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芬奇有些拘谨地坐在了蓝贵妃对面的沙发上,双腿并立,双手放在膝盖上。

    蓝烟看着这个还是一个正太的达芬奇,心里却想着的是,如今达芬奇来了大明,那《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些传世之作,今后怕是见不到了。

    达芬奇,几乎每一个后世的人都知道的名字,即使不知道他的成就,也听说过他的大名。

    现在他就坐在自己的对面,拘谨的像个囚犯,眼神却充满了崇拜。

    虽然已经见过了很多的历史名人,但是这一刻,蓝烟依旧有一种沧海桑田的虚幻感。

    “听说你还会画画?”

    达芬奇点了点头说道:“小民会一点,不过画的不太好。”

    蓝烟差点忍不住笑了起来,达芬奇说自己画的不好,恐怕也没有谁敢说自己画的好了。不过想想他才十四岁,又能理解了。

    “在我们中洲,琴棋书画都是陶冶性情的最佳爱好,作为一个真理的探索者,会面临极其单调的生活状态。所以,保持一两项爱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陛下已经有意特许你入籍,以后也会让你进入理工学院进学,不过,你也不要荒废了画技。好好再学几年,以后,本宫还想让你为我画一幅肖像画。”

    达芬奇没有想到这位圣母娘娘没有问自己在格物方面的知识,却跟自己说起了画技。

    猝不及防之下,达芬奇连忙说道:“小民今后定当潜心学画,以后为娘娘画一幅画。”

    蓝烟点了点头说道:“抬起头来,仔细看看我,想要把我画的好,不熟悉我可不行。我会让人为你办一个编外会员,以后每个月……我参加的真理教例会,允许你来旁听。”

    达芬奇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惊讶无比。真理教每个月都会有多次例会,各行各业都会将这一个月出现的各种科技攻关难题拿出来讨论,研究。

    这种例会,也代表了现如今世界的最尖端研究。

    不要说达芬奇这个小孩子了,就是一般的普通研究人员,也没有资格参会。

    朱瞻基和蓝烟当然知道达芬奇的潜力无限,为了培养他,耗费再多的资源都不会浪费。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如果直接提拔的太高,不仅不利于他的成长,也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昨夜朱瞻基与蓝烟商议了一番,就决定以作画为由,给达芬奇一个近距离接触尖端科技的渠道。

    这样一来,其他人只会认为是蓝烟对达芬奇的画技有期待感,而不会认为将一个孩子弄进研究学者的会议有不妥。

    当然,想要让达芬奇真正归心,以后肯定还会有各种笼络,不过这一切,都不必朱瞻基和蓝烟亲自插手。

    目前看来,以后让永衡出面更好。

    永衡现在在欧洲,杨致和担任直布罗陀提督,朱瞻基还是很放心的。

    不过唐赛儿准备西征,这一次,她恐怕要把欧洲打的闻风丧胆。杨致和在配合完这场战役以后,也该调回来了。

    如今东海公杨道年岁已老,不过在他去世之前,杨致和还能留在应天府休养几年。

    有这几年的时间,足以让本就对永衡感恩戴德的达芬奇,建立起稳固的三观思想。

    从真理教出来,达芬奇依旧觉得有些如在梦中。

    虽然他知道自己的许多想法很新奇,但是今天去了各大研究院,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一些设想,早就已经有了研究。

    他不知道,许多研究,其实就是根据他的猜想建立研究小组的。

    现在,因为自己的冒险,大明皇帝陛下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认可了他的能力,决定给他入籍,还将他转到理工大学去上学。

    这都足以让达芬奇对大明更有好感,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度,并没有歧视是一个外族人啊。

    在放冬假之前,达芬奇办完了转校的手续,而他也得到了一个黄色的户口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明人。

    理工学院是大学,并没有附学,所以才十四岁的达芬奇入校之后,就直接成为了一个大学生。

    他现在还没有课上,只能等新年过后,才能进入课堂。

    不过,他入校之后,就能进入理工大学的图书馆看书了。这里的各种理工类图书多不胜数,许多都是外面根本看不到的。

    更主要的是,这里的图书没有断代,非常的系统和全面。只要他用心研究,就能在这种知识体系下完整地了解各种知识。

    以前他很多时候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现在,他是真正知道其所以然了。

    不过,唯一不方便的是,他的身边没有了朋友。以前他有不少一样身份的同伴,现在,他只剩下了一个人。

    在还没有认识新朋友的时候,他只能一个人寂寞地度过这个新年假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把精力耗费在知识的海洋里。

    更让他感动的是,腊月二十五的时候,永衡公主的大儿子,东海公家族的嫡长孙杨力行竟然来到了理工大学,邀请他到东海公家族一起过新年。

    十四岁的达芬奇在杨力行面前,并没有坚持多久,他也想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新年,而不是新年还留在图书馆里面。

    在杨家,达芬奇度过了一个新鲜的春节,大明的新年庆祝让他这个欧洲的土包子看到什么都新鲜无比。

    各种不同的庆祝活动,让他充分见识到东方文化的深度。

    而他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虽然因为长的跟大明人不一样,一开始让他并不太受杨力行几个弟弟妹妹的喜欢。

    但是他一直以很大度的态度来面对被他尊敬的永衡公主的孩子们,也让这几个孩子逐渐都接受了他。

    而通过杨力行带着他过年挨家挨户走亲戚,他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再也不是只在异族人那个小圈子里生活了。

    一直过了元宵节,达芬奇才收回了心思,回到了理工学院的校园里。从这一天开始,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学生。

    各种新知识的灌输,很快就让他以往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各种知识,在他的思想里面逐渐成型,这种充实感让他如痴如醉。

    时间到了三月的时候,他就用学校实验室里面简单的装置,改进了原本的发条装置。

    通过对发条弹片的双重施压,将发条的发力和韧性,包括精准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而杨力行立即帮他申请了专利,并且将这个专利卖给了工部的自鸣钟工厂。

    这个专利为达芬奇创造了每年三百银币,一共二十年的六千银币的财富。这不仅让他经济自立了起来,更助长了继续研究发明的心思。

    一个科技新星,在大明的最高理工学府,逐渐成长了起来。

    :。:

    

    

第三十章 总攻() 
十二月初,林汉伦与母亲宁国公主回到了已经离开一年的应天府。

    虽然只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这十个月来,林汉伦大部分时间都在条件艰苦的战场上,经历了铁血的淬炼,如今的他,已经觉得跟繁华的京城格格不入。

    极西的战火对偌大的大明没有丝毫影响,处处依旧歌舞升平。

    想到在极西受苦的战士们,林汉伦的心中难免有些郁结。

    宁国公主却反过来安慰自己的这个儿子。“林家的强大,是建立在当初随你祖父,祖母前往唐林城的山东百姓身上的。正因为我们流血流汗,所以林家如今才能占据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没有人跟我们相争。不要说侯爵府,就是公爵府,亲王府,又有谁比我们的土地更多!”

    “万事皆有代价吗?”

    宁国公主怅然地叹了口气,神态之间有一丝茫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吧……”

    年岁渐大,林汉伦也渐渐明白长辈之间的缘分。自己的母亲身为皇后亲出的公主,却嫁给了平民出身,而且资质一般的父亲。

    母亲的心里是有些不甘的,所以在遥远的极西,她依旧活在自己年轻时候的梦里。她一直维持着自己身为公主的荣耀,从来不肯主动融入唐林城。

    父亲是爱她的,所以一直宠着她。奶奶出身平凡,对这个出身高贵的儿媳高贵做派,并没有多少怨言。

    不管这个儿媳有多豪奢,也都尽力满足,从不约束她。

    因为她想通过这个儿媳,让自己林家成为大明的豪门贵族,让林家的子孙,像一个贵族,而不是草莽。

    这些年来,要不是奶奶一力支撑,在祖父和两个叔叔死后,唐林城恐怕早就没落了。

    所以林汉伦早就明白,自己一定要努力,不能让奶奶失望,也不能让自己的母亲日子过的不畅快。

    所幸这些年唐林城周边矿产出产的多,几次西征,也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

    唐林城虽然因为有外敌,压力大一些,但是论起财富和势力,在整个大明的范围内,都是一等的。

    经济的压力不大,军事上的压力却不小。

    今年要不是皇外祖提供了连发枪,恐怕林家也仅仅只能自保。

    小时候,林汉伦还曾经埋怨过皇外祖,认为大明如此强的实力,为何不直接消灭了敌人,偏偏让林家独力面对敌人。

    但是现在,他已经明白了过来。这是皇外祖给林家的机会。如果是朝廷派兵消灭了敌人,那林家的作用就降低了。

    那个时候,林家还能有现在的数万兵力吗?不能!

    林家是皇外祖故意留下来的一直磨着的刀,要始终保持锋利。

    这也是林家的未来,是他的使命。

    对唐赛儿心意,他也逐渐明白了过来。她的这个祖母一辈子都在抗争,为林家的命运努力。

    这次西征,是她一辈子最大的梦想。

    以前是因为兵力太少,抢了地盘也守不住。

    但是现在,林家的地盘上人口已经超过了五十万,祖母要一次性把那些白人打怕,给自己的子孙留下更大的家业。

    他知道自己现在能帮祖母的有限,但是他一定能帮祖母解决所有的后顾之忧。

    “母亲,这次到了京城,皇外祖那里,还要你多讨好一番。永衡姨那里,因为今年夏天时候的行动,得到了皇外祖的嘉许,这也说明,皇外祖并不忌讳你们这些女儿干政。”

    宁国公主却摇了摇头说道:“你想的太简单了,你又怎么能比得上我更了解你的皇外祖?何况,永衡插手的是外事,真正涉及到军国大事,我插手越多,越是坏事。

    身为皇后的亲女,从小她接受的教导可要比一般的公主多了许多。

    她很清楚自己父皇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从不愿意在家国大事中间掺杂私人感情。

    永衡是钻了个空子,利用自己在欧洲的便利条件,帮助通政司在他们力不能及的环节提供了一些帮助。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直接参与到大明的直接利益分配环节,所以,她们的父皇才会大为嘉赏。

    可是现在不一样,唐林城要主动开战,涉及到大批的军用物资,甚至包括军队的调拨,资源分配的倾斜。

    她如果真想为林家多要点好处,自己反而不能插手太多。

    哪怕她现在是林家的儿媳,唐林城的女主人,但是首先,她是父皇的女儿,是大明帝国的公主。

    林汉伦有些失望,可是宁国公主又说道:“我们一起去见你皇外祖,我只负责向他哭诉唐林城的日子过的苦,剩下的事情都要你自己做。记住,除了你皇外祖,任谁那里的关系你都不要去跑。这个帝国,永远是你皇外祖的!”

    听到母亲的话,林汉伦这才慢慢想通了这里面的干系。他突然发觉,这个原本在他眼里娇生惯养,只会花钱,只会享受的母亲,其实一点也不像看上去的这么简单。

    虽然只是一年没有回来应天府,但是在此来到应天府,林汉伦就已经觉得跟不上时代了。

    应天府刚出现的电话,竟然能够千里传音。而如果电话线路接到唐林城去,那岂不是说,今后人在唐林城,就能直接跟皇外祖对话了?

    而如果电话普及开来,那么哪里除了天灾人祸,哪里有了战事,应天府这里也很快就能知道。

    回来的第二天,宁国和林汉伦就得到了朱瞻基的召见,看过了唐赛儿写的厚厚一叠军情汇报,朱瞻基又询问了林汉伦在军中的所见所闻,就打发他去国防部,跟那些参谋部的将领讲解连发枪在广泛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林汉伦连向朱瞻基开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打发出宫,内心难免有些郁闷。

    留下了宁国公主在跟前,看着她素净的衣服,朱瞻基叹了口气。“既然回来了,你就在京城留到你母后满孝再回唐林城吧。”

    宁国公主却不愿接受这样的安排。“父皇,婆婆西征,汉生坐镇后方,连汉伦都要随军,女儿怎能一人留在京城享福?”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唐林城是什么做派,唐林城多你不多,少你不少。”

    “可是女儿只要留在唐林城,不就能让民心安定吗?这不也是我这个公主最大的作用吗?”

    朱瞻基听出了她语气里面的怨气,却没有放在心上。“你是皇后嫡出的公主,嫁于林汉生的确有些屈尊。可是如果不是林汉生这样的男人,不是唐三姐这样的婆婆,你能过得这么畅意吗?林家这些年的处境的确比别人家苦一些,可是林家的财富和兵力,难道不是大明勋贵世家里面最大的吗?

    这次,不仅你要留在京城,就连汉伦,朕也不会放他回去。因为朕这一次,要彻底解决林家的后顾之忧。”

    宁国凤眼微瞪,看着朱瞻基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朱瞻基又道:“以前是因为人口太少,所以朕放任那些斯拉夫人不去管他们。但是现在唐林三城有了一百多万人,河中都督府也有了两百多万汉人,只要一场大胜,将斯拉夫人打疼,赶走,你们这些人有二十年发展,人口已经勉强能守住疆域了。

    不过,宁国你想过没有,如果朕将大明的边境一直打到莫斯科去,那你林家又该何去何从?把这件事考虑清楚了,你再来跟朕说……”

    对唐赛儿,宁国和林汉伦来说,林家的事就是天大的事。

    但是对朱瞻基来说,林家的事不过是大明帝国的一点边角小事。

    如今除了北非,欧洲,西亚,其他地区全部都在大明的控制之下,欧洲人如今翻不了天,他考虑更多的是大明的长久延续问题。

    一个国家的长久稳定,在任何时候,其实都是政治架构的稳定,经济发展的稳定,科技腾飞的领先,军事统领的平稳。

    大明的科技,经济已经是世界领先的位置,特别是电话出现以后,朱瞻基现在不再害怕被官员垄断视听,这个时候,考虑更多的就是削权了。

    在政治方面,经过几十年的不间断调整,处政权,立法权,监督权,军事权被他各自圈定了范围、

    任何一个大臣,哪怕是现在的总理大臣于谦,能够管理的范围也非常有限。军事他管不了;执法机构他也管不了;立法大权,他更管不了。

    总理大臣上面有皇帝,与他平级的还有议长,秘书长,每个人只能管职权范围的一摊事,这样就不怕有权臣的出现。

    所以,朱瞻基现在开始考虑的削弱兵权了。

    由于勋贵家族都被分封海外,包括他的儿子们,宗室也都被分封海外,现在大明本土,并没有势力特别大的勋贵家族。

    目前的大明周边,也只有三个公爵府还有统兵权,分别是黔国公沐家,他们镇守后世的缅甸,英国公张家,他们镇守后世的阿萨姆,还有武国公郑家,镇守河中。

    其他各部军卫,由于不用直接面临战争,都是属于活动的统兵权。

    也就是说,各部的军卫是固定的,但是指挥使以上的官员,全部都是流动的,三年到六年一换,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每家勋贵或者是将领,只能按照级别,有十人到三百的亲卫是直接听令将领的。

    除了他们,大明也就在极西三城有例外,那里是当初唐赛儿他们自己从山东带过去的百姓,领兵权也一直在他们的手中。

    如果大明不西进,他们就是大明的西北边境,可是如果大明真的打到莫斯科,甚至打到中欧,西欧去的时候,他们所在的位置就变成了大明的腹地。

    变成了大明的腹地,如果还想像现在一样拥有领兵权,那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唐赛儿想要西进,朱瞻基是支持的。但是打下来以后该如何重新安排,才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当天晚上,紫金山下的林府,宁国,林汉伦,还有林家老四林喜在书房中商议了大半夜。

    宁国想要放弃军权,今后林家主要经营唐林城。

    林汉伦却不愿放弃军权,想要让林家继续西迁,充当大明的守门人。

    而林喜又有其他的想法……

    从在战场上受伤,一代猛将林喜变成了一个弱不禁风的虚弱男人,但是他的经验和见识却都没有落下。

    在电报线路被安到唐林城以后,再加上铁路的畅通,大明对边境的统治力增强了许多。

    现在,电话也被发明了出来,边关的事务一个电话就能跟应天府联系上,更是变相地减弱了勋贵的作用。

    在林喜看来,除非林家一直勇往直前,充当大明西进的先锋,否则的话,兵权终究是要慢慢放弃的。

    但是林家现在第二代只剩下两人,第三代还没有成长起来,如今刚好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

    而且,林家想要长久发展,总不能让孩子们一个个都上战场。人都没了,打下再大的地盘也都是一场空。

    所以对林汉伦的想法,他是不支持的。

    宁国的想法,倒是可行,但是如果大明的边境真的打到莫斯科,成为后方的唐林城林家还能镇守多久呢?

    三人商议了大半夜,最终还是决定先发电报去唐林城,询问唐赛儿和林楚的意见。

    “明日我再去求见父皇,他喜欢玩弄人心,我却不信他会不顾父女之情,不给我林家一条活路。”

    朱瞻基当然不会。他知道宁国她们发电报回唐林城询问唐赛儿和林楚的意见,他这里也给林家准备了几个选择。

    面对宁国的质询,他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