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內监用了皇家,户部为了显示自己才是正统,就采用了国家两个字。即便是如此,他们仍然不允许內监用皇家两个字。

    內监才不会搭理他们,他们只听皇上的话,听太子,太孙的话。至于这些大臣们,他们从来都不放在眼里,因为他们互不统属。

    朱瞻基回来之后,为了缓解矛盾,在皇家后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虽然只是加了两个字,但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这个银行的项目只是商业,不是代表整个皇家了。

    这个时候,户部在夏元吉的领导下,才算是善罢甘休。

    不过朱瞻基为了敲打他们,在大明国家的后面,也加上了发展两个字,表示对这两家银行一视同仁,谁也不比谁地位高。

    而在他们之上,由六科与锦衣卫,都察院,海军,五军都督府组成了大明银行。负责对这两家银行实行监管,调控,并且负责金银币的储存与运输。

    六科是六部的监管部门,锦衣卫和都察院都是负责监管的,海军和陆军则是大明的暴力机构。

    所以从一开始,这个大明银行的职能就不是负责银行业务,主要是对各家银行实行监管。

    大明银行将在国内各大州府设立金库,负责每个省的资金调控与运输。除此之外,不会涉及任何具体业务。

    而两家商业银行,从这两家银行的名字,所有人都能清楚地分辨出这两家银行的侧重点。

    而户部和內监开办银行,双方一视同仁,都能获得五十万枚银币的基础建设费,五十万枚银币的人员培训安家费,还有五百万枚银币的基础储备金。

    除了起点相同,这两个银行也是各有优劣。

    户部的优势在于他们在全国各地有着交叉的关系网,对每个省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在官方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

    所以朱瞻基要求他们将每个网点建在州府和县衙的保护之下,各地的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进出,都由地方政府保护。

    而內监的优势在于他们有着大批的精通商业运作的工作人员,在人员培训这一块,户部招收的数千人还没有弄懂银行的具体职责,內监的人员就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

    他们的网点基本上都是处于按察司的控制范围之内,在县城的网点,也都位于地方军卫的保护之下。

    除了州府和县城,目前银行的网点不会再向下开,这主要就是一个安全问题。

    现在的银行是需要真金实银的储备的,安全问题就尤为重要。

    要不然,朱瞻基也不会要求海军或者是陆军直接负责金银的转运了,靠那些衙役,可能山贼就能把银子抢走。

    朱瞻基并没有想能一步登天,把银行建设成为后世那样的多功能银行。目前来说,只要能够把网点建设起来,让人们接受银行职能,愿意把银子存到银行去,就是巨大的成功。

    大明甚至也不需要有人贷款,因为光是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不会让银行的银子闲着。

    用这些存款来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就是给这些储户一些利息,也是划算的。

    何况,金银的转运,这个中间是有利润的。

    这个时代商人们的大笔金银转运,都需要雇佣身强力壮的人或者聘请牙行的官府打手,耗费巨资才能保证安全。

    至于镖局,那是三百年后乾隆时期才会出现的行业,明朝根本没有。

    如今的普通百姓出行,主要还是依靠朝廷的驿站,要不然根本没有人身保障。

    不过这个时代的人们对此习以为常,没有大事,根本不会离开家乡。

    特别是农村里,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县城。

    用军队承担金银的转运,费用可以节省一半以上,但是这些都需要由商户来承担。

    所以说,银行从一开始建立,承担的还是银号,票号的作用。

    但是,因为是朝廷组建,同时能够承担一些政府职能,这是古代的票号比不上的。

    到了中午时分,朱棣的到来更是给这次的大会增添了几分热烈的气象。

    朱瞻基也是时隔半个月,第一次见到朱棣。昨日回到宫中,他原本想要拜见一下朱棣。但是朱棣却出宫了,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朱棣到来是卡着时间来的,朱瞻基他们的会议要开几天。不仅要讨论大明银行对两家商业银行的监督和约束职能,还要组建银行网点之间的独立联络渠道,研讨金银票的印制与兑换等等。

    每一项讨论都是繁琐而又细致的,这一点,没有任何偷工减料的可能。

    朱棣也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故意就着中午的时间过来,想要跟朱瞻基单独谈点事。

    他的到来宣告着上午的会议结束,海军总部为参加会议的众人也准备了午宴,朱瞻基有专门的厨师,朱棣也就跟他一起共进午餐。

    打发了拜见的高官,朱棣却没有询问银行的事宜,却问起了关于德里苏丹国的事情。“候显的上书是你示意的?”

    朱瞻基一时之间不明白他的心意,点了点头说道:“他跟我谈起了出访榜葛刺的经历,我感觉这些事与帖木儿国关系密切,所以想要让他跟皇爷爷介绍清楚一些。”

    朱棣笑道:“从郑和到陈诚,到马欢,现在又到候显……我算是看明白了,你的眼睛一直盯在大明之外。这是好事,却也不是好事……”

    朱瞻基亲手帮朱棣沏了一杯茶,笑道:“孙儿愚昧,不明白皇爷爷想要说些什么。”

    王彦带着一群人进来,在两人之间的长桌上摆上了饭菜。朱棣摆了一下手,王彦就打发走了伺候的人,跟李亮两个人亲自伺候他们爷孙俩进膳。

    朱棣看了看李亮,夹起了一个鸡腿,放在了朱瞻基的碗里,才说道:“安内方可攘外,如今大明虽然四海靖平,但是却也烦扰众多。你自幼就心向四海,励志为我大明四海拓疆,这是好事,但是朝廷事务却接触甚少。所以造成了你现在大受将士欢迎,却不得文臣之心。”

    朱瞻基心里更有点迷糊了,朝政是连朱高炽都不能插手的地方,要干什么事,还必须是朱棣允许范围之内的事。现在却说他接触朝政太少,是不是在试探他啊。

    于是小心翼翼地说道:“孙儿还年幼,不急于此事。”

    朱棣摇了摇头说道:“眼见要入冬了,我今日已经命你父王前往北平行在,负责北地的粮草调配,并黄淮,杨荣,杨溥协助治理政事。”

    不等朱瞻基说话,他又说道:“自你归来提到帖木儿国,我就一直在关注此国。如今他们为了王位纷争不止,势力大损。但是此国劫掠四方,财富如山,就连他们的一个属国,那个叫什么德里苏丹国的,就用数万斤的黄金来建造寺庙。我大明如今神机营已经成军,对方却只有少数炮兵,士兵都以大刀长矛对阵,量他也不是我大明敌手……”

    朱瞻基这一下明白了过来,原来这个战争狂是心动了,根本等不及自己先去了解情况,就想直接过去征伐他们了啊!

    想想如今大明已经装备超过十万火枪手,还有数万人的炮兵军团,要是去打仗,对方绝对不是对手。

    可是这样一来,也就破坏了自己的计划。

    朱瞻基记得永乐朝大约是二十一年还是二十二年,反正超过了二十年。今年是永乐十四年,也就是说他最少还可以活六七年。

    但是如果这次他先率军出征,谁知道这仗什么时间能够打完,就是打完了,想要占领那里,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消化。

    那么,自己还有机会出去吗?

    他实际上不在乎去欧洲,他真正在乎的是,让整个大明舰队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发展,走上自己想要他们走的路。

    郑和下西洋就是走歪了,所以要纠正过来。如果现在不改变,约到后面越难改变。

    如果将主要目光放在南亚和中亚,陷入战争的泥沼,那么想往美洲和澳洲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自己不能劝止朱棣的战争心态,但是必须要把这件事往后拖一拖。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皇爷爷,打仗可不仅仅是两军对垒,以火力来说,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大明的敌手。但是一去数万里,海路要走几个月,陆路更是要走半年多,甚至一年多。后勤辎重,行军调配,在没有详细的地图的时候,都会严重拖累我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啊!”

    朱棣竟然还有些不好意思了,赧然说道:“所以,我想问你把幼军的斥候与海军大权要过来,陆路暂时不管,直接从海路过去,先灭了德里苏丹国和帖木儿国再说。”

    朱瞻基有些无语了,这是有多想打仗啊,连准备工作都不想做了,就想直接开战。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皇爷爷还记得我们说过的战略意义和战术意义的区别吗?我们打东瀛,是为了保障沿海地带不受倭寇侵扰,怎么打都是枝节。帖木儿国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要打他们,打了他们有什么好处?只是为了出口气,就劳师动众数十万人,打一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

    朱棣脸一板,说道:“既然要打,当然是要把那里变成我大明的疆域,这件事我还需要你来教吗?”

    这是不讲道理,以势压人了。

    偏偏他有不讲道理的资格!

    朱瞻基只能说道:“皇爷爷,孙儿绝不跟你争抢平定帖木儿国的功劳。此番下西洋,孙儿只是想给宗族找一个出路,也给我大明减轻一些负担。皇爷爷完全可以趁着这段时间,积极备战,筹措物资,待孙儿归来之时,带着帖木儿国的详细地图,那个时候,征伐岂不是事半功倍?”

    他也顾不上吃饭了,跟李亮说道:“去把那个小地球仪抱过来。”

    待李亮抱来了他在海军总部放置的那个小地球仪,他才又指着澳洲和南非的地图说道:“世界如此之大,我大明想要成为世界的天朝上国,就必须要有一个全盘考虑,打压,遏制,让整个世界的所有地方都按照我大明的意图行事,才是大明拓疆的最主要目的……”

    朱棣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区区一个帖木儿国,哪里费得了用心计较,我大明神机营所到之处,还不俯首称臣!”

    道理说不通了啊,朱瞻基倍感苦恼。不过听到他说神机营,朱瞻基一下子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理由。他反问道:“没有足够的火药,神机营有什么用?”

    朱棣一下子愣神了,他望了望王彦,问道:“如今火药储备可否够十万大军远征?”

    王彦面色如常地回禀道:“陛下,现在火药存量不高,连云南和北明山的矿山开采都受影响了啊!”

    朱棣不服地问道:“上次工部不是还说,如今火药只是产不供出吗,应该还有不少存货。”

    王彦点了点头说道:“我大明如今储备的火药的确比往年更多,但是现在不仅开矿需要火药,就连烧制水泥,炸石头也需要火药,以前神机营不足万人,现在火枪手就超过十万,消耗也是过去十倍以上。”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在解决火药的供应之前,还是稍安勿躁吧。”

    朱棣皱了皱眉头,拿起了筷子说道:“先吃饭吧……”

    朱瞻基刚拿起饭碗吃了几口,他却又说道:“你安排工部的工匠去西川寻找硝石矿,可有把握?”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孙儿军中有江油人,说起家乡,提到老君山里似乎有硝石矿。如今连工匠都还没有抵达那里,孙儿也不敢保证。”

    他有些烦躁地说道:“如果有了音讯,记得第一时间告知我。”

    好不容易算是打发了朱棣,朱瞻基长舒了一口气。

    这样一个战争狂的爷爷,虽然能挡风遮雨,但是也太难把握他的心了。

    不过,他刚才话里的意思好像是说,将朱高炽打发到了北平,他要出征,似乎要自己监国呢……

    放弃了这个机会,想接触朝政,又要等几年了。

    龙辇出了海军大院,朱棣忍不住回头望了望,跟王彦笑道:“太孙啊,还是过于看重武力,没有看到朝政的重要性。这小子还没有转过来弯,马上能打天下,不能治天下啊!”

    王彦笑道:“殿下这样,岂不是正合陛下期望?”

    朱棣哈哈笑了起来。

    而在海军总部,不知道自己阴差阳错躲过朱棣试探的朱瞻基,又忙着进行银行组建大会了。

第二二二章 心态与进京() 
朱棣是个权力欲望很重的皇帝,但是并不代表他就是个朱元璋一样的大事小事都要一把抓的皇帝。

    朱元璋能够每天忙碌七八个时辰,只差连老百姓饭桌上吃什么都要管。

    但是朱棣毕竟是个官二代了,他虽然也像朱元璋一样喜欢集权,却不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为国为民上。

    他喜欢美女,喜欢享受,喜欢每天晚上能够在后宫里欣赏一出宫女们的歌舞和大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也学会了放权,不让自己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呕心沥血。

    对于他这个马上皇帝来说,兵权是最主要的,稳定是次要的。至于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不好,他很少关注,只要他们能活下去就够了。

    但是,三个儿子都让他失望了。

    朱高煦最像他,却只学会了战场上的勇猛,毫无心机,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他对民政毫无见解,丝毫不顾忌老百姓的死活,若是为君,必是暴君。

    朱高燧恃宠而骄,恣意妄为,不过是个纨绔子弟。如今受了太孙的蛊惑,更是迷上了财货,不过这样也让他更放心了。

    朱高炽这个儿子幼时聪明伶俐,却受朱元璋教导太深,迷信儒家,这是让他最失望的。

    他只学会了爷爷的皮毛,根本没有学到爷爷的精髓。

    朱棣对自己的父亲是非常钦佩的。他幼时勤奋好学,经过世事历练,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可是朱高炽呢?人云亦云,现在完全被那些大臣所蛊惑。

    甚至于,那些大臣利用他来跟自己掰手腕,而他却毫无察觉。

    所以朱棣基本上不会允许他过多参与朝政,只给他一个詹士府,给他画一圈,让他在圈里玩。

    只要他受他人蛊惑,想要跳出来,朱棣就会把他打回去。

    对于这个孙子,朱棣是最满意的。小小年纪就心机深沉,将权力游戏玩的出神入化,甚至能建立属于自己的规则。

    一个皇帝,不需要熟读经书,也不需要武力超群。最主要的就是要洞悉人心,学会平衡,这样才能稳定局势。

    大儿子偏文,二儿子偏武,只有这个孙子才明白皇帝这个位置真正代表的意义。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而他朱棣也还不老……

    他今年也才57岁,在他自己看来,自己最少还能再活十年。

    在东征东瀛之前,他其实已经在有意过渡权力给自己的这位孙子。不管是让他掌管海军,还是任由他跟各位将领靠近,都能证明他想要稳定权力交接的意图。

    就连朱瞻基在宫中笼络这些内侍,他也从来不管。在他看来,朱瞻基越能干,权力过渡的越平稳越好。

    但是这一切,从朱瞻基干脆利落地将东瀛才在脚下之后,一切都变了。

    因为朱瞻基的强势崛起,受损最大的不是自己,而是一直被自己打压的太子。

    太子一直只是在文臣之间有些支持,以前的军队支持朱高炽,但是在丘福死了之后,军队就保持了中立。

    他们瞧不起连走路都需要人扶着的朱高炽,更因为朱高炽一直重文轻武。

    所以在太孙北征之后,军方的将领将希望放在了对军人更加亲近的朱瞻基身上。

    对处在夹缝中的太子,朱棣并没有怜惜。

    他是一个好儿子,一个好父亲,一个好的太子,但是唯独不是一个好皇帝。

    对太子的势力受到挤压,朱棣是乐见其成的,但是携着征服东瀛的巨大功劳回来,朱棣突然发现,连自己的威信也被这个孙子给压迫住了。

    他虽然发动了靖难之役,得到了帝位,但是这是内战。

    对外征战,一个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自己都十几年没有搞定。

    从永乐五年对交趾动手,整整十年了,一直到今年,以封建为饵,张辅才把那里彻底稳定了下来。

    这些功绩跟太孙半年就征服东瀛相比,相差实在太远。

    虽然对方是自己的孙子,但是朱棣仍然有些接受不了这种对比,因为跟自己的孙子相比,所谓的文治武功好像都被比下去了。

    当太孙取得大胜,活捉东瀛王室的消息传回,礼部祭祀清吏司郎中周讷上言:“今天下太平,四夷宾服,民物阜丰,请封禅泰山,刻石纪功,垂之万世。”

    礼部尚书吕震等亦言:“皇上圣德神功昭格上下,宜如周讷之请,封禅泰山。”

    但是朱棣还是拒绝了封禅泰山的建议,因为他感觉,这个功劳不是自己的。

    而且,从朝中大臣的表现,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孙子的崛起对自己的影响。

    可能在许多的人的眼中,这个孙子已经超过了爷爷。

    这一点是他难以接受的。

    所以,他想要建立更大的武功。

    朱瞻基提到的帖木儿国的确远超他最开始选的勃固和南掌,这也勾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他当然不是一个顾头不顾尾的人,想要征伐一个横霸西域的大国,没有万全的准备可不行。

    但是他更怕这是一个诱饵,当自己在西域将帖木儿国踩在脚下的时候,大明已经完全被自己的孙子控制。

    他还有雄心壮志,不想成为唐高祖李渊,末年只能在深宫养老。

    所以他故意借着这件事来试探一下自己孙子的心意。

    当朱瞻基反对他现在就出兵,并且对能够监国毫无兴趣的时候,他是非常满意的。

    虽然有能力,有野心,但是依旧顾全大局,还能不恃宠而骄,尊重他这个爷爷。对这个孙子的表现,他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了。

    回到宫中,他就召见了翰林学士杨士奇,让他写下圣旨。“着府军后卫六千人,优先换装火器,拱卫太孙。”

    杨士奇洋洋洒洒,不一会儿就写出了一片文采斐然的圣旨,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