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哥是诸葛亮-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甘宁等人看得眼热,立即就要上场参与。外训系总教官赵云请示诸葛均。诸葛均说到:“今天的训练科目,就进行橄榄球训练吧,以后要定期举办这项比赛。把它列为军事学院的正式训练项目。”

    过了一段时间,外训系汇报,各分队相互斗殴的事件基本绝迹,只是比赛期间,对抗激烈,还是有受伤的人员,人数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外训系就要开始正式开学了,为了遍于管理,赵云组织了对军事学院本院的观摩学习。许褚等人各自带着自己的队伍,来到了军事学院本院。

    本院大门,宽阔气派,两旁围墙上刻着两条标语,分别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条宽大的水泥马路伸进大门。进入大门,路旁是修剪整齐的绿化带,正面不远处是一幢三层的办公大楼,庄严气派。再往里,是许多教学楼和宿舍。

    许褚等人从进入学院大门起就发现,这里的士兵们的精气神都很特别,一个个精神抖擞,站者笔直,行者虎步,三人成列,两人成行。

    他们首先参观的是学员宿舍,每间宿舍里面是六张架子床,屋里各种设施摆放有序,连军毯也叠得方方正正,整个房间整洁干净。

    接着参观的是队列表演。队列训练教材是诸葛均按照后世军队的训练大纲编写的。

    许褚等人看见,操场上站立着十个学员方队,排成一个个方块,就像刀切一样整齐。队列里的士兵们站得笔直,纹丝不动。再看看自己的队伍,稀稀拉拉的。就这还是好的,匈奴和羌人的队伍更没法看了。

    接着,学员队演练了班、排和连的队形队列变换,那整齐划一的队列,看得外训系这帮家伙们眼睛发直,胸脯不自觉地也挺了起来。

    在下来是体能训练,在一个宽大的训练场上,设置着跑道,堑壕,独木桥,高低墙,绳梯,水坑,绳网(加工不出铁丝,用绳子上捆绑尖刺代替)等障碍物。

    学员们在指挥官的口令下,鱼贯地进行着翻越障碍的表演,他们执行命令坚决,动作一丝不苟。尤其是越过水塘时,没有一个人犹豫,全部是跳进齐腰深的泥水中,艰难而过,完成整套动作。回来后依然列成整齐地队列,精神抖擞。

    接下来是技战术演练。

    学员们先后进行了双人,三人,班和排的战术演练,然后进行了连级规模的战术演练。

    陆孙注意到,军事学院不注重个人的技战术训练,而是强调集体的配合,一个三人小组的密切配合,足以抵挡五人的进攻,一个班级规模的单位,就是一个由三个鸳鸯小阵组成的连环小阵。中间还有一个指挥和两名弓手。合理的配合,足以抵挡20名甚至更多的,一拥而上却各自为战的对手。

    时间到了中午,许褚等人注意到,学员们都是每个中队,也就是一百人左右为一个伙食单位,这样比其他军队,以500人为一个伙食单位便于掌握情况,减少浪费。同时,他们还注意到,学员们在开伙时,注意区分民族习惯。对于各个民族的学员都分别给予照顾。

    学员们的伙食是令人羡慕的,甘宁算了一下,伙食标准比得上他们在东吴军中的两倍还不止。

    到了下午,是营以上规模的集团演练。

    这种演练是由军事学院下属的演练团实施的。演练团是一个多功能的加强团,拥有现在焉耆野战军的各种装备。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学院教学,让学员们在实习中更好地掌握武器和技战术的应用。

    他们分别为外训系的学员们展示了步骑兵的进攻和防御,以及各种武器在作战中的配合使用。另外为他们演示了工兵架设桥梁,野战筑城等辅助行军的技巧。

    这一切让来自各个军队的军官们大开眼界,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

    许褚一直因为有了一副明光铠而自豪,今天见了这里的普通士兵都穿着和自己一样的铠甲,就没有了新鲜感。当看到长弓,床弩,手弩,抛石机等装备时,眼睛都直了。他看到骑兵冲锋交战时,先发射手弩,想着如果对方有两三个人,在几米的距离同时向自己发射手弩,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的。

    当演示到野战筑城时,士兵们在片刻时间,就在空旷的平地上架起了一道钢铁盾墙,从射击孔中射出利箭、刺出长枪时,所有的外训系学员都目瞪口呆。

    许褚,甘宁,陆逊等人,对于这样的军队,自己感觉就是以三倍的军队也不是对手。都深深感到了差距,认为来这里学习是不虚此行。

    最后展示的是铁浮屠的进攻,虽然只有一个连的规模,那强大的进攻能力还是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了,喷火车和热兵器是保密的,不能展示给这些将来可能的敌人。

    晚饭后,军事学院为他们举行了联欢晚会。

    晚会开始前,学员队各自唱起了歌。接着又拉起了歌,此起彼伏,看得外训系这帮家伙,无比眼热。

    陆逊听着这些从未听过的曲调,和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歌词,好奇地问正在哼唱的赵云,说到:“总教官,这些歌曲写得真好,很能鼓舞士气。不知道到你们军中竟然有这样的大才,能谱写出这等豪迈的战歌来。真是了不起。”

    赵云听他这样评价,自豪地说道:“这些歌曲,都是我们国王亲自谱写的。我很喜欢,尤其是那首“精忠报国”写得太好了。说到这里,他叫来一个传令兵,去叫军事学院的演出队来演唱这首歌。

    军事学院演出队是由学员们自发组织的,学院给予了支持。

    这是一个九人组成的合唱小队,之间他们排成两排,一个人领唱起来: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领唱者的嗓子高亢嘹亮,充满男性魅力,将这首能触动男人内心豪情的歌曲,演绎的激情澎湃。合唱小队的伴唱更是将气氛推向**,很快全体学员都跟着唱了起来。赵云也扯着嗓子跟着嚎了起来,他的嗓子不敢恭维,但是激情却很有感染力。

    许褚等人听得热血沸腾,也跟着哼唱起来。

    广饶的夜空下,数千铁血男儿,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激情,歌声响彻云霄。

    这些歌曲都是诸葛均从后世剽窃来的,深受学员们的喜爱。

    联欢开始了,令外训系学员们没有想到的是,军事学院里出现了大群的女兵。这是军事学院医疗系的学员。

    焉耆国防军是个多民族的集体,西域各个民族大多数都有着自己的民族音乐,擅长歌舞。晚会开的极其热闹。

    外训系学员们也有很多人擅长歌舞,大家玩的极其尽兴。

    短短的一日活动,给外训系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提高了他们参加学习的兴趣。

    这天,诸葛均召见了移民局的官员,了解曹操答应的5万移民的情况。听完了他们的汇报后,诸葛均不禁十分气愤,说到:“人言曹操奸猾,果然是一次都不能信任。岳父大人,你真是我的好岳父啊?!”

    他吩咐道:“去把曹植请来。”

第一百六十九章 移民问题

    曹植赶来了,曹静也跟着过来了。

    曹静说到:“均哥,出了什么事了?”

    诸葛均有些不高兴地对移民局的官员说到:“念给曹公子听听。”

    移民局的官员念到:“从玉门关接收的汉族移民,共计51023人,其中男性青壮1334人,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其中乞丐2122人,另有伤残者466人。”

    诸葛均也不发表议论,只是看着曹植。曹植不好意思说什么,曹静有些着急地说道:“父亲怎么能这样,这不是给了均哥一个大包袱吗?”

    王梓说到:“曹丞相这事情做得太不仗义了,这包袱也太大了,咱们安置起来太吃力了。”

    嘛含也说道:“咱们的粮食紧张,住房也不够,这些人全是些需要人照顾的人,咱们负担不起呀。”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曹操的不是。

    曹植实在是不好意思了,说到:“这件事其中一定有误会,肯定是下面的官员们为了解决自己的负担而搞的鬼。我这就回去一趟,别的不敢说,给你们再弄来2000名青壮没有问题。”

    曹静也说道:“我也给父亲写封信,让他关注一下此事。”

    曹植走后,嘛含说到:“这些移民全是累赘,咱们干脆不要了。”大家也都是这个意思。

    诸葛均说到:“不可。这次移民行动,曹方已经在天下进行了宣传,至于其中的成分问题,百姓不知道底细。如果咱们不接收,天下人只会以为咱们不肯或者无力接收这些移民,会使今后投奔咱们的人产生疑虑。他们是算准了咱们一定会接受的。”

    大家都认为曹操实在是奸猾无比。

    诸葛均说到:“其实也没有什么,既然来了,咱们就接着。咱们分析一下,这里面青壮男性虽然不多,但是毕竟还有1000多人,也是一个不小的力量。另外,妇女,其中16至46岁的妇女的数量还是很大的,可以解决许多男性的婚姻问题。

    另外,她们也可以胜任许多非重体力的工作,把她们充实到工厂中,也可以替换出大量的青壮男性。至于孩子,那是咱们的未来,正好可以教育培养。

    至于乞丐,就按照以前的解决方法,强制劳动改造。用不了多久,就是一个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力了。”

    焉耆没有乞丐。诸葛均认为乞丐大部分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只是养成了依赖他人,好吃懒做的生活习惯。为此,焉耆专门制订了法律,行乞是违法的。国家专门设立了收容机构,一经发现立即收容,并进行劳动改造,改造合格后,由国家安排工作。

    劳改就是强制性的劳动改造,其劳动强度之大,残酷性之强,凡是经过的人,没有人再想去尝试。因此再次行乞的人很少。如果再次发现,加重劳改力度,直到改造好了为止。

    能够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焉耆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大量需要劳动力,不愁没有地方安置。

    诸葛均接着说道:“至于老人和残疾人,可以安排他们从事如植树,火柴厂,养殖厂等劳动强度低的工作。”

    王梓说到:“听您这么一分析,这些移民还真是可以增强咱们的实力呢。”

    诸葛均说到:“还不止如此,我问你们,如果咱们妥善安排了这些老弱妇孺,再让他们写信告诉他们的其他亲友,会怎么样?”

    黄月英拍手叫道:“对呀,连老弱妇孺都有个好的出路,那些青壮自然会趋之若鹜。这下咱们就不愁没人可用了!”

    诸葛均对李罗说到:“这件事你们情报局要和移民局密切配合,到中原大力宣扬,另外要做好边境曹军将领的工作,以便移民可以安全进入焉耆。移民局要在玉门关外各处,设立接待站,保证移民们沿途的粮食供应。”

    5万移民的事情,还真是冤枉了曹操。曹操的本意是,将因为各种灾荒造成的灾民,各地官府无力安置的,以家庭为单位,无论男女老少都算上,凑够5万人,给了诸葛均便是。

    大汉朝具体负责民政的就是荀彧,他本来就对诸葛均不满,上次算计不成,又在诸葛均手里栽了个大跟头,一直就在找机会报复,哪里能让诸葛均如愿。

    他交代下属,就给诸葛均凑了这些老弱病残,而且大肆宣扬是诸葛均点名要的这些人,造成诸葛均不得不接受的局面。因为这些人拖家带口的来到边境,如果诸葛均不要,他得罪的就不仅仅是这5万人了,舆论就会使诸葛均受到强烈的谴责。

    荀彧想想诸葛均吃瘪的模样,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司马懿也没有闲着,因为对诸葛亮的仇恨,凡是对诸葛氏不利的事情他做起来格外卖力。原本就不多的青壮里面,他竟然插进去了50名奸细。

    曹植回到许昌后,曹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没有责备荀彧和司马懿,他也不愿意别人的势力壮大起来,即使是女婿也是如此,相反赞扬了他们二人的做法。

    不过,他怎么也给曹植和曹静一点面子,就答应再给诸葛均一万灾民,这次绝不让人在其中捣鬼了。这一万人,青壮就有3000多人。曹植担心再有人做手脚,就亲自监督此事,还真将这一万移民交到了诸葛均的手上。

    随着前期到达焉耆的移民带给亲戚朋友的信件,加上李罗等人的推波助澜,中原大地传遍了焉耆善待移民的消息,掀起了庞大的移民浪潮。

    长安附近的一个叫白井的村子里,杨老实一家五口,是村子里地主家的佃户。每年交了租子之后,也就是勉强能够度日,遇到灾荒年景,就得外出讨饭活命。

    他接到了姐夫的来信,说在焉耆官府给分了房子,给分了土地,儿子还安排了工作,小女儿也上了学校。在这里不受人歧视,生活别提有多好了,劝他们也搬过来。

    他按照信里的地址,找到了设在长安的联系人,详细问明了情况,就决定前往西域。类似的一幕到处都在上演。

    一开始,曹操对于此事没有在意,后来接到报告说,每天都有大批的民众越过边境,才引起了他的重视。下令封锁了边境。但是,在李罗的安排下,仍然有人不断地通过了边境。

    这天,王梓带着移民局的官员和民政部长,原敦煌太守王进来见诸葛均。他喜滋滋地说到:“我王,移民工作进展的很顺利,咱们焉耆现在可是人丁兴旺啊。”他叫移民局长具体汇报。

    因为这一阶段移民工作开展的很顺利,移民局长也十分兴奋,他说道:“我王,近一个月来,咱们已经接收了来自中原和其他各地的移民十一万4千人,加上曹丞相给的六万多人,共计接收了17万8千人。其中16至46岁的男性青壮52300人,15至40岁的女性48976人。”

    诸葛均说到:“干得好,这次要给你们移民局记上一大功。”得到国王的表扬,移民局长十分高兴。

    王进自从担任民政部长以来,没有了以前那种战战兢兢的压力,日子过得很滋润。他汇报到;“打下乌孙后,全国人口共计376000人,前一阶段陆续接收了43876人,加上这个月来移民局接收的移民,现在全国人口总数为59万7千人。我们民政部门已经配合各地官府给予了妥善的安置。”

    诸葛均十分高兴,60万人口还有点像个国家的样子。他叮嘱二人,要继续接收移民,民政部门要解决安置问题,现在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再养活一百万人都没有问题。

    人口增多了,安置问题现在还不是难题,但是今后大量人员的涌入,就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工商业是焉耆立国的根本,在黄月英的管理下发展势头良好。诸葛均的参与就是将后世可以开发的产品,不断地提供给黄月英。

    现在已经开发出的产品有,缝纫机,香水,热水瓶,热水熨斗,石磨,榨油机,折叠雨伞,雨衣,折叠扇子,牙膏,牙刷,铅笔,火柴,白糖等等二百余种,还在不断的增加。这些实用的产品给焉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黄月英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多的东西,反正对于他的神奇早已麻木了。如果说要是有什么他不会的,反倒感到奇怪了。

    关于更改国号的事情早已酝酿多时了,诸葛均的目标可不是就做个西域王那么简单了。

    他认为新的国号一定要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当然主要是要能让人数占大多数的汉人接受,又不能让西域各个名族的百姓反感,他苦思冥想,一直下不了决心。

    这天,诸葛均来到了孙尚香的住处,小乔正在与孙尚香一起照顾宝宝,见到他也不见外,说到:“你来的正好,帮忙把桌子上的东西拿来。就那个。”诸葛均伸手去拿桌子上的她手指的东西,忽然叫道:“有了,新的国号就是它了!”

第一百七十章 国号大唐

    诸葛均看到小乔手指的东西,原来是瓶子里的白糖,他忽然有了灵感,脱口而出:“大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倭等周边国家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的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唐朝的疆域广大鼎盛时为7世纪,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一说1240万平方公里。

    唐朝的成就是伟大的,影响是深远的,至今世界各地的华人仍然以唐人自居。

    诸葛均想到这个称号,心里十分激动,如果自己能够建立一个像大唐一样辉煌的帝国,那是多么大的成就啊!

    他这里自顾自的在激动,连二女的招呼也听不见了。

    孙尚香过来掐了他一下,说到:“老公,人家等你拿糖呢,你在这里发什么呆?”

    诸葛均醒悟过来,连忙把手里的糖递给孙尚香,说到:“不好意思,走神了。不过,我得感谢小乔姐,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你们说,咱们的新国号叫大唐怎么样?”

    二女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过一个辉煌的大唐,也没有觉得好在哪里。孙尚香说到:“大糖,这糖块还分大小的?”小乔也说道:“听起来一般般啦。”

    这一盆凉水泼得诸葛均一脑门子黑线,心道:“什么糖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

    他觉得跟两个女人说不清楚,于是说到:“那你们先忙着,我有事先走了。”孙尚香一把拉住他,说到:“老公,我找你有事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