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尾部的刀背有一厘米厚,中间略薄,到了刀尖的位置,又特意加厚了一点。

    这是为了给刀尖位置增加一点重量,便于骑马挥刀斜砍。

    朱瞻基作为爱刀之人,一眼就看出了不同。“一共折叠了几道?”

    纪纲有些自得地说道:“整整九道,两个徒弟花了两天时间不间断锤炼,才打造成型。”

    横刀也就是所谓的唐刀,跟日本武士刀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横刀是直的,而武士刀有弧度。

    一般的横刀都是采用包钢法打造,耗时费力。但是这把刀却只是采用了陨铁打造,所以没有采用包钢法,而是折叠法锻造。

    朱瞻基将刀完全抽了出来,左手拿着刀鞘,右手握刀试了试重量。整把刀大约在十二斤左右,因为打造的师傅熟知朱瞻基的喜好,所以整体的重量分部非常适合他的习惯。

    不过十二斤的重量对他目前来说有点重,短时间趁手,长时间就有些累了。

    但是他还在发育,这个重量非常适合他。用一般钢铁打造的横刀只有五六斤,即使加长加厚,也不过七八斤,这把刀的材料不同,才能有如此重的重量。

    比划了几下,朱瞻基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我很喜欢,这把刀我要了。”

    见朱瞻基收下了这把刀,纪纲满意地笑了起来。

第三十章 心态() 
朱瞻基越是把玩,对这把刀越是喜欢。

    看不出这把刀的材料成分,但是这把刀的密度比一般钢铁最少重了一半,跟铅的比重差不多。

    跟水比起来,如果水是,钢铁的比重是8左右,铅的比重是点多,黄金的比重是9。

    他试着扳了一下,又砍了一下桌子试了试震动的频率。这种金属的硬度足够,虽然缺少一些韧性,但是重量足够,硬度足够,韧性可以不去管它了。

    看到朱瞻基如此喜欢这把刀,纪纲觉得,自己的这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不过他还在担忧,去了宫中跟朱棣坦白自己现在投靠皇孙,不知道皇上会不会直接拉自己去砍头了。

    但是看到朱瞻基如此自信,他决定还是相信朱瞻基一次。

    朱瞻基心里其实也在考虑纪纲的事,他即使不掺和夺嫡,光凭他的仇人满天下,好日子也不长了。

    不过自己现在一插手,等郑和回来以后,再带他去南洋那边躲两年风头,他的危险才算过去。

    朱瞻基就是看中了他够狠,够毒,他现在从头开始发展,需要这样的一个人帮他立威。

    他原本看上了杨章德,但是杨章德现在的地位太低了,对朝堂的事务谅解不多,眼界也不够宽,想要获得重用,还需要好好打磨几年。

    朱瞻基算了一下,郑和回来就要差不多两年,然后在修整半年。也就是说,最早两年半以后,他才能发展对外攻略。

    这两年半的时间,也能把杨章德培养起来了。

    不过,那个时候把纪纲带上船,杨章德也接不下锦衣卫。毕竟现在的锦衣卫是一个总人数达到数万的全国性间谍组织和调查机构。

    接管锦衣卫,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够强,心肠够狠,更需要有超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何况,杨章德到底能不能培养起来,现在谁也不确定。

    从朱瞻基进入了酒楼,这里就被羽林卫和太监们层层监督了起来。

    特别是厨房里面,有两个对各种毒品经验丰富的验毒太监,从原材料到炒菜,每道菜的工序都盯的死死的。

    “这个羊肉火候不要太老,太孙殿下喜欢吃嫩一点的。”

    “陈奉御,禁言。太孙的爱好是随便可以泄露的吗?”

    奉御不是名字,而是职位,比长随低了一级,也算是个太监中层。听到同伴的话,他哎哟了一声,给了自己一个小嘴巴。“瞧我这破嘴,失言,失言,多谢杨奉御提醒。”

    厨房里的厨师原本把耳朵都竖了起来,现在听到他们的话,一个个都又装作没有听见了。

    在太孙面前当差,是除了给皇上当差以外,宫里最吃香的职位了,竞争性极强。

    而且太孙手脚大方,制度虽然严厉,待人却很宽厚,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打骂和处罚,在兴庆宫做事安心。

    如今金阔调回来了,却升任了太监。余先要调到宁波市舶司,太孙身边就差了一个少监。

    加上余先已经决定把兴庆宫的长随谢全也带走,又空了一个长随的职位。所以他们这些太监之间明着不敢斗,暗地里竞争也很激烈。

    陈奉御原本想要多表现一下,却忘记了太孙的嗜好什么的,是都不能外泄的。

    他一边懊悔,一边想着该如何弥补这个错失。

    楼上的大包厢里,坐在上席的朱瞻基姿态优雅,却飞快地吃掉了一份又一份的饭菜。

    一帮锦衣卫的人第一次见到他吃东西,都暗地里吃惊,这哪里像个太孙,简直像个饿死鬼啊!

    纪纲却知道一点,因为从小习武,太孙的饭量一直很大。除了饭量大,还天天都用名贵中草药内服外泡,海量的银子都花了去。

    只是看着他依旧瘦削的身体,平坦的腹部,真不知道那如山的中药都吃到哪里去了。

    不过这件事是绝对不能打听的,否则的话就是居心叵测了。

    自己一边吃,一边听着四个锦衣卫的自我介绍。除了杨章德,另外三个人也都表演了一番拳脚功夫。

    能够被派到自己的身边来,除了身家清白,当然都是有一些特长的好手。

    杨章德就不用说了,心思狠辣,武艺高超。

    另外三个也都不弱。

    冯小年是四个人中年纪最大的,擅长勘察,办案。

    姜万利却是擅长情报分析,记忆力超群。

    最后一个叫褚松,干过的部门最多,对朝堂内外的基本情况最熟悉,属于是百事通一类的人物。

    朱瞻基毫不掩饰杨章德已经是他的人了,吩咐说道:“你们四个自成一个小组,由杨章德管理。平日里也接受李亮的调度。这次去北方,你们要多受一点苦,回来后我论功行赏。在我身边做事,我只要求三点,忠诚,嘴紧,能干。另外,不要仗着我的势,做出欺压良民的事情来。”

    四人都单膝跪拜:“是!”

    现在他的身边,最开心的就要属李亮了。金阔现在不直接管朱瞻基身边的事,一直压在他头上的余先又调走了,他也终于混成总管太监了。

    他一直都是以王彦为目标的,以后朱瞻基要是能得登大宝,他能混成司礼监太监,那就不负此生了。

    “李少监。”

    “奴才在。”

    “跟他们四个好好说说宫里的规矩,我的规矩。眼瞅着就要出发了,这几天你们暂时不用到宫里当差,去北平的时候,直接找李亮报道就好了。”

    众人纷纷躬身抱拳。“谢殿下恩典,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过年的,别动不动就死。在我身边干,只要守我的规矩,包你们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朱瞻基的声音并不大,甚至还带着一点不经意,一点调侃,但就是这样的态度更让人信服。

    纪纲看着这个十六岁的年轻人以一种老练的态度掌控全场氛围,真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佩服。

    在朱棣的身上,他也能感受到这种自信,但是在太子和汉王的身上却感受不到。

    所以,他才毫不犹豫赌上一把。

    当然,这也跟他想要摆脱现在的困局有关。

    汉王那边逼的越来越紧,但是他绝对不想掺和进汉王的阴谋里面,成为他手里对付太子的刀。

    那个时候,朱棣绝对是要第一个对付他。

    以前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但是从朱棣对太孙的维护,他才想要借太孙来破局。

    只是太孙却又逼着他去跟朱棣坦诚,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跟着朱瞻基一起回了皇宫。

    他不知道,朱瞻基这是在用他试探朱棣的底线。

    以前,从来没有接触国政,朱瞻基扮演着一个稍微有点天才的太孙,讨好朱棣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朱瞻基负责对外拓土,那么肯定需要发展自己的势力。

    朱高炽当了十年太子了,仍然只能在朱棣画的小圈子里发展,稍微想要伸出爪牙,就会被剁掉。

    朱瞻基可不想当一个这样被遥控的木偶,他想看看,朱棣到底能给他多大的空间。

    发展对外势力,文官的作用很小,总不能让文官用嘴巴,用文字去教化语言不通的异族。

    最有效的武器,还是大明庞大的军事队伍,然后,利用锦衣卫组织一个信息网。

    朱瞻基不知道纪纲是什么时候被朱棣干掉的,既然这个人才朱棣不想用了,那么朱瞻基当然想要捡起来用。

    但是皇帝的思想从来不能用一般的思维来衡量,哪怕是朱棣觉得食之无味的鸡肋,也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到的。

    在皇权面前,任何感情都要往后排。

    朱瞻基从来没有想过跟朱棣来争权,但是,他也必须要有一个可以控制的利益团体,而不是只是当一个傀儡。

    谨身殿大堂里,朱棣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距离他五步之远的台阶下,跪着满头大汗的纪纲。

    已经整整一炷香的时辰了,朱棣都没有发出半点声音。既没有让他起身,也没有让左右将他绑了下狱。

    他不敢抬头,只能等待朱棣的裁决。

    朱棣一直很清楚季刚是个什么样的人,有野心,善投机,心狠手辣,却又手腕高明。

    建文二年,朱棣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国军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

    五月,朱棣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临邑自古有宿安店。朱棣路过此地时,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他的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

    朱棣试过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从一开始,纪纲就是依靠投机手段入他门下。

    短短十三年的时间,纪纲就用他高明的手腕从一个亲兵到忠义卫千户,一直做到锦衣卫指挥使。

    朱棣自认这个人还是很好用啊,但是必须要有高明的手段才能控制住这个野心家。

    基儿能控制住这个人吗?这把刀会不会反过来伤到他自己?

    但是旋即,朱棣意识到了,自己最担心的竟然不是孙儿朱瞻基要跟他抢权,只是担心他能不能控制纪纲。

    这一瞬间,朱棣就明白了过来,自己的确是老了,到了该好好培养继承人的时候了。。。

    即使基儿手段略有不足,有自己帮着压阵,这纪纲也翻不了天。

    海外种族繁多,情况复杂,基儿也的确需要一个狠人来帮他清理障碍。

第三十一章 银山() 
“纪纲。”

    “臣在。”

    “抬起头来。”

    纪纲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朱棣,又垂下了眼睑。

    朱棣没有直接把他下狱,那就说明,他已经原谅了自己以前做的一些小动作。

    也说明,太孙让他来跟朱棣坦白,虽然是冒险,但是同时已经把他从以前的险境中拯救了出来。

    现在,他不用在担心那帮文臣对他不利。

    现在,他不用再担心汉王逼着帮他做事。

    现在,他也不用再担心朱棣拿他来平息民愤。

    虽然今天的主动坦白的确是冒险,但是这场冒险绝对值得啊!

    纪纲此时的心里满是激动,一步跨过,海阔天空,真是万幸啊!

    但是旋即,他又突然想到,太孙怎么就能确定他没事?

    他是锦衣卫指挥使,现在明确投靠太孙,为什么皇上会放过他?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你游弋两端,更掺和朕的家事,本该是死罪。不过念你过去也算立下些许功劳,为汉王做事也是被迫,情有可原。如今太孙既然愿意保你,我也就暂时记下你这条命。太孙年幼,心高气傲,朕也希望他能多经历一些磨砺,就允你协助太孙筹备外征事宜。”

    “陛下宽宏大量,臣感激不尽,愿以这条狗命为陛下效死,为太孙效死。只是……何为外征?臣愚钝……”

    朱棣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心不在焉,把还没有决定好的事情泄露了出来。

    不过此时除了贴身侍卫和太监,也没有外人在,所以朱棣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此事你问太孙即知,详细方略即使朕也知之甚少,一切交给了太孙。记住,此事暂且不要外泄,否则那些腐儒又会以各种仁义来说三道四。”

    “臣不敢。”

    “起来吧,好歹也是三品大臣,不要动不动就跪……”

    纪纲暗自腹诽:不跪,不跪就要砍头啊!

    “朕也知道你的难处,如今朝堂内外都是你的仇家,稍有不慎就是覆家之祸。不过,只要你好好辅佐太孙,朕保你纪家无事。”

    “为陛下效死乃臣之本分,能得陛下挂碍,臣虽死无悔。”

    “下去吧,去兴庆宫看看太孙有什么事要让你办。”

    兴庆宫内,因为现在地球仪在二楼放着,二楼已经成为了禁区。除了少数几个人,就只有薛尚宫和四个小宫女才能上楼打扫灰尘。

    除了薛尚宫,这四个小宫女也怕是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出宫门。

    为了方便,朱瞻基现在也搬到了一楼居住。

    他的卧室在西房,共四间,中堂是会客场所,东侧就变成了办公的地方。

    如今兴庆宫可以说是宫城内保护最严密的地方,最外层是一百二十九名锦衣卫组成的防卫层,他们没有进入兴庆宫的权力,只能在外围保护。

    然后是内侍省外班太监,一共有六十名,负责沟通内外。

    最里面就是直属于兴庆宫的三百多名太监和一百多宫女,他们一般不得授权,连出入兴庆宫的权力都没有。

    宫城由四卫分别把守,而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亲卫,负责看守的是宫城最重要的午门。

    作为锦衣卫的指挥使,纪纲在宫城的前宫还拥有一定的特权,直接被下属带到了兴庆宫。

    皇上让他加强兴庆宫的外围保护,他一开始还只以为是皇上宠爱太孙。

    但是看到如今严密的三层保护,他才意识到,兴庆宫肯定有他不知道的秘密。否则的话,这里的保护不会比谨身殿的保护还要严密,那里可以算是皇帝的御书房啊!

    李亮迎了出来,见到纪纲就打了个千笑道:“指挥使大人,太孙殿下知道你要过来,在书房等你呢,请跟我来。”

    “李总管请……”

    纪纲想着朱瞻基身边的一些重要位置,如今余先去宁波市舶司担任镇守大使,这个李亮眼看就要飞黄腾达。自己想要跟太孙维护好关系,这个李亮以后也需要好好维护关系。

    可惜的是今天一件事连着一件事,没有准备,回头再给这个李亮准备一份重礼。

    跟着李亮进了门,纪纲发现这里的屋内都铺了木地板,除此之外,没有半点装饰。

    太孙不喜奢华,看来是真的。

    绕过了屏风,来到内屋,朱瞻基瘦长的背影就进了纪纲的视线。他站在一张羊皮地图前面,似乎根本没有发觉纪纲已经进屋。

    纪纲不敢再马虎,今天在皇上那里过了这一关,以后他就属于是太孙的人了。

    所以他双膝跪地,行了一个大礼说道:“臣纪纲见过殿下。”

    “免礼。”朱瞻基转身跟纪纲招了招手说道:“今后指挥使大人无需客套,我这个人从来不在乎虚礼。过来看看这张地图。”

    纪纲起身站在了朱瞻基的侧后方,看向了墙上挂着的地图,端详了一阵,他才开口说道:“臣看这似乎是东瀛地图,却比我大明绘制的地图更精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大人对倭寇一事如何看待?”

    纪纲一时之间不知道朱瞻基的心意,但是刚才听朱棣说了外征,他就猜到了朱瞻基有可能是想对东瀛用兵。

    只是这件事非同小可,一个不慎重,就会导致轩然大波。

    因为高皇帝朱元璋在位之时,就把东瀛列为不征之国,现在要是对东瀛动手,那就是违背了高皇帝的法旨。

    那些腐儒们,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站出来说三道四。

    而且如今的应天府东瀛人士可不少,国子监就有数百东瀛学生,京师也有数千东瀛各势力代表。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民族的学生以及各国代表。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就对东瀛用兵,只会引起各国的恐惧。

    纪纲仔细考虑了一下才说道:“倭寇乃是皮癣之痒,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大明威名远扬,倭寇近乎绝迹。殿下……臣以为,打击倭寇容易,征略东瀛艰难。”

    朱瞻基笑了起来,回过头看着纪纲。他虽然只有十六岁,却比纪纲还要高半个头。

    纪纲看着他跟朱棣近乎一样的相貌,就连那满不在乎的眼神,都跟朱棣一个模样。

    “殿下,臣难道说错了?”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谁说孤要征略东瀛了?东瀛乃是曾皇祖列入不征之国的地方,孤当然不会远征东瀛。只是孤在前些时日查阅大明史,曾看到我大明沿海保守倭寇之乱,所以才留意了此事。”

    纪纲有些摸不清朱瞻基的态度,抱拳说道:“臣愚钝,不明殿下之意。”

    朱瞻基让开了半个身位,让纪纲上前了一步,说道:“这份地图,是孤前些时日获得的,大人请看这个位置……”

    纪纲仔细看了看朱瞻基手指的位置,那里被做了一个三角符号,只是不明明白代表什么意思。

    不过朱瞻基主动说了出来:“此处乃出云国,如今是京极家族辖地,此地田仪村,山主人是三岛清右卫门。根据我得到的消息,这里有一座银山,储量达到一万万两白银以上的银山。”

    “一万万两!”

    纪纲被这个数字吓了一大跳,完全没有这个概念。整个大明如今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白银啊!

    朱瞻基却很清楚,石见银山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大规模开发,到了十六世纪以后,特别是十七世纪,每年出银四十吨左右。

    这就等于每年出银百万两以上,而这座银山整整开发了四百年,储量无可估量。

    朱瞻基之所以盯上这里,是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