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柴佬道了一声罪,看起了两份圣旨。

    朱棣的圣旨当然是正规格式,四六骈俪。许柴佬这几年特意请儒生教过,虽然不能写,但是看懂圣旨还是没有问题的。

    这份圣旨主要是说朱棣已经决定三月出征,着曹礼事先沿途巡检,拾遗补缺,着令海军各部配合行事。

    朱瞻基的命令却不是圣旨,而是以海军大都督的名义下达了军令,让各部清剿海盗,保民安靖。对于天使的命令,在不影响军务的情况下,给予配合。

    看完了两份旨意,许柴佬这才又恭敬地捧回了圣旨,交到了向恺的手中。

    “我大概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向指挥所有甚要求,我也会尽量让你无后顾之忧。”

    说完他笑着看向了曹礼,等待他开口。身为天使传旨,旨意只是明面上的部分,更要紧的是圣旨之外的信息。

    他们孤悬海外,信息封闭。想要了解大明的情况,一方面是靠内监转运司的货船带来的信息,一方面是靠大明来的百姓。

    但是更详细的信息,都要通过他们这些宫中来的天使才能知道。

    虽然许柴佬貌不惊人,但是想到朱瞻基来的时候的交代,曹礼不敢小觑许柴佬。所以他也不卖关子,当即说道:“最近大明最轰动的消息,莫过于二。一是陛下直接授命太孙殿下监国,而太子殿下因为身体欠佳,如今正在诊治。”

    听到这个消息,许柴佬吓了一跳,他忍不住看了看向恺,又看看其他人,见他们面色平静,显然是已经知道这个消息。

    他想要说的什么来掩饰自己的震惊,可是嘴巴张开,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三年前,他蒙朱瞻基青睐,被直接授予四品知府,成为吕宋岛之主。

    这两年,虽然海军和陆军分别都设立军卫,但是却很少干涉地方事务,也能约束士兵不扰民,这都是那位殿下的功劳。

    但是他绝对没有想到,陛下竟然撇开太子,直接让太孙监国。看来,等陛下西征离开,应当立刻进京见驾才对。

    他这个知府就是托了太孙的福分才当上的,可不能忘本。

    曹礼显然很满意这样的效果,又笑道:“第二件事,就是内监的粮食贪腐案件,涉及了山东近半官员,而且还欲孔家有关,如今孔家有两个旁支,都被押解进京,三司会审。”

    这件事对许柴佬的影响不大,他身在一时间都没有想起来这孔家指的是谁。

    但是对他下首的同知樊颂和一众随员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樊颂忍不住拱手问道:“曹中官有礼了,本官想问一下,这孔家可是指圣人世家?”

    曹礼脸上带着笑,嘴里却不屑地说道:“什么圣人世家,不过是一群蛀虫而已。要不是有个好祖宗,陛下和掉下恐怕早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樊颂乃是五品同知,在场除了许柴佬这个知府,文官系统他最大。因为跟内监不是一个系统,加上有一股文人傲气,所以内心并不畏惧曹礼。

    听到曹礼日此说,他站起身来,长揖到底道:“还请曹中官说个明白,否则我便要替天下读书人求个公道。”

    曹礼并不生气,起身还了一礼说道:“公道,说到公道,我这里倒有一件官司,想问一问樊同知。”

    同知虽然不是通判,不是主管刑事,但是身为五品官员,自然是经历过知县一职,有过审案经验的。

    樊颂虽然内心不忿,但是并没有失了分寸,更不是想得罪天使。他点了点头道:“中官请讲。”

    “两户毗邻而居,其中一户祖坟在另一户地产不远,中是荒地。另一户开垦荒地,侵占邻居祖坟,该如何判?”

    樊颂果断说道:“祖坟乃是祖宗之地,岂容侵占!当令另一户赔礼道歉。开荒虽然是朝廷法度,却也不能影响他人。”

    “若是祖坟已经被刨开呢?若是祖宗尸骨已经被挖出,并且被遗弃,现在找不到呢?”

    “当斩!”

    曹礼笑道:“好教樊同知知晓,这刨人祖坟,并将他人祖宗尸骨遗弃的就是你口中的圣人世家!”

    一众文官倒吸一口冷气,众皆愕然。樊颂更是身子一晃,差点摔倒,被坐在他下首的通判钱举扶住。

    钱举皱眉问道:“曹中官可有证据?”

    曹礼笑道:“咱家不过是皇上的下人,又不是刑部,都察院的官员,怎会手握证据?不过……诸位应该看过我《大明英雄传》吧?”

    《大明英雄传》是永乐十五年朝廷刊印的宣传大明英雄人物的书籍,这本书一改往昔对小人物的漠视,将视角放在了从军的大小将士身上。

    而且,这本书也一改往昔严肃古板的记载,将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都写的妙趣横生,惊险刺激。

    他们这些人能做到的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不在乎身份和地位。

    此书一出,立即轰动大明内外,不少百姓原来都抱着好男不当兵的思想,但是现在,不少人主动从军。

    而且朝廷现在把军士也分成了籍军和募兵两种,募兵不计入军籍,当几年兵,年纪大了可以退伍,朝廷还会发放不菲的俸禄。

    所以如今大明的兵源并不缺。

    这本书出了以后,五军都督府不愿让海军专美,在永乐十六年也在陆军推出了一本《大明英雄传》,从陆军里面挑了一百位立下不世之功的将士事迹进行宣传。

    大明主要以陆军为主,从陆军里挑选一百位立下大功的将士,那简直太容易不过,而且比海军的士兵的功劳更大,影响也更大。

    钱举点了点头说道:“下官看过。”

    曹礼笑道:“那被孔府刨了祖坟的人家,就是第一册《大明英雄传》里面,擒获了东瀛王室的三位勇士之一的马德钟。马德钟回乡上坟,却连父母的坟茔都找不到了,已经把孔家告上了官府。如今此事在大明传的沸沸扬扬,不会有假。”

    这一次,没有人再怀疑曹礼的话,因为他根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撒谎。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但是话还没有完,曹礼又问道:“此处可有山东籍贯官员?”

    海军那边出来了五六人,许柴佬他们这边,一位正八品的经历也是来自山东。

    曹礼向他们施了一礼才说道:“永乐十五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大清河沿岸洪水滔天,无数人流离失所。殿下当初让从南洋运粮到山东,进行救济。百姓以工代赈,只要为朝廷做事,就能换取口粮,不至于饿死。

    但是如今山东还没有休养生息过来,却因为从南洋运粮过去,让当地粮价一直平稳,让山东的大地主,粮商们无法获利。

    这些人竟然连同当地官员,抵制南洋运粮。而我内监马琪,胆大包天,将运往山东的粮食竟然近半在宁波发卖。

    买下粮食的六家之中,就有两家是孔家的人,如今这件案子众人皆知,孔家这所谓的圣人之家,不过是借着祖宗的余荫,行不法之事的乱民。”

    海军将士们开始已经听曹礼说了这件案子,却没有想到,影响会如此之大。

    再看那帮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们,早低下了往日趾高气昂的脑袋,一个个垂了下去。

    许柴佬有心缓和气氛,跟自己的长随,也是自己的小儿子说道:“司庆,你先回官衙,让众人摆案迎旨。曹中官,时辰已经不早了,这吕宋虽然是话外之地,不过这野味却是大明少有的,不如移驾到我的府衙,待我接下圣旨,再与诸位天使品美味,喝美酒。”

    这话虽然粗俗,却很得曹礼喜欢,他哈哈笑道:“据说南洋歌舞也是一绝,许父母且不可藏私。”

    而在数千里之外的山东,因为山东大案的揭破,闹出来的纠纷越发多了。

    这里本来就是响马辈出的地方,那梁山好汉的故事,在山东也是深入人心。

    原本的百姓并不知道事实,还以为朝廷没有运粮食过来。

    这个时代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广播,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只有官府。

    所以,官员们很容易就是阻塞上下层之间的信息渠道。百姓们只要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

    但是虞谦的到来带来了数百官员,他们分成了三批,挨着州县开始大力宣传朝廷的移民政策,以及孔家与本地官员,与内监勾结的案子。

    百姓们这才知道,原来皇上一直关心着他们,不仅给他们运粮食,还允许他们自由移民,可以自己选择去边塞居住。

    那北方虽然寒冷,但是朝廷愿意提供工具,愿意提供牲畜,他们种地也可以,放牧也可以。而且只要他们去,连路费朝廷也承担了,分配土地,几年之内免税,只是以后有钱了再归还朝廷。

    这些狗官上下勾结,只为了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现在皇上知道了,要来为他们做主,立刻沸腾了起来。

    要是一开始就这样做,那些白莲教等民间结社,恐怕早就起来造反了。

    但是现在,巡抚团所经之处,依旧引发了无数的大型冲突。

    那些被抓到京城去的官员们还算幸运,他们最起码没有性命之忧。

    这些时日,已经有四个戴罪立功的县令,被百姓冲进了县衙,拉出来活活打死。

    不过这些百姓打死了县令,却并不逃窜,等到朝廷的使团一到,立即主动负罪。

    因为有虞谦的命令,这些使团的人员主要也以怀柔宽抚为主。虽然打死的是县令等官员,但是法不责众,他们都是获得了流放三千里的罪。

    而这些人,抱着打死人的想法,本来就是想要移民去北方,不留在本地的。

    而在兖州,在曲阜,原本高高在上的孔府,如今却成了百姓的众矢之的。

    百姓虽然以家乡出了一个孔圣人为荣,但是大部分百姓大字不识一个,他们对孔圣人的尊崇,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盲从,而不是真的知道他有多么伟大。

    如今的孔府为了把粮食卖出高价,竟然不顾百姓生死,而且他们还强占无数良田,甚至连他人的祖宗坟茔都被挖了。

    二月二十九,一群因为遭灾,失去了亲人的百姓,分别牵着一条狗前往孔庙,孔林,孔府。

    他们在这三处的孔子像前,一刀砍掉了狗头,将狗血淋在了孔子石像上面。

    这一举动在这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亵渎行为了,但是并不过分。

    可是几百年来,孔府已经成为了曲阜的象征,甚至新的曲阜县城,都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建设的。

    一家是一城有些夸张,但是一家是半城,却名副其实。

    孔家是个大家族,即使不算依附的百姓,自己家族的人口就有好几千,有自己的护院,自己的卫兵。

    他们去了县衙,但是县令严叔同已经被抓去了京城,原本的衙役根本不敢再为孔家出头。

    这一举动也惹恼了跋扈惯了的孔公卓。既然你们不出头,就别怪我对几个泥腿子下狠手了。

    孔家做错了事,你打我一顿都可以,但是亵渎我的祖宗,那就不行。

    所以从县衙回来,他立即指使族人,将这一伙人绑了起来,用鞭子抽打了一顿,责令他们洗干净石像。

    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一举动,惹恼了更多观望的百姓。

    第二日,百姓就在锦衣卫暗探的有心蛊惑下,数万人从四面八方向曲阜进发。

    孔府上下这才慌了,召集族人严阵以待。

    但是冲突最终还是爆发了,外围的孔子石像被推到,就连孔府也被人推到了围墙,一把火烧了小半个孔府。

    眼见孔家要遭受灭顶之灾,孔家宿老,也是当今家主孔彦缙的爷爷辈的孔谋站了出来。

    他是孔家有名的宿老,从元朝一直活到了现在,在士林之间德高望重。

    他为人正直,本就看不惯如今孔家子孙的浮华,如今家族危在旦夕,他却不能袖手旁观。

    在数千人面前,他喊出了孔家不肖子孙以身偿命,直接撞死在被推到的孔子石像基座上,让所有人为之震惊。

    因为他的身死,一场风暴化为平静,但是孔家的声誉,这一次是彻底被坏了。

    (牙疼的坐不住,更写不出来,更新晚了,不好意思。欠更还没有还清,我记着在。)

第五十四章 寿宴() 
张辅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一个三十年后,以七十五岁高龄的年龄,英勇战斗赴死的老将,根本不用怀疑他的忠诚。

    实际上,在明朝初期,不管是洪武朝,还是永乐朝,绝大多数的文官能做到不贪财,武将能做到不怕死。

    这相比前宋,相比明朝后期,武将怕死,文官贪财的世道,差异是巨大的。

    究其原因,不是人的道德素质更高。而是因为如今的文臣,武将,宦官三方相互制约的方式合理。

    只要朱瞻基保持这个框架不动摇,任何一方都没有绝对的权力压制另外两方。

    留下张辅,不是因为怕他功高震主,而是要用他来稳定国内武将的心。

    这一点朱棣显然是早就跟张辅通气了,但是作为朱瞻基来说,他也一定要跟张辅达成共识。

    张辅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朱瞻基还需要在他们面前保持高深莫测。但是对于位极人臣,并且跟皇室关系密切的张辅来说,需要的是让他清楚领会到上位者的心意。

    张辅是个聪明人,朱瞻基同样也是。

    哪怕他因为年龄原因跟张辅在阅历上有些差距,但是前世控制的产业有上百万人,朱瞻基在权谋和阅历方面的差距早就被弥补了过来,而且有过之无不及。

    所以两人之间不需要在这个场合进行多么深入的交谈,只是短短的三言两语,一个眼色,一个表情,一种姿态,就能让对方领会自己的意思。

    相反,其他的勋贵借着这个机会与朱瞻基大打感情牌,这次朱棣出征,几乎每一家都有子弟跟着前往。

    大明的武将也需要传承,也需要锻炼,战场才是最好的学校。

    大浪淘沙,能在风浪中生存下来,表现优异的勋贵,才真正值得培养。

    而留在京城的勋贵,现在已经能够确定,不管还会不会让太子继位,朱瞻基注定会是未来的皇上,还是大权在握的皇上。

    因为朱棣出征,大明的军政,民政全部都交到朱瞻基的手中了。有这两三年的时间过渡,朱瞻基就绝对不会让大权旁落。

    哪怕未来朱高炽能被朱瞻基念着父子之情,让他在皇帝位置上过渡几年,权力依旧会控制在朱瞻基的手中。

    朱高炽,永远只是个傀儡。

    何况,按照现在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他能不能活到朱棣西征回来,都还是一个问题。

    朱棣不像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只有三个成年皇子。

    朱瞻基也绝对不是朱允炆,他与前两任皇帝有着相同的认知和权谋,而且,甚至更加出色。

    如今的大明勋贵几乎都跟着朱瞻基的身后有了共同的利益,这个时候,谁能成为他的对手?

    没有!

    朱高煦已经认输了,他在过年的时候向朱瞻基低头的消息,早就传遍了京城。

    而且这次他还要随皇上西征,并且想去西洲看一看,以后就准备在西洲打下一片江山。

    朱高燧更不行,他在军中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常山卫指挥使孟贤,孟贤也是如今的保定候,亚圣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瑛的庶长兄。

    如今孟瑛已经紧密地站在朱瞻基的身后,孟贤对朱高燧还有多少忠诚,也非常值得怀疑。

    而且如今的朱高燧精力全部放在了赚钱上,早就摆明了姿态,要做一个富贵闲人。

    所以,朱瞻基有很大可能成为第二个建文帝,直接以皇孙登基,但是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被皇叔夺位的建文帝。

    朱瞻基当然知道这些勋贵的心思,他也需要这些勋贵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所以绝对不会拒绝他们的依附。

    只是重用不重用,这就不是由他们的爵位和官职来决定,而是由他们的能力来决定。

    “殿下,如今新募兵员之事,陛下已经托付臣,只是这次募集兵员,主要就是为填补殿下的幼军营,这募兵只标准,还望殿下示下。”

    说话的是成国公朱勇,他是靖难之役第二功臣朱能之子,仅仅比朱瞻基大七岁,今年刚好三十岁,如今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朱棣征漠北,骁勇善战。

    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

    永乐四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不幸病死于军中,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

    在朱瞻基前世的记忆中,此人也算忠诚,死于土木堡之变。

    在这一世,他也早就将朱勇的事迹了解的清清楚楚。

    他十五岁就死了父亲,十六岁袭爵成国公,虽然如今年近而立,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征战过,所以领军能力如何,谁也不敢保证。

    他如今虽然是中军都督府右都督,但是并没有掌府事,也就是没有实权。

    但是中军都督府一直掌管京营,他不能掌领军权,但是一些辅助的活还是会交给他办。

    朱瞻基的幼军原本是两万两千人,但是出海途中,在南洲留下一部分,在休达留下一部分,在克里特岛留下大半个卫,在苏伊士更是留下了近万人。

    以至于回到大明,如今四个卫的幼军,如今只剩下了数千人,仅有一卫人马多一点。

    所以朱棣下令,从应天府,中都附近征召勋贵子弟,烈士子弟,不仅要补足幼军四卫人马两万两千多人,还要再增加两卫人马,凑足三万五千精兵。

    这三万五千人是朱瞻基是亲军,也是他今后手里的主要警卫力量,如何挑选,自然由朱瞻基做主。

    但是实际上,虽然要挑选三万五千人,实际上,要招收的兵员超过五万。

    足底这次带走了大半京营,虽然现在有朱瞻基的海军第一舰队,近五万人拱卫京城,人数还是略显不足。

    第一舰队的人马是四大舰队中最多的,足有十五万人。

    但是第一舰队负责的区域也是非常大,从长江到黄河,从洞庭湖到太湖,到青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