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父亲武士彟的原配妻子是相里氏。相里氏先后为武家生下了三个儿子,一子不幸夭折,剩下了武元庆和武元爽。武德年间,相里氏病逝。为表彰武士彟参与太原起兵有功,李渊特地选了隋朝贵族杨达的女儿做他的继室。杨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三位千金,老大就是后来的韩国夫人,嫁到了贺兰家,老二便是武后,老三命薄,嫁给郭孝慎后不久便死了。

因为政务繁忙,武士彟极少过问家事,势单力薄的杨氏和几个年幼的女儿便经常受到两位哥哥外加堂兄武惟良和武怀运的欺负。武士彟病逝后,杨氏和女儿们的境况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武后得势后,武氏兄弟也纷纷得到了提拔,其母杨氏也被册封为了荣国夫人。

一次家宴,杨氏喝的有点高,借着酒兴她开始责问起武氏兄弟来:“还记得当年么?嘿嘿,你们可曾想到过也有今天?”意思是,当年你们合起伙来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的,现在还不是靠我女儿才有今天?

虽然时过境迁,但武家兄弟几个不仅没对杨氏母女萌生感激,反而是又妒又恨。武惟良更是当即顶了一句:“我等因祖上有功才得以进入政府部门任职。自知能力有限,从不敢奢求荣华富贵。现在忝居其职,时常担心无法胜任,未曾觉得有何光荣!”

听了这话,杨氏差点没让酒给呛死:好你这帮小畜生,讨了便宜还卖乖。就凭当年你们那副嘴脸,不找你们晦气已经够宽宏大量的了。你们不仅不思回报,反倒自以为是起来?!好……好……既然我女儿能拉你们上来,便也能把你们踩下去!

很快杨氏便把这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皇后女儿。于是便有了武家兄弟的被贬。

武元庆上任龙州(四川平武县)刺史后,因惧怕妹妹进一步打击报复,忧郁成疾,病死在了任上。武元爽则在濠州被追加了其他罪名,被重新贬到了振州(海南三亚),最终也没能再活着离开。

两位亲哥哥死的死,贬的贬,堂兄弟武惟良和武怀运却还有滋有味地活着。千万不要以为是武后善心大发了,留着他们只为了日后还要依仗他们来做件大事。

却说自打皇后换了人后,李治便极少宠幸其他的女子。但这绝不意味着李治从此就会死心塌地地只爱一个人。

武后的大姐韩国夫人年纪轻轻便守了寡,和一子一女相依为命。对于这个一母同胞的亲姐姐,武后自然是不能不管的,于是命人将她们都接到了长安。武元庆兄弟死后,武家因无嫡传男丁,在武后的请求下,李治封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姓武,加封周国公(继承武士彟的爵位)。

走动多了,李治和韩国夫人母女纷纷看对了眼。好在这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武后也就眼睁眼闭,没过多干预。后来韩国夫人去世,李治便把满腔的热情全都转移到了年轻貌美的外甥女身上。封了魏国夫人不算,居然还想给她一个妃嫔的身份。

这下,武后不干了。

你和我姐姐乱搞我认了,你和我外甥女胡来我也忍了,你不就好色么?可给她名分你是想都别想!且不说别人背地里怎么议论,这小妮子却总是仗着自己年轻貌美,都不把我这个姨妈放在眼里,指不定将来还要爬到我头上,夺我位子!哼,甭管是谁,敢来抢我东西的,那便是一个字,死!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李治三十八岁。这一年是他最志得意满的一年,统辖下的国土异常广大,已远超他那位声名显赫的老爸。而武后也琢磨着得做点什么以修复一下废后风波给彼此造成的裂痕。两人一合计,居然还真的想出了一个活动。

严格来说,应该叫仪式——封禅泰山。

封禅始于秦始皇,至中华民国成立,总共举行过六次。封禅者依次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东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

封禅的仪式分为“封”和“禅”两部分。封是祭天,历次地点都选在泰山;禅是祭地,历次地点不一,三次在社首山,两次在梁父山,一次在肃然山。李治的这次地点选在了社首山。

麟德二年十月,李治率领文武百官、仪仗队、护驾禁军,武后率领受过朝廷册封的诰命夫人们及宫女宦官一行,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出行车队连绵数百里。同时随行的还有突厥、波斯、西域诸国、天竺、日本、高句丽、百济、新罗等国的王公贵族和使者。在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封禅队伍于当年十二月抵达泰山脚下。

麟德三年(公元666年)正月,李治祭天:在山上筑好一个方圆四里的祭坛,将两封玉制的奏章分别放入祭坛内的玉柜和金柜中。其中玉柜中供放的奏章是献给上天的,而金柜中供放的奏章则是呈给高祖李渊的。两份密奏都用金线缠裹。玉柜和金柜被密封严实后放入了一个巨大的石匣中,再将石匣埋于祭坛之下,“封”便算是结束了。

接下来是“禅”。依照传统应由皇帝和太后共同主持。这时武后又充分发挥了一把,于封禅之前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对仗工整、文字华丽的奏章。归结起来就一个意思:皇后应该率领各位诰命夫人参与祭祀。

对于爱妻的小小要求,李治自然是一口答应。社首山上,李治率先向地神献祭;结束后,由皇后武氏进行亚祭;由于长孙皇后已故,越国太妃燕氏——李世民唯一还活在世上的妃嫔——作为皇太后一辈的代表参与祭祀。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封禅。虽然只短短几天,却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是举行封禅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封禅代表的是天子圣明,天下大治。而武后的参与,则是向全天下宣告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尊荣。

封禅结束后,李治登台接见官员,接受大家的朝贺,并在此改年号为乾封,文武百官集体加官一级;同时宣布大赦天下,长期被流放人员除外。

按照规定,李义府不在被赦免范围内。回京彻底无望,他很是郁闷不已,终于忧愤成疾,病死在了嶲州。消息传到长安,原本一直担心李义府卷土重来的官员和百姓们集体长出了一口气,心中积压的大石头总算是真正落了地。

接下来便是堂兄弟武惟良和武怀运粉墨登场。

泰山封禅,武惟良和武怀运都有幸参加了。作为祭祀的后续,武惟良等呈献上了各自的祭品。

这本是礼数,却被人充分利用了:祭品被动了手脚,再转送给了魏国夫人。魏国夫人“意外”毒发身亡。武后“悲痛欲绝”,下令彻查,“惊讶”地发现毒物居然来自两位武家兄弟。

李治也是痛苦万分,向匆匆赶到的武敏之(贺兰敏之)涕泪交加地哭诉:“朕刚才主持朝会时,她还好端端的,怎么一转眼就没了呢!”

武敏之年纪不大,观察力却很敏锐。他知道妹妹和皇帝的关系,也知道皇后姨妈的行事风格。但没凭没据,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放声大哭。这一刻,仿佛唯有泪水才能冲淡他内心的恐惧和愤怒。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八月,武惟良和武怀运被斩首,家人被勒令改姓“蝮”。因当年武怀运的嫂子善氏曾对杨氏母女恶语相向过,现在一并算总账,善氏被强迫进宫做了宫女。在杨老夫人的授意下,武后狠狠地报复了这个女人:用荆条做成的鞭子把她身上的肉一块块抽了下来,直至白骨尽露而死。

至此,武后在朝中和宫中的优势地位彻底得到了确认。

第七章 高句丽亡国

后宫内尔虞我诈,血雨腥风的同时,对外战争也在持续进行中。通往辽东的官道上,一支唐朝大军正整齐行进着。此行的目的地,正是高句丽首都平壤。

当年太宗东征无功而返后,唐与高句丽间的摩擦便从未停止。但除了征伐百济时期为配合南北夹击策略曾对高句丽用兵外,唐对高句丽并无大规模军事行动。泰山封禅,高句丽王高藏还派儿子前往参加。应该说双方当时并未撕破脸皮。

而此次突然对高句丽大军压境,是因为高句丽内乱了!

当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曾公然向天可汗叫板,虽然付出了一些国土的代价,但总算成功制止了大唐扩张的步伐,避免了被灭国的厄运。李治登基后,继续和老对头泉盖苏文对掐。几轮交锋下来,双方互有胜负。

枭雄泉盖苏文死后,由长子泉盖男生顶替他的位置。可是有继承权不代表有竞争力。趁他外出视察工作之机,弟弟泉盖男建和泉盖男产控制了京城的各大机构,挟国王以令诸侯。

走投无路又实力不济,泉盖男生逃亡到了边境的一座小城。为了活下去,他派儿子泉盖献诚向唐帝国发去了求救信号。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六月,李治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和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打着支持泉盖男生的口号出兵高句丽。同时任命泉盖献诚为右武卫将军,随军出征。

为了保证此行顺利,李治任命第一名将李世勣为东征各部队的主帅。主帅有了,接下来就是副将。可惜,当年那些威震八方的名将们要么太老,要么已经西去。唉,老爹啊,除了李世勣,你就没留下几个好用的将军么?

当然不是!

同年九月,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奉旨东征。

薛仁贵自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一举成名后,被封为宫城玄武门守将,此后便极少直接参与军事行动。

但不打仗不代表不出名。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前往位于陕西省麟游县的万年宫,薛仁贵随驾。某夜天降大雨,山洪暴发,大水直冲万年宫。而李治当时大概是睡得正香,居然毫无反应。

见情况紧急,守卫宫门的禁卫军们纷纷四散逃命,唯独薛仁贵爱岗敬业,牢记职责,爬上宫门向着行宫的方向大声示警(未得召见不得擅入寝宫,只好来个“通讯基本靠吼”了)。

迷糊中的李治听到了呼喊,没有片刻犹豫,立即从床上跳了下来,一溜烟地跑出行宫,爬上了附近的高地。身后,肆虐的洪水咆哮着冲进了他的寝宫。

李治惊魂甫定,猛然发现洪水来到时,居然只有薛仁贵一人还记得“保卫皇帝是禁卫军的第一要务”,不由感慨:“赖卿以免,始知有忠臣也!(那意思是,朕这次是因为你才保住了性命,这才方知你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为表示嘉奖,他还将御马赐给了薛仁贵。

从此,薛仁贵一跃成为了李治身边最受信任的人。

显庆年间,薛仁贵与程名振、契苾何力等人曾数次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做骚扰性攻击。虽然场面不大,但牛人的牛却是不分场合的。

石城作战时,一名高句丽弓箭手连续射死(伤)十多名唐军,使得唐军士气受挫。薛仁贵闻讯后,单枪匹马地冲向了对手。

一支支箭飞来,薛仁贵分毫未损,直至对方“弓矢俱废”被擒。

这一手让全军上下大开了眼界,也确立了薛仁贵在军中的威信。不久,他又率军攻破契丹部落,活捉了契丹王阿卜固。

因为战功显赫,薛仁贵被提拔为左武卫将军,爵拜河东县男。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隋唐时对北方除突厥外其他各部族的统称,如薛延陀和回纥等都称为铁勒)南下攻击唐边境。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任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作为他的副手,随同出击。

送行晚宴上,李治带着几分酒意对薛仁贵说:“听闻箭术高手可以一箭射穿七层铠甲。爱卿精于此道,何不先射五层铠甲试试?”

薛仁贵也不推辞,健步走到庭中,轻舒猿臂,款扭狼腰,一箭射去,直接洞穿盖在靶上的五层铠甲,众人无不拍手叫好。李治也兴奋不已,立即命人取来上等的铠甲相赐。这本是一段插曲,却无意中将与会官兵的士气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三月,天山(今蒙古杭爱山,非新疆天山)脚下。

大旗猎猎,战马嘶鸣,两支大军正龇牙相对。

铁勒各部甄选出数十位骁勇善战的壮士,向唐军发起了挑战。

左武卫将军兼副总管薛仁贵飞马而出,废话不说,连射三箭,直取对方三人性命。铁勒军完全被薛仁贵的气势和箭法所震慑,未等交战便集体投降!

为杜绝后患,薛仁贵下令将俘虏十多万尽数活埋。据说至今杭爱山麓还留有当年坑杀所留下的痕迹。

消灭完残余敌军后,唐军带着俘获的铁勒亲王兄弟三人班师回朝。途中,将士们自发编了首歌并很快在军中广为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然而,原本近乎完美的行动却因主将郑仁泰的愚蠢而大打折扣。

铁勒各部中的思结和多滥葛等部落主动归降后,郑仁泰非但不加安抚,反而肆意掠夺他们的财产和女人。几个部落大失所望,只好再次选择了叛离。

郑仁泰率领骑兵一万四千人深入大漠追击。因为情报错误,直到随身携带的粮食吃完,也没有发现目标的影子。士气低下的唐军返回途中又遭遇大雪,饿死、冻死不计其数,活着到达边塞的仅八百人左右。

郑仁泰顺理成章地遭弹劾,薛仁贵因参与分赃——收了一名铁勒女子为妾——也被弹劾。考虑到功过相抵,李治决定再给他俩一次机会——未加处罚,留职察看。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52岁高龄的薛仁贵再次以禁卫军将军的身份踏上了前往高句丽的征途。

同年九月,东征军庞同善部与高句丽军遭遇,大败高句丽军。

被围困多日的泉盖男生顺利与唐军会师,被赐为特进(文官二品头衔)、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东征的旗开得胜令李治和武后大悦。他们决定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拿下高句丽:加派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所有参战海陆军,契苾何力和庞同善任副大总管,驻守百济的刘仁愿和新罗王金仁问也陆续加盟。

为保证后勤供给,李治宣布实施战时财政政策:将河北各州县的所有赋税直接运往辽东,以备军需。

高句丽与大唐交战多年,边境破坏严重,国力削弱,加之有泉盖男生做向导,高句丽已基本无秘密可言。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东征军总司令李世勣抵达高句丽西北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城下。拿下新城即意味着周边城池的防守体系的解体。向着这一目标,李世勣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务必要迅速攻克。

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唐军发动进攻后不久,城中居民师夫仇等人便弃暗投明,生擒新城守将开城投降。李世勣喜出望外,一面派人接管新城,一面继续向周边区域发动攻势,很快,便夺下了新城附近的十六座城池。

李世勣继续挺进,命副大总管庞同善和行军总管高侃留守新城。

考虑到新城的重要战略地位,高句丽现任CEO泉盖男建派军前来夺城。

他忘了,除了庞同善和高侃,新城内还有一位不容小觑的人物——左武卫将军薛仁贵。

轻敌的后果是,袭城的高句丽军被海扁一顿,仓皇逃走。

新城之围化解后,高侃率军北上到了金山(辽宁康平县),遭遇高句丽数万大军。唐军寡不敌众,向后方撤退。见自己居然战胜了如神话般神勇的唐军,高句丽军士气大增,集中优势兵力猛追不舍。

虽然初战不利,但高侃绝不是无能之辈。十多年前,他便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立下不小的功勋。在他的指挥下,唐军且战且退,高句丽军紧随其后,死咬不放。

就在高句丽人认为胜利在望时,侧面突然遭到薛仁贵所部的攻击。

在吃了一系列苦头后,高句丽人早已闻“薛”变色,刚刚建立的自信顷刻间化为乌有,阵形大乱。趁这当儿,高侃率军发起反击,将形势来了个超级大逆转。

面对唐军的两头夹击,高句丽军大败,死伤五万余人。

获胜后,薛仁贵一鼓作气,接连攻克南苏(辽宁西丰)、木底(辽宁新宾)和苍岩(辽宁清原)三城,直逼鸭绿江。

与此同时,唐海军一部在运粮使郭待封的统领下从海路向平壤挺进。无奈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浪,损坏严重,无法按原定计划提供补给。情急之下,郭待封向总司令李世勣提出支援。

当时没有无线通讯技术,沟通只能依靠书信传递。

老天保佑,求救信被安全送到了李世勣的手中。可只一眼李世勣便已勃然大怒,当即叫来了秘书元万顷,命他起草文书,要将郭待封斩首示众。

郭待封到底做了什么,竟然惹来了杀身之祸?

郭待封什么都没做,他只是写了一首诗。

诗就诗吧,唐朝最著名的文学成就不就是诗么。可偏偏这首诗写得是狗屁不通,毫无文采可言,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于是李世勣怒了。军情紧急,这厮居然如此胡闹,写出这种无厘头的诗句,不斩其首,如何服众?

幸好元秘书头脑冷静,仔细甄读之下,他发现这首诗其实内有玄机。

原来,为了防止情报被中途拦截,郭待封特地使用了加密技术,将信息巧妙地藏在了诗句中。想知道他说了什么,得把诗句按特定顺序来读。

在这件事情上,元万顷毫无疑问立了大功。只可惜,他的聪明却并不总是使对地方。

中国人素来讲究师出有名,出兵前大多要写篇讨伐檄文,论证本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文思敏捷的元万顷便接受了撰写檄文的任务。很快,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出炉了。

元万顷看出高句丽军在鸭绿江上的防守相对薄弱。他不光自己知道,还大公无私地将这一点写进了檄文中,曰“不知守鸭绿之险”。

这无疑是给高句丽人提了个醒,是时候加强一下鸭绿江一线的防务了。闻讯后,泉盖男建立即调动人马增援,同时修书一封给唐军致谢:“我恭恭敬敬地接受教诲(谨闻命矣)!”

这下可好,唐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杀到了鸭绿江边,却被生生地阻挡在了江北,无法南进。聪明反误了卿卿前程的元万顷也被削职为民,流放岭南。

既然暂时渡不了江,唐军索性将注意力转移到了高句丽北部国土。高句丽在鸭绿江北的最后一座重镇——扶余城(吉林省四平市)成了当前的主要目标。

乾封三年(公元668年)二月,唐军在李世勣的指挥下向扶余城发动总攻。薛仁贵一马当先,率领三千先头部队向扶余城杀去。此时城中的守军约有数万。

敌众我寡,有人提出应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薛仁贵力排众议,提出“兵力不在多寡,关键在于运用!”

高句丽军依仗人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