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型肥胖的朱高炽与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被朱棣特旨旁听朝会。不过,他们只能旁听,除非朱棣亲自垂询,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因为身体不太好,朝会之前,朱高炽一直坐在侧室里闭目养神。两个弟弟则闲聊着风花雪月,谈到开心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

    太子还未确定,三兄弟目前也就没有撕破脸皮,可谓是兄友弟恭。

    只不过,朱高炽是真心,两个弟弟可就不见得了。

    朱高炽看见自己的随身太监龚庆凡的身影在门口连续闪现了几次,就知道他有事禀报。“龚司正,进来禀话。”

    龚庆凡老脸笑的像一个菊花,进门后先向两位王爷问好,才又笑着祝贺:“恭喜王爷,贺喜王爷,实在是大喜啊!”

    朱高煦性格急躁,不等朱高炽说话,就斥责道:“有事禀事!没头没尾的,浪费本王时间。朝会即刻进行,哪有空听你啰嗦。”

    龚庆凡也不气恼,笑着把朱瞻基跟王妃的对话禀了上来。

    朱高炽本就崇尚儒学,听闻自己的儿子孝顺懂事,高兴地心花怒放。不过在两个弟弟面前,他还是要矜持一下。“知道了。将我准备的那套三百千包好,另再将那副马远马遥父的芦衣顺母图也送给世子。”

    “是……”

    龚庆凡退出偏室,朱高煦啧啧称奇说道:“这小子才六岁,就懂得孝顺了,难得,难得。只是不知道我那瞻壑,将来会不会如此懂事。”

    朱高煦也不过二十三岁,因为靖难之战耽搁了传宗接代,去年才有了一个孩子,还不满周岁。

    至于朱高燧,去年才被赐婚,如今还没有喜讯。

    也就是说,朱瞻基不仅是朱家的第三代,还是唯一一个度过幼儿危险期的第三代。

第三章 皇宫() 
东宫文华殿,朱瞻基吃着长寿面,面前还有八小碟荤素搭配的小菜。

    一屋子人,上上下下都盯着他一个人吃饭。哪个菜喜欢吃,多吃了一口,哪个菜不喜欢吃,吃一口就不动了,都有人专门记了下来。

    他的便宜老妈虽然吃着饭,不过那眼睛一直也落在他身上,哪怕他皱了一下眉头,也赶紧问是不是菜不合口味。

    这似乎还是他第一次自己用筷子吃面条,所以有些不习惯,不过他坚决地不让人喂,自己就着小碗吃。

    这所谓的古董碗,也根本比不上后世烧制的精品瓷器。

    倒是筷子,用红木镶嵌银,一方面是防止下毒,一方面是为了美观,算得上是他用过的最精致的筷子。

    看着周边的一群女人和宦官,他忍不住叹了口气。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就跟贾宝玉一样养于妇人,宦官之手,半点不敢违逆,能养出有多大能耐的人啊?

    他也恨不得喷那些穿越小说的主角一脸口水,说什么来到古代就没有好吃的。

    民间平民或许真的是没有条件,有好东西也做不出好味道,但是在这皇宫里,哪怕一盘青菜也能炒的鲜香可口。

    缺少调料?就是现代社会里,真正的大厨,又有几个把各种调料往菜里加的呢!

    那些穿越者,还真是小瞧了古人的手艺啊。

    吃了两小碗面条,朱瞻基推开了面前的饭碗。“母亲,吃饱了。”

    虽然朱棣已经封了张氏为燕王妃,朱瞻基也开始喊朱高炽为父王。不过王妃这边,他一直习惯了喊母亲,也没有人强制要他改称呼,还在这样喊。

    张氏亲自拿了手帕帮他擦嘴笑说:“皇后娘娘一大早就吩咐了,等你吃完,就到坤宁宫去玩。她让人打造了一个木马,你肯定喜欢。”

    “木马有什么好玩的,他可不是原本五岁的朱瞻基了。”虽然肚子里腹诽,不过他也知道,在他这个年龄,也就只能玩玩木马,想骑真马是不可能的。

    在朱瞻基的印象里,他跟他的便宜奶奶相处的还不错。在北平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都被留在皇后身边给她解闷,连他母亲想亲近他都要排队。

    只是来金陵后,处处讲规矩,他才被安置到文华殿这边居住。

    朱瞻基很清楚,想要在皇宫里安稳地生活下去,最需要讨好的是朱棣,其次就是皇后了。

    历史上曾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就没有再立皇后,由此也能知道他这个奶奶的重要性。

    至于他那个胖子老爹,面子上过的去就行了,不用特意巴结。反正朱棣死了不到一年,他也跟着去了,总共才当了十个月的皇帝。

    听到张氏这么说,朱瞻基嗯了一下说道:“孩儿想要一匹真马……”

    “那可不行,即使你皇爷爷想要你成为大将军,也要等你骨头硬了,才能打磨身体。记得别跟皇后娘娘说,她会担心你的。”

    朱瞻基装作闷闷不乐地嗯了一声,张氏也不再管他,吩咐让人摆轿。

    朱元璋登基以后,严格限制了官员乘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余皆骑马。

    勋戚和武官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都要接受严厉处罚。

    不过皇宫面积大,从南城墙根的文华殿到最北面的坤宁宫,差不多有一公里,所以少数人还是允许乘轿的。

    从文华殿出来,朱瞻基坐在四个年纪大的宫女抬着的轿子上,看着四周绿树成荫的风景,将这些景色跟自己脑子里面有些模糊的记忆一一对照。

    文华殿出来向北,首先经过的是变成一片花园的春和殿,这里被建文帝一把火烧了,没有重建,又被栽了一片花。

    只是现在还是冬季,显得有些萧瑟。

    左边的奉天大殿也被烧了,目前正在重新修缮,他们一行人为了避开工匠,就从右侧一排错落有致的宫殿边向北走。

    经过永福宫,兴庆宫,到了奉先殿,然后这里就开始属于后宫的范围了。

    向西拐了一段距离,从一个侧门进入乾清宫。这里应该是皇帝睡觉和办公的地方,不过朱瞻基的记忆里,朱棣是在武英殿处理政事,所以这里大部分时间都没人。

    一路上,碰到的宫女,太监都是弯腰低头,以示行礼。根本不是电视上拍的那样,要跪下来磕头。

    而且后宫里面的太监并不多,太监也大都是一些小太监。

    这里大部分都是宫女,太监服侍皇帝,宫女服侍后妃,这好像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据传这个皇宫是填湖建造的,后来地面塌陷,造成了后院地面积水。

    所以进来之后,朱瞻基也一直在观察,发现传闻不假。有些院落的墙壁,都因为地面塌陷而裂开,有修补的痕迹。

    轿子到了坤宁宫,一个大约三十岁的首领宫女迎了出来,先向张氏行了一个半蹲式的万福礼,才向着朱瞻基伸出了手臂笑道:“世子殿下生辰大喜,奴婢祝你福如东海。”

    朱瞻基还有点奇怪,福如东海不是跟老年人说的吗?

    不过他看张氏也没有表现异样,就知道这个成语可能只是后世又潜移默化了,有了特指的对象。

    面对她身处的手臂,朱瞻基也伸开手臂,让她将自己从凉轿上抱了下来。“江尚宫免礼,我长大了,不用抱了。”

    她笑着把朱瞻基放在了地上。“是,是,世子今天就七岁了呢,一天就长了一岁。”

    周南还是有些不习惯这种虚岁算法,五岁算六岁也就罢了,刚过五周岁生日,就变成七岁了。

    这位江尚宫可以算是宫女之首了,能在三十岁年龄就混成尚宫,不仅需要八面玲珑,更需要有很强的能力。

    所以即使是张氏也不敢忽视了她,一边盯着朱瞻基的身影,一边跟她搭着话。“昨日连江伯夫人来见皇后娘娘,脸色可不大好,是不是来告状的?”

    “王妃睿智,一会儿我在跟你细说……”

    朱瞻基暗地撇了撇嘴,这些女人啊,不管什么时代,都脱离不了八卦的天性。

    迈着小短腿上了青石台阶,那些宫女们显然也都跟他很熟了,有品秩的依次问好,没品秩的,连跟他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主殿九间,进深三间,从外面看,面积大约在七八百平米左右。

    这么大的面积,当然不只是一间卧室,里面被墙壁和装饰隔成了一个个不同的用途。

    进门就是一个大厅,深约十五米,左右都有一个个雕花座椅,座椅中间摆着茶几。

    最里面是一个金黄色装饰的凤座,这里是皇后会见大臣或者贵族夫人的地方。

    七八个小宫女正在擦拭着灰尘,见他从门口望进来,一个个都笑了笑,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

    江尚宫笑着喊他:“世子殿下不是不喜欢正堂的吗?怎么跑那边去了。快过来,皇后娘娘正盼着你呢!”

    从东侧第二个门进去,这里应该是个小型的会客厅,徐皇后坐在一个像贵妃椅一样的软榻上,面前摆了一些布料和针线,正在挑挑选选。

    看见朱瞻基立即眉开眼笑起来,放下了手中的丝线,向他招手。“基儿快来奶奶这里,今日穿上了衮冕,还真像个小大人了。”

    朱瞻基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记忆,来到了她的跟前,在她面前跪下,磕了三个头。喊道:“长孙燕王世子瞻基,觐见祖母皇后殿下。”

    徐皇后慌的连忙站起身来,将他扶了起来,搂在怀里惊讶问道:“基儿何故行此大礼?”

    朱瞻基虽然有些不习惯被一个中年女人搂住如此亲密,但是也没有反抗,而是装作乖巧地说道:“今日是基儿生辰,没有祖母就没有父王,没有父王就没有我,所以我要心怀感恩。”

    凭周游在前世的霸道与冷酷,他是万万想不出这样的话的。这句话是懂事的中轩有一次在教育调皮的中奥时候说的,让周游记住了。

    徐皇后问道:“这话是谁教你的?”

    “没人教孩儿,孩儿自己想的。”

    徐皇后却是不信,眼睛看向了人群后面的付典衣和薛掌闱。两人吓的立刻上前跪下,却不敢开口喊冤分辨。

    “你们私下没有跟世子嚼三说四吧?”

    “奴婢不敢”两人都连忙应道。

    “那世子如何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些道理还不到他知道的时候!一个六岁的孩子,要是让你们教成阿谀奉承之辈,那是大罪过。”

    这件事想要查清楚并不困难,因为他的身边最少都有四个人照看,相互帮助,也相互监督。所以,分开一问,谁跟朱瞻基说了什么话,都隐瞒不了。

    好一会儿徐皇后才确定了的确没有人教朱瞻基,如果是大人教唆,那就是心怀不轨。但是真的是一个五周岁的孩子就能如此懂事,只会让徐皇后越发喜欢这个聪慧的孙子。

    张氏又把朱瞻基早上跟她说的话跟徐皇后一说,越发惹得徐皇后心喜了,搂着朱瞻基问道:“基儿跟奶奶说说,你怎么就想到了这些?”

    朱瞻基却故意装作不开心地怄气。“祖母都不信基……儿,本来就没有人教……我,都是我自己想的。”

    周游越发觉得朱瞻基这个名字真的是太lo了,基儿,基儿,谁天天把这东西挂在嘴边啊!

    (新书求推荐票,求评价票,一定要五星啊,一个四星就直接不及格了,谢谢大家)

第四章 谁家天下() 
明朝的皇宫太监多,宫女多,偏偏皇室人丁少。

    除了朱元璋生了一大堆儿子,接下来的皇帝,孩子多的都很少。

    朱棣娶了一大帮女人,也不过生了四个儿子,五个女儿。

    三个儿子虽然都娶了老婆,现在也只有两个孙子。五个女儿有三个已经出嫁了,剩下的两个都已经被指婚,今年也要出嫁。

    偌大的皇宫里面,数万人伺候的主人只有区区十几个。即使加上那些后妃,皇宫里面的主人也不超过百人。

    朱元璋出身下层,他虽然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但是在管理国家方面,也有着天生的缺陷。

    因为出身低,所以格外讲究排场,搞的皇宫人满为患,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历史书上,将他描写成一个残暴不忍的皇帝,固然有他狡兔死走狗烹的恶行,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儒教的打压。

    接下来的建文帝被一帮文人忽悠瘸了,又被跟朱元璋相差无几的朱棣夺了江山。

    朱棣对儒教是半利用,半打压。虽然他七征草原,给汉人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但是在历史上的评价仍然一般。

    反倒是后来对儒教亲切的朱高炽,朱瞻基,可以说是没有半点历史贡献。他们只是守成之主,还丢了长城外的据点,丢了东北,却被吹的天花乱坠,号称仁宣之治。

    周游对这段历史了解不多,却也知道,明朝的衰落,就是从朱瞻基这里开始的。

    因为他丢掉了长城外面的据点,耗费全国之力修建长城,放弃东北,造成了草原势力的大增。

    封关锁国,搞海禁,导致了商税收不到。

    然后又遇到一个蠢猪儿子,被王振忽悠瘸了,以优势兵力创造了土木堡大败,连自己都成了俘虏。

    这一场大败,导致了勋贵势力的衰落,军队的完蛋,儒教的整体兴起。

    为了对抗儒教,皇室不得不利用阉党来平衡朝堂,从此的大明朝陷入内斗,就彻底走向了衰落。

    朱瞻基坐在一个可以前后摇晃的木马上面,轻轻地晃悠着,身边还有一群宫女照看。

    更远一点的地方,徐皇后和张氏等一帮女眷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闲聊,看到朱瞻基小大人一样皱着眉头,都觉得有些好笑。

    “基儿,何故愁眉苦脸?”

    朱瞻基一边感叹着大明朝的命运,想到自己还要充当十年的小孩子,就忍不住叹气。

    “祖母,昨夜没有睡好,所以有些精力不济。”

    徐皇后放下了手中的一个红色霞帔,这应该是给某位公主的陪嫁,向他招手:“来祖母这里,好好睡一会儿。等你皇爷爷下朝,晌午给你过生儿。”

    与其在这里装小孩子,还真不如去假寐一会儿。

    从一个纵横四海的枭雄,突然变成一个小孩子,不习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也需要好好地想一想以后的路。

    如果穿越成一个大人,哪怕面对刀山火海,大不了见招拆招,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被动!

    偏偏自己现在是一个孩子!

    来到徐皇后身边的软榻,朱瞻基爬上了软榻,伸出手指逗了逗正在酣睡的朱瞻壑的脸蛋。

    这是朱高煦的长子,还不到一周岁。

    在这个医疗落后的时代,即使是皇家的幼儿,也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折损率。所以不到四五岁的孩子,连爱都不敢深爱,生怕夭折了心里受不了。

    朱棣刚刚正式登基,朱高煦和朱高燧现在还没有封王,实际上,朱棣连太子现在都还没有确定好。

    在儿子辈里,他最喜欢朱高煦,但是朱高煦性格跋扈,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有勇无谋,捅的篓子也多。

    他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是朱高炽受文人推崇,又占了大义,更生了个好儿子。

    朱棣对朱瞻基这个孙子宠爱无比,他出生当晚,朱棣当时还是燕王,做梦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

    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

    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这在后世还有一个相同的实例,那就是康熙跟乾隆。

    而且,康熙跟朱棣,乾隆跟朱瞻基也几乎一样。乾隆也跟朱瞻基处境一样,被人鼓吹的万分英明,实际上却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朱瞻壑的生母杨氏陪笑说道:“世子喜欢弟弟吗?”

    朱瞻基装作天真地说道:“喜欢,他要是能陪我玩,我就更喜欢了。”

    众人都又笑了起来,徐皇后搂着朱瞻基笑道:“等他长大了,就能陪你玩了。基儿记得以后要照顾好弟弟。”

    朱瞻基嗯了一声,歪在徐皇后的怀里,闭上了眼睛。

    众人说话的声音立即就小了许多,生怕吵了他睡觉。

    朱瞻基原本还想好好计划一番,却没有想到小孩子觉多,不一会儿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啪”地一声巨响,将朱瞻基从睡梦中醒来。

    房间里面多了不少人,他的便宜爷爷,父亲,叔叔此时都在房内,旁边还多了一些太监。

    朱棣坐在榻上,旁边一个茶几上水杯被震倒,茶水沿着光洁的桌面下流,却也没有人敢去擦拭。

    “让你学儒,是让你明辨是非,不是让你被儒家蛊惑。有宋一代,儒家掌管朝廷内外,可是却落了个崖山投海之果,这难道还不是教训吗?蒙人掌鼎中华,那些文人在哪里?现在却一个个跳了出来,说这不符旧例,那里违背先例,真要信了他们之言,这大明还是我们朱家的大明吗!”

    跪在他面前的朱高炽俯首言道:“父皇息怒。正因为蒙人以武治国,国祚不过百年,我大明才应以此为戒。”

    朱棣冷笑说道:“固然要引以为戒,却也不见得要由一帮腐儒治国。我看你的书不是读的多了,而是读的少了。你还不明白儒家只是一家一言,代替不了天下。以一家一言治天下,岂不是与我们朱家争天下!”

    朱瞻基一愣,虽然这话有些糙,但话糙理不糙啊!

    他没有想到,朱棣竟然是这样看待儒家的,虽然角度不一样,但这的确是一个当权者的皇帝的角度啊!

    这天下是我老朱家的,当然要按照我的方法管,按照你儒家的方法管,那这天下到底是我的,还是你儒家的啊!

    张氏看到朱瞻基醒来,但是皇帝在训子,她根本不敢说话。还是徐皇后看到了朱瞻基醒来,温言说道:“国家大事我们妇道人家也不懂,只是你声音要小一点,别吓到了我的好孙儿。”

    朱棣一扭头,看到爬起来的朱瞻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不过旋即又扭过头,板起脸来,跟朱高炽说道:“今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