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地区,都需要从头摸索。
而测绘海外的地形图,才是朱瞻基更重视的。
所以乙字连这些人,他将会在去东瀛的时候全部带上,首先将测绘出东瀛的全部地形图。
至于以后,也会将他们全部派驻到海外去。南亚的各国,各个海岛,包括澳洲在内,以后需要的将会是上万名这样的专业测绘人员。
目前大明儒学之外的显学学习氛围最浓的就是他的幼军,他们只要会识字就够了,不学四书五经,学习的都是将在生活中,战争中能实际用的上的知识。
让十五岁的马迪教导幼军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朱瞻基为幼军制定的课程,让他接受新式教育,从思想上来改变他。
马迪显然还不清楚朱瞻基的目的,为能受到朱瞻基的重视而高兴。而这个仓库里面的一切,也让他非常有兴趣。
当他知道自己的叔叔以后将会在这里工作,帮助朱瞻基制作各种模型,他也恳请说道:“殿下,小民自幼随父做工,也精通奇技淫巧,望殿下能允许小民随伯父为殿下效力。”
朱瞻基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而是问道:“你也真的跟那些腐儒一样认为,这些都是奇技淫巧吗?”
马迪不敢说话了,他看了看自己的伯父,自己的伯父也愣住了,周南硬着头皮说道:“古书都言此为奇技淫巧,所以小民也才如此说。”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的请求孤允了,这个问题,你好好考虑考虑,待以后孤再问你。”
中午,朱瞻基检阅了乙字连的训练。一帮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原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但是甲字连的两百人如今都获得了一个很好的结果,一个个从小兵变成了军队的中层干部,享尽荣耀。
他们的事例也激励了这一帮年轻人,只要好好训练,以后就不愁没有一个好出身,让他们这些孤儿,无一不想在朱瞻基面前好好表现一把。
而他们接受的特种作战训练技巧,地形测绘技术,包括使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六分仪,进行测角定位,让初次见识到这种新技术的马迪兴奋不已。
他出身匠人世家,对所有的新技术都充满兴趣,又善于思考,所以才能想到通过三棱镜来增加望远镜的效果。
六分仪这种简单的装置,却包括了光学,物理,数学,天文方面的学术综合。
他跟那些幼军的成员不一样,那些只是知其然,而他,却是想要知其所以然。
他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
朱瞻基的好心情在接到一份来自锦衣卫的情报后,被破坏了。
十月初六,也就是大军刚回返应天府的这一天,朝鲜东南沿海又遭遇了倭寇上岸劫掠,而十月十五,他从东瀛返回宁波的船队也遇到了海盗的船只,虽然对方并没有敢对他的船下手,但是海盗的重新出现让他也对目前的大明海疆安全有了新的担忧。
这些海盗如今一路南行,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地方上岸,而这批蝗虫的战斗力相当于这个时代的特种兵。
沿海的卫所军却又相当于这个时代的民兵,所以,想要依靠民兵来对付神出鬼没的特种兵,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他看向送信过来的锦衣卫千总曹旭:“指挥使大人如今在何处?”
“大人接到情报就已经进宫,让卑职前来给殿下送信。”
检阅已经基本结束,朱瞻基跟陈礼说道:“幼军训练结果让孤还是满意的,今日杀两头猪,晚上给士兵加餐。今日各个单项的前三名,各赏银二两,其余士兵一人五百钱。”
众将士闻言雀跃不已,整齐下拜,拜谢朱瞻基。
安排好了农庄的事务,朱瞻基才带着马家叔侄一起回城。在东华门分开后,朱瞻基有些迫不及待地返回了皇宫。
他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对东瀛下手,想要寻找一个对东瀛下手的机会。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就要对东瀛下手,不要说文武大臣,就是朱棣也不会同意。
而现在不用他特意去创造,机会就来了。
只要能说服朱棣,他就能借着这个机会,展开对东瀛的行动了。
而朱棣不难说服。虽然东瀛是不征之国,但是只要有一块遮羞布,朱棣也会毫不犹豫地动手。
因为在地球仪上,朱瞻基标注的那个银山,可是让他心动不已。
在他们北征的时候,锦衣卫的探子就已经在出云国那里找到了那座银山,虽然还不确定储量有没有“麦哲伦”说的那么大,但是足以让朱棣心动了。
有了那座银山,大明以后就再也不会缺银子了。
皇宫南部是锦衣卫和內监共同巡视,朱瞻基一进宫门,就问值守的大汉将军王礼:“指挥使出宫了吗?”
“禀殿下,指挥使大人在武英殿,尚未出宫。”
朱棣的行踪,除了贴身太监,任何人不能窥探,也不能刻意去问。但是纪纲既然入了宫,还没有出去的话,问他的行踪就可以了。
大发了两个师父回去,朱瞻基带着李亮他们沿着皇宫小河边的林荫道来到了武英殿,却发现这里依旧有不少文武大臣。
这个时候,朱瞻基身为太孙也不能进去,只能按捺住自己的心思,先返回了兴庆宫。
不过走的时候,他把李亮留了下来,只有他,才有资格跟朱棣说话。
“金大伴,给我把东瀛的情报全部搬出来,孤要认真看一遍。”
不一会儿,金阔就带着八个小太监,抬出了四箱资料。“殿下,关于东瀛的情报全在这里,一箱是锦衣卫汇报上来的,另外三箱是內监过去跟东瀛贸易期间搜集的信息。”
“多安排几个人,把关于出云国,室町幕府和倭寇的情报找出来。”
(今日进山,明日更新可能会延误,先跟大家请一下假,待在山里安顿好了,老妖专心码字。)
第七十七章 问言()
在大明开国之初,东方的邻居也正陷入激烈的纷争之中。南北朝的战争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衰退,无数人流离失所,不得不成为明朝海盗的雇佣军,转过来在大明沿海烧杀抢掠。
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在洪武后期,因为流离到东海的张士诚集团覆灭,加上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终于结束了南北战争,所以大明的海盗,包括倭寇几乎绝迹。
足利义满此人也算是个能人,狠人,被视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他同时痴迷大明文化,除了主宅采用大明风格。同时搜求大明珍宝、商品、书画。
他还广集汉学造诣深厚学者及画家,为其从事文学研究、出版事业提供优良条件,从而形成中国风格明显的北山文化。
除了文化方面,他在经济方面除繁荣本国商品经济外,努力发展明日贸易。
建文三年,遣使祖阿与肥富赴明,在国书中奉明正朔,称臣纳贡,建立明日贸易关系。
永乐元年,朱棣称帝。明日贸易关系进一步扩大,形成十年一贡的进贡贸易,又称勘合贸易的明日官方贸易关系。
在大明主动敞开国门,允许东瀛有条件的进行贸易的时候,足利义满开始负责对东瀛国内那些倭寇的清剿。
东瀛的倭寇没有生存的土壤,加上大明海军势力的扩张,这已经有十几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倭寇了。
但是,永乐六年,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庶子足利义持继承了将军一职。因为足利义满更偏爱小儿子,他跟父亲势力割裂,笼络的全是在倭寇中占到便宜的一帮人,成为了一个对大明有着偏见的领导者。
他主动中断了勘合贸易,并且停止了足利义满时期,主动打击倭寇的行动。
东瀛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再一次出现。
不过他们畏惧大明舰队的威力,基本都只是将朝鲜当做抢劫目标。而这次他们向南进发,应该是知道郑和的舰队不在,所以才会想来看看有没有机会占点便宜。
以朱瞻基的想法,他肯定是想集中大明的海军势力,对整个倭寇势力集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目前倭寇只是出于死灰复燃的时期,各个团伙的势力都很小。许多倭寇连一艘大船都没有,只能靠小舢板抢劫。在这个时期掐断他们发展的势头,他们就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
他们也要比草原势力容易清除的多,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双方的天时地利都是一个层次,关键就是看谁的力量更强。
但是,海军出动,比陆军更耗军粮,一个船队,也可能几个月找不到敌人,而倭寇的力量分散,想要一举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朱瞻基虽然知道这种清剿是必须的,但是大臣们不知道,如果消耗了太多的钱粮却抓不到敌人,任何将领都不敢担这个责任。
所以,这个决定只能朱棣来做。
大明现在不缺船,不缺海军,不缺军费,以朱棣的脾气,知道有倭寇想要来大明占便宜,绝对轻易息战。
“太孙殿下,皇上驾到。”
朱瞻基抬起头来,只见朱棣已经龙行虎步,进入了门中。
见他的身后还跟着好几个文武大臣,朱瞻基不敢怠慢,站起身来,绕出了案后,躬身行礼。“孙瞻基见过皇祖父。”
朱棣的心情显然很好,并没有受到倭寇的影响。“免礼,基儿求见有何事?”
朱瞻基的视线在他身后扫了一圈,除了纪纲,王彦他们,还有兵部尚书方宾,通政使姚振邦等人。
李亮在他们的身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朱瞻基就明白了过来。他已经把事情跟朱棣说了,朱棣也知道他的心意,现在还这样问,只是为了用他的嘴,把这件事说开。
所以,朱瞻基一边请朱棣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安排其他人就坐,心里也打好了腹稿。
等朱棣坐好,他站在他面前的文案左侧说道:“孙儿闻听朝鲜又遭倭寇袭掠,并且倭寇还有向大明海域进发的迹象,故此在此查阅倭寇资料,希望能从根源上解决倭寇问题。”
朱棣笑问:“何为根源?”
“根基,起源。”朱瞻基胸有成竹地说道:“倭寇的根基在东瀛,起源于东瀛,所以想要解决倭寇问题,仅靠在大明防御,是解决不了倭寇问题的。我们必须溯根求源,找到倭寇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基儿有何所得?”
“孙儿以为,倭寇的出现,有三个根本原因,想要解决倭寇问题,就必须解决这三个根本。”
朱棣这次没有开口,朱瞻基看了一下他的表情,眼睛从其他人脸上掠了一圈,继续说道:“其一,倭寇是从一百年前的蒙元时代开始出现,孙儿注意到,当时东瀛施行海禁政策。但日本商人锐意搜求中国货物,违禁前往元朝的浙江、福建一带经商。元朝政府则通过庆元、泉州市舶司收税来接待东瀛商人。这些商人多是流劫日本西部沿海的武装商人。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窥视商船劫掠之,并勾引本夷为犯中国。日本商人在中国不满所欲,卒蟠劫而去。故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寇盗边睡。”
“其二,源自于东瀛百年混乱的社会局势。百年来,东瀛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独立发展,但尚不发达。日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如丝、布、锅、针及药材等都靠中国供给。当中国货物缺乏时,价格就会大涨。如丝每百斤在大明值银五、六两,而在日本其价格是在中国的十倍。”
“自东瀛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的一些南朝封建主、武士、商人和浪人因贸易暴利,就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当正当的生意受阻,他们就只能依靠抢掠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此乃根源之二。”
“其三……”朱瞻基又看了看朱棣的脸色,硬着头皮说道:“根源其三源于大明严厉的海禁政策,东瀛生活贫苦,需要大明货物,可大明严禁东瀛人士来大明易货贸易,在正当渠道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只能依靠劫掠来获取货物。”
大明的海禁政策是从朱元璋时代就开始的,朱棣上台以后,仍然执行了这个政策。不过,依附皇室的內监成为了皇室的代理人,操控了大明的勘合贸易以及出口贸易。
为了垄断此项暴利,朱棣在某种程度实际上已经打破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但是对民间的限制依旧严厉无比,大笔的利润被赚进了内库。
虽然朱瞻基因此也赚取了数百万两白银,成为既得利益者。但是他的眼光当然不会局限于此。一家赚的钱再多,也不如放开管制后所有人共同赚钱多。
在如今的皇权时代,皇家不应该成为垄断者,而应该成为管理者。当所有人都能因此赚钱,不仅活跃了经济,光是收税一项,就能远远超过如今的皇家的垄断利润。
但是,放开海禁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麻烦,管理也是需要耐心学习引导的。这与封建时代的管理制度是相悖的,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也是相悖的。
听了朱瞻基的分析,朱棣笑了笑,看向了几位近臣问道:“诸卿以为如何?”
纪纲还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话,他现在已经算是朱瞻基的人。所以知道自己的这个小主不喜夸夸其谈,只重视结论,结果,贸然拍马屁只会适得其反。
兵部尚书方宾却已经率先回禀道:“陛下,臣以为太孙所言极是,倭寇源自东瀛,解决东瀛问题,才能解决倭寇的根本。”
方宾,浙江钱塘县人,此人性格警敏,能揣上意,所以颇得朱棣宠信。
朱瞻基对他不太了解,所有的了解也是在这个时代得到的。
朱棣闻言笑道:“小儿之言,不可当真。东瀛乃是先行父皇亲自确定的不征之国,怎可轻于言兵?”
纪纲是知道朱瞻基的想法的,虽然还没有与朱瞻基详谈,但是也知道此次倭寇出现,其实刚好契合了朱瞻基的计划。
所以他俯身说道:“陛下,臣以为,殿下既然有此分析,想必也不仅仅只有起兵一计。东瀛乃不征之国,但是也不仅仅只有起兵,才能解决倭寇问题。”
他将话题轻易又交到了朱瞻基的手中,虽然看似推脱责任,其实这才是真正符和朱瞻基想法的。
朱棣闻言却笑道:“他才多大年纪,此乃国家大事,不可断于他一小儿之手。”不过,他又看向朱瞻基,话锋一转说道:“既然你对倭寇的情况也有一些了解,那就说说自己有什么想法吧!”
来到这个时代十几年了,朱瞻基仍然有些不习惯这个时代的人的说话方式。
就像这个时候,哪怕朱棣再喜欢朱瞻基,也会欲扬先抑,故意自贬一番,谦虚一番,才会假装故意给你一个机会表现一番。
虽然这个时候即使朱瞻基说错了话也没关系,但是就不能有事说事,有话说话吗?
(今天第一更,我今天争取三更。)
第七十八章 海军司令()
但是朱瞻基也知道,政治与商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包容和精确。
作为一个商业领袖,需要的是明确精准的定位,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树立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将企业发展的更好。
但是,一个国家,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选择,就等于放弃了另外一条路,而这种选择,是非错对都不是短期就能发现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包容,兼容并济。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婉转,更讲究方法的策略,将所有不同的策略兼容在一起。
政治就是平衡和妥协,这一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
他自认自己的性格比较急躁,做不到刘邦和李世民那样容忍。但是,他自认可以做到跟朱元璋和朱棣一样,利用自己的强权来达到目的。
听到朱棣这样说,他想了一下说道:“孙儿以为,目前室町幕府的局势叵测,后小松天皇虽然禅位于称光天皇,但是称光天皇并未掌权。而室町幕府足利义持与足利义满一系的老臣,包括弟弟足利义嗣关系不睦,足利义持选择了将将军府从北山所转移到了三条房门邸。在这复杂的相对关系中,我大明可以在他们之间进行多方运作,让局势向利于大明的方向发展。”
“当控制住了东瀛的上层关系后,才能有条不紊地在东瀛推行利于我大明的政策,足利义持与足利义满的势力斗争,我们必须要控制住,不能任由足利义持现在推行的不利于大明政策继续发挥作用。”
这个时代的大明是世界名副其实的头号强国和世界中心,所有的境外国家都被认为是穷山恶水,蛮夷之地。
哪怕是大明的高级官员,他们对大明之外的国家了解也不多,更不屑了解。
方宾就闻言笑道:“太孙殿下,此番费力不讨好之举,真的有用吗?以臣看来,倭寇不过疥彙鳎掖竺鹘⒍铀蚺遥敝苷攀砍系暮>急晃掖竺魉穑钦庑┤烁遣蛔阄濉!
朱瞻基笑问:“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使我大明四海靖平。”
“那如果我们可以不用战争就解决这件事,为何非要出动大军呢?战争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方宾虽然身为兵部尚书,大权在握,但是哪怕他不认可朱瞻基的意见,也不会跟朱瞻基争辩。
所以,他听到朱瞻基这样说,知道朱瞻基已经有了计较,立即就转变了立场说道:“殿下此乃仁政,吾不及也。”
狗屁的仁政,打仗虽然更凶恶,但是伤及不到倭寇的根本。可是朱瞻基这样说,是直接挖东瀛的根基,比派出大军围剿的用心还要险恶的多了。
所以,谁也没有把方宾的话当真。
朱棣听了朱瞻基的话,沉吟了一会儿问道:“基儿此举乃是老成谋国之举,但是对如今南来的倭寇却没有提及……”
朱瞻基应道:“此乃时政,非未亲政的孙儿可置喙的。”
朱棣笑道:“我既已允你组建海军,为我大明开疆拓土,自然也是允你参议军中事务。清剿海盗,需要沿海各卫所协同作战,基儿也可熟悉军情,为我大明海疆安靖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