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有些尴尬起来,因为大明的好东西太多,他这次带过来的资金早已经用完,还问张瀚借了六万银币。现在,他根本没有资金了。
“我的朋友,现在我需要你的帮助,不知道你那里还能调用多少资金,等回了法兰西,我都会加三成的利息还给你。”
张瀚犹豫了一下,说道:“我尽力吧,你要知道,在我的家族,我能调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
他们回到了梁国公府,让张瀚意外的是,当他找到张海,想要再调用一批银子。这一次,张海没有像上次那样啰嗦了半天,只是叹了口气,问道:“你们要多少银子?”
如此顺利就解决了资金问题,让路易十一喜出望外。
第二天,他就托张瀚联络了大明国防部,试探性地提出了想要购买火枪的请求。
国防部的几位官员虽然没有直接答应他,说要向上层申请,但是从他们的态度也能感受到,他们并不介意将燧发枪出售给法兰西。
几天之后,回复就下来了。大明愿意以每支燧发枪五枚银币的价格,出售一批燧发枪,并且每支火枪,还配备一斤火药。
而且,大明还很体贴法兰西的运输能力,愿意在勒阿弗尔与法国进行交易。
届时,法兰西不管是用金银,还是用其他矿产作为结算物,大明都可以接受。
这让路易十一喜出望外,这一下不用跟张瀚借钱,就能有钱支付货款了。
但是张瀚明白了过来,这些火枪,应该是直布罗陀海军和克里特岛提督府淘汰下来的火枪。
想要把这些火枪运回大明,还要耗费精力,现在直接在那边就地处理给法国,还能大赚一笔。
虽然不懂经济,但是张瀚也知道大明因为集约式的制造,一支火枪的造价不会高于三枚银币。现在一支旧枪都能卖五枚银币的价格,还省了一笔运费,如何不划算。
不过,他终究记得自己是哪一方的人,没有把底细透露给路易十一。
对他来说,路易十一只是他利用的工具,对这个狡诈的国王,他可没有半点友情。
他的爱,只会给那些无依无靠的穷人们,他们才值得同情和怜悯。
不仅路易十一,每个国家的代表,这次来到大明,基本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大明要开始对欧洲施加文化影响力,这种影响不能采用强制手段,想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然要给他们一些甜头。
像匈牙利,这个欧洲的农业大国想要拖拉机,大明就卖他们一批可以耕地的拖拉机,收割机,同时保证向他们提供汽油和柴油。
挪威面临瑞典的威胁,大明在中间调和,让瑞典承诺了不会入侵挪威。
而瑞典这边,大明将会向他们提供勘探支持,在他们国内进行铁矿勘探。
英国这边,大明也愿意向他们转让转炉炼钢技术,当然,高昂的授权费是少不了的。
其他各国,各有诉求,大明都是尽量满足,尽量让他们都开开心心回去。
随同欧洲代表团一同返回欧洲的是解云,他虽然官职不高,但是身为大明皇帝宠臣,加上思想开明,很受欧洲各国代表的重视。
众人皆以为解云这次前往欧洲,是为了宣扬儒家文化,但是只有少数几个人才知道,他这次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考察西洲情况。
正统元年大明封建,当初的南洲有十六个王爷。西洲因为环境恶劣,加上要打仗,就只安排了两个王爷过去。
这也造成了晋王府和汉王府一直是亲王府中势力最大的。
晋王府在非洲的南端,占据的地盘相当于后世的南非一带。
而汉王府占据的是非洲赤道以南,也就是刚果热带雨林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但是随着这些年的汉王府的迅速扩张,如今的汉王府早已经将势力扩张到大半个非洲。
除了大明的铁杆小弟马穆鲁克王朝他没有去动,非洲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现在都以汉王府为尊。
不仅如此,他们还一直攻占到了后世的安哥拉,并且因为奴隶贸易,屡屡与晋王府之间产生矛盾。
以前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还保持着克制,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还发生过小规模的战斗。
当然,这两家都将这些矛盾掩盖了下来,但是大明的通政司不是吃干饭的,已经掌握了不少证据。
朱瞻基从这种变化也能够看出两家现在的野心逐渐变大,他们在西洲待的时间太长了,已经有了别的心思。
他们虽然对朝廷依旧忠心耿耿,但这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技术贸易,全部要依靠朝廷。
更主要的是,如今的朱瞻基还活着,他们两家都不敢有半点异心。
如果朱瞻基要是死了呢?
对这种变化,朱瞻基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他这个时候,也没有借口对付这两家王府,毕竟他们依旧非常听话。
而且,这些年,他们为大明贡献了超过五十万的健壮阉割黑人,这些人为大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是有功于大明的。
另一方面,他们在非洲积极拓展,进行大规模的垦荒,让原本许多不适应居住的地区,变成了良田。
原本的非洲中部,瘴气肆虐,但是现在,大部分聚居点已经没有了瘴气,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朱瞻基想要对付他们两家,或者说打压他们,就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解云这次去欧洲,就会前往欧洲,更加直观地了解情况,以便朱瞻基做出决断。
对解云,朱瞻基是非常放心的。
在思想上,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是坚定的大一统思想主义者,对任何强藩都有戒心。
在为人上,解云自小在南洋,南洲生活多年,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思维,任何人都很难在他面前隐藏自己。
破局的关键其实就在朱瞻基的手里,这些年,除了曹国公李家等少数几家勋贵被分封西洲,大部分勋贵都是分封到了南洲和南洋。
这几十年,大明又积累了不少勋贵,完全可以再分封一批到西洲去。
但是,在此之前,朱瞻基还是想更清楚地了解一下汉王府与晋王府的态度。
不管他们听话还是不听话,朱瞻基都必须会做到一举定江山。
他们如果敢不听话,朱瞻基肯定会直接削掉他们这两个势力过大的强藩。
如果乖乖听话,朱瞻基也会分封一批勋贵前往西洲,削弱他们的控制权。
如今的西洲可不是后世贫瘠的非洲,赤道以南的黑人几乎没剿灭一空,那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可要比南洲富裕多了。
晋王府和汉王府占据了那么一大片地方,早就惹得其他宗室羡慕嫉妒恨了。
所以,朱瞻基只需要在幕后轻轻推动一番,自然有人会争着出头。
出航之日,解云一大早就已经起床,安慰了妻子之后,他先带着两个要陪他一起前往欧洲的儿子到祠堂拜了祖先,然后来到主屋拜别父亲解祯期。
解祯期比朱瞻基还要大几岁,今年已经七十了。曾经的貌比潘安的状元郎,如今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头子。
不过他这些年保养的还不错,身体还算硬朗,要不然,解云也不会兴高采烈前往非洲。
打发了两个孙子出去,解祯期看着面前已经成熟起来的儿子,沉吟了半晌才说道:“永乐二十年,为父金榜摘下状元,当时的陛下还是太孙殿下,他说我优柔少断。我心中不服,以状元之名要求外放。
可是后来为官了,才知道自己以前是真的没有沉淀下来。这几十年,朝廷变化日新月异,为父为官一直战战兢兢,生怕应了陛下之言。
你与我不同,自小在南洋,南洲各地都生活过,见过大明各地百姓生活不同,见识还要长于为父。”
解云却知道,自己在文采方面,是比不上父亲的。
解祯期看着儿子叹道:“这些年为父是挡住你的路了,今日你要远行,为父也送你四个字:履薄临深。”
:。:
第四十一章 黄金城()
解云出生在永乐十九年,今年四十四岁。
他自幼有解祯期这个大才子父亲教导,游历各大洲,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见多识广。
但是,因为有解祯期这个父亲身居要职,他至今仍然只是一个正六品的内阁成员,还没有兼任其他职位。
虽然给皇帝当秘书,哪怕是个六品官员,也没听任何人敢小觑,但是毕竟在大明官员序列里面,依旧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
以他的才华,这么低的职位是有些亏待了他。
但是,解祯期身为前总理,现任的议长。作为他的长子,解云不可能在父亲掌管朝政的时候,也能登上高位。
朝廷重臣的忌讳,比外派官员要多。哪怕掌管军权,只要没有在一个地区,双方的权力不会产生叠加效果。
而在朝中,如果父子两人都身居要职,却会造成行政权力的集中,这是朱瞻基一直在避免的。
所以,解云哪怕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却依旧只能屈居一个没有实权的六品内阁。
解祯期现在如此说,已经是拿定了注意,准备告老给儿子腾路了。
解云听到父亲如此说,并没有悻悻然地向父亲劝阻。对于解祯期的告老,父子两人已经做过多次沟通。
他今年已经七十岁,早就到了告老的年龄,只是他身体还好,又一直不服老,才恋栈不肯离职。
“父亲,为何会在儿子即将远行之际说这些话?”
解祯期叹了口气说道:“为父知道你这次前往西洲,将会成为陛下解决西洲问题的开端。这也是陛下给我释放出来的信号,我再看不懂陛下的意思,那才是愚蠢了。
不过,你要清楚,这次的西洲之行,固然是陛下给你立功的机会,你也始终要记得,切不可沾染到西洲的是非。”
解云沉吟了一下,问道:“据说在陛下年幼之时,汉王曾有窥伺大宝之意,父亲可是指这个?”
“你既然心里明白,为父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待你明年归来,就是为父颐养天年之时。”
解祯期不再多说,解云看了老父一眼,却又说道:“父亲,这些年你从总理府到议会,一直与人勾心斗角,却似乎忘记了,当今陛下可不是斤斤计较之辈。且不说老汉王早就驾鹤,仅从陛下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也能看出,汉王府并不曾被陛下记在心里。如今陛下想要对汉王府动手,不是因为汉王府曾有异心,只是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大明稳定的隐患。”
解祯期笑道:“你能看的清楚,老父也就不再多想了。今日你要远行,为父就盼你一帆风顺,早日归国。”
阅江楼码头,十余艘各式战舰和运输舰候在了栈桥边。
这里面有护送解云的战舰,也有运送欧洲代表的游艇,还有四艘,则是大明两家银行派出的代表和运送的银币,铜币。
这次欧洲各国代表来到大明,除了和平协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请大明银行前往欧洲各国开办银行,稳定物价。
欧洲各国从几十年前,就陷入了钱荒。金银币的缺乏就不提了,就连铜币,欧洲各国也缺的厉害。
因为没有货币,许多国家的大型贸易,依旧实行的是以货易货。
但是对民间百姓来说,以货易货却有很大的限制。
大明在克里特岛的贸易中心,一直在源源不断地铸造铜币,因为规模太小,依旧赶不上消耗的速度。
现在,欧洲各国已经正式成为大明的属国,而大明现在也就放开了管制,帮助欧洲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
现在不是几百年后,如果是几百年后,任何国家都不会让其他国家控制本国的金融。
但是现在依旧是现金货币时代,金币,银币,铜币,才是衡量货物价值的标的物,而不是纸币。
纸币时代,我随便印一点钞票,就能换走你任何宝贵的东西。
但是现在不行。
金银铜才是真正的货币,想要任何东西,都必须拿这些资源来换。
但是,朱瞻基不怕,大明也不会怕,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矿产资源,现在都在大明的手里。
金银铜,只有在公认的时候,才能作为交换货币。
这些资源对欧洲来说,是稀缺资源,但是对大明来说,不过是安排几千个人到美洲的矿山开挖,就能满足欧洲的需要了。
而通过这种交换,可以将欧洲人创造的所有生产价值全部换走。
不仅如此,还能将欧洲人困在这种金融困局中。
在他们不能寻找到替代货币的时候,他们就永远只能接受大明的剥削。
这个死胡同,在朱瞻基看来,欧洲人绝对没有脱出困局的机会。
这样的剥削,比大明费心费力,死成千上万人来占领这里,要好的多。
欧洲人现在看不出来这一点,还求着大明去他们那里开办银行,给他们提供交换的货币。
这让朱瞻基觉得非常好笑,几百年以后,他们转过头来再看看这个时期,就会明白,他们主动把脖子套在了大明人掌握的绳索里面。
这一次,大明的两家银行为了抢着去欧洲开办银行,争的不可开交。
就连朱瞻基也压制不住,只能公平起见,让他们一起去,以同等的条件去发展。
两家银行各派了一千五百人,这三千人,将会在欧洲的各大城市开办银行。
从此以后,这个世界的经济,就会完全控制在大明的手中了。
西洲。黄金城。
邺城侯苏南天没亮就已经起床,然后与侯府的卫士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虽然已经年近七旬,但是在气候温暖的黄金城生活了多年,苏南的身体依旧强壮,寻常的三五个年轻人依旧不是他的对手。
晨练完毕,他才回到后院,在妻子莲儿的伺候下洗澡,换衣,然后来到了家族饭堂。
他一生未曾纳妾,与夫人莲儿伉俪情深。莲儿给他生了三子四女,这三子四女开枝散叶,如今第三代有十四个孙子,第四代也有了七八个曾孙。
除了世子一家生活在应天府,其他人只要未曾出仕的,全部生活在侯府。
以为两人教育有方,虽然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依旧家族和睦。
“祖父,孙儿今日要去西北边境巡视,这一去就是三五日不能回来,不能陪祖父接待朝廷使者了。”
苏南放下了饭碗,看着这个五孙子苏良说道:“西北方的恩瓦托族被汉王的护卫故意向南方驱赶,现在他们走投无路,你要谨防他们狗急跳墙。”
“是!孙儿这次带一千士兵,即便略有不及,自保是无虞的。”
莲儿给怀里的一个三岁的曾孙女擦了擦嘴巴,说道:“良儿家秀兰都快要生了,你这个时候还派他巡边?”
苏南摇了摇头说道:“这次朝廷来使中有工部胡侍郎家的二公子,他现在也是工部主事。良儿在应天府的时候,跟他之间有矛盾,我也是故意打发良儿出去避避。”
莲儿不说话了,哄着怀里的曾孙女,苏南又抬头问道:“朝廷来使据说还带来了几十台无线电报机。你们都在应天府待过,可听说过这无线电报机?”
去年刚从应天府回来的十一孙苏原惊道:“无线电报机已经研发出来了吗?这可太好了。”
苏原的父亲苏长兴说道:“你既然知晓,就跟祖父好好分说一番。”
苏原起身说道:“祖父,以前的电报需要有电线才能联络,但是无线电报机却不用电线。只要有短波的接收点,让所有的电报机处于一个频率,就能隔空联络。如果无线电报机真的研发成功,只要在南洋,锡兰,汉王府设立几个中继点,今后我们黄金城跟应天府就能直接对话。”
苏南听的楞了一番,望着自己的妻子笑道:“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都老的看不懂了。”
吃过了早膳,男人们一个个整装待发。准备出门,女人们则收拾起了餐桌。
苏良刚准备出门,却见自己的父亲苏长发来到了自己的小院。他连忙见礼,苏长发摆了摆手说道:“你要出门,我们就边走边说,不耽搁你出门。”
苏良点了点头,连忙收拾好了自己,跟怀孕八月的妻子告别,出了小院。
苏长发见儿子出来,带着他一起出了前院,问道:“你与胡远胜当初的矛盾我也知道一二,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不过你祖父如今年迈,这总督一职如今陛下仍然没有决断,我苏家尚不知能否接任。这个时候,不怕君子,就怕小人作祟,要是让你向胡远胜道歉,你能否做到?”
苏良一愣,内心有些委屈。自己祖父是一任总督,邺城侯,那胡侍郎不过是三品文官,他主动道歉成什么了?
这事要是传出去,还会认为他们邺城侯府怕了一个小小的文官子弟。
苏长发见儿子有些不情愿,叹了口气说道:“这几天你巡边的时候好好想想,就当是为了整个苏家吧。”
苏良想了想说道:“如今封疆这边还算平静,文官系统要仰仗武将勋贵,才能站稳脚跟。但是在中洲,文官因为控制政策制定,与武将勋贵的斗争愈发激烈。
孩儿向胡远胜道歉不难,但是若这件事传出去,我们苏家在勋贵,武将系统的名声可就败光了啊!”
苏长发楞了一下,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了。他呆立了半晌,才说道:“你去吧,我再好好想想。”
苏良出了侯府,来到校场,这里的以前士兵已经准备妥当,一人一马,行囊也都绑在马后。
苏良点卯之后,一声令下,一千健儿就声势雷动地出了军营。
正统六年,晋州城下辖的北方地区,在工部的勘探下,发现了一座超级金矿。
这片南北四百公里长,东西五百公里长的土地,就完全是一座大金矿,震惊了整个大明。
为了保护这座金矿,这里的原始土著被全部驱逐了离开,整个一片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矿区。
不仅矿区内部没有了民众,就连周边地区,上百公里的范围内,也没有了定居点。
正统十年,这座金矿进入了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