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女子,就是在皇上养的那班波斯女人之中,也是漂亮的。

    而且,她的家世倒也还说的过去,虽然家道中落,失去了土地,但是爵位倒还是有的。

    当然这一切都不算什么,主要的是,她的儿子想要重用这个女孩的父亲,而她的侄儿又看上了这个女孩。

    张氏是一个很大气稳重的女人,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能对她格外看重,不是因为她姿色过人,而是因为有大局观。

    所以,在询问了一番她的过往,看出她并无媚态,虽然是个异族,但是也算沉稳大方之后,她就倾向于玉成好事了。

    临走时,她拔下了头上的金步摇插在她的头上,并且留下了一盒首饰。

    卡尔索利一家从来没有想过,只是被未来的皇后见了一面,这首饰都是成盒装的送。

    这一盒首饰的价值暂且不谈,光是这一根黄金拉丝,镶嵌了五颗大珍珠的发簪,就是价值连城啊。

    可是,太子妃什么话也没有说,这事到底是成了,还是没成呢?

    卡尔索利一家的困惑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老中两代彭城伯夫人一进宫,就听说了自己的孙子喜欢上了一个西夷女子,差点要昏了过去。

    西夷女子在大明,可不是太受待见。因为她们大多是被贩卖而来,大多都是在计院,戏楼,很受一些找新鲜的男人喜欢。

    他们彭城伯府也算是高门大户,怎么可以找个这样的女子!

    彭城伯夫人不敢反对,因为这个大姑子可是整个张家的顶梁柱。但是老夫人就没有这些顾忌,表示了坚决反对。

    老夫人是个事多的,性格泼辣,一直喜欢在高门大户之间做媒。不要说那些公候府恭维着她,就是皇宫也跟她自己家一样,朱棣也喜欢这个性格直爽的亲家母。

    张武在一边想要求情,被老夫人一巴掌打在脸上,赶了出去。

    张氏无奈,才说道“这事我其实也绕不过去,不过这是瞻基的意思,皇上应该也是赞同的。”

    老夫人不信。“皇上和瞻基日理万机,还能管上我们一个小小伯府的次子婚事?要不是那个小畜生自己求上来,怕是瞻基也不知道这事。”

    张氏拿这个母亲没办法,只能说道“这个索菲亚虽然是西夷女子,但是其父有大才,瞻基要重用,一个能在瞻基面前记名的大才,也不辱没了我们伯府。”

    老夫人这十几年来在京城看惯了云起云落,前一日还是高朋满座,下一刻全家砍头的事见了也不是一起两起。

    什么富贵荣华都是虚的,重要的就是皇上心意。

    自己的外孙以后可是要当皇上的,这以后的皇家就是张家的血脉,有她身上的血。

    所以她对自己张家以后的命运并不担忧,甚至还有些瞧不起那些得势就张扬的。

    他们张家不求大富大贵,只要长久平安,要不然,几年前皇上就提过给他们张家晋爵,老夫人也不会亲自出面婉拒了。

    也是因为不求飞黄腾达,成了别人羡慕,眼红的对象,更注重传承。所以老夫人这些年最看重的子孙后代成器,不能当纨绔子弟,不能因为一个人,拖累了整个家族。

    张威张武两兄弟虽然不算有才,但是都忠厚老实,其实老夫人很满意。

    家族的传承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姻亲。

    像大孙子找了安成公主的长女宋淑英,这就是一门好亲事。西宁侯宋家不像富阳候李家那么张扬,安成公主也是个本分的女人,所以老夫人才给大孙子找了这样一门亲事。

    二孙子虽然没有伯爵位继承,但是兄弟俩一直跟在朱瞻基身边,一个子爵的爵位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就是伯爵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要找一个西夷女子,她是坚决反对的。

    但是,如果这是瞻基的意思,老夫人就要好好想想了。

    “既然你说那卡什么利一家是本分人家,那女子也还好,就把那女子接进宫来让我也瞧瞧。”

    卡尔索利是个男人,不能随便进宫,但是对女人的限制就少的多。张氏犟不过自己的母亲,只好派了人去接索菲亚。

    当朱瞻基午后回宫的时候,在宫中看到自己的妹妹她们看稀奇一样围着一个异域女子,而她羞的无处可藏,就知道这是谁了。

    还别说,张武这小子眼光不错。这个索菲亚长的有些像那个国米教母卡纳莉丝,长的漂亮不说,因为符合东方的审美观,又增添了几分诱惑力。

    当然,这个时代的女人没有后世那么独立,张扬,这个索菲亚虽然漂亮,却也一副柔弱的风情。

    “殿下回来了,外面天寒地冻的,快来屋内暖和暖和。”

    朱瞻基看了一眼满屋子的女人,笑道“我这刚回宫,听说外祖母和舅母来了,先来大哥招呼。待我换身衣裳,再去见过舅舅他们。”

    老太太等了朱瞻基大半天了,虽然对这个女子也还算满意,但是想到自己的曾孙以后深目高鼻梁的,就还是接受不了。

    要她接受这个女子不是不行,但是必须要这个外孙给她一个承诺。要不然,说破天她都不会同意。

    老夫人也不勉强,跟着朱瞻基出来,要送朱瞻基出文华殿后殿。“殿下果真要替张武做了这个主?老身想到以后他们生个凹眼窝,高鼻梁的孩子,就过不去这个坎。”

    朱瞻基对老太太的心态很清楚,一句话就让她软化了下来。“外祖母且放心,张威张武两兄弟我以后会好好照顾的,张威有爵位,以后张武最少也是个伯爵。在南洲,我还专门留了一个大金矿给张家,以后就让张武去替我守着。”

    南洲金矿这两年在大明喧嚣日上,就连乡村农夫都知道这件事了,许多人动心想要去南洲淘金,更别说老夫人了。

    老夫人拒绝的话说不出口,只好说道“张家人丁不旺,你舅舅只有两兄弟,张威他们这一代也才兄弟五个,两个还小,指望不了。也不要大金矿,给张家弄个小一点的,有些活钱,老身就心满意足了。”

    朱瞻基喜欢老太太这种心态,笑着说道“我会顾着张家,让张家开枝散叶。”

    老太太心里满意了,以后张武去了南洲,可就看一眼少一眼。想到自己刚才还给了他一巴掌,这心里也难受了起来。

    老太太这边好打发,但是朱棣这关却不容易过。

    同意了张武与西夷人的婚事,就等于是给大明如今的民族政策开了一个口子。

    因为张武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身为伯爵府的次子,朱瞻基又承诺赐爵。那他们的孩子,以后可就能继承爵位,这可就违背朱元璋立下的规矩。

    因为这个时代,驱逐了蒙元人,是皇汉思想最昌盛的时期。

    不要说西夷人,就连西南的土人生的孩子,现在的继承权都要减半,这个减半可不是一视同仁的减半。

    因为现在有嫡庶之分,更有嫡长子继承制。

    家产首先是嫡房继承,小妾的孩子,只有少数继承权,一般在长辈没有去世的时候,就给一点家产分家出去,家族的主体产业绝对不会分给他们。

    土人小妾的孩子要比其他小妾的孩子减半,而不是相比嫡房子女减半。

    现在允许西夷女子当正妻,着以后的烂账可不会少。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棣现在也特别关注这件事。

    朱瞻基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这个方面,因为他之前找的异族女人,全部绝孕了。

    现在被朱棣一提醒,才想起来这不仅仅是一场婚事,而是与传统的对抗。

    突然之间,朱瞻基有些后悔了。

    朱棣也不是要朱瞻基说服自己,而是要让朱瞻基认识到这背后的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朱瞻基想了好一会,也没有想出好的对策来。他只能说道“孙儿这些时日会好好想一想,应该如何着手。”

    朱棣奇道“既然你已经意识到了这里面的困难,为何还要坚持?”

    “因为如今的大明不是过去的大明,以前的大明连漠北都没有,如今漠北,青藏,交趾却都成为大明疆域,只剩下了西北……而且,东瀛,南洲,南洋这些地方,我汉人如今数量都不多,想要将这些地方真正变成我大明的稳定疆域,必须进行改变。”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会面临许多非议啊!”

    “路要一步步走,孙儿也不会直接选择对抗。大不了,让张武先到南洲去躲几年,待孙儿觉得时机成熟了,再好好运作此事。”

    “好!”朱棣忍不住拍腿笑道“我就怕你年轻气盛,什么事都要硬来。许多时候,做事要学会迂回,欲速则不达啊!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就放心了。”

    朱瞻基思绪万千,并没有听出朱棣这样说,是因为他已经决定了要让朱瞻基监国,而不是让朱高炽监国。

    朱棣将朱瞻基写的大明朝廷议事法则又拿了出来,说道“你写的这套法则,我越看越是觉得写的好,考虑周到。但是这毕竟是一套法则,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该如何执行,我现在还一筹莫展。比如这个辩论原则,每次朝会难道都要我来当这个平衡之人?”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当然不是,皇爷爷你是最后的裁决者,不参与辩论。平衡之人可以让六部主官依次担任,也可以选一德高望重之辈担任,但是必须数年一换。”

    “为何?”

    “因为这个职位相当重要,如果长期担任,恐怕最后就会变成丞相。”

    朱棣一想还真是,六部主官轮流担任还好,若是固定一人,此人掌握了朝堂议事大权,自然有办法让事情向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

    他故意说道“其实我也想过恢复丞相一职……”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设不设丞相一职无关紧要,因为丞相之权的大小,与皇上的能力是成反比的。皇上英明,丞相自然权利变小,皇上昏庸,没有丞相大臣们也能架空皇上。关键还是制度……”

    “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这样的问题朱瞻基根本就不用考虑,直接说道“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是相对的。”

    朱棣一愣,问道“那要是你来当这个皇上,你会怎么做?选择怎么做?”

    书房里没有外人,只有王彦,李谦,李亮,金阔几人。朱瞻基脑袋向门口方向点了一下,朱棣也点了点头,几个人全部就都出去了。

    朱瞻基这才低声说道“孙儿会将如今的朝堂一分为四,谁也不相统管,只有孙儿能控制大局。”

    朱棣这一下真的愣住了,完全猜不到朱瞻基的思路。

    。

第九章 执政方针() 
仿佛没有看到朱棣的惊讶,朱瞻基声色不变地说道:“六年前,孙儿与皇爷爷谈过什么是皇帝,皇爷爷可还记得?”

    朱棣长叹了一口气,朱瞻基在过去的岁月给了他太多的信心,凡是他要做的事,还没有不成功的。

    不管是利用一个北明山铜矿就瓦解了草原势力,还是以剿倭之名征略东瀛,还有这次堪比不世功绩的南洲拓疆。

    这个孙子虽然还年幼,偶尔行事有些不周到,但是绝对称得上是才干超卓。

    如果不论经验,朱棣自己都觉得比不上他,所以才没有急着问出口,而是耐心等他细说。

    听到朱瞻基的话,他笑着说道:“下位者劳力,中位者劳智,上位者劳人。再加上资源,信息控制之论,我至今依旧记忆犹新。

    这些年,你建设工厂,发展军队,开拓各地金矿,银矿,从南洋运送大批粮食回国,提高工匠的待遇,都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人事问题之外,我对此从不干涉,就是想要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成立咨情司,控制锦衣卫,秘密监控各地,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情报,这就是对信息的控制。我也不很少干涉,因为你思路,想法都是对的,做出的成绩也是我欣慰的。”

    面对自己的爷爷,朱瞻基笑了起来,半作戏,半真诚道:“这都是孙儿应该做的,生在皇家,享受锦衣玉食,自然也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以,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直接跟我说。只要是对我大明有利,对我朱家有利的,我都会支持你。我如今已经整六十了,这个位置也坐不了几年,以后还是要看你,能在去见祖宗之前,帮你扫平道路,哪怕杀的尸山血海,我也不辞!”

    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

    从昨日将《大明朝廷议事法则》交给了朱棣,朱瞻基的心里就有了让朱棣为自己奠基的想法。

    许多方面,他上台之后进行改革,面对的压力会远远大于现在。

    朱棣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等他上台,恐怕还要先跟文臣武将们掰手腕,只有占到优势的时候,才能推行。

    朱棣想要改革,没有人会拿祖制说话,因为他本身就是造反才得到的皇位。

    但是如果是朱瞻基呢?他想要改变朱棣在世时候的政策,那些大臣只是争权,就不会轻易答应。

    朱瞻基需要的是具有政治抱负的人才,不是应声虫。

    靠杀人能强制推行一些政策,但是如果这些时代的精英都变成了应声虫,整个国家都靠朱瞻基一个人,那就太危险了。

    而且,当一个朱元璋一样,什么都要操心,什么都要管,一天睡不到六个小时,没有自由时间,整天处理公务的皇帝,也根本不是他想做的。

    他不能把人才全部废黜,要拉拢这个时代的精英,那么行事的手腕就必须要温和一点。

    但是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争夺,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没有缓冲的余地。

    他这边温和,大臣们就肯定会嚣张,因为任何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第一步肯定是要权。

    如何让权,又如何限制权力,朱瞻基早就考虑了十几年了。

    一些不好开展的事务,现在就可以逐渐影响朱棣,让他来干。

    不要等他那个父亲上台了,一下子就把属于皇帝的权力让出去了大半,想收都收不回来了。

    听了朱棣掏心窝子的话,朱瞻基也有些触动,语调柔和了许多。“所谓上位者劳人,以孙儿的见解,也是属于资源控制的范畴。如何用人,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更考验上位者的手段。因为人是活的,思想也是在随时变化的,一个清官,在进入官场之后,面对各种奉承和诱惑,时时刻刻的心理都在变化。以后会变成一个权臣,忠臣,还是佞臣,并不是一下子改变的。

    想要人尽其才,想要让他发挥最大的作用,还不能让他影响到朝廷的稳定,这就需要制定缜密的管理制度,对上位者来说,制定规则的权力是最重要的,也是绝不能放弃的,其他的所有权力,其实都可以放弃。”

    朱棣惊道:“军权也可以放弃?”

    朱瞻基笑道:“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如今当然不可能实现。假如说,不管是谁管理朝政,都只能管他负责的范围,其他事务不能插手。不管是谁领军,都只能按照预定的战略打仗,除此之外,调不动一兵一卒,在这样的时候,还怕有人会造反吗?”

    朱棣沉吟了一会儿,盯着那份《大明朝廷议事法则》看了一会儿才又说道:“这只是个开端?”。。

    朱瞻基丝毫不怀疑朱棣的政治智慧,他要是看不出来,那才是不可能的。

    “议事法则只是约束大臣们就事论事的开始,古往今来,皇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将所有的大权都收拢在自己的手中,这种权力的集中方便了管理,但是造成了两个巨大的隐患。

    其一,就是这种权力的集中对晃荡的要求非常高,皇帝英明,自然天下太平,皇帝昏庸,就民不聊生。

    其二,这种权力的集中让统治阶级的权力得不到有效控制。考上了进士,进了朝廷,就成了人上人,这些人来自同一个群体,有共同的经历和群体认可,自然会维护属于自己人的利益,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畸形框架。”

    这一点朱棣有些不太明白了,朱瞻基只好又细致分析了这种封建社会大一统时代对管理者要求的太高,导致了统治阶级与平民阶级的脱离,这是社会不稳的根源。

    等朱棣理解了这方面的思路,朱瞻基才又说道:“想要改变这一切,首先是建立朝廷新的规矩。让一锅炖的朝廷变的条理分明,所有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对不该插手的事务随意插手。

    比如说你是户部官员,你就只能管财政,工部,礼部的事务,用不着你来管。哪怕你是户部尚书,也管不了一个工部九品工匠的职责。更别说某些礼部官员,竟然还操心军事,想要指挥打仗了。

    所有人,认清自己的职责,不能干涉自己工作以外的事务,最多只能在大朝会的时候,对一些不法事务,严重影响到朝廷稳定的事务提请审查。”

    朱棣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才说道:“可是这样一来,对官员自身的要求就会很高,对监督力度必须要加强。”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以前的朝廷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看不清以后的路。自秦皇以来,历朝历代无不是在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兴盛,然后又灭亡。孙儿觉得,既然知道这个想法是对的,那就应该向着这个目标走,瞻前顾后,可不是帝王的优秀品质。”

    朱棣忍不住笑了一下,反问道:“既然如今的朝廷大臣大部分都是儒家,那么,你又如何来限制他们呢?要知道,他们可是一条心。”

    “所以,这就回到了孙儿刚才说的,孙儿会把朝堂事务分成四块,分而划之,各不统属。”

    朱棣摇了摇头笑道:“三省六部制自西汉以来,到隋唐成熟,这套规则深入人心,可不是一言即可改之。”

    “但是皇爷爷有没有想过?为何历朝历代虽然遵循这个框架,但是都会略加改变呢?”

    “既然你都说了遵循这个框架了,还有什么说的呢?”

    朱瞻基笑道:“孙儿当然也是遵循这个框架,但是略有不同罢了。”

    这个时候,王彦在外面催道:“陛下,殿下,晚宴要开始了。”

    朱棣谈兴大起,大声说道:“推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