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土人的能力,根本无法开采金矿,他们最多,也就是捡一些零零碎碎的金块或者是金沙,损害不到大明的利益。

    更何况,等大明人带来了更多的商品,他们手里的黄金最后还是落到大明人的手里。

    十二月初五,大军从珀斯出发,沿着南洲的西海岸向北航行。

    这次回去又是逆风,航速依旧很慢,不过因为贴近海岸线航行,日子并不难捱。

    之所以选择这个季节也是没有办法,如果一月顺着西北季风前来南洲,固然是快。

    但是那个时候是南洲的台风季节,舰队只需要经历一次台风,就不知道要损失多少船,多少人。

    原本舰队还想去一次帝汶岛,那里的帝汶人虽然没有直接跟大明交易过,但是他们依附着满者伯夷,跟大明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

    可是如今刮起了西北风,向帝汶岛航行,是正向逆风。不得已,舰队在南洲的西北,选择了向东北方航行。

    一路上,虽然主力舰队一直没有靠岸,但是羽林卫学的学员兵们,在朱瞻基安排下,将整个南洲的海岸线,全部都做了详细的测绘。

    从后世的达尔文附近海域,舰队又回到了海龟岛,然后从这里转向正西方向。

    舰队刚到马鲁古海域,就遇到了来迎接他的內监和南洋留守舰队,所有人看到朱瞻基他们安全回来,都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

    留守在星城的张勇,还有张谦,这半年来瘦了许多,张谦看到朱瞻基,更是激动地流下泪来。

    朱瞻基他们一去半年,毫无音讯,而他们在南洋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朱棣的询问,别提自己的压力有多大了。

    大年二十九这一天,朱瞻基的座船终于抵达了旧港。

    虽然这里依旧是炎热的夏季,他们要在炎热的夏季里过一个春节,但是所有人的情绪都高涨了许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过年的关系,更是因为在旧港,有南洋最多的华人,这里也有南洋最大的鸡寨。

    朱瞻基在这里好好休养了几天,这一趟航行,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他的几个女人,无不消瘦了许多。

    给朱棣写了一份长信,将自己在南洲的经历,还有如何开发南洲的一些想法,朱瞻基都写了进去。

    当然,更重要的是将从南洋到南洲的所有航海线路图,每个岛屿的经纬度,每个区域的不同时间的太阳轨道,全部都抄录了一份,送回大明。

    有了这份航海图,即使朱瞻基不在家,大明也能直接派人前往南洲,为以后的开发做准备。

    过了初五,朱瞻基才有心思关注旧港这里的情况。

    自从大明军队直接消灭了明古鲁的万茂势力,如今这个区域已经被旧港直管。

    施进卿从原来的一个地方势力,名义宗主,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地方霸主。

    不过在推行汉化政策上面,他依旧没有拿出有效的管理制度,这让朱瞻基有些失望。

    他不是解缙,金纯这样跟朱瞻基长期接触,并且接受了朱瞻基新式思维的人,他现在做人做事,依旧是老一套。

    对于这一点,朱瞻基也无计可施。

    因为他的统治目前是符合大明利益的,不能因为他这方面的不足,就换了他。

    那么就只能慢慢改变他,让他按照自己的这一套方式来做事。

    这个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给他布置直接的,明确的任务。

    正月初六,朱瞻基在郊外的行宫接见了施进卿和他的女儿施二姐,儿子施济孙。

    朱瞻基明确表示,要在苏门答腊岛上推行汉话,等他从西洋回来,这一年的时间内,苏门答腊岛上,最少增加五万以上会说汉话的人。

    提到这里,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施进卿的失望。

    “孤原本以为,你身为新三佛齐的国主,会在孤五月宣布南洋各国以大明官话为通用语言后,积极推行这个政策,但是孤却没有看到你的行动。

    而且,如今岛上土人大部分依旧过西洋绿教节日,我大明如今最重要的春节,却依旧只有汉人在过,那些土人被排挤在外。”

    施进卿战战兢兢答道:“老臣失职,让殿下失望了。”

    “除了今年推行汉人与土人杂居之外,孤要你大力宣传汉族节日,服饰,要让整个岛上的土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汉人的控制,可能做到?”

    施进卿迟疑了一下,答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瞻基明白他这样的人思维已经定型,不进油盐,很难让他全面倒向自己。

    他又看了看他的儿子和女儿,决定以后的重点放在施二姐这个在南洋留下悲壮记载的女人身上。

    施二姐也是个能干的女人,在历史上,他跟同一时期的渤泥国的王后黄桂姑两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记载。

    施二姐在施进卿死后,就控制了旧港大权,施济孙只当了一段时间的名义君主,就被赶下台。

    她控制了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大部分区域,却因为大明放弃了南洋,导致了华人势力成为了无根漂萍。

    此后各部落逐渐都不再听旧港这个名义上的都城的话,各自为政,有些依附亚齐,有些依附麻喇迦,有些依附满者伯夷。

    三十年后,麻喇迦统一了马来半岛,开始进攻旧港,施二姐当时已经年迈,却亲自率军上阵,因为兵力悬殊过大,英勇战亡。

    但是旧港在她子孙的带领下,一直又坚持了近二十年,才彻底灭亡。

    从此之后,南洋的华人就再也没有了依靠,成为了待宰羔羊。

    一直又到三百多年后,婆罗洲上面才又形成了一个华人王国,却也不过一百多年,就彻底灭亡。

    等他们走后,朱瞻基召来了张勇和张谦,跟他们详细了解了一番旧港如今的势力纠葛,让他们以后稍微偏向施二姐这边一些,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伸以援手。

    正月初十,朱瞻基召集将领和文臣,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通知他们过了正月十五,大军就正式出发,这一决议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从太平洋北部吹来的东北季风,在抵达赤道以后,与当地的低气压形成了风力漩涡。

    赤道无风带的低气压,即使是季风也只能败退。风向在南洋地区受到影响,一部分形成了印度季风,一部分变成了西北风。

    如今舰队向西洋航行,是真正的逆风航行,即使如今的船只风帆经过朱瞻基的改正,更有利于伯努利原理的实现,但是正向逆风航行,在这个时代依旧是不能的。

    逆风航行,风帆的利用再强,也要有最少十五度角的偏离,否则根本形成不了向前的吸力。

    如果这个时候向西北方向,经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方向,几乎只能依靠洋流的方向。

    这就像一只没有动力的船,随着海浪漂浮,只能听天由命。

    而南洋地区的海,水深只有平均五十米,几乎没有大的洋流,这样的环境下,向西北方向航行,不能说是找死,最起码也是事倍功半。

    有着长期经验的郑和坚决反对现在就出发,就是出发,最少也要等到一月底,二月初,西北季风停止之后,才能出发。

    朱瞻基并不是个一意孤行的人,在详细询问了所有人的意见后,也觉得自己有些忽视了这个时代落后的航行方式,有一股现在就把蒸汽机拿出来的冲动。

    可是如今的蒸汽机还没有成熟,即使装在船上,最多也只能是小船,带不动大船。

    想要真正的征服海洋,任重道远。

    船队在正月十六出发,耗费了三日的功夫,才抵达了星城。

    如今的星城已经逐渐建设起来,可以想象在未来会成为南洋的贸易中心。

    而麻喇迦,今后别想成为一个强国了。

    反正他们再强,也不过就是一百多年的光景,最后还是便宜了葡萄牙人。

    在这里,舰队一直等到了二月初八,也就是朱瞻基生日的前一天,西北风终于停了下来。

    在朱瞻基生日的这一天,他连自己的生日都没有过,一声令下,全军出发。

    这次航行比前往南洲还要艰难,因为前往南洲,好歹还是有点风的。但是现在,这微弱的风力,让舰队比爬快不了多少。

    但是不管怎么说,舰队还是在缓慢的移动着,真要想得到有风,那还要等三个月,朱瞻基可等不了。

    二月初九从星城出发,抵达麻喇迦就用了三天时间,在后世,这不过是三个小时的旅程。

    等二月十七船队抵达了吉打州,这里原来是邦加国的故都,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水稻基地。不过如今邦加国早已烟消云散,目前被暹罗统治。

    到了这里以后,马六甲海峡变的宽阔了起来,船队也不需要正向逆风了,船队调整方向,向着北方航行。

    当船队抵达后世的普吉岛海域的时候,渴望已久的风,终于盼到了。

    朱瞻基一直绷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虽然这短短的航程,就耗费了半个月的时间,但是今后的旅程,将会顺利的多。

    船队并没有前往勃固王朝,那里如今政权跌宕,而王景弘也已经率领船队跟他们进行了贸易,调节了他们的矛盾。

    现在,王景弘他们在柯枝等着主力舰队。不管是勃固,还是榜葛刺等国,朱瞻基都不会再去了。

    在星城举行竞技大赛的时候,也已经见过他们的国君和王子,他不愿意在这些小国面前,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现在他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忽鲁谟斯。这里也就是后世的波斯湾出口处的阿巴斯港附近地域,是西亚贸易交通的重要枢纽。

第三十八章 柯枝() 
在后世,印度可以算是一个国家,一处地域名称,但是在如今,根本没有印度这个地方。

    就像后世的拉丁美洲,人人都知道指的是南美北部,中美洲一带,但是在地图上,你根本不能说哪个地方是拉丁美洲。

    现在的印度,分成了三百多个小国家,一个小镇,一个县城,就是一个国家。

    他们这里的人根本没有大一统的思想,所有的统治者也没有同意的心思,只是挖空心思稳固自己的统治。

    这里如今最大的国家是北部的德里苏丹国,至于后世大名鼎鼎的莫卧儿帝国,还要一百年后才会建立。

    不过,即便是最大的德里苏丹国,也不过只是占据了后世的印度北部的一片区域。在印度次大陆,他们是个强国,却也不过是帖木儿国扶持的一个傀儡。

    印度次大陆,原本一直是印度教的大本营。后来迦毗罗卫国(后世的尼泊尔)这个小国想要独立,他们的王子就根据印度教派经义,建立起来了佛教。

    不过佛教在印度次大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从诞生之日,就受到了当地主流教派印度教派的强力打压。

    所以佛教徒们四处逃窜,反而在藏区,以及中南半岛上面传播开来。

    没有统一的政权,这里的贵族们利用印度教派的人等划分,享受与生俱来的特权。

    上下不能齐心,阶级不能逾越,人们没有向上的奋斗渠道,所以导致了这片大陆上极少纷争。

    打赢了你依旧是奴隶,打输了你依旧是贵族。你生下来是贵族,永远就是贵族,你生下来是奴隶,永远都是奴隶,谁会愿意打仗?

    这片大陆东边是热带雨林和山脉,北边是难以逾越的高山,只有西北角有两处山口,可以通往外界。

    这两处山口,也成为了这片大陆历次战争的源头。

    大食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每一次有外来民族进入,都会打的这里的人叫苦不已,却无可奈何。

    如今这个时代,德里苏丹国这个信仰绿教,由波斯人统治的国家,占据了北部最肥沃的农田,要不是他们的人少,早就占据了整个大陆。

    南方的数百小国也组织了多次抵抗,但是奴隶兵们根本不愿意帮他们打仗,所以屡战屡败。自己的圣地,最肥沃的土地被异族占据,他们也只能认了。

    这里的百姓虽然易于管理,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非常能生。

    在全世界,能跟汉人一样,以多子多福为基本观念的,也就只有这里的百姓。

    这片大陆得天独厚,北部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挡住了冷空气,虽然天干少雨,但是地面水资源丰富,所以整个大陆,都是肥沃的农田。

    纯以耕地面积来算,这里的耕地面积远远多于大明,所以能够养活的人,甚至比大明还要多。

    朱瞻基虽然想过把这片土地也占为己有,可是想到这里拥挤的人口,他就没有多少兴趣了。

    将这么多的人都变成了大明人,今后大明的民族组成,将会非常复杂。

    何况,他准备以后在合适的时候,取消民族划分,不管是蒙元人,还是黄化大食人,还是西南山区的其他夷族,还是以后的印第安人,统称为华族。

    现在除了印第安人人口数量多一点,其他民族的人以后都能同化。

    而印第安人对流感,天花,鼠疫毫无抵抗力,他们的人口优势,很容易就能化解。

    但是这片大陆上的人不一样,如果取消了这片大陆的民族等级划分,会影响整个大明的稳定。

    不取消,也是一个矛盾,给整个大明的架构带来隐患。

    所以在朱瞻基的心里,准备将这里当作一块殖民地,还是不要纳入大明的直接管理疆域。

    大不了,以后将缅甸,尼泊尔,阿萨姆这些地方占据下来,这样就能遏制印度次大陆的整体发展。

    舰队从后世的缅甸海域,直接向西南方向航行。虽然绕了一个大弯,距离远了近一倍。但是因为避开了逆风,现在还能顺风航行,速度反而更快一些。

    舰队贴着大陆的海岸线前行,这里都是熟悉的航线,所以那些领航员们一个个都非常熟悉,根本不怕触礁。

    榜葛刺,沙里湾尼,加易勒等等小国,这一个个后世早已消失的名字,是从孟加拉国开始,沿岸的一个个小国家。

    比如后世的斯里兰卡,现在被称作锡兰山,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还把他们的国王直接抓到了大明。

    而后世的马尔代夫,现在被称作溜山国,只不过,这个国家小的可怜,朱瞻基根本不想浪费精力。

    在锡兰山国,舰队短暂停留,王景弘安排了舰队迎接,并且准备了大量的新鲜蔬菜。

    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这些新鲜蔬菜装上了船,经过古里国,就抵达了大明舰队在柯枝国设立的基地。

    柯枝国的大明海军基地,是大明最西的据点,这里建于第二次下西洋期间,有一个码头和净水过滤池,还有一大片菜地。

    在大明舰队没有来的时候,这里交由本地人管理。但是当大明舰队抵达的时候,这里的居民要腾出港口,并且把种的菜全部卖给大明舰队。

    印度的城邦小国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他们视大明为天朝上国,三年一贡,并且遇到受欺负,都会让大明替他们撑腰。

    就在朱瞻基他们出发之前,候显出使印度各国,主要原因就是替榜葛刺撑腰,让德里苏丹国不要开战。

    德里苏丹国不敢违逆大明的意见,接受了调停协议,结束了对榜葛刺的侵略。

    如今的大明,是真正的天朝上国,辐射最远的区域,就是朱瞻基如今抵达的柯枝,这里也是后世印度西海岸的科钦。

    朱瞻基一路前来都没有停留,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今印度南部超过了两百个小国的国主,全部聚集在了柯枝。

    半年之前,王景弘抵达柯枝之后,就开始在这里大兴工程。

    他们不仅重新疏浚了海港,还在柯枝堡海湾内侧的南岛上面,耗费重金,动用超过十万人手,修建了一座大型东方宫殿。

    朱瞻基对柯枝这个地方不了解,在后世,这里并不是一个重要区域。

    他来印度好几次,都是去新德里,孟买,还有北方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教圣地赫尔德瓦尔与瑜伽圣地里希盖什。

    当舰队抵达了柯枝,整个舰队进入了海湾,他才发觉,柯枝这个地方,竟然是一座地理位置绝佳的港口城市。

    因为这个天然海港,几乎是全世界最完美的自然深水港。

    柯枝海湾的出入口只有不到五百米,南北都是岛屿,柯枝堡就位于南岛。船队进来之后不是大陆,南北依旧是两个独立的岛屿,最里面才是大陆。

    不管是岛屿与岛屿之间,还是岛屿与大陆之间,都有宽阔的位置可以停靠船只。

    城市在最外面的岛屿上,海湾里面还有独立的几个大岛,层峦叠嶂,根本不怕风浪的侵袭。

    看到这里的地图,朱瞻基沉吟了起来。哪怕大明对印度大陆没有兴趣,但是这个地方,一定要占领下来。

    从朱瞻基的旗舰进入港湾,一声声的礼炮声就响了起来。

    众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响声,但是两只昏睡的考拉,却都被震醒了,吓的爬到了角落里。

    考拉这种动物,虽然看起来比较可爱,但是因为它们以桉树叶为食物,身上的味道其实很难闻。

    因为朱瞻基不喜欢,几个女人也就对这种小动物没有了兴趣,更怕身上沾了考拉的气味,朱瞻基不喜欢她们了。

    所以到最后离开南洲的时候,她们只带上了两只。

    要是能活到回大明,以后放在宫中的动物园中,给小孩子看个稀奇。

    吹着印度洋上的海风,能够到一个充满人气的异域,见识新的世面,一群女人都显得非常兴奋。

    她们毕竟都还是十六七岁,甚至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还是喜欢繁华的喧闹。

    后世有许多自认特立独行的人,自认为喜欢远离尘世的僻静之地,但那是在有网络,有食物的环境下。

    真让你什么都没有,住土坑,窝棚,自己种粮,种菜。天天见不到一个人,了解不到任何外界信息,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在柯枝的欢迎仪式,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隆重,因为这是大明皇室在西洋的第一次正式露面。

    这不仅关系到了大明的脸面,更关系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局势。

    所以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除了有几个因为国主太老,或者太小的国家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