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帖木儿人在本地留下了足有三千匹骏马,朱瞻基又让人搜集了本地的各种地图,并且不惜重金悬赏各地地图。

    现在打了帖木儿人,想要派人秘密绘制地图有些困难。伊朗高原现在虽然没有以后荒芜,但是这里的民族大部分都是游牧制,所以,一看都是外民族的人很难在这里生存。

    既然如此,朱瞻基就干脆以打仗的名义派出了大军,在本地只留下一万羽林卫和一半海军,抽调了一个超过四万人的军队,装作要攻打到帖木儿国都城去。

    而实际上,大军一直在交易点附近集结,而近千羽林卫学和两千多幼军的精锐火枪手,已经奉命沿三个方向向北驰奔。

    一个队伍有一千火枪手,他们就是面对几千敌人也不会害怕,因为敌人的手里只有刀,没有火枪。

    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并且全部骑马,可以向北探索两千里地。

    这里不是荒漠,有大量的土著聚集,到处都有道路,也有饮水点。在得到了本地的一些地图后,只要他们不被敌人围住,安全还是可以放心的。

    他们本地人绘制的地图,虽然跟大明以前的地图一样,有比例失调的毛病,但是道路,河流,基本上还是绘制上来了。

    按照这些地图,再沿途测量准确的经纬点,那么这么地图的比例就能调整好。

    所以这次绘制地图,不需要太细致,只要掌握基本的路线就好了。

    这也是无奈之举了,谁让打了人家,杀了对方超过三万人呢!

    而在忽鲁谟斯,內监一个个雀跃地清点着原本属于帖木儿国的财货,那些羊毛,地毯,帐篷现在全部变成了大明的战利品。

    更主要的是,还有无数的黄金。

    仅仅在交易点一地,清点出来的黄金就超过了十万两,这是足足三吨黄金有余。

    他们原本是要跟大明来进行贸易的,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仅仅因为阻拦了大明的军队进入海湾,军队就被打散,黄金财货全部被抢走。

    现在,他们还没有得到大明的货物,一个个商人如丧考妣。

    不过,能跟大明做生意的都不是普通商人,这里已经被帖木儿国的大部落垄断,小商人根本进不来,只能选择跟大势力来合作。

    所以即使抢了这些财货,朱瞻基的心里也没有半点愧疚。

    从柯枝出发的时候,舰队的商船就空了几十艘,印度那里大明需要的货物不多,几十船的货物换回的是两船的金银,但是现在,这些空船全部被装满了。

    那些码头的搬运工们,在火枪口下死了十几个人之后,一个个只能老老实实地搬货。

    在羽林卫学的士兵回来之前,朱瞻基也不急。用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才将如山的棉花,丝麻,羊毛等装上船。

    这个时候,舰队里面除了朱瞻基的一艘备用旗舰,其他的船上全部装满了货。

    朱瞻基让人留下了两艘船的棉花,其他的船只,则准备返回大明了。

    除了装船,朱瞻基也派出了少量的舰队,对逃跑的埃米尔进行了追击,但是沿着海湾转了一圈,只发现了他们丢弃烧掉的船只,人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但是大明舰队也没有跑空,他们搜寻了一大圈,只要发现超过八百石的大船,全部点火烧毁。

    他们不知道烧掉了多少船,让整个波斯湾沿岸的部落,一个个敢怒不敢言,全部回到了原始社会。

    大船的建造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制造大船的木材,最傻都要阴干三年以上。

    大明军队这把火一烧,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不怕他们又造出大量的战舰。

    对于上岸追击敌人,朱瞻基没有兴趣,这件事还是留给朱棣以后来干吧!

    更何况,现在的帖木儿国虽然四分五裂,但是他们的士兵战斗力非常强,如果大明人的手里没有火枪,一对一恐怕还不是对手。

    朱瞻基要是在陆地上发起战争,即便是能打胜仗,过程也将是艰难的。

    他现在身边人手不多,有损失了心疼的也算他,还不会让朱棣开心。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是让别人去做吧。

    只要能绘制南方的地图,回去给朱棣交差,回去了就是大功。

    当派出去的三千人陆续回来,朱瞻基故意当着赛夫丁的面表示,道途险阻,发兵困难,不准备去打帖木儿国了。

    这个时候,赛夫丁真要哭了。

    他一直希望大明能够跟沙哈鲁打一场,将对方打怕,不敢南下。

    但是现在大明不打,等大明一走,倒霉的就是他了。

    朱瞻基当然懒得管他,反正他们是一个民族,沙哈鲁总不会杀了他,无非是问他要点财货。

    他们这次跟大明的交易又要大赚一笔,就是全部交给沙哈鲁,也不会伤筋动骨。

    朱瞻基不是没有想过也劫掠他们一番,但是想想还是不能这么做。

    首先,大明以后征伐帖木儿,在南方需要这样一个据点。如果这里什么都没有了,以后大批大明士兵来了,后勤都是大问题。

    其次,还是一个国家形象问题,大明这个天朝上国,总不能摆出强盗做风,这对以后的统治,管理,制定国际规则,都非常不利。

    何况,抢一次就会引发百年仇恨,还不如留着慢慢赚他们的钱。

    郑和这段时间一直没有闲下,不过他的精力并没有放在应对帖木儿人身上,而是放在了海峡对岸的阿拉伯半岛上。

    这块土地上大部分都是沙漠,只有少数的山地和绿洲。所以不管是马穆鲁克王朝,还是奥斯曼王国,包括帖木儿国与现在占领巴格达的黑羊王朝,他们都对这里没有任何兴趣。

    在半岛的西北部,如今还属于马穆鲁克王朝。但是西南部,依旧是一个个小部落组成,他们在沙漠中的绿洲上艰难生存。

    郑和趁着大军驻守在忽鲁谟斯,也到了对岸各个部落之间了解情况,像曾经的陈诚和马欢一样写一本西域各国概况。

    朱瞻基对他并没有约束,反而很支持他的行动,因为现在的大明,就是缺乏对外界的了解。

    在数千年来,华夏因为富饶的土地,一直偏安一隅,从来没有向外界发展过。

    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小的可怜。

    抛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华人对世界的影响力,实际上微乎其微。

    在世界公认的对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帝国里面,从来都没有东方帝国的名字。在这方面,不要说跟蒙元帝国相比,就是跟小小的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相比,也大有不如。

    华人为什么在南洋站在最上层还一直被欺负,后世为什么华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受待见,这都是因为文明的影响力从来没有被接受过。

    儒家在东方是立国之本,但是抛开少数几个东亚国家,有谁知道什么是儒?

    后世国家强盛以后,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东方文化融入世界,但是举步维艰。相反,因为经济发展起来了,占便宜的人倒是不少。

    朱瞻基想要推动全球殖民,让华人占据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光是打打杀杀是不够的,更主要是推动东方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力。

    如果后世的不管白人,黑人,都能遵循东方的那一套行为准则,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四月的波斯湾已经炎热无比,特别是船上更是闷热。

    朱瞻基平日都不会待在船舱里,特意在三层甲板上建了一个凉亭,在这里面办公。

    “今日从当地又招收了四百人工,专门打磨炮弹。但是这里的石匠都是生手,炮弹的生产至今还没有补足需要。微臣已经下令征召更多的人手,加快打磨炮弹的速度。”

    一场海战,就把大明准备的炮弹打出去了三分之二。如今的炮弹打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专门的机械,几乎全部靠人工。

    在大明这件事并不难办,有专门的石匠,一个学徒用凿子凿出大致的形状,一个老石匠打磨,两个人一天就能生产四个合格炮弹。

    但是到了这里,一人一天连一个合格的都难以生产出来。

    黄渊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导致了现在效率缓慢。

    朱瞻基却并没有怪他,开口说道:“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疏忽了,当时只想到要备足火药,只想着石头到处都是,随便找一些人就能造出来。既然需要一段时间来打磨炮弹,那么我就让郑和率领一支舰队去天方吧……”

    “给他们半个月的时间就够了,半个月内,一定能够补足炮弹。”

    朱瞻基最近也被一帮大食人烦的有些火大,他们大多是想借用大明的力量,灭了黑羊王朝,把巴格达收复了还给阿拉伯人。

    但是这件事朱瞻基当然不会同意,黑羊王朝现在跟帖木儿国正在闹矛盾,敌人的敌人,暂时留着是最好的。

    没有足够的好处,大明才不会动刀兵。

    至于说这里的石油,现在连内燃机都没有,石油有个屁用啊。朱瞻基到老都不知道能不能生产出合格的内燃机,这些问题他大不了以后记在遗书里,让子孙后代警醒一点就好了。

    还有那个苏伊士运河的问题,他也根本没有想要开通,宁愿让大明舰队绕过整个非洲去欧洲。

    如果开通了苏伊士运河,那大明占领了南非一带,不是就没有商人愿意走了嘛!

    许多决定都会涉及到后世的发展,在南非一带还没有开发出来之前,苏伊士运河绝对不能开通。

    至于以后,他管不了那么多。

    得到消息的郑和率领了两千大食人,还有一支舰队前往天方,这里也就是后世的麦加。

    朱瞻基当然不会去,他要是去,除非是平了那里。

    在郑和他们离开以后,朱瞻基在当地发布通告,招收精通西语的人才。

    这些人在东方很难遇见,但是在这里却不少,特别是一些商人,除了希腊语,还精通意大利和西班牙语。想要找拉丁语系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

    想要招聘这些人根本费不了多大的耗费,一人给他们一袋香料,就能用他们半年时间。

    所以朱瞻基一下子就招了一百多人,安排在了舰队里面。

    唯一麻烦的是,他们中的人精通各国语言,就是不通大明话,所以还是需要有人从中翻译。

    朱瞻基也试着跟一个精通西班牙语的商人用西班牙语交流了一番,两个人经过了半日的对话,才算是勉强能交流。

    古西班牙语与后世的西班牙语虽然在结构上变化不大,但是单词和发音,有许多都不一样。

    而他第一世最早是在智利学的西班牙语,与古西班牙语同出一脉,只是单词和发音的问题,如果不追求语速和交流的速度,勉强是能通话的。

    而他说西夷话,当然是背着其他人,只有几个贴身的太监知道。

    随后,他就让人安排了几个精通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商人,让他们每日来教自己学外语。

    从这里到欧洲,少说也要几个月的时间,他又有底子,等到了欧洲,基本对话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英语,他不准备去“学”了,现在英国上层人都还在说法语,英语根本没有几个人说。

    如今的欧洲,拉丁语是通用语,意大利语也可以,最不济会法语也可以。

    朱瞻基前世会西班牙语,对同语系的意大利语会一点,所以学起来不难。

    至于法语他会的很少,也根本没有兴趣去学了。

    (又想细写,又怕在外面情节太长,最近几天有些掌握不住分寸了。)

第四十三章 绕过非洲() 
在确定了拦截大明舰队的只有帖木儿国之后,大明对交易点的掠夺称得上是非常文明的,因为大明对所有的产业都进行了细致的甄别,属于忽鲁谟斯和黑羊王朝的大部分产业都没有动。

    但是即便如此,忽鲁谟斯的赛夫丁也很怕沙哈鲁跟他秋后算账,主动拿出了近五万两黄金,将自己的小儿子与一帮亲近大臣的后代安排进了大明的舰队。

    这些财富与人手,也算是他们为自己的以后留下的一条退路。

    朱瞻基虽然无意保护他们,但是有了插手这里的机会,他也不会放过。

    这些人只要在大明的手里,以后随时都有插手这里的机会。

    至于黄金,朱瞻基从来都不放在眼里。五万两黄金对个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以后世的黄金价格来说,五万两黄金不过是一吨半而已,最多也就是三亿多人民币。三亿人民币对一个人来说很多,对一个国家来说,却不值一提。

    整个大明流通的黄金,随随便便都有百万两黄金。何况对一个国家来说,黄金不过是社会财富的一个衡量标准,并不是这些黄金能够有多大用处。

    大明如今虽然国库不算充裕,但是仅仅一个北明山铜矿,每年都能产出黄金十几万两,等南洋和南洲的金矿开始开发,以后每年的黄金产量能达到百万两以上。

    所以,也不会贪图他们这一点黄金。

    赛夫丁当然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不怕朱瞻基有什么坏心思,他们每次交易的货物的数量,都不止这个数了。

    朱瞻基将他们安排进舰队,当然不是要随着他一起前往欧洲,而是安排他们以使节的名义,前往大明。

    下西洋的舰队,在这里就要彻底分开,除了前往欧洲的舰队和与欧洲贸易的货物,其他的货船都要返回去。

    在南洋和印度,包括这里交易的财货并不少,许多货船都已经满载,不需要再去跟欧洲贸易了。

    经过仔细的盘点,大部分货船都要原路返回大明,前往欧洲的舰队以军舰为主,满载香料,瓷器,茶叶,丝绸,铁器的货船,只剩下了不到一百艘。

    为了护送这些货船返回,海军会抽调两个军卫一万一千人护送这些货船还有一些商人返回,而这些人,全部交由朱瞻基的大管家金阔领军。

    金阔是首领大太监,在以前的太监的行列,与郑和是同一级别,地位够高。

    更主要是他忠心耿耿,这次在忽鲁谟斯抢了十几万两黄金,还有比这些黄金更值钱的货物。

    再加上在印度的交易,返回的舰队满载的财货超过百万两黄金,所以必须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运送。

    而且朱瞻基暂时不会回国,也需要一个心腹回去帮他盯着国内,金阔是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金阔,孙林这次也会返回。他掌管咨情司,工作的重心是监管大明内部与周边各国。

    欧洲那边太远了,还没有到发展触角的时候,所以,他留在大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朱瞻基把这些琐碎的事务都安排好的时候,郑和他们也从天方回来了。

    他们回来的时候,从马穆鲁克王朝也带回了一些会讲西语的商人,朱瞻基也全部收入了舰队之中。

    而随队前来西域进行贸易的大食人,几乎全部随商队返回。

    四月底,舰队再次从忽鲁谟斯出发,这一次,要一路南行,绕过整个非洲大陆,前往欧洲。

    如今的舰队只剩下了三万海军,两万两千幼军,一万一千羽林卫,还有数千其他人员,总人数从当初的将近十万,变成了七万多。

    不过,除了减少了一万七千海军,战斗力最强的幼军和羽林卫都依旧随队,战斗力并没有降低。

    舰队虽然少了两万多人,少了近三百条船,但是剩下的船只大部分都是战舰,而且留下的七万军队都是精兵强将。

    从此地开始,舰队不再分兵,只会分成前营,中营,后营,绵延上百里,一路西行。

    前营的船只配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速度快的,一类是吃水浅的。

    因为前营除了要勘测水域,探索航线,还承担着沿途交易,大陆,岛屿的探索任务。

    至于中营和后营,以货船和护卫舰为主,航速会慢一些。

    从波斯湾前往非洲南角,这将会是整个下西洋旅途中最艰难的一段行程,艰难程度还要超过前往南洲的行程。

    因为印度洋的洋流方向是顺时针,而从四月开始,风向也是西南风。

    也就是说,整个舰队不仅要逆风,还要逆水。只有过了赤道线之后,才会转成逆风顺水,航程会轻松一些。

    要是后世,朱瞻基绝对不会选择这条航线,但是现在没办法。因为如今的船只没有抵抗大风和大浪的能力,只能沿着海岸线走。

    即使抵达了南非,然后转向北走,也不代表下面的旅程就会轻松,因为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水情最为复杂的大西洋。

    太平洋虽然面积最大,但是因为洋流规律,避开台风季节,还是非常安全的,这也是太平洋的名字来由。

    如果说太平洋是个淑女,跟太平洋相比,大西洋就是一个暴躁的抠脚大汉。动不动就发脾气,特别是南大西洋,简直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禁区。

    而且四月到十月之间,也是非洲和大西洋的台风季,不管怎么小心都不以为过。

    朱瞻基可不愿自己这些精锐的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死在了台风里。

    有了这些顾虑,加上前营还需要沿途上岸,丢下一两个千户营,在当地考察,所以舰队的速度非常慢。

    而且这一次舰队几乎是贴着海岸线走,只要遇到有大风的征兆,就立即上岸躲避。

    从索科特拉岛开始,每到一处,都是前营负责联络,与当地人乔坦贸易,当中军抵达的时候,就按照余先谈定的交易,进行商品交换。

    随后,舰队抵达了后世的索马里,在后世这里已经完全荒漠化,但是现在,还有大片的农场和牧场。

    这里的部落打渔,打猎,种植各种农作物,看起来甚至比六百年后还要富裕。

    仅仅在索马里一地,这里就有三个大型部落,分别被称为木骨都束,竹步,麻林。他们什么东西都缺,大明拿出来的货物,每一样都能让他们羡慕不已。

    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多少大明中意的商品,除了少数的黄金和白银,大明对粮食根本不在乎。

    无论到了哪里,大明浩浩荡荡的舰队都让人望而生畏,根本没有任何部落敢挑战大明的权威。

    郑和在通事的帮助下与他们进行了沟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