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渊又摸了摸儿子的脑袋,柔声说道:“去到娘亲那里去,待我忙完,就带你们回京城的家。”

    船行靠岸,岸上登时锣鼓震天。这个仪式不是为了欢迎黄渊,他也没有这么大的脸面,主要是为了迎接离京十二年的黄福。

    为了表示敬重,现任的兵部左尚书方宾亲自到官办舂米场码头迎接黄福。

    他却不知道,朱瞻基早就已经得到了不少他贪腐的证据,就等着黄福到京,这场战事结束,就会着手来对付他。

    朱瞻基从来都不怕人贪,只要不坏了规矩,肯做事。如今官员俸禄不高,哪怕是二三品大臣,若是家中无地,日子都过的紧紧巴巴。

    所以收礼只要不超过一定的数量,都是常事。腐败问题在后世都没有能解决,这个时代当官更是为了名利。

    在他没有登上皇位之前,他也不想跟整个社会的潮流作对。想要反腐,绝不是简单地提高官员待遇,或者严苛律法能解决的,更需要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

    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也会是朱瞻基一生之中都需要努力的事情。

    但是这方宾可不仅仅是收礼敛财这一项罪过。为了敛财,竟然在家乡杭州霸占大亮良田,挪用军粮倒季贩卖,更是纳了十几房小妾,三天一过寿,一月一庆生。

    为了给他送礼,逼的兵部的下属们一个个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敛财,让兵部风气日下。

    而他还在家中公然狎妓,经常召那些艳姬在家中歌舞,生活极度奢靡。

    对于这样的毒瘤,朱瞻基是没有容忍之心的,要不是现在他对文官系统还不能插手,他早就对付这个人了。

    哪怕这个方宾对他毕恭毕敬,还给他行了不少方便。

    欢迎仪式完毕,黄福与方宾同乘一车,前往黄家在太平门的老宅。

    黄福虽然遭受贬谛,离开京城,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回京的念头,京城的房子也一直留着。

    前些年黄渊在京城苦读,一直考上了进士,就是住在老宅里。

    不过他这个时候却还不能回家,要先去皇宫跟朱瞻基复命。黄福不需要去见朱瞻基,先回到家中,等待朱棣召见。

    在东华门咨情司,朱瞻基召见了出使一趟,反而吃胖了一些的黄渊。一见面就忍不住笑道:“潜九此行辛苦,原以为你要瘦几斤,却不想你反倒胖了。”

    黄渊也有些不好意思,说道:“返程途中,家母和拙荆每日尽我口味做菜,日日鸡汤伺候,渊贪口腹之欲,倒是让殿下见笑了。”

    黄渊此行,先是到了交趾,随后又到了占城和高棉以及暹罗。

    有黄福这个在交趾待了十年的地头蛇的帮助,在这四地轻轻松松就收购了两百万石稻谷,即使换算成大米,也超过一百四十万石。

    这主要还是因为,南洋的米价更低,这是收的数量大,又比较匆忙,才会费银十万,要不然,价格会更低。

    朱瞻基重视的不是这一次的买粮经历,因为这些在黄渊还没有回来之前,就已经传回来了。

    朱瞻基重视的是建立与南洋各国的粮食供应渠道,为未来做好准备。

    如果这个渠道建立起来,加上交趾又不会放弃,哪怕以后遇到小冰河时期,大明也不会担心没有粮食。

    而且在这个时代,只要政府控制得力,永远不用担心粮食会多了以后贬值。

    因为还有各种点心,白酒这两种粮食消耗的大类,在这个时代发展的规模都还不大,不怕粮食多,只怕粮食不够。

    多收了三五斗这样谷贱伤农的故事,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

    而且,朱瞻基还有亲自打压粮价的想法,逼着大明的民众向外迁移,不管是北方的贝加尔湖,还是澳洲,美洲,非洲,这个时候可都是只有一些部落,没有多少国家啊!

    这么一个花花世界,等着大明占领。要是还只恋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那真是为了一棵树,放弃一片森林。

    但是东方的老百姓是在太能吃苦了,只要还能活的下去,根本不愿意背井离乡打拼,更不会造反。

    朱瞻基想要亲自前往欧洲,心中也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社会风气。

    连太孙殿下都去了西方蛮夷小国,外面的世界没有那么可怕。

    只要人们愿意改变,想要过的更好。这就像后世的改革开放一样,短短的四十年,一个贫穷的古国,就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现在的大明虽然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家,但是实际上繁荣只是相对的。

    遇到灾年,卖儿卖女的惨事依旧数不胜数。

    走出去,占领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资源,这样的大明才能永不被敌人打倒。

    哪怕最后因为自身的原因,管理体制崩溃,也依旧是汉人占据了这个世界,肉烂了也还在锅里。

    只是守着碗里的这点吃食,最后锅里的肉却被一帮蕞尔小国给抢了去。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最大的目标就是想要弥补这个遗憾。

    让汉人占领全世界,让全世界都以说汉语为荣,让汉人成为世界的主流力量。

    建立顺畅的粮食供应渠道只是第一步,只要有粮食,朱瞻基不怕没有钱给,石见银山马上就要属于大明,那里会有数之不尽的银子。

    即使不要银子,大明也能生产足够的商品,满足那些国家的需求,以此缓解国内日益增强的土地兼并。

    让种粮食无利可图,却不能影响稳定。然后让人们把目光都转向其他行业,转向国外,才是大明真正的发展方向。

    ps:书友们,我是摇摇…欲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一九三章 颁旨() 
四月十五,大朝会如期举行。黄渊采购回来了大量的粮食,让朱棣高兴不已。

    当户部尚书夏元吉在大朝会上核算出了这次买粮的成本,立即让大部分大臣神情恍惚。

    虽然粮食从数千里之外运回来,但是因为如今的宝船运载力很大,一算成本,竟然还比国内的粮价更低。

    无数人纷纷上书,要求中断海运,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在农业时代,粮食价格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粮价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现在的大明粮食价格已经很低了,一两银子能买四百五十斤大米。灰面的价格略高一点。一两银子也能买将近四百斤。

    如果粮价再低,农民种地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钱,那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能进入奉天殿进行大朝会的没有一个傻瓜,相反还是这个时代最精明的一帮人。他们都能清晰认识到粮价太低对农民的冲击,如果没有人愿意种地了,那以后吃什么?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岂不是又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朱瞻基当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他据理力争,首先分析了年初的雪灾对农民的影响,其次认为大明应该储备更多的储备粮,应对有可能的灾情,并且以后应该保留传统。

    最后,他又承诺不会将这些粮食流通到市面上,除了作为储备军粮,更多的将通过內监的酒醋面局,做成酒水,米醋,用以售卖。

    还有大臣想要反对,但是被朱棣驳了回去。

    朱棣用起银子大手大脚的,在武当山建道观都能花几百万两银子。

    但是他同时也更清楚银子的重要性,没有银子,他打仗都没有底气啊!

    现在每年可以有更多的酒醋售卖,也就意味着更多的银子,他怎么会允许大臣们断了他的财源。

    这个时候,江南的资本势力还没有形成规模,根本还不懂在朝廷内部树立自己的代理人。

    所以朱棣的意见,也没有大臣敢于反对,也没有必要反对。

    只要粮食不大量流通到市面上,影响了粮价,不管是扩大储备粮储备,还是做成酒醋售卖,跟他们都没有利益关系。

    再说了,今日所有大臣,包括观礼的外国使节们,他们的关注点也根本不在这里。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兵部的汇报,因为如果大明要出军,应该就会在今日宣布。

    户部的总结结束,众人的呼吸似乎都停止了,整个大厅里,只有王彦那略显尖细的声音传开。“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分布在大殿里不同位置的十几个太监等他的话音刚落,就共同重复道:“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方宾上前几步,来到了大殿的中央,先是大礼跪拜,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正对着朱棣大声说道:“兵部方宾奏:丙申年,癸巳月,己丑日至壬寅日事!”

    王彦从侧面下了台阶,接过了他呈上来的奏折,又上去递给了朱棣。

    朱元璋时期,大臣奏事一开始都要跪着,到了朱棣时期,就改成了站着,不过在初一十五大朝会的时候,因为大朝会每次都有外国观礼团,这个时候,都需要先下跪,再奏事。

    朱棣接过了奏折点了点头,站在他旁边的王彦就又高声喊道:“准奏!”

    坐在二层高台上的朱瞻基刚好就在王彦的下面,被他的声音裹的耳膜发麻。

    方宾的声音当然就没有这么刺耳了,此人虽然贪,但是却有干才,善以机警,能揣上意。而且相貌堂堂,风度极佳,言谈举止都很出色。

    解缙就评价他是簙书之才,驵侩之心。

    什么是驵侩,原本是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来加了市侩的含义。

    搁后世来说,这就是一个舌绽莲花的经纪人,鄙视他空有文采,却市侩无比。

    听了朱棣的话,他起身往中间一站,略微背对朱棣,面向百官,就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道:“癸巳月上半月,兵部奏事三百一十六起,传达制书七份,诏书三百零九。兵部上下戮力一心,为太孙殿下出征东瀛调兵三万五千余人,千总以上将领六十五人……”

    大朝会上,一般不会讨论具体事件,更多是阐述半个月以来各部门的工作汇总情况。

    至于电视上面演的那些皇帝在朝会上审案子,这就好比后世全国人大会议上,处理一件民事案件,纯粹是扯淡。

    只有关系到社稷民生的案件或者事件,才会拿到大朝会上来讨论一番,比如反叛,比如救灾。

    当然,大军出征也在这个行列。

    方宾汇一口气报完了兵部的事件,又转身面向朱棣,在大堂上静立而定。

    朱棣在上面一边看着奏折,一边听着方宾的汇报,在方宾汇报结束之前,就已经看完了奏折。

    这个时候,他才开口说道:“自我大明立国,首次派杨载出使,就遭东瀛南朝怀良王囚禁,并斩杀我五名使节。太祖念其懵懂,宽宥其行,但其不念旧恩,在洪武末年多次扰我边境。”

    “自足利义满时期,在他的强力约束下,倭寇现象才得以遏制。但是足利义满之后,其子足利义持对我大明虎视眈眈,屡次试探我大明,并与去岁派出大批人马,掠夺了朝鲜语琉球等国,对我大明属国造成重大损伤。”

    “太孙瞻基于去冬率十万大军,肃清盘踞在对马岛及济州岛倭寇,擒获万余人。除数千原南朝余孽,近半竟都是东瀛各大名子弟。”

    这个时候,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起身走了两步,来到了三层御驾台的前端,双手扶着栏杆,俯身说道:“朕派金尚书前往东瀛问责,足利义持竟敢封锁海域,拒我上使。还不让其他大名与我特使接触,我草他娘咧,竟不给老子留一点脸面,那就打他狗娘养的!”

    即使朱瞻基已经熟知了这个爷爷的性格,在大朝会上遇到这样的骂娘,仍然差点没忍住笑起来。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包括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是个大老粗吧,也只能算是粗通文墨。

    他自己还稍微好一点,喜欢在制定的规则内行事,这也是他后世带来的性格。

    但是朱元璋和朱棣全是老天爷最大他老二的人,喜怒由心,一点规矩也不守。

    就连颁发圣旨,有时候也跟儿戏一样。

    洪武二十八年,倭寇进犯辽东。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就直接写道:“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白话圣旨源于元朝,那个时候为了让老百姓听懂圣旨,基本都是用白话。

    但是朱元璋这样直接用家伙这样词的圣旨,不要说在元朝时期少见,就连后世也没有,可谓是空前绝后。

    到了朱棣这里,他的圣旨也大多半文半白。比如前两年给户部的圣旨里面就这样写:“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为了修建武当山道宫,他的圣旨就是一片大白话,最后还写道:“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钦此!”

    不仅仅对国内用白话,给朝鲜的圣旨中,朱元璋和朱棣他们也经常是大白话。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给朝鲜的圣旨就直接说:“你那高丽的事,也有些不停当。不知你那里古典如何,我这中国古典里看起来,件件都是他自取的。……你后头只管来缠,我便道,既要听我的约束,比似俺中原地面,各有岁贡,因此教每年进一千马,金银布匹。却便不如约了。中国岂少这些……”

    “……我明日差人往辽阳为马价的事去也。我的言语你记著,说到者。……你回去叠叠的说与他,交至诚保守那一方之地,休要侮我,这中国有甚话说若不至诚,不爱百姓,生边衅,这等所为呵,我却难饶你我若征你,不胡乱去,一程程筑起城子来,慢慢的做也。……有官的纱帽,百姓头巾戴起来便是,何必只管我根前说”

    整个圣旨的意思就是蒙古人已经完蛋了,你们最好放聪明点,诚心诚意归顺我,不要在贡马、驻军、通商这些事情上耍小聪明。你们要是老实,我就不打你,但如果要打你,一定是会灭了你。至于穿什么衣服,这种破事就别来烦我,自己该怎么穿就怎么穿,还用我教你吗

    朱瞻基憋住笑,板着脸,看着台阶下的百官面面相觑。显然众人已经习惯了他的经常骂娘,一个个面无表情。

    冷不防身后高处的朱棣突然大声说道:“太孙瞻基听令!”

    朱瞻基只是楞了一下,就连忙起身躬身抱拳道:“瞻基在此!”

    “月前命你筹措军务,可否完成?”

    朱瞻基应道:“自获圣命,瞻基不敢有一丝怠慢,十六万大军整装待发,只等陛下旨意。”

    朱棣大声说道:“好!着礼部,司天监选好出征日子,你便率大军出征。此战要打出我大明国威,让那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持小儿知道,我大明不可轻侮!”

    朱瞻基大声应道:“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爷孙俩三言两语,就敲定了出征事宜。这个时候,朱棣又命户部核对军粮,兵部做好后勤,內监派出监军,为大军出征做好准备。

    而那东瀛的使节如丧考妣,瘫倒在观礼台上,却也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其他各国的使节倒没有太多唇亡齿寒之感,首先东瀛一国悬孤海外,与其他国家都不接壤。

    唯一与东瀛相近的朝鲜,对倭寇更是深恶痛绝,巴不得大明跟东瀛打的你死我活。

    临近午时,朱瞻基才随着百官退出了奉天殿,今日大朝会,散会之后还会有主官们与朱棣在谨身殿召开的小朝会,他倒是不用陪朱棣共进午餐了。

    刚出大殿,就看到衣着光鲜的沐昕迎了上来,躬身道:“殿下。”

    他是长辈,算起来是朱瞻基的姑父,朱瞻基不敢拿大,回了一个礼说道:“姑父不比多礼,此地非朝堂,唤我瞻基即可。”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沐昕却不敢有丝毫怠慢。

    常宁公主已经去世,他跟皇室之间的关系缺少了必要的纽带。虽然朱棣对他依旧宠信有加,不仅命他修建武当道宫,就连给大明其他王爷颁旨,经常也是让他作为主使。

    但是朱棣年岁已高,太子怪他没有照顾好常宁,与他关系一般,他自然要巴结一下如今越来越势大的太孙了。

    朱瞻基原本想要把他带在身边,但是朱棣却把他安排为了第二舰队监军,当易信的副手。

    沐昕虽然是大名鼎鼎的“沐王府”的后人,家学渊源。但是他自小其实是在京城长大,只是作为特使去过云南,贵州等地,没有真正上过战场。

    他这个时候找朱瞻基,也是想要跟朱瞻基示好,听听朱瞻基这个主帅的意见。

    见他态度放的比较端正,朱瞻基心里还是比较舒服的,有心指点他说:“海军舰队初建,只是经历了一次实验性战争。易信虽然资格较老,但是缺少海军新帅。他如今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第二舰队内建立自己的威信,所以姑父身为监军,应该维持他的威信,哪怕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面让他难堪。只要他立下大功,自然有你一份,就是出师不利,与你干系也不大。”

    沐昕点了点头,试探说道:“身为一军主帅,昕自会听令于他,这次过去,只带耳朵,不带嘴巴。”

    朱瞻基笑道:“当然不能仅限于此,孤这次是想一绝后患,该监督的时候,姑父还是要履行自己的责任。”

    沐昕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肃立抱拳说道:“臣一定不负所托,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朱瞻基笑了笑,这种话听听就算了,还是要看他到底称不称职,以后才会决定是否重用他。

    ps:书友们,我是摇摇…欲坠,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一九四章 后院稳定() 
泡在温暖的水中,朱瞻基双目微闭,如同精钢铸就的身体轮廓就这样暴露在绿竹和青梅的面前。

    今年已经满了十八岁的朱瞻基身体已经完发育成熟,原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