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不是一对一的比武,也不是街头霸王或是拳皇,还有很多人在场,关键还都是李世民的人。
这边凶神恶煞的尉迟敬德正带领着数十名骑兵飞速杀来。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李元吉已顾不得为太子伤心和报仇,此时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最要紧。他松开手,跨上马往武德殿跑去。
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坐骑因多处中箭已无力再跑,李元吉从马上栽了下来。没马就11路吧,不管怎么逃,保得住命才是当前第一要紧的事。
可惜的是,李元吉作为李世民对手李建成跟班的历史使命已随着他大哥的完蛋而正式宣告结束——尉迟敬德的利箭将心有不甘的他彻底地送到了奈何桥的另外一边。
宫内是血流满地,宫外也是杀声震天。得知太子和齐王在宫内遇到麻烦后,已经作好战斗准备的东宫卫队和齐王府的卫队在冯立和薛万彻两位将军的率领下以2000之众向玄武门发起猛烈进攻。亏得那位把乌龟壳扔到地上的张公谨脑袋清醒,四肢也很发达——他在玄武门一个人关上城门,带领着秦王府的一部分人和几乎全部的玄武门守军奋力抗击。
注意,他的四肢发达更多的体现在前半句——一个人关上了城门。
皇城的城门可不是现在楼房里的大门,用手一推就关上了,城门是木质结构,上面还有不计其数的门钉,又大又重,具体形象可以参照故宫宫墙上的城门。
这时候,不知道玄武门安全负责人常何在哪里,在做什么。但是他的手下十分清楚自己的立场,为了秦王李世民的安全和利益全力战斗。
玄武门守将之一的敬君弘和内府中郎将吕世衡奋不顾身地冲向敌阵,最终双双战死在玄武门前。但诚所谓寡不敌众,秦王府的人马不过一百左右,连同玄武门的守备力量不足以抵挡得住东宫和齐王府的数千精兵,眼看秦王府一方就要失败的时候,猛人尉迟敬德拎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赶到。
正是树倒猢狲散,失去了效忠对象的东宫和齐王府联军刚才还是士气高涨的,现在一下子突然都懵了:就算现在杀了李世民不过出了一口鸟气而已,连个给赏钱的人都找不到了;倘若输了这一仗,连老子们的老娘都要被抓来千刀万剐,实在是划不来的买卖。于是大家哄闹片刻后便一哄而散。冯立看了看敬君弘的尸体,长叹一声:“这也算稍微回报一下太子的恩情吧!”他深知自己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好孤身逃亡,薛万彻也带着几十个人逃往城外的终南山躲避。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全面胜利和太子一党的土崩瓦解而宣告结束。
玄武门一役结束后,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冲进后宫面见李渊,一脸忠贞地报告说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护主心切,已经将两反贼诛杀。为保护陛下的安全,特命自己前来护驾。
李渊早知儿子间不和睦,但万万没有想到竟不和睦到兵刃相见的地步,居然在自己的皇城之中、眼皮底下就发生这么血腥的一幕,一下子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剩下的那个自己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心知此时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只好将目光投向了一向视为最忠心耿耿的裴寂老兄身上,希望他能给自己出个主意。
裴寂一向是李建成的忠实拥护者。但此刻他的心情却比李渊更为复杂。押的宝没了,此时说错一句话就可能立时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近在咫尺的尉迟敬德手中的长矛还在往下滴着鲜血。他能怎么办呢?沉默吧,这或许才是最好的办法。
裴寂问不出什么来,那就只能问陈叔达、萧蠫等人了。人精似的萧蠫十分明白目前的处境:如果此时还敢说出对秦王不敬的话,那可真是自掘坟墓了。杀起亲王来都毫不手软的尉迟敬德可不在乎多杀几个普通的大臣。况且皇上现在也是自身难保,我们还是早点弃暗投明,良禽择木而栖吧!
他们墙头倒的很快,也很彻底,当即把李建成和李元吉贬的是一文不值,说他们没有参与当初的起义行动,对于帝国的建立,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功劳,反而还妒忌秦王功高望重,屡次下套谋害秦王,秦王不得已才将这两人诛杀。秦王功盖寰宇,乃天下人皆知、人心所向。因此应当封秦王为太子,逐级把权力移交给他。
事到如今,李渊心里非常清楚,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前来名为保护,实为监视和控制,自己已经无从选择,若不从他只会把自己也送上绝路。
于是,他只能就坡下驴,表示萧蠫等人的话乃“吾志也”,并且下诏:命令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立即退出战斗,放弃一切抵抗活动;各军从此都要听从秦王的命令。
政变那些事儿,乍一看很玄乎,盘根错节。但纵观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各次政变,不外乎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首先,要敢于杀人,敢于杀任何人,千万不可手软,否则倒霉的就是政变者自己;
其次,本方要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或取得手握重兵的武将支持;
第三,杀完想杀的人后,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住最高权力,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挟持皇帝,或是杀了皇帝并把事先预定好的继位者推上宝座,尽快取得合法地位;
第四,斩草要除根,取得主动地位后立即开始大清洗,铲除所有异己或可能构成威胁的人;
第五,依靠取得的合法地位消除任何敌对和攻击努力,如果真有人胆敢来讨伐,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击并成功击败对手,否则前面的四条等于白做。
李世民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足以决定政变的成败。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一方虽然以寡敌众。但是由于谋略得当,首先干掉了对方的首脑人物,剩下的人很快就作鸟兽散了。毕竟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混碗饭吃,犯不着为了已经死了的人丢脑袋。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最后的胜利者是李世民,就是因为他先下手为强,成功地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实施了谋杀,并一击致命。
混乱平息后,李渊在宫中召见了李世民。他主动展开了自我批评,怪自己轻信他人谗言,险些铸成大错。对李世民更是好言安慰,极尽温和。而李世民也十分配合地把头放在老爹的胸前,父子二人抱头痛哭。是表演?还是确实触动了什么内心的东西?只有天知道了。
和父亲温情过后,李世民便开始了对异己的大清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就是李渊的孙子和李世民的亲侄儿,全部被斩首,而且从皇室的户口本中格式化地彻底删除。在这件事情上,李世民始终保持了头脑的清醒:只有这种斩草除根而且从意识上抹掉的做法才是政治斗争中的真实诉求,也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安全。
而玄武门之变,如果剥去那些涂上的包装的话,就是李世民除掉阻碍自己登上皇位的对手,独揽大权,架空父亲李渊的过程。
结果是,李世民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仅此而已。(文*冇*人-冇…书-屋-。电子书)
无论如何,成者王侯败者寇,李世民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当年六月,李渊正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天下事务,先交太子裁决,再向皇帝奏报,唐朝皇帝已实质易主。贞观时代缓缓拉开了帷幕。
第十三章 贞观长歌的前奏
执政后的李世民十分了解民间的疾苦:经过长期的战乱,百业凋敝,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于是他下令减少皇室豢养的猎鹰猎犬数,带头降低狩猎的频率;同时,认真听取百官关于政令施行的各种意见。那段期间发布的法令条文简单、内容具体、执行有力,从而保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官民各归其位,各尽其责。
经过2个月的实习期,8月,被彻底架空的李渊索性一道诏书将皇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太子李世民,自己悠闲地当起了太上皇。当然期间按照惯例,李世民和李渊还合作无间地玩起了“三推辞”和“三不准”的游戏。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李世民同志盛情难却,在众望所归中“勉强”登基称帝,是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尊李渊为太上皇。
公元627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贞观之治正式拉开序幕。
登基后李世民正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同时释放大批宫女出宫与家人团聚。这招虽说每朝每代的皇帝都在用,但正如韦小宝同志的马屁一样,百试不爽,很快就为太宗积攒了相当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
当然,光靠大赦天下是不行的,作奸犯科的人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宫女也是一定要有人做的,所以嘛,还要想点别的什么法子来抬高自己,笼络人心的。
很快,机会就来了。
话说玄武门之变前,时任太子洗马(官职名)的魏征时常劝说李建成早日下手除掉李世民,这一点在当时的官场中已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李世民大权独掌后,第一次召见魏征时,曾劈头盖脸地责问他:“为何离间我兄弟感情?”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替魏征捏了一把冷汗。
坦白地说,如果我是魏征,一定会浑身冒汗,拼命寻找说辞为自己开脱,毕竟那可是足以千刀万剐的死罪啊!最了不起不过像三国时的陈琳一样,来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可魏征就是魏征,他表现得非常坦然,畅言道:“如果太子早些采纳我的建议,绝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李世民的反应是什么呢?这人到现在还不知悔改,居然当面还直言说希望自己挂了,换作是你我这种一般人,肯定会火得跳将起来。可是李世民那不是一般人啊,他将这些话全盘笑纳了,并且因此恋上了魏征的正直,“器其直,无恨意”,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魏征虽说是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但是能活着肯定是好的,而且居然还意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正所谓“识英雄,重英雄”,他敏锐地观察出了李世民的不凡之处,从此全心全意地效忠于他。
呵呵!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在我眼中,一个好皇帝的肚量应当比宰相更大呢。也正是魏征的正直与李世民的大度,写就了历史上又一段君臣佳话。
不久,魏征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封男爵。当时河北一带仍有不少原先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在任,他们一直害怕新皇帝要和他们秋后算账,因此准备先下手为强——造反作乱。李世民对河北的局面也是颇为担忧,毕竟攻城容易攻心难,杀人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长治久安和人心所向才是真正的挑战。
魏征看出了李世民的顾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如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廷应当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方能显示皇上您公正无私的胸襟,才能化解不必要的灾祸。”
听了这番话,刚还陷入一筹莫展境地的太宗突然觉得眼前一亮,眼前这个其貌不扬、不久前还欲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的家伙,话虽然不多,但却毒(准)得很,而且非常在理。好吧,安定河北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魏征也不推托,干脆利索地接受了任务,回去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上路了。刚出城不久,就看到两个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家伙被一群士兵押解着迎面走来。上前一问,原来是刚从河北抓回来的原太子和齐王的手下。
怎么办?如果换作别人,估计处理的办法是:鉴于自己的任务是前往河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管了吧。
可是这回偏是叫魏征遇上了。于是,他当即就下了命令:放人!
有人不买账了。凭什么?你一无圣旨,二不是我们的上级,凭什么干预我们部门的事情?
这时,有好心之人偷偷拉了拉魏征的衣袖,示意他在没有得到领导批示的情况下不要贸然作出决定。但魏征就是魏征,他拂袖而起,大声地告诉在场所有的人:“这两人放了!如果日后有人问起,就说是我魏征的主意,与他人无干。我这里自有奏章呈送皇上!”
大家伙儿见魏大人都这样说了,当即也没二话,照样执行了。不过相信在场肯定有不少人的心里都在犯嘀咕,甚至有些还幸灾乐祸地想:“到时候怪罪下来,你可小心吃不了兜着走吧!”
接着,大伙继续去河北的去河北,回长安的回长安。不同的是,回长安的士兵变成了两手空空,并且感觉相当地没面子。气急败坏的他们一回来就央求他们的主子向皇帝打小报告:魏征越权擅放钦犯,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简直就是罪不可赦!
可是坐在朝堂之上的皇帝李世民听了却并不动怒,反而始终保持微笑,不予评论。原来,魏征的奏章早已送到,意思大致如下:朝廷已经明确规定大家各安其职,不再追究连带责任,可现在又把原来东宫和齐王府的人抓回来问罪,剩下的人以后谁还能安心?这样我们到了河北就算说破了天,谁又还会相信我?因此,我擅自做主放了这两人,是想借机表明皇上的宽容仁爱之心。相信圣明的皇上定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贤才魏征!李世民果然没有看错人。顺利完成任务归来后,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日益亲密,还时常被请到皇帝的卧室谈心。士为知己者死的魏征也毫不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才华,所奏之事件件切中皇帝心声,不久,魏征就被提拔为尚书右丞,直接参与核心决策。
由于李世民对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官员采取了宽大处理的原则,为李建成战斗到最后时刻的冯立和薛万彻二位都回到朝中,并被委以重任。其他的人也在一段时间的动荡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第十四章 渭水之盟
过好日子,除了要搞好内部团结外,还要注重邻里关系的和睦。这不,太宗刚刚登基,邻居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送来贺礼: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率十多万军队攻击泾州,毗邻的长安城立刻进入紧张的戒严状态。
自有书面记载以来,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政权的战争就从未真正间断过。犬戎、匈奴接连进攻,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国破身死,秦始皇筑长城御敌、汉高祖送美女和亲,汉武帝刘彻雄起一方,算是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暂时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到了西晋末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乱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直至隋文帝杨坚时才再次统一了中国。
突厥民族原本生活在匈奴政权的北方,北魏时臣服于当时的柔然部落,自此开始逐渐强盛起来。柔然衰落后,已然强盛起来的突厥取代了柔然,成为了大漠的主宰。其首领自称可汗,首领的妻子称号为可敦。不过突厥人在制度上有点混乱,一国之中,可能有几个可汗并存,但是最大的相当于皇帝的可汗只有一个,即大可汗,其他的可汗实际上相当于亲王,是为小可汗。上文提到的颉利可汗就是大可汗,而突利可汗则是小可汗。
隋炀帝杨广大业年间,由于中原战乱频频,不少汉人纷纷逃亡北方寻求庇护,改为接受突厥可汗的领导。而突厥内部也因为部族多,居住地分散等原因,逐渐分裂为东西两大权力集中的政治核心,并最终形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
东突厥统治范围大致是从兴安岭到阿尔泰山脉一带,西突厥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向西扩张到中亚的里海一带,东面与东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
因为地域的关系,在隋唐之交与中原发生联系更多、更密切的是东突厥汗国。
纵观历史上中原政权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始终遵循着一项基本法则——以实力说话。中原实力不济时就送钱送财宝送美女,游牧民族衰落时就主动向中原示好,请求封号,顺带做些货物贸易;倘若实力相抵,高下难分,那就只能战场上见分晓,不打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
却说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刚分裂的时候,内部争权夺利十分厉害——曾经出现过五大可汗并立的壮观场面。他们谁也不肯服谁,天天搞内耗,结果给对立阵营的隋军以可乘之机。隋朝大将史万岁率军把东突厥狠狠教训了一顿,自此北方边境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宁。
时任东突厥名义上最高领导人的沙钵略可汗颇有政治眼光,瞅准了隋朝这颗参天大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削尖脑袋地与隋文帝杨坚攀上了亲戚:先是让自己的老婆(原北周公主,复姓宇文)改姓为杨,继而又说服文帝把她认作义女,从而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大隋女婿。于是,在隋朝军事和经济的支援下,沙钵略可汗先后出兵击败了西突厥、东部的契丹部落,平定了内部的反对势力,进一步扎稳脚跟,巩固了统治。战斗中,隋军还成功营救出了沙钵略可汗被俘的妻子和儿女。为此,沙钵略可汗十分感激,表示愿“永为藩附”,此后“岁时贡献不绝”。直至隋炀帝即位,双方都保持着良好的比邻关系。
但好景不长。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为控制日渐膨胀的东突厥势力,防范于未然,隋政府决定在东突厥内部扶植另一派势力,以期达到坐山观虎斗的目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将目标锁定为当权的始毕可汗的弟弟,向他投去了橄榄枝——和亲。虽然始毕可汗的弟弟在经过几番痛苦的抉择后最终没有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美事,但隋政府的这一举动已然引起了始毕可汗的强烈不满。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削弱东突厥的势力,隋政府又采取诱骗的方式将东突厥统治下的一部分胡人悉数杀死。
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完全决裂。从此,北方边境便又回复到熟悉的战乱状态。幸好,东突厥也就是烧杀抢掠,游牧民族的习性和实力的不济决定了他们只能是政治和军事舞台的配角,还不足以与隋政府一决雌雄,逐鹿中原。
李渊起兵时,为稳定边疆,争取外援,曾和东突厥签订过盟约。盟约的内容不少,实质却很简单:李渊认东突厥可汗为大哥,自称小弟,定期上缴保护费;东突厥承诺不在李渊后院放火。对东突厥而言,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不用亲自动手就可以坐收银子,这么好的买卖不做就是傻子。所以新任的颉利可汗也乐得隔岸观火,不用种不用抢,自有那李渊送进帐。不时还可以做点贩卖军马的小生意,捞点外快。
虽说双方建立了通力合作的伙伴关系,但东突厥仍然不时南下打劫一把,而且相当理直气壮,毫不手软。至于李渊,反正被抢的损失不大,也只能先忍着。
刚当上最高领导人的唐太宗听说东突厥又打上门来了,不由怒从心起。多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