是空话。

    现在在朝堂上任职的官员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职责任务,分担原来至少三个人的事物,也形成了干实事的风气。

    “那是自然!”李世民带着得意的笑着,就算是他,也没想过吏治会走到今日这一步。只是他颇为骄傲自恋,自然是一副一切都在掌控中的模样,自恋了一会儿,李世民道:“我们大唐是新生的王朝,新王朝自然要有新气象,只不过”一时半会,他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

    秦风会心一笑:“只不过,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这改革、开发之事讲究循序渐进,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疼!”

    “我大唐意再现文景之治、汉武之风,对于江南这样的宝物自然是要开发的。不过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开发荒田,增加来年的粮食产量,这开发荒田是钱哪里来的?你一句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说的简单,研究指南针,研究海船技术,这些钱又是哪来?我大唐发展需要用钱的地方数不胜数,我恨不得将一个通宝掰成两块来用。这发展可不能太心急,免得走上前朝的道理。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啊!哈哈,你这句‘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疼!’说到点子上去了,话糙理不糙。”李世民大笑着说道。

    秦风听了李世民的话,心底也是一惊,意识到似乎有点拔苗助长了。因为他改变了历史,短短几年,大唐的经济地位情况曾几何速度发展。这发展的太快,也会有根基不稳的危险好比后世的大跃进

    “一些大臣以为离文景之治、开皇盛世不远了,他们为着眼前的成就沾沾自喜,却没有看到这发展里的危境,你今天说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好及时的让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