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总比原本的历史中,让那些欧洲人占据了全世界,并且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更好。

    当然,他也不会轻易放出这头怪兽,即使最后要这样做,也要讲究策略和手段。

    毕竟,他是未来的皇帝,不能自己拆自己的台。

    但是安南是个例外,这个地方的皇权已经被大明摧毁,而且这个地方也是大明对南洋地区增加控制力的重要基地。

    有了安南,大明的军事力量就能向南延伸数千里,所以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而且,朱瞻基还想让大明拥有印度洋的出海口,这里跟云南一北一东,可以直接对勃固王朝形成围剿。

    而勃固就是后世的缅甸,那里的位置,对于大明来说也不能忽视。

    所以,想要巩固在安南的统治,大明又不想耗费太大的精力,将在安南大名远扬的张辅分封到这里,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这属于帮大臣挖自己皇权的根基,所以这件事朱瞻基绝对不能自己出面,张辅也不能自己出面,那么昭懿贵妃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身为张家女,又是如今的后宫第一人,只需要朱瞻基轻轻带出一个引子,就能撬动她全力推动这件事。

    而卖这样一个好,也能让昭懿贵妃彻底站在他这一边,形成最稳固的盟友。

    敬妃算是朱瞻基的小妈,也是张辅的女儿,这件事她当然更是义不容辞。

    因为她的地位,完全是跟张辅息息相关的。如今朱高炽有好几个妻妾,除了太子妃张氏,就属她这个张氏最为尊贵。

    若是张辅能成为实质上的异姓王,那她在宫中的日子也就更好过。

    而她的作用,就是蛊惑朱高炽来摇旗助威。朱瞻基能清楚地看到这件事是挖皇权的根基,但是朱高炽就不一定能看的清楚。

    他对张辅推崇之至,可谓是他的老粉丝。只要这件事推动起来,可以减轻朝廷的耗费,又能把安南整个纳入朝廷的统治,朱高炽一定不会落于人后。

    虽然这件事有些不地道,朱瞻基这完全是坑爹。

    但是这件事对朱高炽的伤害并没有那么大,因为他本身就已经被朱棣给放弃了啊!

    看着两女有些紧张的表情,朱瞻基笑着宽慰说道:“这件事不用担心,让梁章在文臣里把这件事给宣传起来,我再让锦衣卫敲敲边鼓,最后时刻我再亲自上阵,大事可期。”

    昭懿贵妃和敬妃都轻轻矮了一下身子,说道:“此事还要多多仪仗殿下,若是能成,我们定以殿下马首是瞻。”

    跟她们分开,朱瞻基回到兴庆宫。在兴庆宫里,依旧可以听到奉天殿那里传来的鼓乐之声。

    “让金阔来见我……”

    李亮迟疑了一下说道:“殿下,金太监奉你的旨意,在农庄兴修作坊呢!要不要派人去叫他回来?”

    朱瞻基看了看四周,越发觉得人才的匮乏。“你去一趟司礼监,让王彦给我派一百个懂商业的内侍过来。人手暂时算我借用,俸禄由我单独发放。”

    司礼监是宫内目前最大的內监,不仅管着內监,内库,还管着全国各地的海关和内库的生意,调一百个懂商业的内侍,并不是很大的压力。

    现在他的所有事情都只能通过内侍来管理,但是宫中内侍自有定例,他就是多要一些人,也不能超出太多。

    但是现在光是研究院的建设,工业区的建设,还要盯着海军的筹备,他手头上这三百多个内侍各个都有指派。

    现在兴庆宫就只剩一些不当用的小太监和宫女,只能向外借人了。

    暂时只能这样应付,等他大婚了,伺候的内侍又会增加许多,到时候人手会充裕一点。

    至于武将,他倒是能调用一批但是让他们打仗可以,让他们管商业,那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想要真正扩大势力,还是要向文官系统下手,可惜的是,暂时他还不能伸手……

    (昭懿贵妃是死后封号,现在这样写,只是为了标明这个人。至于敬妃实际上是朱高炽登基的时候才娶的,十个月之后他就死了。考据党不必太当真。)

    

第一零六章 水泥() 
马致德一家在正月抵达京师,旋即在下马桥农庄北侧,也就是在钟山山脚下,选出了一处适合建窑的地方。

    但是礼部官员认为窑洞距离皇室陵寝太近,有损风水,所以不允许在山脚下动土。

    朱瞻基也觉得自己疏忽了这一点,不管怎么说,他首先要做的维护皇室的威严,所以让马致德重新选址。

    马致德在内侍的带领下,又重新看了几个地方,最后在方山脚下重新挑选了一处适合建窑的地方。

    这里位于秦淮河的上游,虽然距离京城有点远,但是却交通便利,划船就能直达皇宫。

    朱瞻基在二月的时候,也亲自来看了一眼。发觉这里实在比钟山更为合适,因为这里还有一片不大的石英矿。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石头成分复杂,不仅有大片的石灰岩,更有硅酸钙成分的泥灰岩。

    烧制水泥,特别是最初级的硅酸盐水泥,这种石头的需求很大。而且这里远离京城,也不至于在附近造成太大的污染。

    在建窑之初,朱瞻基就给了马迪一个任务,要求他用这种泥灰岩烧制成粉,然后与石灰岩烧制成粉,组成一种新的凝结粉末。

    马迪现在对朱瞻基崇拜之极,虽然朱瞻基并没有教他太多的学问,但是朱瞻基纵使能提出一些让他从来没有想过,却引人深思的问题。

    比如他们生活在一个球上,但是头朝下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会掉下去?为什么会有潮涨潮落?天为什么会下雨,刮风,打雷?

    马迪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是太孙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他却一个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也勾起了他内心的强烈疑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搞清楚这些事,他的人生意义仿佛都是为了这些。

    而在幼军这个封闭又宽松的环境里,他一边接受着严格的教育,一边又能为所欲为地跟着伯父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

    在这个环境里,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生活的无比充实。

    他对朱瞻基的命令执行不误,而马致德就更没有半点质疑了。

    如果一开始他还有些担心,但是现在太孙殿下已经明言要娶了自己的女儿,他就宁愿为太孙抛头颅洒热血。

    不提成为贵戚之后的名望了,有了这个身份,他们马家最少要兴旺三代以上。

    这个时候,不管朱瞻基要他做什么,他都会用心来做。

    二月底,在工匠们夜以继日的开工下,八座窑洞一并排地兴建于方山北麓。

    这八座窑洞形状功能各有不同,只有两座是为了烧制琉璃的,其他的窑洞,将会分别烧制青砖,炼焦,烧瓷,还有一座是按照朱瞻基的指示建造成的竖窑。

    这种竖窑跟炼铁的窑差不多,有一条专门的通风管道,可以向里面通过水排鼓风。

    据说这是太孙在古书看到的烧制钒土的窑,用耐火土建好窑洞之后,能将火温升高到可以炼铁的程度。

    用这种高温,任何石头都能烧成粉末。

    即便有人不以为然,但是这是太孙的命令,所以所有人还是按照工部建窑的严格要求,修建了这样一座窑洞。

    在现代,有了先进的工业设备,有了回转窑,烧制水泥非常简单了。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碎石机,只能靠人力粉碎。所以两磨一烧的水泥制造程序,必须要多加上一道烧制的程序,才能节省更多的人力。

    二月底窑洞建成,但是还要等阴干和烘干,加上春季多雨,所以一直到三月初十,这座石窑才算能进行第一次的试验。

    一窑被敲的半碎的石头足有数万斤,在被高温烘烤一天以后,就变得脆了许多。

    这个时候,窑洞熄火,这些石头又被运了出来,用人力和石磨将它们研磨成粉。

    这个时候,再按照朱瞻基拿出来的烧制方略,加入少量黏土和石灰粉后,再放进窑洞高温烧制。

    再次出窑,冷却后将这些灰粉再次研磨,这些石粉就变的细腻无比了。

    众人都满怀期待,将这些泥粉里面掺进了一半河沙,然后加入些许碎石,加水搅匀,然后铺在路面上。

    几个砌墙的工匠一块抿子将这些还在软和的泥浆表面抹平,然后就静静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马迪趁着众人不注意,偷偷用手试了一下,可是还没有用力,手指就陷了进去。

    他连忙抽回了手指,心里有些怀疑,这真的可以变回坚硬的石头吗?

    长安大街,海军司令部。大殿内,朱瞻基和刘江会见了跟随张辅一同回京述职的水师将领。

    “殿下,大喜……,殿下,大喜……”

    大殿外传来的声音来自奉御王通,其他人不敢拦他,任由他直接冲进了殿内。刘江他们也都停止了讨论。

    不等朱瞻基说话,李亮就大声斥道:“殿下讨论军务,如此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这话当然不是骂给朱瞻基听的,而是让几位将军知道,朱瞻基的身边人,并不是不懂规矩之人。

    王通打了一圈长揖,才喘着粗气说道:“殿下,方山窑奉旨试制水泥,今日成了!”

    朱瞻基看到他就想到应该是这件事,他的任务就是在方山窑协调工部,民壮,还有幼军之间的关系。如果水泥没有研制成功,他恐怕也不敢就这么回来。

    不过听到他确定了这个消息,仍然觉得很高兴,腾地站起身子,向刘江说道:“都督,今日议题暂且押后,我们先去看看水泥……”

    刘江看了看几位从交趾返回的守备和都指挥使,有些为难的地说:“殿下……这水泥很重要吗?”

    朱瞻基登时清醒了过来,笑着向那几位将军长揖了一圈说道:“获知此国之重器研制成功,孤有些失态了,请诸位恕罪。”

    “岂敢,岂敢……”几位指挥使和守备连忙回礼。

    开玩笑,太孙这些说只是谦逊,要是谁敢当真,那才是笑话。

    刘江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也有了一丝好奇,问道:“不知这水泥是何物,竟能被殿下称为国之重器!”

    跟朱瞻基已经接触了一个多月,刘江也知道朱瞻基这个人年纪虽然小,但是老成持重,能被他称为国之重器,就绝对不是一般事物。

    朱瞻基笑道:“有了此物,天堑可变通途,大明万里将能连成一片。天下再无水患之忧,边城再无被破之忧,民众房屋将百年不损。”

    一帮人听的目瞪口呆,虽然不曾明说,但是表情都是觉得朱瞻基在吹牛。天下怎么会有如此器物,若真是如此,被称作国之重器可一点也不夸张。

    今日觐见的一众将领之中,职位最低的是一位叫黄渊黄潜九的千户。

    大明官职非常混乱,特别是水师,因为大明的舰队并无对手,也就从来没有形成过有效的指挥体系,许多官职都与陆军一样,但是带军性质完全不同。

    黄渊乃是当今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黄福的大公子,今年不过二十五岁,是永乐九年的举人,却弃笔从戎。

    他于永乐十年前往交趾探亲,说服了自己的父亲,入了新安江水师,从一名把总干到了如今的千户职位。

    对黄福这个人,朱瞻基是很佩服的,大明像这样的能用心干实事的大臣真的不多。所以对这位黄大公子也另眼相看,不以他的职位最低就有所轻待,还很客气。

    黄渊比朱瞻基大不了几岁,对这位老成持重的太孙也十分亲近,这个时候大着胆子说道:“殿下此言让我等都好奇无比,望殿下能允我等相随,途中也可将今日之事做一了结。”

    朱瞻基点了点头,跟李亮说道:“让都知监派船,我等一起前往方山窑。”

    自长安桥登上一艘明轮船,前后还各有两艘平板的护卫船。朱瞻基登船之后,当仁不让地坐在了大厅的主位上,众人纷纷依官职落座,这才又继续着开始的话题。

    海军初建,各地的水师将从五军都督府和地方政府的管制下剥离。这些改革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来调整,否则只会越改越坏。

    他们这几位来自交趾的水师将领,就是应海军的改革,与刘江就现实情形进行分析,然后再做适当调整。

    除了管辖权这个权力必须强制统一,水师的调兵权仍然隶属于兵部。

    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是要根据现实问题来讨论解决的。

    比如军费来源,后勤补给,比如训练,比如舰队编组,这些没有各水师的配合,根本不可能实行起来。

    有些条款需要强硬,但是有些改变也必须尊重各部要求,甚至包括地方政府的意见。

    交趾的情况还属于比较好处理的,因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还没有成立几年,承担的军费也不多,除了粮食和船只的维护,大部分后勤都还是由广东七卫和福建水师负担。

    朱瞻基是要扩大交趾的水师实力的,交趾的水师当然是举手欢迎,所以,双方扯皮的事少了许多,谈的最多的事情还是交趾的局势,为海军新的驻地选址,以及交趾能够承担的最大负担。

    (这些过渡章节不能不写,否则没有前因后果,没有运筹帷幄,就变成小白文了。我也尽快加快进度,再有几章,就写过这些情节。)

    

第一零七章 改进() 
看着这一段大约三十米长,五米宽的水泥路,朱瞻基忍不住快步走了过去,然后用脚在上面跺了

    他不是新奇,而只是想要回味一下曾经的感觉。

    跨越时空六百年,这种混凝土道路的出现,似乎一下子就把六百年的时空给拉近了。

    虽然只是三十米长的道路,但是因为配置石灰的水泥比例不同,所以三种比例各倒了十米的路面,以便做个比较。

    在朱瞻基到来之前,工匠们已经仔细比较了三种不同比例的路面的不同,还用十几斤的铁锤,在路面上进行了重击试验。

    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孔诚等朱瞻基的新鲜劲过了,才笑着凑了过来。“殿下,我们仔细比较了三种配方凝结效果的不同,却没有发现有多大差异,此物凝结以后,坚比硬石,还更有韧性,巨石性脆,重击会裂,但是水泥只是出现小坑,不会大块脱落。”

    朱瞻基俯身从路边砸碎的混凝土里面捻起了一块,用手使劲搓,捏,掰了好一会儿,最后又把碎末在手指之间碾压。

    水泥的粘结程度除了取决于配方,也取决于碾磨的粉末颗粒大小。粉末越细,粘结度就越高。

    如今的水泥在其他人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但是朱瞻基还不算满意,因为这些水泥能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

    他交待说道:“既然不能分清三种配方的差距,那就扩大配料比例,一种石灰,粘土加更多,一种石灰,粘土加更少,这样就容易能分辨效果了。然后选择出最佳的比例效果,记录下来。”

    孔诚看了看其他人,问道:“殿下,这水泥除了修路,难道还有其他作用?”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不同比例的水泥,当然可以有不同的作用。用水泥掺沙,就能建房,还能粉刷内外墙,更快凝结的水泥,还能在水中建桥,修补河堤……”

    他抬头看了看窑侧面的一片空地,说道:“你们在那里找一片空地,我要你们用水泥建造不同的房子。找出配比沙子不同比例后的坚固度,凝结速度。”

    “是!”

    朱瞻基又扭头向站在一边的羽林右卫的指挥佥事毛仲说道:“毛指挥,此处加紧巡防,内外隔离,确保水泥的配方不会泄露出去。”

    毛仲抱拳应是,朱瞻基这才又跟孔诚说道:“水泥配方事关重大,所有接触的工匠都要分别甄别,确保整套技术只有少许人知道。你作为此处主官,也要拿出一套技术防泄漏方略,然后呈交于我。”

    孔诚不敢马虎,也为能在太孙面前出风头而激动,连忙应道:“此乃臣分内之事,不敢疏忽。”

    再望向王通,他又交代说道:“今后几日你要多照顾一下这里的工匠,配合各部工作,解决后勤服务。待水泥技术全部整理出来,我为你记上一功。”

    王通面带喜色地说道:“为殿下效劳是奴婢份内事,不敢居功。”

    在朱瞻基的心中,水泥绝对是大明最重要和最需要的东西,水泥的重要性甚至还要高于机床,高于炼钢。

    因为水泥的应用实在太广泛了,而且坚固的道路,坚固的房子,坚固的河堤,带给大明的改变也更大。

    这一点,刘江他们也看了出来。

    当看到这一段混凝土道路的时候,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不顾自己老态龙钟,硬是抢了一把铁锤,在地面上敲打着。

    然后就坐在坚硬的路面上,抚摸着有些粗糙的路面,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到朱瞻基忙完了事务,向他走了过来,他才一骨碌就从地上爬了起来,激动地说道:“殿下所言无误,此物的确当得国之重器!”

    朱瞻基笑道:“都督都看出了什么?”

    “用此物建房,将不惧倒塌,建设城墙,稳于泰山,修建道路,将不惧雨水之祸,修建河堤,也不惧垮塌之险。以往行军,遇到雨天就寸步难行,可是此路面水溶不进,辎重也就不受泥地拖累,影响行军。若我大明境内都能修成这种路面,万里行军也再不惧。”

    听了刘江的话,孔诚笑着说道:“都督所言极是,且用水泥修路,比夯平土路更加省事,只要有水泥,河沙,加上水,铺平路面,两日即可凝结,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朱瞻基却摇了摇头说道:“此言差矣,人力弱小,此时尚无发觉,但依孤看,水泥并不是万能。若路基不实,水泥铺就也如无根之萍,不可持久。所以,夯实路基,这一套程序绝不能少。”

    朱瞻基的话孔诚当然不敢反驳,又笑着吹捧道:“还是殿下高瞻远瞩,考虑周全。臣定当尽力而为,试验出最佳方略。”

    朱瞻基笑道:“等你成功之日,速速报于孤,孤也带皇祖父来嘉奖尔等。”

    这一下,众人都站不住了,不管是围在路边的,还是站在坚硬路面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