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连三司会审都解决不了的案件,拿到他面前来让他拿主意,岂不是胡来。

    大臣们对朱瞻基的放权也十分开心,以前的时候,不论大小事务,朱棣都喜欢插手,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来他这个皇帝的重要。

    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

    皇帝只要抓住钱袋子,枪杆子,人事任命这三样,其他的事务基本不需要事事操心。

    何况,明初的这帮大臣们,还是比较尽心尽责的。

    他放权,大臣们也开心。这就相当于每个人手里的权力都加重了。

    不过,明着放权,朱瞻基手里的锦衣卫和咨情司依旧严密地监督着整个官场系统,各部事务在这两个衙门都有备份,每十天也会做成简报的形式汇报到朱瞻基这里。

    一些事他可以放手,但是整个朝廷的大小事务,身为监国太孙,必须要有一个了解。

    而且,一些不符合他处理意见的,也能拿出来彰显一下他的存在,不要让那些大臣就认为他好蒙骗。

    不过整体说起来,他这个监国太孙还是当的比较轻松的。

    以至于,有时候下午还会觉得无聊,想着是不是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但是想了想,还是算了,就这样挺好的。

    “殿下,请留步……”

    朱瞻基回头一看,是国子监祭酒,大学士胡俨。“胡爱卿还有事务?”

    胡俨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叠奏折说道:“臣日日见殿下,自然不会跟那些外臣来争着见殿下。不过这秋闱的各地主考官已经挑选出来了,还想请殿下先过目,然后到朝堂上廷议。”

    秋闱是中秋节之后,桂花开放的季节开考,所以又叫桂榜。

    过两天就是六月初一了,有些地方远隔千里,这主考官也的确该选拔出来,让他们出发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接过了奏折说道:“孤下午就看,明日给爱卿意见。”

    胡俨又躬身问道:“据闻殿下要在明年春闱的考题里加上夷人时政,地理,可有此事?”

    朱瞻基也不掩饰,直接点了点头说道:“孤正有此意。”

    “这八股文考核乃是太祖……”

    朱瞻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爱卿就不要提历史,祖制了。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大明连读书人都找不出几个,国子监设立二十年,里面的学生还没有考核就被委派各处任职。

    可是如今呢?今日的读书人十倍于当初,还能用同样的考题吗?何况我大明如今蒸蒸日上,日日有新变化,地域越来越大。

    那些只会读死书,写几篇文章,却不懂农事,不懂外交,不懂天下各地风情的腐儒要来何用?”

    胡俨被他说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红,朱瞻基很担心他有脑血管病,一个不好就脑出血了。

    所以他又转变了语气说道:“天下时政,地理丛书孤已经让人刊印,发行天下。有半年多时间熟悉,到明年二月,那些依旧不看这些书的文人,就是自断前程……”

    胡俨被朱瞻基给了一个台阶,脸色才好了一些。但是他依旧不甘心,说道:“可是这历朝历代,从来没有我华夏子民学习夷人学识之先例啊……”

    朱瞻基反问道:“那君子六艺,现如今又有几个文人能全部精通?”

    胡俨彻底无语了,朱瞻基的这一问可谓是直接揭了老底。

    儒家从古至今其实就一直处于变化中,他们说的好听要固守传统,其实把老传统抛弃的比谁都快。

    要是按照周朝时期的当官标准,现如今的文官们,几乎没有几个合格的。

    周王朝的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然后才能当官。

    儒家把这一套也装进了自己的教育系统,但是如今呢?能掌握其中一半学术的大臣都不到。

    你自己都把传统丢了,现在还有脸说别人不守传统?

    朱瞻基的话当然要含蓄的多,但是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他要是敢直接说出来,胡俨恐怕都敢直接撞死在他面前了。

    对这个大臣,朱瞻基没有太多好感,因为他不是干才。但是也没有多少恶感,因为胡俨的操守,人品都还是不错的。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他只能躬身再拜,叹道:“老臣会将这个消息传遍天下……”

    (今日大封推,稍晚会加更一章。)

第八十七章 改变(一万二更新)() 
杭州府。钱塘县。

    自从永乐十三年,滑轮鞋横空出世,这种新型的玩具就成为了富家子弟最喜欢的玩具。

    特别是在永乐十五年,杭州府的主要街道都被修了水泥路之后,滑轮鞋的销量更是让內监的内侍们赚的盆满钵满。

    杭州府本就是鱼米之乡,如今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当地的富户可不少。

    一双滑轮鞋再贵,也不过二两银子,除了给孩子当玩具,还能当代步工具。而买一匹马,随随便便都要七八上十两银子,如果是能当军马的骏马,少了二十两银子根本买不到。

    要是那种能当种,马的优良品种,一两百两银子也很正常。

    而且买了马还要喂养,滑轮鞋只需要上一点油就可以了,所以在杭州府,能看到不少年轻人都踩着滑轮鞋,在大街小巷飞速前行。

    现在就连一些酒楼的跑腿,也有不少被老板分了一双滑轮鞋,专门负责给各家传信。

    时近傍晚,杭州府学大门打开,一群穿着滑轮鞋的府学学生,一窝蜂地跨过了门槛,沿着门口的斜坡,就滑进了大街。

    “于廷益,等一下我。”

    于谦刚滑到大路上,听见呼唤急忙双脚横竖交叉,熟练地刹车。回头跟一个个头瘦小的年轻人挥了挥手。“王兆南,什么事?”

    王乾王兆南是少数几个没有穿滑轮鞋的学生,一身青衫也洗的发白,腋下还有缝补过的痕迹。

    他家境贫寒,父亲去年病亡,更是让他的家庭堕入深渊。

    如今全家六口人,寡母替人浆洗衣裳,四个弟妹也都当了学徒,仆人,就为了供他读书。

    因他之前就中了秀才,在府学品学兼优,每月有六斗米发放。日子虽然过的艰难,却也还能撑下去。

    而于谦就与他是不同的典型,他的曾祖父于九思曾任杭州路大总管,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

    虽然其父不仕,因家底丰厚,在钱塘产业众多,算得上是豪门大户。

    早年间其父就与好友翰林庶吉士董镛给于谦定下了亲事,不过于谦心高气傲,一定要等中了进士才肯成亲。

    在钱塘,于谦早已经是名满钱塘的才子。

    他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

    虽然家境富贵,名满钱塘,但是于谦并不是那种纨绔子弟。相反非常体恤民情,乐于助人,在杭州府学声望一时无二。

    王乾这样的穷学生一般时候因为自卑,很少主动向于谦打招呼,基本上都是有事相求的时候,才会开口。

    王乾走到了于谦跟前,长揖拜道:“今日谢师说朝廷春闱将会增添海外时政与风情考题,可鄙人囊中羞涩,想请廷益兄行个方便,能将海外概览系列书,借我一抄。”

    于谦笑道:“我还以为什么事呢……,这海外概览丛书,有马欢,候显,陈诚,滇国公等人所著,我家中都有。且跟我回家,我将看过的都先借与你看。”

    也正是因为于谦这样的性格,王乾才会跟他开口。见于谦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他又长揖道:“那请于兄先归,贵府我是知道的,自然能摸上门去。”

    于谦又想了想说道:“这一系列的书,一共有六人所著,总计九本,洋洋洒洒超五十万字。你若是要抄,不知道要抄到什么时候,耽搁了学业就不好了。这样吧,九思堂有我于家份子,我可让人先卖你一套,待你秋闱之后,只要中榜,还钱也就不在话下。”

    大明当了秀才,就能免家中两人劳役。若是中了秋闱,就变成了举人,这个时候,不仅能全家免劳役,连税赋也免了。

    王乾学业不错,今年的秋闱有很大把握。所以他虽然穷,有些自卑,内心却也颇为自傲。

    他若是中举,自然有人举家来投,哪怕他现在贫无立锥之地,很快就会有房有地。

    所以几本书钱,他虽然拿不出来,却也不会在乎。

    听到于谦这样说,他又是长揖道:“如此多谢廷益兄,小弟铭记在心。”

    于谦本就比王乾高了半个头,现在穿着滑轮鞋,高了一个头不止。他大笑着拍了拍王乾的肩膀道:“你我同窗好友,说这些做甚,跟我来吧。”

    府学周边本就是各家书店的聚集地,九思堂在这里也有一家不小的门面。

    于谦这个少东家来了,伙计一看到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少东家,今日来了內监新书,还是太孙殿下亲自作跋……”

    于谦一听大喜,问道:“什么书能让太孙殿下亲自作跋?”

    伙计很快就拿出了一套三册崭新的书籍,说道:“这是我大明第一才子,解缙解学士写的《天下。国家》,据传明年春闱,大部分海外考题,都要从这里面选题。”

    于谦接过这印制精美,有普通书五六本厚度的书问道:“定价多少?”

    伙计有些不满地说道:“內监下了死令,这套书只让以一百五十文价格售出,三本一起买,只能卖四百文。”

    “这倒是便宜……”

    大明老百姓为什么读不起书,是因为现在的笔墨纸砚的价格都相当于是奢侈品,一般家庭根本不能承受其价。

    一百五十文一本的书,可以买五十斤粮食了,但是在世面上的书里面,还算是便宜的了。

    以于谦估计,这本书的成本恐怕都要一百二十文,剩下三十文给书铺赚取,等于內监一文钱不赚。

    而且,这还没有算给解学士的润笔费,內监出的这书,恐怕还要亏不少。

    他拿出了第一本,随手把第二本递给了眼巴巴看着的王乾,然后翻开了书。

    第一页,就是太孙殿下那架构清奇的硬笔书法。

    朱瞻基的笔迹这些年也传遍了大明境内,因为不仅解缙的这本书,包括马欢和陈诚他们写的书,也都是太孙殿下作跋。

    他的笔迹初一看觉得很丑,不太符合大明人的审美,但是字迹架构之间自有沟壑,充满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如今的大明,就有不少学子开始学习朱瞻基的字迹,风格。

    “天下,苍穹之下。国家,国大之家。华夏,礼仪之邦。大明,应天之国。”

    短短的四句话,于谦登时如同饮了一壶美酒,忍不住道:“说的好!”

    王乾顾不得看自己手中的书,也凑了过来,看到了最上面的几句话。

    他感觉自己的灵魂一下子飞起,整个人浑身发软,却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他忍不住紧紧地抓住了于谦的手臂,激动说道:“廷益兄,谁说太孙殿下无才?殿下这是大才啊!”

    于谦也很是激动,点头道:“是,不要人云亦云,若是殿下无才,陛下如何会让殿下直接监国。这几句话说的真好,当浮一大白。”

    王乾看着这几句话,眼眶忍不住都红了起来。“我也曾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命不好,但是看到殿下的这几句话,却觉得自己的思想狭隘,愚不可及。这天下是我大明之天下,身为大明学子,岂可只想到自己,应当心怀天下。”

    于谦摸了摸自己的身上说道:“我身上还有五十文,走,赶紧挑了书,我们去炒几个小菜,喝两杯。”

    要是平时,王乾就拒绝了,因为这样的请客,他是还不起的。

    但是今天,他却没有推辞的意思,长揖道:“如此就叨扰了。”

    两人选了开始说好的九本书,又加上这套新书,总计耗银近二两。

    这对王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于谦答应了让他秋闱之后才归还。他有信心能中榜,这个时候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从书铺旁边找了一家小酒馆,两人点了三个菜,要了两壶酒,刚好把五十文花的干干净净。

    两人都顾不得说话,接着又看了下去。

    这本书虽然是解缙所著,其实却是由朱瞻基确定了书的内容之后,由解缙加以润色而成。

    朱瞻基已经等不及孔家从儒学上阐述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而且这本书的内容也不涉及国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像是一本海外各国的简史。

    所以,即便是一些内容有一些争议,也不影响这本书的发行。

    有争议更好,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时候孔家再重新阐释国家与民族的概念,那个时候会直接改变人们的观念。

    在这本书里面,朱瞻基抄了许多后世才有的概念,比如政治制度形成,比如环境造就民族性格等等。

    这些东西如果是写大明境内的历史,肯定会遭到许多指责和反驳,但是,现在写的是海外各国。

    大部分文人都没有去过外国,他敢说这本书写的不对吗?

    欧洲有国家让女人当政,有议会制度,有封藩制度,有部落制度。每一种制度的行程,肯定都跟所处的环境有关。

    那些国家,大明大多数人不知道,但是书里面也提到了东瀛。

    解缙从东瀛的地域狭小,多灾多难,山多地少,僵硬的贵族制度这些方面,解释了东瀛人偏激,偏执的民族性格,就让许多人挑不出不是。

    而且,在书里面,朱瞻基也加了许多对海外秀丽风景的描述,对海外富饶的描述。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大明百姓向外拓展的想法。

    于谦和王乾看的如痴如醉,一直到酒菜上齐了,两个人才不舍地放下了书。

    于谦举起酒杯,向王乾说道:“解学士不愧是当代大儒,这本书将海外各地介绍的清清楚楚,只是看到此书,就犹如亲历。”

    王乾有些神不守舍,跟于谦碰了一杯说道:“以前我一直认为儒家学术乃是文之精华,可是看到解学士对海外的描述,那些国家都没有儒学,为什么也能发展的如此蓬勃?这是不是说,儒家学术并无大用?”

    于谦摇了摇头说道:“此言大谬,我华夏诸民正是有了儒家学术为本,才能比其他国家发展的更好。也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根基,才会是我们去征服他们,而不是他们来征服我们。

    丝绸,茶叶,瓷器,这些贸易替我大明获利无数,有了这些,我大明如今才能发展的如此欣欣向荣。”

    王乾说道:“可是这些跟儒家无关吧,儒家还斥责这些为奇技淫巧呢!”

    于谦还不是后世那个力挽狂澜的大臣,也不过是一个学子。听了王乾的话,他有些接不上来了。

    不过他才思敏捷,立刻想到了两者的区别,说道:“儒学为体,修的是自身,其他为用,乃是外在。”

    王乾点了点头,又举杯说道:“廷益兄高见。”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于谦的内心未免没有怀疑。他到不是怀疑儒学的作用,只是觉得,儒学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身为儒家学子,怀疑儒学乃是大逆不道。他没有往这方面深思,但是内心未免没有一些种子已经发芽。

    两人喝完酒,又每人吃了两大碗米饭,这才各自分别回家。

    这一夜,于谦一宿没睡,一直将这三本书全部看完,依旧激动地睡不着觉。

    从这本书里面,他知道了原来在大明之外,还有上千个小国,部落,而且每个部落,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他也知道了原来在大明之外,还有那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有无数的无主土地,等待大明的百姓去耕种。

    杭州府这里从宋代以后,就发展起来,一直人多地少。如果这里的百姓移民出去一半,那不就是人人有其屋,人人有其地,再也不怕天灾了吗?

    他想到了这几年朝廷一直在推广移民,觉得自己实在有些后知后觉了。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啊!

    而王乾跟于谦一样,他也是一直看书到了天亮,才从床上爬了起来,然后到河沟边西了一把脸。

    在他的内心里,没有于谦想的那么忧国忧民。他更多地在想,然后参与进这个时代,顺便改变自身的处境。

    而从这一天开始,府学的学子们,谈论的话题就从秋闱转到了海外风情上面。

    不管是那些对科考有把握的,还是没有把握的,他们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能考上举人,考上进士,然后为官,他们也想趁着年轻,去见识一下海外的风情。

    即便是对科考没有把握的,他们也想着跟着內监一起,将大明的丝绸,茶叶,卖到各地去。

    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行效。

    朱瞻基原本以为自己要在春闱里面加上海外的考题,会让学子们不满。

    但是,当这形成了一种风气的时候,反而会成为一股潮流。

    任何时代,大学生们都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这些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见识到了海外殖民带来的好处。

    现在,对科考里面加上海外概览的考题,并没有太多抗拒之心。

    何况,这还只是在明年的进士考里面加入,根本不影响他们秋闱考举人。

    而且,有半年多的时间,他们这些自视甚高的人,不相信自己会把这些记不下来。

    除了朱瞻基,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股潮流一旦被带动起来,在这历史的大潮中,除了皇帝再也没有人能制止下来。

    只要皇室一直需要这样的人才,不需要督促,不需要鞭策,所有人都会主动学习。

    特别是那些心思敏捷,却又一直科考不顺的学子,他们更想早日让这样的考题往下发展,乡试,府试,甚至是县试都加入这样的考题。

    这样的话,他们即使在八股文上没有天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