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蓄电池,而且一百六十千米只是理论上的极限射程,在实战中的射程能有一半就很不错了。在采用了新的双组元燃料,即过氧化氢与没有之后,mk…48最新改进型在全速状态下的最大射程已达到八十千米,而能够与之媲美的电动鱼类,得采用锂离子聚合物蓄电池,其价格更是高得离谱。
当然,跟s26型潜艇搭配出售的全是电动鱼雷。
就鲍威尔所知,只有巴铁海军得到少量热动力鱼雷,其他采购s26型潜艇的国家获得的全是电动鱼雷。
难道是一艘波斯海军的s26型潜艇?
鲍威尔很是惊讶,不过他知道,波斯海军有八艘s26型潜艇,全都在战争爆发前离开了军港,而“密西西比”号只发现了四艘,因此在这个时候遭到一艘s26型潜艇伏击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释放拖拽诱饵,全速下潜!”
惊讶归惊讶,鲍威尔没有分心。
虽然电动鱼雷的动力系统为全封闭结构,基本不受水压影响,但是对潜艇来说,规避鱼雷的首选办法其实就是深潜。关键就是,海洋不是单一构造,水温、水压、盐度等会随水深改变,某些海域有深海暗流。这些自然因素会对鱼雷的探测系统构成影响,也就有可能让鱼雷丢失目标。
“密西西比”号开始全速下潜,同时释放了拖拽诱饵。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诱饵。
与之前释放的干扰弹不同,拖拽诱饵能持续发出空泡,还会产生与潜艇相似的噪声。虽然拖拽诱饵主要用于前期对抗,即用来对付处于被动声纳制导阶段的鱼雷,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也能用来对付主动声纳制导鱼雷。
至于效果如何,鲍威尔没半点把握。
很简单,之前没有一艘潜艇在实战中使用过拖拽诱饵。虽然经常在演习中使用,但是在演习中扮演假想敌的潜艇发射的是训练鱼雷,而且由花期制造,根本不可能使用华夏制造的鱼雷。
显然,拖拽诱饵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拍打声并没有消失,而且频率越来越高。
“撞击时间十五秒……十秒……五秒……上校!”
在大副喊叫起来的时候,鲍威尔才抬起头来,只是他什么都没有说,因为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密西西比”号的潜深已经超过四百米,还能做什么?
所有对抗段都已用上,那条鱼雷依然紧盯着“密西西比”号。现在能够拯救“密西西比”号的,恐怕只有上帝了。
“祈祷吧!”
说出这句话,准确说是一个英文单词,鲍威尔上校闭上了眼睛。
他没有乱说,确实在祈祷。
只不过,他做了一件事情,即系上安全带。
此时,鲍威尔已经想到,射来的绝对不是一般的电动鱼雷,而且发射那条鱼雷的未必是波斯海军的s26型潜艇。
可惜的是,想到了又能如何?
紧接着,拍打声消失。只是一转眼的功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就随同猛烈的震动传了过来。
鲍威尔睁开眼睛,首先看到的是不断闪烁的红色灯光。
那是在潜艇遭受重创之后才会亮起的紧急信号灯,只不过没有警报声,潜艇一般没有发出声响的警报器。
鲍威尔没有理会指挥舱里的官兵,而是朝驾驶控制台上的深度表看了过去。
主控制台的显示器已经关闭,而安装在驾驶控制台上的深度表是械装置,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指针已经越过了六百,而且偏转速度非常快。
那是英制单位,即六百英尺,大概相当于五百五十米,已经超过“密西西比”号的最大安全潜深。
在指针越过八百之后,四周传来了让人毛骨悚然的“嘎吱”声。
鲍威尔解开了安全带,踉跄着返回艇长住舱。他已经放弃自救,因为只有上帝才救得了这艘正在沉向海底的潜艇。
不多时,艇长住舱内传出枪声。
此时,“密西西比”号上那些还活着的官兵被水密门封锁在各个舱段里面,最多半分钟之后,“密西西比”号的耐压壳体就会在巨大的水压下破碎。只不过,对这些注定要阵亡的官兵来说,死亡来得非常快,没有任何痛苦。在耐压壳体破碎后,他们还立即丧生,根本谈不上痛苦。
第六十九章 一击毙命()
听到爆炸声,莫希谚才让301艇停了下来。
那是一条重型反潜鱼雷,别说是排水量不到一万吨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就算大得多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也扛不住。此处海域的水深超过三千米,就算潜艇上还有一些水密舱没有破损,也很快会被压扁。因为潜艇在被鱼雷集中之前紧急下潜,所以潜艇上的官兵根本无法逃生。
深度超过五百米,任何逃生设备都成了摆设。
等了几分钟,在听到从海底发来的“咔嚓”声后,莫希谚才让潜艇转向,离开这处是非之地。
他只知道击沉了一艘花旗海军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却不知道是哪一艘。
花旗海军有四十都艘“弗吉尼亚”级,虽然半数以上部署在太平洋,长期跟华夏海军打教导,这些潜艇的相关属性,特别是噪音特征早被华夏海军掌握,通过噪音就能判断出是哪一艘,但是随同第四舰队活动的“弗吉尼亚”级来自大西洋舰队,之前跟华夏海军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当然,莫希谚已经料到,他再次创造了一个“第一”,即第一个在实战中击沉攻击核潜艇的艇长。
能够取得这个战果有很多原因,比如301艇出色的静音性能,以及敌艇指挥官的疏忽大意。只是这里面,莫希谚的能力,特别是对时机的把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全都来自日常训练。
在“弗吉尼亚”级减速的时候,301艇已经逼近,只是没有被发现。莫希谚在第一时间下达了减速命令,让301艇停了下来,随后就关闭了反应堆,由电池供电。这么做,只是为了把发出的噪音降到最低限度。虽然聚变堆是直接输出电能,没有热循环回路,但是内部依然有机械装置,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会产生噪音,只不过比任何一种裂变堆产生的噪音小得多。只有关闭裂变堆,才能消除动力系统产生的噪音,锂离子蓄电池工作的时候只会发出热量。
由锂离子蓄电池供电,而且速度降低到了四节,301艇的噪音不到八十分贝。
这是个什么概念?
人在正常交谈的时候大概为六十分贝,尖叫时在九十分贝以上,因此八十分贝相当于大声喊话。
虽然301艇的噪音远低于背景噪音,但是不等于不会被敌艇发现。这就好比在嘈杂的环境中,只要离得够近依然能够听到旁边人的低语声一样。潜艇的声纳比人耳灵敏得多,加上运算速度足够快的计算机,找出藏在背景噪声中的异常声响,需要的就只是距离、时间与一点点耐心。
这个时候,莫希谚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虽然没有指挥过攻击核潜艇,但是在成为艇长之后,莫希谚每年都会参与由海军司令部组织的全军大练兵,跟攻击核潜艇对抗是家常便饭。哪怕是胜少败多,不过也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在“弗吉尼亚”级减速的时候,莫希谚就做出了准确判断,即敌艇会在速度慢下来之后释放拖拽线列阵声纳。只是为了随时能加速,使用的肯定是tb…16d,而不是探测能力更强的tb…29。然后就会原地转圈,因为这是进行全方位探测的唯一办法。受到tb…16d的性能限制,敌艇至少要转三圈,才能够完成探测工作。因为敌艇保持较高的航速,而tb…16d是短基线声纳,所以回转半径不会太小,不然无法保证探测效果。只是,也不会太大,毕竟回转半径过大就要浪费时间。以莫希谚的判断,敌艇的回转半径在五千米以上,但是会控制在十千米以内。
这个判断极为重要,可以说为击沉“弗吉尼亚”级打下了基础。
当然,这只是其一。
莫希谚还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即在完成了对周围海域的探测之后,敌艇会向东航行,而且会再次加速,去拦截那两艘已经暴露行踪的s26型潜艇。期间,还有可能会使用主动声纳。
在做出这个判断后,莫希谚就让大副掌舵,让301艇进入敌艇的探测盲区,并且始终呆在敌艇的探测盲区内。
在“密西西比”号转圈的时候,301艇以极慢的速度进入其回转航线的内侧。
关键就是,在“密西西比”号启动主动声纳的时候,301艇就在其西面,而且恰好在其声纳探测盲区内。
必须承认,周仁杰的控制技术很到位,只是莫希谚的预判更加重要。
要知道,潜艇的声纳探测盲区不是后方的锥形区域,而是一个近似于橄榄型的区域。主要就是,海水的密度、温度与盐度存在微小的差别,会改变声波的传递方向,产生类似折射的效果。盲区的大小,除了受到海文环境影响,还跟潜艇的速度有关。简单的说,潜艇的速度越快,探测盲区就越大。
可以说,鲍威尔上校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
这就是,在用主动声纳搜索的时候,应该进一步降低航速,缩小后方的探测盲区,而不是维持在十八节左右。如果“密西西比”号的航速降到十二节,就肯定能够听到301艇发射鱼雷时产生的噪音。以“弗吉尼亚”级的加速能力,把航速降低六节,也只是多用不到半分钟来加速。
也就在这个时候,301艇发射了鱼雷。
与在东海冲突中伏击第三护卫群时采用的办法一样,鱼雷自航出管,而且采用的是线导模式。
因为由潜艇直接控制鱼雷,所以不用启动鱼雷的导引头。
为了进一步降低被敌艇发现的概率,鱼雷的初始航速只有二十节,只比“密西西比”号快了两节。
直到“密西西比”号收回拖拽线列阵声纳,开始加速的时候,鱼雷才开始加速。
当然,这些都是由301艇的枪炮长控制,莫希谚只是下达命令。
因为速度加快,后方的探测盲区进一步扩大,而且潜艇自身的噪音对侧舷阵列声纳产生严重干扰,所以在鱼雷达到三十节的最大安静航速时,“密西西比”号依然没有发现正在迫近的威胁。
在鱼雷距离敌艇不到一千米的时候,莫希谚才下令切断导线。
这么做,不是说有十足的把握,而是便于在必要的时候快速机动。别忘了,301艇一直跟在“密西西比”号的屁股后面,还随同“密西西比”号加速。虽然301艇的加速能力不比“密西西比”号差,但是在速度提高之后,产生的噪音明显增强,随时可能被“密西西比”号发现。如果“密西西比”号以最小半径转向,就有可能在被鱼雷击中前向301艇发起反击。莫希谚并不担心遭到攻击,毕竟301艇的最大潜航速度也不慢,而且启动聚变堆只是分分钟的事情。他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冒险,因此提前切断了导线。只不过,他还同时下令准备好另外一条鱼雷。如果敌艇避开了第一条鱼雷,得马上发射第二条鱼雷,绝不给敌艇反击的机会。
其实,根本用不着第二条鱼雷。
301艇发射的是一条y…10se型鱼雷,虽然严重了y…10的编号,但是这种鱼雷跟y…10基本上没有关系。采用这个编号,其实只是为了保密,即让外界认为这是一种由y…10改进而来的鱼雷。
y…10se是华夏海军第一种由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推进的电动鱼雷。
严格说来,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批量生产与列装的锂离子聚合物电动鱼雷。
可以说,除了价格仍然较为昂贵之外,其他方面几乎都算得上完美。具有无级变速能力的电动机能方便的调节与设定鱼雷的航速,从而满足各种战术需求。比如在攻击速度较慢的运输船只的时候,可以让鱼雷以三十节的速度航行,从而让射程最大化。在攻击速度较快的舰艇时,鱼雷能够以五十五节的速度冲刺。因为采用了全封闭结构,所以鱼雷的攻击深度不受动力系统限制,最大潜深达到了一千二百米。只不过,基本上用不上,因为没有一种潜艇能达到这个深度。巨大的潜深带来的最大好处,其实鱼雷的航速几乎不受深度影响,即便在最大深度上,也能达到五十节。
做为多用途鱼雷,y…10se配备了两套导引装置,即用来攻击潜艇的主/被动声纳导引头与攻击水面战舰的尾流导引头。潜艇可以在发射之前设定鱼雷的自导模式,而且鱼雷能在攻击的过程中自行切换导引模式。在攻击潜艇的时候,y…10se的最大优势是能在丢失目标之后重新搜寻与攻击目标,而且在搜寻阶段采用的是被动声纳制导,会优先攻击之前锁定的那个目标,准确说是噪音特征最相似的目标。在进入攻击阶段之后,将采用主动声纳制导,直到击中目标。这种能力,赋予了y…10se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应付包括拖拽诱饵在内的各种干扰手段。
根据海军的测试,y…10se对攻击核潜艇的单发命中率超过百分之八十。
一千米,几乎是绝杀距离。
为了保证击沉那艘潜艇,莫希谚让周仁杰继续掌舵,确保始终跟在敌艇后面,以便随时补射一条鱼雷。
必须承认,030型潜深不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暴露了出来。
在鱼雷击中敌艇的时候,301艇的潜深已经超过四百米,即将到达四百五十米的极限潜深。要是鱼雷没击中敌艇,莫希谚就只能放弃追击,因为没有人敢保证030型在潜深超过四百五十米之后能安全航行。
只是,莫希谚没有等待,在确认敌艇已经完蛋后,就让301艇向北航行。
爆炸声那么大,肯定被花旗海军的反潜直升机听到了。要不了多久,反潜直升机就会赶过来。
莫希谚的胆子再大,也不会去跟反潜直升机较劲。
第七十章 蜂拥而上()
听到爆炸声的不止是附近的反潜直升,还有波斯海军的六艘s26型潜艇。
没错,是六艘,而不是四艘。
当时,有四艘s26型在第六舰队北面,另外两艘则在第六舰队东北方向上。因为距离实在是太远,而且这两艘s26型一直没有跟波斯海军司令部联系,所以莫希谚之前一直不知道这两艘潜艇的存在。
巨大的爆炸声,意味着有一艘潜艇被击沉了。
只是,对六艘s26型的艇长来说,他们肯定不知道是谁的潜艇被击沉了,甚至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一点能肯定,即战斗已经打响,花旗舰队必然增强反潜力量,派出更多的反潜直升。说不定,花旗海军会把部署在迪戈加西亚的反潜巡逻全派过来,扩大反潜巡逻范围。
对s26型潜艇来说,这显然不是好事。
要知道,s26型只是常规潜艇,就算全速冲刺,也要几个小时才能逼近第六舰队,而战舰搭载的反潜直升能在几分钟之内升空,即便是迪戈加西亚的反潜巡逻,也能在三个小时内赶过来。
显然,继续南下很不现实。
在“密西西比”号被击沉后大约五分钟,离交战区域最近的一艘s26型潜艇率先发起攻击,使用的是潜射反舰导弹。接下来的十多分钟内,另外五艘s26型潜艇都用上了携带的潜射反舰导弹。
六艘s26型潜艇没有一起发起攻击,除了通信不畅,还与声音的传递速度有关。
简单的说,六艘s26型潜艇的艇长都是在听到了爆炸声之后做出攻击决定,放弃了逼近第六舰队用鱼雷发起攻击的念头。
六艘s26型潜艇总共发射了三十三枚反舰导弹。
这些导弹冲破海面,准确说是装载导弹的密封载具浮上海面的时候,就被在附近巡逻的e…2d发现了。第六舰队立即拉响了防空警报,反导拦截的作战任务交给了六艘“伯克”级驱逐舰。与此同时,e…2d召唤了在附近活动的反潜直升,让反潜直升全速赶往反舰导弹出现的海域。
六艘“伯克”级驱逐舰拦截三十多枚反舰导弹,还有预警的支持,完全没有压力。
当然,关键依然是反潜。
虽然波斯海军的六艘s26型潜艇用反舰导弹发起攻击,等于暴露了位置,但是没人敢保证六艘s26型潜艇在发射导弹之后就会转向逃离,而不是继续南下。只不过,常规潜艇的速度肯定快不到哪里去。哪怕常规潜艇以最快速度逃跑,也就只有二十节,而反潜直升的飞行速度在一百五十节左右。
那些s26型潜艇能否逃走,完全得靠运气。
简单的说,如果选对了逃跑的方向,就有会逃走。如果选错了,即恰好在反潜直升的搜寻方向上,那肯定会完蛋。
只是,受到威胁的不止是六艘s26型潜艇。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四架反潜直升朝“密西西比”号沉没的海域飞来,而且这些反潜直升全来自第四舰队。
到达之后,一架反潜直升放下了用于通信的水声浮标,试图与“密西西比”号取得联系。显然,没有人知道被击沉的是“密西西比”号,至少反潜直升上的飞行员不相信开始的爆炸来自“密西西比”号。
数分钟之后,在没有收到回复后,另外三架反潜直升才投下了声纳浮标。
三架反潜直升,有两架在爆炸海域的东面,一架在北面。以当时的情况,反潜直升的飞行员认为在此交战的是一艘波斯海军的潜艇,而且这艘潜艇很可能在东面,并且向东北方向撤退。关键就是,另外六艘波斯海军的s26型潜艇都在爆炸海域的东北方向上,离得最近的一艘就在二十多千米开外。
其实,301a艇在爆炸海域的西北方向上,而且在袭击后左转一百六十度,朝西北方向撤退。
更重要的是,301a艇以全速撤退,而且由锂离子蓄电池驱动,没有启动反应堆。
等到第四架sh…60朝这边飞过来,并且投下声纳浮标的时候,301a艇已经航行了差不多十五海里。
显然,这个距离超过了反潜直升飞行员的预料范围。
要知道,如果那只是一艘常规潜艇,那么在这半个小时内最多能航行十海里,而且全速潜航时的噪音会超过一百分贝。如果是攻击核潜艇,能够航行十五海里以上,只是攻击核潜艇全速航行时的噪音高达一百一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