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瞻基不可能把全部的金矿都找出来,但是他能够通过自己知道的一些资源,建立一个遍布天下的控制节点。

    只要大明能够控制住世界的十字路口,中继要点,那么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就别想发展起来了。

    海龟岛这里,就是朱瞻基要建立的一个重要节点。

    当朱瞻基的旗舰抵达了迪米卡河的入海口,看着这条并不显眼的小河,他沉默了半晌,才吩咐说道“抛锚驻船,召集舰队指挥使以上级别人员,员外郎,以及各宗室来开会。”

    南洋的雨季已经过去,今日的天气晴朗,太阳西下,气温正好。

    内侍们按照朱瞻基的吩咐,在船头的三层甲板上,将一排桌椅摆成了凹字形。

    朱瞻基坐在顶头位置,左边是文官,右边是武将,那些宗室坐在他的身后旁听,并没有发言权。

    所有人泾渭分明,一个个静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旗舰之上,众帆落尽,微弱的海风也没有带来一丝声响。只有远处其他战舰上面,有在一起娱乐的将士,不时传来一阵欢呼声,但是也不影响旗舰上面的谈话。

    “殿下,人都到齐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眼睛左右扫视了一圈,开口说道“自正月出海,如今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在此前的行程中,所有到过的地区都是我大明舰队以前曾经抵达过的区域。但是自此以后,所有的行程都将是未知的,再也没有了欢迎的人群。就以我们身边的这个岛为例,虽然岛上资源丰富,但是因为距离文明社会太远,至今只有一些食人族的上面生存,根本没有文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来开发这些地方?”

    金纯笑道“当然为我华夏百姓寻找到更多的土地。”

    朱瞻基点了点头笑道“金尚书所言有理,但却是长久之谋划。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更迭,除了吏治腐败,更多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天下人的土地被世家,望族,大臣,武将们占据,老百姓都没有饭吃了,自然要造反。

    但是我大明开国不过五十年,如今整个大明的人口还不到南宋时候的半壁江山多,现在大明的无数土地都还在抛荒,我却致力开疆拓土,不仅仅是因为土地,更多的是因为黄金。”

    现场传来了一阵吸气声,就连那些王爷们,这个时候也不敢发出声音。

    他们能够被允许旁听,就已经是格外开恩。他们能在王府长大,一个个都是人精了。不是人精,也早已被淘汰了。

    朱瞻基拿出了一枚金币,放在手指缝里把玩着。等所有人都平静下来,他右臂一指北方的大岛,大声说道“就在离我们两百里的山上,那里有一座年产五十万两黄金的大型金矿,这都是属于我们大明的财富。”

    所有人都有些懵逼了,就连老成持重的解缙都有些不敢相信,讶然道“殿下,莫不是弄错了,五十万两黄金,那可是大明往年的四分之一税赋啊!”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五十万两黄金,听起来的确很吓人,但是也不过是十五吨而已。

    当然,这个数量已经非常惊人了,如今大明流通的黄金总量,最多也只有这个数量的十倍。

    但是跟后世共和国一年开采的黄金都超过了四百吨相比起来,又不算什么了。

    “是真是假,明日派人去探查即知。我现在要诸位做的,就是全部配合起来,沿着河道派小船逆流而上,一直到山脚。然后登上最高峰西侧的山顶,据说那个山里面,几乎都是黄金。而除了寻找黄金,我需要诸位在山脚下开辟一片农田,并且运海沙进去,在合适的地点建设水库,把这里建设成为我大明进军南洲的淡水供给点。”

    如果单纯在这里建设一座淡水库,如果疏于管理,几个月就荒废了。开荒垦田,没有人愿意待在这里,也是白搭。

    但是有了金矿,就能驻军,有了驻军,就能移民,有了银民,就能种田,开矿,并且维持这个淡水供给点。

    在热带雨林中想要得到适合人饮用的水非常困难,而且舰队补充的净水数量众多,绝不是挖一口井能满足的。

    所以现在需要挖井,然后用海沙过滤,还要做好防菌管理。

    有了黄金的吸引,所有人的兴致都高涨了起来,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各部门之间已经商讨好了明日的工作安排。

    这都是黄金的作用,如果没有黄金的吸引,谁也不会有这么高的兴致。

    以至于朱瞻基还不得不跟他们泼冷水,让他们不要忽视了这里环境的恶劣。

    进入这里,大蟒蛇都不是最可怕的,因为勘测的队伍人多势众,再大的蟒蛇都只会成为盘中餐。

    这里面最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瘴气,还有那数目众多,烦不胜烦的毒虫。

    第二日一早,几乎所有的传令船,平底沙船,还有小型的子母船都被挑选了出来。

    除了船桨,士兵们还准备了不少竹竿,在逆流而上的时候,都能使上力。

    所有人都穿着长裤,并且裤口和袖口全部都绑了起来,有斗笠的甚至把斗笠都戴上了。

    朱瞻基带着传令兵们亲自敲响了旗舰上的五面大鼓,为勘探队送行。

    第一支队伍进入了河道,后面的船只也开始在海边寻找沙滩,将一艘艘船装满了沙子,在中午时分也进入了河道。

    朱瞻基的安排非常简单,一个是寻找金矿,一个是垦荒,一个建立合适的水源供应点。

    但是想要把这三件事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为这三个地方,肯定不是在一起的。

    金矿在山上,在后世的谷歌地图上,这里从山顶被挖了一个超级大坑。

    即便是建设矿工的聚居点,不建在山上,也必须要建在山腰,或者山脚。

    但是水源供应点却必须要距离海边更近,只要避开海水倒灌,渗透的区域就可以了。

    建的太远,取水变成了一件麻烦事。

    至于农田,那当然要挑选土地肥沃的区域,不可能挑选烂石滩来种田。

    所以他们这三个不同的队伍,在选址的时候,不仅要互相配合,还要互相迁就,方便以后的统一管理。

    当所有人进入了迪米卡河之后,剩下的人就只有等待了。

    第一天过去了,报信的人回来禀告,从距离岸边大约两里地远的地方,一直进到二十里左右,都是大片的平整黑土地。

    不过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在没有发现金矿的时候,这些工作毫无意义。

    如果没有金矿,是不可能在这里垦荒的,即使要建立供水点,也不会选择这里。

    第二日,报信的人禀报,勘测队已经抵达了山脚下,现在船行不了,已经开始从陆地登山。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一直到了第六天,终于有士兵返回,在他们划回来的船上,装了足有两百块含金的矿石。

    其中的一块狗头金,连石头一起,足有两百斤重。

    但是发现它们的一队士兵,根本舍不得砸开,硬是十个人轮流把它抬下了山。

    找到了这个金矿,朱瞻基本来有些不确定的心,安稳了下来。

    虽然海龟岛在后世简直可以说是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在他的计划里,这个中继点却非常重要。

    在没有动力船的年代,想要前往南洲需要看天气,看运气。这里建设起来,对于开发南洲,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所有人更是兴奋,当天晚上,就有还几个指挥使托朱真向朱瞻基申请,以后驻守海龟岛。

    不过朱瞻基只是笑了笑,现在还没有到真正开发的时候,他这次只是探路之旅,并不是开发之旅。

    所以随着船上的净水补充充足,朱瞻基一声令下,舰队起帆,继续前行。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

第三十三章 抵达南洲() 
除了这些海军将领,那些宗室们也都积极了起来。『→網。520』,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以前一直只是听说南洋有金矿,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所以他们并不积极。

    但是现在看到这大块的狗头金被发现,这巨大的金矿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每个人的心思都开始转动了起来。

    当舰队离开海龟岛的时候,他们看这个荒凉的小岛,也都变的顺眼了起来。

    但是他们还不到行动的时候,因为这才是第一个地方,据说在南洲,同样也有金矿,那里也更大。

    不过这个地方,在他们的心里还是优选地。因为这里距离南洋很近,从这里到香料群岛并不远,而內监一年到头都有商船到香料群岛,这里算不上偏远。

    据说从这里到南洲的南部,还要走一两个月,那才是真正的蛮夷之地啊!

    这次出海,宗室人员一共分乘四艘大船,这四艘船分属一个编队,并有四艘军舰护航,四艘补给船供应,还有各传令船负责联络。

    从去年皇上下旨,令各王府,郡王府各派世子,郡王随太孙驾。

    这些个王府就已经有了预感,恐怕是皇上又要削藩了。

    但是有太祖的金书铁卷,加上朱棣本来就是因为削藩才造反上位,所以他对名分,大义看的比较重,更在乎宗室对他的大义支持,所以各王府并不怕他像朱允炆那样倒行逆施。

    他们不敢违逆朱棣的圣旨,但是同时也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之辈,反正他们已经拿定了主意,如果给的条件不够,是别想他们轻而易举就移藩。

    谅这朱棣为了史书留名,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当然,只有一些没有犯错的藩王府会这么硬气,而有把柄被朱棣抓在手中的藩王府,从一开始就在谋划,该如何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朱瞻基其实是不在乎这些宗室怎么想的,不管这些宗室能干也好,窝囊废也罢,他需要的是他们的名。

    哪怕他们是头猪,最少他们都姓朱。

    今后的世界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落后的通讯,交通方式,不可能让中央朝廷有效控制偏远角落,那么就需要他们这帮人占住大义的名分。

    他们是能干之辈,朱瞻基反而会担心他们势力大了之后,不搭理中央朝廷,自立为王。

    如果他们都是无能之辈,只需要他们占住这个位置,反而以后更方便干预和管理。

    哪怕他们干的天怒人怨,大不了以后换了子孙当王爷,这些地方就始终还是在姓朱的后代手里。

    所以,他只是在船上安插了一些眼线,随便他们折腾。

    现在还不到时间,想要让宗室移藩海外,不仅需要他们自愿,更需要整个社会对这件事的认同。

    否则,光是一个苛刻宗室,就会让皇室处境艰难,陷入众口铄金的地步。

    哪怕是皇帝,在风土人情这些方面,也要遵循这个时代的规则。

    船队继续航行,大部分宗室都觉得无所谓,这里的金矿虽然发现了,但是也许后面还有更好的。

    而且这个岛面积虽然大,但是太热,大部分人对这里的环境并不算满意。

    但是晋王朱棡的几个儿子因父兄接连被囚,如今正人心惶惶,在所有宗室里面,是最想移藩海外之人。

    朱棡,朱济熺,朱济熿三人,在永乐年间接连被废,被囚。朱济熿更是不念父子之情,囚禁其亲生母亲,蒸煮父亲侍女,囚禁其兄长朱济熺,侄儿朱美圭。

    年前皇上派锦衣卫到太原调查,废掉朱济熿,又救出了朱济熺和朱美圭,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还封王位,也让晋王府一系如履薄冰。

    庆成王朱济炫曾经参与了朱济熿诬告其兄朱济熺一案,如今朱济熿被囚禁在凤阳高墙,他很怕皇上会想起他也曾经参与诬告一案,所以这次出海,一开始就拿定了想要尽快离开大明的主意。

    虽然这个海龟岛在其他人看来环境恶劣,但是在他的眼里,这里却是一处宝地。

    这海龟岛面积庞大,比大明整个江南的面积都大。岛上虽然有一些毒蛇,毒虫,却有无尽的森林,各种名贵木材遍地。

    特别是这个金矿,只要经营妥当,哪怕每年大部分大部分收益要交于朝廷,自己也能落得数十万两白银的收入,再加上移民种田,贩卖木材,怎么算都比现在要强的多。

    他如今驻守汾州,每年的收益只有万两白银,一年到头,手里根本剩不了多少银子。

    所以看到这里,他就想要联络各宗室,将这个金矿拿到自己的手里。

    只要他主动移藩,想必皇上也不会再记住他的过错。

    “四哥当真丝毫不顾恋故土,想要移居海外?”

    说话的人是宁化王朱济焕,他是晋王嫡五子,比朱济炫这个庶四子要更受皇室看重一些。

    朱济炫担心自己被废,但是朱济焕却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我也不想如此啊,但我不同五弟,如今我在皇上心中恐怕就是戴罪之人,若是戴罪立功,恐怕才能让皇上宽宥。”

    朱济焕叹道:“这海龟岛面积虽大,却人口稀少,据说上面还有食人族。在此发展,势必艰难。”

    朱济炫摇了摇头说道说道:“我却不这样想,这里虽然人口少,距离我大明却近,移民便利。而有了这个金矿,最不济也能当个富家翁,山大王,不用在大明提心吊胆地活着。”

    朱济焕见他拿定了主意,叹了口气说道:“那四哥想我怎样帮你?”

    朱济炫长揖说道:“为兄想请五弟到太孙面前探探口风,对这宗室自愿移藩海外,有什么章程。”

    与此同时,在这艘船上其他的房间里,其他宗室关于海龟岛的讨论众多,这个储量丰富的金矿,吸引的可不仅仅只有朱济炫一人。

    如今能够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的,也就只有那一帮还没有成年的宗室子弟。

    像朱瞻埈,朱瞻墉他们,现在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忧虑。对他们来说,这趟出海,就是出来见见世面的。

    面对众宗室的试探,朱瞻基却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复,只是以稍安勿躁打发了众人。

    因为这件事在解缙的力主之下,被压了下来。

    由于前世的经历,朱瞻基对于任何事都喜欢快刀斩乱麻,直接了当地解决。

    但是这种性格在商业上或许是一件好事,但是对玩政治的人来说,这样的性格确实不合时宜的。

    因为政治没有对错,政治也只有妥协。

    可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什么事都不能靠武力来解决问题。

    而政治,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靠快刀斩乱麻,只会把事情越办越糟糕。

    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将海外各处领土都各划一片。然后把这些宗室都分封出去,每个地方,安排一个军卫,或者两个军卫来维持治安。

    由藩王来管理民政,军队来管理军政,然后用金矿,土地来维持基本的生存,用贸易来盘活每一个封地之间的联系。

    大明一个军卫大约是五千五百人,一个地方卫,或者是护卫就是三千人左右。他们这些人加上家属,再加上藩王带的官员和随从,就有两万人左右。

    这么多人不管在哪一个地方开始发展,再加上大明本土提供帮助,都能维持基本统治。

    但是这件事在解缙和金纯这样的大儒面前,就完全不能这么做。

    事情还是同样的事情,但是要实施起来,就需要换一种方式。

    比如说,将藩王分封海外,哪怕皇室很想这样做,但是绝不能由皇室提出来。

    如今还是宗族社会,宗族的力量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影响力与后世相比更是不能比较。

    比如说,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律法,自己的族规。朝廷认可宗族对宗族弟子的奖励或者是处罚。

    在县治以下,宗族的管理是朝廷管理的有效补充。

    这个时代的法律不健全,人们更讲究人情。

    朝廷大臣要告老还乡,需要辞职三次,皇上要挽留两次,第三次才能同意。否则的话,就说明皇帝对这个大臣很不满意,有很大意见。

    就连皇帝篡位,也需要有大臣三次劝谏,这个皇帝“谦让不过”,才“勉强”登基。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因为如果由皇室提出这样的计划,就会让人觉得皇室寡情薄意。

    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照顾,谁会相信他们能顾怜百姓?

    所以,哪怕是朱瞻基想要把宗室分封海外,但是这件事现在不能由他定下来,先要在社会上将这件事酝酿成熟,然后“勉强”答应。

    他们说的有道理,朱瞻基当然愿意听。他知道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他也愿意按照现在的这套规则来行事。

    所以,他现在先要炒作,把这件事炒热。

    反正分封这件事,也不是这两年可以推行的,最快也要等到他出海回了大明才能办。

    要是不顺利,更是要等到他登基以后,这件事才能推行。

    所以他现在根本不表态了,也不提分封了。只是先在军队方面,为以后做准备。

    从海龟岛到南洲,这段旅程是非常无聊的。

    因为是逆风行驶,舰队如今的航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四五节,只比人走路的速度快一些。

    这样的速度,在茫茫的大海上,简直跟乌龟爬一般。

    各军将士们天天可以学识字,打牌来消磨时间,但是船舱憋闷的环境,还是让许多人的情绪逐渐变的低沉了。

    朱瞻基最近也一直在学习,他原本是最不喜欢儒家学术的,总认为东方古国的衰落,与儒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这个时代待的久了,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人。他逐渐认识到,儒家纵然有着各种不足,但是在社会规则的制定方面,维护朝廷的统治,建立民族的向心力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他也每天抽出一两个时辰的时间,专门听解缙和金纯为他讲解儒家经义。

    他不是要做一个儒生,他只是需要了解儒家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然后更好地利用这股力量。

    他的这种好学让金纯格外高兴,每天给朱瞻基讲课的时候,总是精神百倍。

    虽然船上的生活无聊,这个老家伙的精神却越来越好。

    但是解缙对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