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瞻基却没有回答他的话,保留了上位者的神秘。“这几处金矿虽然诱人,但是有我给你的五百支火枪,有信心保住吧?”

    “当然,殿下!”

    “不仅仅要保住,我还要你像北明山铜矿一样,利用当地的土人来开发金矿,哪怕为此要给他们一大笔费用。”

    虽然身在南洋,但是许柴佬对大明在北方漠北的草原腹地发现了一座超级铜矿也有所耳闻。

    据说那座铜矿的矿工,大部分都是朵颜三卫和鞑靼人,他们现在充当了大明的苦力,帮着大明挖出了无数的黄金和铜。

    然后通过八百里的水泥路,这些金子和铜矿石又被运到了开平前屯卫。在那里,草原上原来的勇士也都变成了煤矿工,帮大明挖煤,然后熔炼出无数的黄铜。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明将一部分利益让给了当地的土人,但是用这种手段,大明却把原来的敌人,变成了苦力。

    许柴佬虽然听说过这些,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具体操作手段,他抱拳说道:“殿下,微臣虽是经商出身,但是却没有进行过如此运作,并不知内部环节。”

    朱瞻基笑道:“不用担心,这一切都由黄守备告知你,我这次带了好几本北明山铜矿的内部方略手本,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不过,这本手册你只能在船上阅览,并且由黄守备为你讲解。切记,所有方略严禁外传,不仅仅是针对外族,就连你自己的子女,也不得让他们知晓。”

    许柴佬连忙跪下说道:“微臣一定将它带进棺材去!”

    朱瞻基笑道:“那倒不用,你的子侄们股也会替你考察,若是有得用之人,孤也不吝嘉赏。”

    北明山的工作方略,虽然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阴谋,只了解一部分,是不能窥清全貌的。

    因为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这种事情看起来无害,可是造成的影响却远远大于一个阴谋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现在大明的布局还没有全部完成,朱瞻基也没有登上帝位。所以即便是他的大部分下属,都还不能完全了解北明山铜矿的开发,有多么大的威力。

    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开发铜矿给大明,给朵颜三卫,给鞑靼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却根本没有考虑到,通过利益的诱惑,大明已经改变了他们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

    更主要的是,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思想和文化,更会慢慢让他们离不开对大明的依靠。

    包括目前驻守在北明山的郑亨,他都不知道整个计划的全貌。因为在漠北,还有许多人,同样在为这个计划服务。

    但是许柴佬不一样,因为他实际上已经融入了吕宋的整个生态环境。大明要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和布置,而其他人可以提供的帮助有限。

    所以除了朱棣,朱瞻基,负责整个计划汇总的孙林,还有负责将这些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套用在其他方面的黄渊,许柴佬是第五个看到完整计划的人。

    这种后世的政治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加在一起的手段,在这个时代的威力一点也不逊色于后世。

    不看到全部计划,这个时代的人就犹如盲人摸象,只会认知到自己摸到的部位。

    会有人说大象像柱子,有人说像门板,有人说像绳子。但是看到了全貌,会登时明白,愿挨大象是这个样子啊!

    朱瞻基从来不会怀疑古人的智慧,他们比后人唯一差的地方只在于见识的积累。

    在智慧和手段上,除非是后世惊才绝艳之人,大部分后人要比朱瞻基接触到的人更愚蠢。

    因为他能接触到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拔尖的一拨人。

    就以许柴佬为例,他虽然在朱瞻基面前自称小人,微臣,动不动就跪。

    但是他能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外人,成为吕宋岛的首富。他的手底下有十二条两千石以上的大海船,四五千人听令,随时能抽出三千人的武装部队。

    他能在南洋的几个国家,几个民族之间趁势而起,做到一方大豪,这样的人,在后世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这样的人,真的就愚蠢吗?卑微吗?

    所以,在大明没有完成布局之前,朱瞻基只敢把计划拆开布置给下属,让他们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

    如果有不能值得信任的人看到了完整的计划,知道了所有布置的前因后果,达到的目的。

    他们就能了解到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文化的对异族的征服手段。这种全面了解后的触类旁通,以及思路的拓展,都会额外造就不必要的麻烦。

    朱瞻基可不想培养出一个大明的敌人。

    许柴佬最少在短期之内,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他也必须完全掌握所有手段的原因和目的,只有这样,他在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偏差。

    比如开发金矿的目的不是为了剥削土人,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大明的苦力。即使他们从大明的手里赚到了一些金子,但是为了美食,为了茶叶,为了铁锅,为了瓷器,他们又会把这些金子花到购买大明的商品上面。

    真要是完全的剥削,他们一个个累的半死,也赚不到金子,就会产生不满,就会跟大明作对,也没钱来买大明的商品。

    那大明的商品就缺少了一部分客户,更会因为战争耗费巨大的经费。

    通过沟通和交流,大明还可以给这些心向大明的熟番一条看似光明的上升通道,让他们自发地接受大明的文化。

    如果许柴佬不能理解这些,为了更多的金子剥削这些土人,造成的后果也不是朱瞻基愿意看到的。

    毕竟如今的南洋就是大明的后花园,绝大多数人都心向大明,而不是想要跟大明作对。

    现在的人,对国家的概念还非常模糊,他们只知道想要过好日子,就要跟大明走的近。

    就以苏禄国为例,他们已经数次上书,想要归附大明。只是朱棣和那些文臣们嫌他们太远,更是负累,不愿意搭理他们。

    朱瞻基也不想把他们纳入大明,只想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商品的倾销地。

    当天晚上,许柴佬就在黄渊的卧室,听黄渊和孙林给他好好上了一堂政治课,经济课,思想课,文化课。

    他完全没有想到,在一件看似简单的计划背后,隐藏了这么多的谋划和目的。

    而且几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最后却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他也知道了,什么是读书人的力量,这比他手中的刀枪力量更加有力。

    因为刀枪只能消灭肉体,但是这种力量却能改变思想。

    虽然他还没有完全接受这种新知识的冲击,但是他已经知道,今后的自己将会跟以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

    他也真正从一个草莽英雄,过渡到了一个庙堂之人。

    难怪太孙要求他不能将这件事泄露给任何人知道,他怀疑自己的子侄们,根本达不到掌握这些能力的境界。

    还是要多读书啊!

    对这个年轻的太孙,他完全没有了一点看不起的心思,变的更加崇拜了起来!

    第二日,舰队缓缓起航,向着南方行进。

    金矿暂时还管不上,即使有其他人知道也没关系,就连许柴佬也不相信有谁敢跟他争夺这些金矿。

    朱瞻基看到许柴佬如痴如醉地跟孙林和黄渊学习这些理论,跟他介绍每个计划实施的原因,条件,想要达到的结果,他也很为满意。

    如此看来,暂时不用想着更换这里的领导人了。

    他也不怕许柴佬泄露秘密,既然将这种核心战略手段都教给了他,自然也会派人监管着他。

    一日夜之后,船队进入了后世的马尼拉海湾的海岬,这个时候当然没有马尼拉这个城市,只有灵牙渊,岷伦洛和苏洛等几个小镇。

    岷伦洛就是大明街,只不过,汉人称之为大明街,当地的土人称之为岷伦洛。洛在当地的土语里面就是街市的意思,岷伦则是明人的音译。

    快要到岸了,许柴佬也停下了学习,充当了朱瞻基的向导。

    当巨舰停在了后世巴石河入海口处专门搭建的一个木制栈桥旁边,在码头上,已经跪满了当地的民众。

    不过,朱瞻基对眼前的一切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能够看到一个城市,但是这里除了一片码头区,整个大明街跟一个小镇一般大小。

    不过因为这里是整个吕宋岛的贸易中心,所以码头区这里的小船倒是有不少,在高高的旗舰上,也能看到这里的人口不少。

    “请殿下为此地赐名……”

    朱瞻基没有什么起名的天赋,他摆了摆手说道:“大明街与国号相冲,连明州都改名叫宁波了,这里就叫吕宋府吧!”

    “谢殿下正名!”

    当朱瞻基踏上这里的土地,上万各种肤色的民众,口呼万岁,齐身跪拜了下去。

    对于这种场景,朱瞻基已经习惯了。但是不习惯的是,这里面竟然还有不少人,竟然光着身子,跪拜下去,一个个黑不溜秋的屁股就翘了起来。

    朱瞻基倒还好,知道这里的人穷,天气热,许多土人都不习惯穿衣服。

    不要说现在,就是五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期,这里的士兵们都还一个个光屁股,只用椰子壳挡住前面,还被拍照留了下来。

    美国人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这里之后,强令所有人必须要穿衣服才改变了这一状态。

    这倒也不是他们不喜欢穿衣服,实在是穷啊!

    房子他们不喜欢盖,反正台风来了就吹倒了。

    土地他们不喜欢种,反正每年随便撒点种子就饿不死了。

    衣服只给女人穿,老婆不能给别人看,自己就无所谓了。

    这就是大部分南洋土人的生活习惯。

    要不然,华人怎么能以少数民族,成为当地的经济霸主,控制了他们的经济。

    不管是吕宋,爪哇,暹罗,大马,那个国家的经济不是控制在勤劳的华人手里!

    但是礼部的人就不依了,让士兵们将这一个个瘦小如候的土人赶出去。他们倒还无所谓,但是后面还有那些女眷啊!

    朱瞻基看了看许柴佬有些尴尬的脸,笑着说道:“既然这些土人连衣服都没得穿,就把赏赐里面加上给每个来的土人三尺棉布,挡住不雅之物。”

    众人轰然大笑了起来。

    朱瞻基这个太孙到了这里,当然也要对这里的华裔表示一下。原本备下的是给每个华裔两斤盐,一斤糖,半斤茶。

    现在加上给这几千土人每人三尺布,也没多少东西。

    朱瞻基的命令通过传令太监的话传了下去,一个个又都跪拜了下去。

    (五千字加更,写的头昏脑涨,懒得为一千字凑字数了。这章补欠的月票加更,还有几章打赏加更,我慢慢还……)

第十章 囚禁() 
许宅就在河的北岸,是这里最奢华的房子,用青石垒砌,修建的如同一个城堡,还从主河道挖掘出了一条护城河,易守难攻。

    进入城门,许氏族人包括女眷一个个都跪迎在外城的校场,纷纷三叩首大礼相迎。

    如此程序早就有了先期的抵达礼部官员安排,就连朱瞻基赏赐给所有人的礼物,也都是早早备好。

    仪式完毕,朱瞻基被事先抵达的内侍们带进了内城,这里也是许氏族人的聚居地。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跟他们住在一起,而是被安排进了一栋新建的木楼。

    木楼并不大,只有三间两层,但是图纸是工部提供,按照朱瞻基的喜好建成。这栋木楼位于花园之中,与主宅分开。方便内侍和护卫们防护。

    内侍一番忙碌,终于安顿了下来。

    而当天晚上,吕宋各界人士汇聚一堂,用最隆重的手段,庆祝朱瞻基的二十岁生日,按照后世来说,他才十九岁,但是在这个时代,这是二十周岁的生日。

    吕宋各界可没有什么文物,古董拜寿,他们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用黄金铸就一个个寿星,寿桃,金刀,金剑,甚至是太上老君像来当做贺礼。

    而更多的,却是直接进献金条。

    一场生日宴下来,朱瞻基收到的黄金就有几万两,这些土人部落为了得到大明的支持,这次一个个都不惜成本,只想哄得朱瞻基开心。

    也许,这一辈子,他们只有这一次能幸运见到大明的太孙,以后的大明皇帝。

    当喧嚣过后,回到了自己住的小楼里,他的嫔妃们也都各出机枢,为朱瞻基献上了寿礼。

    因为地方有限,这一夜,朱瞻基也将几女弄到了一张床上,几女虽然害羞却也不愿意放弃这个争宠的机会,彻底放飞了自我,也让朱瞻基享尽艳福。

    不过第二日,朱瞻基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舰队会在吕宋待五天,朱瞻基会依次会见吕宋各部落的首领。

    针对每个部落不同的情况,要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并且有限度地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

    为以种田为生的部落提供镰刀,犁耙;为以淘金为主的部落提供筛网,提供铁镐;为以打渔为生的部落提供渔网等等。

    将所有的部落都笼络在大明的光辉之下,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拿出实际的利益。

    当然,也需要这些部落对大明能有所贡献,比如吕宋平原这千万亩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的水田,以后就能给大明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

    那些小部落也会将他们辛辛苦苦筛选出来的黄金,跟大明交换各种生活物资。

    而外交团队,贸易团队,都会按照预先的计划,与吕宋岛上的各部落进行关于朝贡和贸易方面的谈判。

    当然,这个时候,也是咨情司,锦衣卫,包括幼军的测绘团队出动的时候。

    除此之外,就是正式任命许柴佬为吕宋府知府,总管吕宋民政和军政事务。

    大明暂时不会向吕宋驻军,只会先安排一个辅助团队到这里,帮助许柴佬稳定局势。

    如果有人不听话,当朱瞻基他们的舰队返回的时候,自然会帮许柴佬解决这个问题。

    所有人都开始忙碌了起来,只有朱瞻基反倒是没有了什么事。因为他只需要掌握大方向,各种琐碎的事务,根本到不了他面前来。

    要是什么事都要他这个太孙操心,那这些下属还留着有什么用?

    吕宋岛上现在根本没有大型政权,许柴佬在吕宋当总督本来就没有遭遇强烈反对,那些土人还认为他的存在给当地人带来了好生活。

    所以不管是在南方咄咄逼人的米沙鄢人,还是他加禄人,他们都以能够加入大明为荣,而不是强烈反对。

    虽然绿教现在已经扩展到了这里,但是现在绿绿更主要是控制思想,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

    在吕宋岛南部的那些土人,虽然逐渐信仰了绿绿,但是他们更认同大明的统治。

    在这样的环境下,朱瞻基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

    总不能所有人兴致冲冲地跪在他的面前,他还要打要杀吧。

    后勤团队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以两个铜子一个椰子的代价,开始大量收购成熟的椰子,几天下来,光是在吕宋府这里,就收购了超过三十万个椰子。

    这还是因为通知的晚了,要不然,三百万个也能收购到。

    不过也不用担心,因为大明舰队收购椰子的消息已经传了出去,等到舰队抵达苏禄国,那个时候就会有天量的椰子供应。

    椰子在口感上不如香蕉和芒果,但是有一点是芒果和香蕉比不上的,那就是储存期。

    青皮老椰子的储存期,基本都在一个月左右。因为椰子是很好的水分储存和食物储存来源,椰子外壳很厚,防止水分蒸发。

    有的椰子成熟了掉在地上,落入海中漂浮了两年还能保持完好!

    相比十天左右就要更换的清水,椰子的保质期远超所有的水果和净水。

    十万人的舰队,粮食的供应并不是难题,因为一艘宝船就能运两千吨的稻米有几十艘宝船,粮食问题从来不要担心。

    淡水才是在海上真正制约航线的重要物资。

    大明的舰队需要蒸米饭,需要泡豆芽,还包括用木槽在海上种植蔬菜,这些都需要净水。

    而即便是用木桶来盛放净水,一般净水的保质期也就十天左右,过了半个月,净水就会长出绿苔,水质腐败。

    东方没有西方那种用啤酒代替净水的习惯,因为东方从来没有酿造啤酒的习惯。何况,即使是啤酒,保质期也不会超过一个月。

    如今收购大量的椰子,就能大大降低净水的需求量,不需要每到一个港口,第一时间就必须要寻找净水。

    朱瞻基现在储存椰子,也是为了去勘探澳大利亚做准备。

    船队到了旧港,就不会再有风向的便利,越向南,甚至还要逆风航行。

    在这样的条件下,船队航期谁也不能确定,所以不管是净水,还是椰子,都必须要准备充足。

    两个铜子一个椰子,这个价格可以说一点也不高。但是对当地的这些土人来说,椰子到处长的都是,根本没有成本。

    用小船拉一船过来,就是几千个,能够换几匹布,能够换几口锅,这可无本生意。

    吕宋府这个小镇因为大明舰队的到来,变得热闹了起来,除了各种贸易,也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

    如今的大明士兵与后世的美国大兵们是一个德行,这些士兵们大都目不识丁,因为没饭吃,或者就是身为军户,一出生就注定了是当兵的命运。

    他们的人生没有太多的追求,在为国效命的过程中,他们只会追求吃喝玩乐。

    舰队上除了朱瞻基与一帮宗室,其他人都是不能携带女眷的。就连薛禄这样的大将,在航行途中也只能憋着。

    但是薛禄这样的大将从来不用担心女人的问题,因为大明舰队每到一地,都会有土人贡献女子。

    如今的大明人是上等人,即便是占了便宜就走,给他们的女人留了种,他们都会精心养大。因为在他们看来,大明人留下的种就要高贵一些,聪明一些。

    大将们不愁女人,但是这些小兵们就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了,每到一地,也不可能有数万女人供他们挑选。

    但是他们也不用担心,因为在前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