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虽远必诛-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楼船将军杨仆被判处死缓,罪名是杨仆的海军登陆朝鲜后,没有等待荀彘大军南下,便率先发动攻击,以致于伤亡惨重。杨仆缴交赎金后,免于死罪,被夺去官职爵位,降为平民。

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二年(元封五年,前106年),帝国最伟大的将领卫青去世。这是继霍去病英年早逝后,帝国又一颗将星陨落。

朝鲜战争与卫青的去世似乎是刘彻一生武功的分水岭。

在朝鲜战争之前,刘彻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南灭南越、东诛东越、西南开疆拓土,相当的顺利。

朝鲜战争之后,一切都变得不顺利了。两次征西宛,伤亡惨重;与匈奴开战,一战赵破奴被俘,再战李陵被俘,三战李广利投降。

这种微妙的变化,在朝鲜战争中初露端倪,那就是帝国的最高领袖,武帝刘彻,开始令人无法捉摸与暴戾无度。

在朝鲜战争中被诛杀的三人:卫山、公孙遂、荀彘,都死得莫名其妙。卫山出使任务其实完成相当好的,但是朝鲜太子最后反悔,这并非卫山之过;公孙遂虽然在逮捕杨仆一事上有过分之处,但他之所以敢这样做,是有武帝“便宜从事”的密令,也罪不致死;至于荀彘,真比窦娥还冤,作为朝鲜战争的第一功臣,连朝鲜的降将个个都受封为侯爵,荀彘没有得到封赏也就算了,居然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刘彻的猜疑心,令人无法捉摸的赏罚尺度,成为悬在汉军将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也是后期军事走下坡的原因。

第六章 生死决战(下)

【一、风云再起】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对匈奴汗国的打击力度是史无前例的,匈奴为了保全实力,迁移到更荒寒的北方。寒风与冻土磨砺着这个坚强的民族,他们蛰伏,等待着东山再起。

赵信对伊稚斜单于说:“这次我们遭到重创了,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派遣使者到中国,请求与中国继续和亲。”伊稚斜单于点点头,表示同意。

匈奴使者到了长安,表示匈奴愿意与中国和平相处,继续和亲的政策。

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人想得美,现在吃了败仗,就想来和亲。我看应该趁这个机会,让匈奴俯首称臣。”

武帝刘彻听了很高兴,匈奴是中国的头号敌人,要是匈奴称臣,那么中国就是天下无敌了。刘彻便派任敞作为使节,前往匈奴,准备招降伊稚斜单于。

伊稚斜单于听说汉使前来,还以为是为了和亲一事而来,连忙召见任敞。

谁知任敞一见单于,开口闭口要单于投降中国,只把伊稚斜单于听得火冒三丈,命令左右将任敞捆起来。

任敞被匈奴扣留了。武帝大怒,准备再一次远征匈奴,但是霍去病的突然去世,使得这次远征计划不了了之。

接下来的几年,汉、匈两国相安无事。匈奴人养精蓄锐,慢慢恢复实力;而汉帝国则是开疆拓土,国家的疆域大大扩张。

元鼎三年(前114年),伊稚斜单于去世,子乌维单于继任。乌维单于继续伊稚斜单于的政策,躲在漠北休生养息,训练军队,没有南下攻击中国的打算。北方边境一片和平的影象,战争的阴影渐渐散去。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帝国已经先后征服南越、平西南夷、击灭东越,武帝刘彻此时豪情万丈,雄视天下,他的赫赫武功,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位帝王。刘彻决定巡视北方边境,让匈奴以及周边的国家感受汉帝国不可侵犯的威严。

刘彻统率十八万精兵猛将,出长城,登单于台(在内蒙古托克托西北),再巡视朔方城。一路上车辙留痕,马蹄留迹,旌旗飘飘,绵延千里。十八万骑兵,雄纠纠气昂昂,威武雄壮,向匈奴人展示汉军强大的实力。

现在的刘彻,确实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了。

随后,汉使郭吉出使匈奴。匈奴主客,即外交部负责接待汉使的人员问说:“你这次出使匈奴的目的是什么呢?”郭吉说:“这个我要面见单于时,当面向单于说明。”接待人员不敢怠慢,把郭吉引见给乌维单于。

中国兵威正盛,郭吉态度非常强硬,他对乌维单于说:“南越王的人头已悬于汉帝国都城的北门。现在单于如果有实力与汉帝国开战,皇帝亲自带兵在边境严阵以待,如果单于自忖不是对手,那么就应该南面称臣,何必逃得远远的,躲匿于漠北寒苦而无水草之地呢?”

乌维单于听了气得发抖,对左右喝道:“是谁把这个人引见给我的?”

外交部接待官员战战兢兢地站出来说:“是小臣。”

乌维单于喝道:“给我拖出去斩了。”

不一会儿,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被拎进单于帐中。

乌维单于冷冰冰地说:“把这个胆大妄为的汉使拿下,放逐到北海(贝加尔湖)。”

乌维单于色厉内茬,终究不敢南下入寇中国,只是在漠北寒苦之地,苦练兵马,习练骑射。为了迷惑汉帝国,乌维单于屡屡派出使节到中国,说了不少好听的话,要求与中国和亲。

郭吉出使匈奴国未返回,匈奴方面假称郭吉失踪。武帝刘彻决定派了一个使节到匈奴去打探一下,一方面是打探郭吉的下落,另一方面打探匈奴和亲的决心。

出使匈奴的汉使王乌,是北地人(甘肃宁县),熟悉匈奴的礼节风俗。匈奴人在接待外国使者时,如果要进入单于的穹庐,则必须要去符节,把脸涂黑。王乌就把符节放在一旁,涂黑了脸进见单于,与乌维单于促膝长谈。

乌维单于故意对王乌说:“我准备派太子到中国充当人质,作为与中国和亲的条件。”王乌听了之后非常的高兴。

回国后,王乌向武帝刘彻禀报,匈奴单于愿意将太子入质中国。刘彻对此十分满意,又派出另一位使者杨信到匈奴,与乌维单于商讨具体事宜。

杨信这个人与王乌不一样,王乌八面玲珑,单于对他颇有好感,则杨信则刚直倔强,原则性很强。杨信不肯从匈奴的风俗,不肯放下汉节涂黑脸去单于的穹庐。所以乌维单于很不痛快。

杨信对乌维说:“匈奴要与中国和亲,请先将太子入质中国。”这个条件,是乌维口头上许诺给王乌的。但此时乌维单于不认帐了。

乌维单于把脸一沉,说道:“你说的不对吧。按照贵国高皇帝与我国冒顿单于所缔结的和亲协议,汉帝国遣公主入匈奴和亲,并有大量的绸缎、食物作为嫁妆,作为回报奇Qisuu。сom书,匈奴与中国和平相处,不侵扰中国边境。现在你们想撕毁以前的协议,让我国太子入质中国,这个决没有道理嘛。”

乌维单于出尔反尔,翻脸不认帐,杨信气得半死,干脆启程回国了。

武帝刘彻听了杨信的报告后,就召来王乌,问说:“乌维单于不是亲口答应你要入质太子吗?怎么又出尔反尔了?”

王乌嗫嗫无语,过了半晌才说:“臣愿意再出使匈奴,探个究竟。”

王乌又一次出使匈奴。这回,乌维单于又是格外的热情,又跟王乌说了许多好听的话,灌迷魂汤。乌维单于信誓旦旦地说:“我打算到中国见见汉朝天子,与汉天子约为兄弟,从此两国和睦相处。”

乌维单于这一番话,又把王乌搞得晕乎乎的,喜上眉头。

回到长安后,王乌向武帝刘彻汇报情况,刘彻听说单于要亲自前来拜见,也非常开心,就跟大臣们讨论接待匈奴单于的礼节。有大臣说,为了显示中国的诚意,应该要修筑一座豪华的单于官邸。

单于官邸落成了。

武帝刘彻派出使节前往匈奴,告知汉帝国的诚意,豪华的单于官邸已经落成,单于可以动身前往中国了。

乌维单于又耍滑头了,这次他是这样说的:“除非是中国的贵族成员作为汉使前来,否则我不能推心置腹地讨论具体的事宜。”

其实乌维单于哪里真想归附中国,不过是转移中国的注意力,他暗中操练兵马,企图东山再起。他知道武帝刘彻好大喜功,所以故意装着要臣服的样子,还派了一位匈奴贵族出使中国。

这位匈奴贵族到了中国之后,染上疾病,虽然刘彻命令名医抢救,但终究医治无效去世。刘彻派路充国运送匈奴贵族的灵柩回国,并授予路充国二千石的印绶,此举是为了表明路充国是一位中国贵族,乌维单于不是非中国贵族不肯谈判吗?

但是刘彻这次又失算了。

乌维单于找到了口实了:这个匈奴贵族是被你们中国人害死的!所以不仅不与路充国谈判,反而把路充国也扣押了。

武帝刘彻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乌维单于不过是在耍弄他罢了,乌维单于开给汉使王乌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自漠北之战后,匈奴经过十余年的休整,渐渐恢复了元气。元封四年(前107年),匈奴的骑兵开始越过大漠,袭扰汉帝国的北边。北方消散十余年的硝烟,又开始点燃。

对于匈奴的卷土重来,刘彻不敢掉以轻心,将两位最出色的将领调到北方战线,一位是以七百骑兵击破楼兰国的浞野侯赵破奴,一位是在西南战线上击灭且兰国、降伏滇国的拔胡将军郭昌。两位名将率军进驻朔方城,严密监视北部匈奴的军事动向。

正当汉、匈关系开始出现紧张局面时,在汉帝国一方,卫青的去世(元封五年,前106年)是汉帝国军事力量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虽然在漠北之战后,卫青的军事生涯即告结束,但是身为大将军、大司马,卫青仍然参加了许多汉帝国的军事决策,即便是卫青在后期受到武帝刘彻的冷落,但刘彻仍然不能不倚重卫青的军事才华。

我们完全相信,漠北之战后的平定南越、东越、开拓西南、远征朝鲜这些军事行动,卫青势必在战略决策上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此时的帝国军事力量,无往而不胜。

卫青的去世成为武帝一生武功的分水岭。卫青去世后,刘彻的武功一落千丈,曾被打趴下的匈奴,竟然一次次地重创汉军。

卫青的去世,意味着武帝开疆拓土时代的终结。但卫青这个伟大的名字,将永远成为中国抗击侵略的胜利旗帜。

元封六年(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詹师庐继位,因为詹师庐年纪轻轻,所以被称为“儿单于”。

刘彻想趁机离间匈奴的君臣关系,便派两批使者前往匈奴,一批使者慰问儿单于,另一批使者慰问匈奴右贤王,而且故意给右贤王的礼物多一些,暗示说儿单于年少,你右贤王才有资格担任匈奴单于嘛。

但匈奴人不吃这一套,两批使者进入匈奴后,即遭扣押。匈奴前后扣押的汉使节团共有十余批,作为报复,汉帝国也扣押了相同数量的匈奴使团。

儿单于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却非常残暴,喜欢杀人,搞得匈奴上下人心惶惶不安。匈奴左大都尉密谋诛杀儿单于,便派人与汉帝国取得联系,说:“儿单于暴戾无度,我想要诛杀他,然后投降汉帝国,然而汉帝国太远了,如果你们发兵前来接应,我马上发动政变。”

为了接应匈奴左大都尉的政变,刘彻下令在塞外修筑受降城。

然而,此时匈奴王庭在大漠以北,匈奴左大都尉仍然觉得受降城过于遥远,所以迟迟不肯动手。

太初二年(前103年),刘彻派赵破奴率领两万精锐骑兵从朔方城北上,深入两千里,并派间谍潜入匈奴,通知左大都尉,汉军精锐已经出动,准备在浚稽山(蒙古肯特山)接应。

然而匈奴左大都尉的政变计划泄露,还没有起事,已被儿单于所获悉。儿单于调集重兵集团,包围左大都尉,左大都尉被斩杀,政变以失败而告终。

儿单于击杀左大都尉后,转而进兵浚稽山,向赵破奴的骑军发起进攻。赵破奴此时才得知左大都尉的政变已经失败。在征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大宛时,汉军均是以囚犯为主力,然而这次与匈奴对抗时,是最精锐的正规军。

精锐就是精锐。

赵破奴,这位霍去病手下最强悍的将军,作战勇猛顽强,剽掠如风,与匈奴一开战,旗开得胜,俘虏匈奴骑兵数千人。击退匈奴后,赵破奴考虑到这次出征,因为左大都尉被杀,受降一事已经不可能了,便率军向受降城撤退。

儿单于岂能甘心失败!他命令左贤王部火速支援,共纠集了八万骑兵,追击赵破奴。

汉军撤退到距离受降城四百里处,被匈奴人追上。匈奴有八万人马,汉军二万人马,兵力对比是四比一。

对赵破奴来说,最严重的威胁并不是匈奴占据优势的骑兵,而是淡水的缺乏。二万人的骑兵,如果找不到淡水,那么很快军队便会陷入绝境。

赵破奴是一员猛将,在战场上常显示出过人的勇气,以七百骑兵擒杀楼兰王就是一例。然而,他的运气并不都那么好。

夜晚时,赵破奴亲自出营,寻找水源。作为一名军队的统帅,这个冒失的举动葬送了汉军。赵破奴这次运气极差,在远离大营寻找水源时,竟然与匈奴的军队相遇,匈奴凭借优势的兵力,将赵破奴团团围困。赵破奴力战后,终于体力不支,被匈奴人俘虏。

第二天,匈奴人押着赵破奴到汉军营前叫阵。汉军官兵上下,面对主将被擒,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中。怎么办?

大家一五一十地议论开了。几位裨将商量,即使经过力战,突破匈奴人的重围,回到中国境内,将面临严酷的军法审判,主将被生擒,裨将难逃一死。不仅裨将难逃一死,就是士兵,也将面临严厉的惩罚,搞不好被贩为奴隶。更重要的是,赵破奴的兵团中,有不少是匈奴人,即是当年霍去病降服的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这些人如果落败回到中国,武帝刘彻会不会迁怒于他们呢?

汉帝国严苛的军法,开始体现出强烈的负作用。就拿前几年的朝鲜战争来说吧,立下首功的荀彘都被处决了,谁还能指望主将被擒,战败而逃回的将士们,不会受到严惩呢?

最后两万名帝国精锐骑兵,集体向匈奴投降!

儿单于大喜过望。此战赵破奴二万汉军精锐全军覆没,这是继刘邦白登之围后,汉军遭遇到最大的惨败。

匈奴凭借战胜之威,南下进攻受降城。受降城是汉军在塞外修筑的一座孤城,但全体守城将士顽强反击,顶住了匈奴人的猛攻。

儿单于见无法攻克受降城,转而南下进攻中国的边境地区,大掠而归。

这次大战,标志着汉匈十六年的休战局面结束(公元前119年~前103年),匈奴经过十六年的休整后,再次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焰,汉匈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第二年(前102年),儿单于摩拳擦掌,准备再度进攻汉军楔入匈奴的据点:受降城。但是这个残暴的君主却忽然暴病而死,或者是死于他人的算暗。

儿单于的叔父继任,称为句黎湖单于。

赵破奴的全军覆没,令武帝刘彻雷霆大怒,他想了一个堡垒战术,想借此来防御匈奴,并作为进攻匈奴的据点。

光禄勋徐自为受命在五原(内蒙古包头)以北数百里处,开始修筑堡垒与哨所,一直修到浚稽山下,这条堡垒线长达数百里。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的儿子)驻守在漫长堡垒线附近;强弩都尉路博德(路博德因犯法被夺去侯爵印,从将军降格为都尉)率兵驻守在居延泽附近,保护堡垒线的左翼安全。

事实证明武帝这一堡垒战术很不高明。

这一年的秋天,匈奴单于发动全面进攻,大举出兵,分别攻击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杀死数千人。徐自为所筑的漫长堡垒线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就被匈奴人一一拔掉。

匈奴右贤王部则侵掠酒泉、张掖(河西走廊),掳掠了大批的人口与牲畜。汉军军正任文率部赶到,与右贤王部展开激战,击退右贤王,夺回被掳掠的人口与财物。

以前卫青与霍去病都是在运动战消灭匈奴的主力,因为匈奴人机动性非常强,来无影去无踪,只有不断地跟踪追击,迫使匈奴军队进行决战,在决战中凭借汉军武器的精良与训练有素,大量杀伤匈奴的有生力量。

而武帝刘彻在失去卫青与霍去病后,战略决策出现偏差,以长城之坚固,尚且无法抵挡匈奴军队的南下,更何况分布漫长的一座座堡垒,更容易被各个击破。

句黎湖单于军队撤回漠北之后,此时李广利在西域击破大宛,正在班师回国的路上,一路上留下汉军累累尸骨,到达玉门关时,仅剩下一万多人。

匈奴打探到李广利大军所剩人马不多,句黎湖单于准备截击李广利,但是军队尚未出发,句黎湖便染病身亡,他在单于位上只有一年。

句黎湖的弟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立为单于。

此时汉军诛杀大宛国王,威震西域。武帝刘彻下达一份对匈奴态度极为强硬的诏书:“高皇帝有平城之忧,高皇后有嫚书之辱,以前齐襄公复九世之仇,彰显春秋大义。”意思说,过去匈奴对中国的侵辱,不会这样就算了,《春秋公羊传》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君子报仇,一百代也不嫌晚。

新上任的且鞮侯单于听了之后,十分担心汉帝国又发动一次远征,因为此时匈奴国内政局动荡,二年内死了两位单于,再说且鞮侯是以左大都尉的身份继位单于,左大都尉在匈奴的国内的地位在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之下,势必引起其他王的不满。

且鞮侯单于也花言巧语,迷惑汉武帝,他写封信给刘彻说:“汉朝天子是我丈人,我是儿子,安敢仰望汉天子呢?”又下令将以往所扣留的汉使,包括路充国等人,都释放遣送回中国。

武帝刘彻见一道诏令,便让匈奴单于吓得俯首自称是儿子,又将扣押的使团释放遣回,心里十分得意,看来匈奴的降伏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作为回报,汉帝国也将扣押的匈奴使团成员如数释放,并且派遣中郎将苏武为汉使节,护送这些匈奴人回国,并且准备了大量的礼物要送给且鞮侯单于。随苏武出使的还有副中郎将张胜和常惠。

这是一次大规模相互交换被扣押的人质。

苏武等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将是下一批被扣押的使节。

【二、苏武蒙难记】

苏武使团一行人抵达匈奴,原本以为会受到且鞮侯单于的隆重接待,没想到且鞮侯单于对待汉使极其傲慢,与写给武帝信中表现出的奴颜卑膝判若两人。

汉使团对匈奴的傲慢无礼感到很气愤。

副使张胜正觉一肚子不高兴,正在这时,有侍者入报:“虞常来访,在帐外等侯。”张胜一听大喜,忙差人将虞常引入帐中。

虞常是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