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策一身戎装,踏上木板,再一次踏上了坚实的土地。
重回江都县,孙策心中颇有些感慨和唏嘘。这江都港口实际上就是当年的孙氏私港,前面不远的地方,就是孙氏庄园。
孙氏庄园依旧保持完好,算是孙策的一处别墅,今夜孙策自然就在这里安歇。
“属下(末将)拜见主公!”江北文武的拜见声,终于打断了孙策脑海中的思绪。
只见孙策笑了笑,扶起打头的程普和陈端,说道:“诸位快快请起!”
“尔等为我戍守广陵,劳苦功高,不需行此大礼!”孙策大笑着说道。
随即,众人便到了庄园中议事。
庄园正堂,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
好在地方够宽敞,众人很快便各自落座。
孙策命侍者上茶之后,端起茶杯,看了看在座的诸人,微啜了一口,才缓声说道:“诸位,如今的形势,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们和袁术、吕布之间的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顿了一下,孙策又继续说道:“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孙策话音甫一落下,便见从事祭酒张纮当仁不让的首先发言道:“主公,臣以为我军应采取守势,且应将主要兵力用在防守袁术上!”
孙策微微颔首,又将目光看向了江北都督府都督程普,毕竟程普才是江北战事的直接指挥官。
程普看孙策的目光看向自己,于是开口说道:“主公,臣以为祭酒所说不错,目前江北都督府所采取的策略也是如此。忠武营以及广陵郡兵防守广陵西部,而威武营及邓司马、孙司马所部防守广陵北部。”
孙策点了点头,对于程普的回答还算满意。
想了想,孙策又开口说道:“如今棱堡修筑的怎么样了?”
修筑棱堡是孙策在去年离开广陵郡时,所提出的一个防御计划,其主要是在淮河沿岸修筑,以作为主要的防御设施。
棱堡的实质,就是把要塞堡垒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2…3个),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在火药时代之前,要塞的城墙通常筑得很高大,并且用石或者砖进行加固,还设置了一些塔楼或者马面来获得额外的火力输出。
棱堡可以说改变了欧洲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直到19世纪末期新型开花弹的广泛使用之后,棱堡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棱堡的样式有很多种,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相当成熟的棱堡。棱堡主要是在欧洲的中世纪和近代大量存在,著名的样式有沃邦1式、角堡式和皇冠棱堡式。
江东军在淮河沿岸所修筑的便是皇冠式棱堡。
皇冠式棱堡的样子,从空中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皇冠一样,其防御力要比普通的要塞强上不少。
棱堡计划主要是由广陵郡太守陈端负责,江北都督府参军陆昭辅助。
在孙策的计划中,棱堡的面积不需要多大,只要能够满足千人戍守就足够了。
孙策话音刚落,陈端就拱手说道:“主公,淮河沿岸的四个棱堡已经修筑完毕,每个棱堡可驻扎1000士卒,如今威武营及邓司马、孙司马所部已经入驻棱堡。”
孙策闻言点了点头,又继续问道:“棱堡中各种守城器械是否完备?”
陈端点头说道:“马长史已经亲自检查过了,投石机、弩机都已经安装完毕。”
“如此甚好!”孙策满意的说道。
孙策相信,有了棱堡这种改变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东西出现,淮河防将会变得线坚不可摧!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98、定淮堡()
孙策随后又询问了一些广陵郡的情况,便命人开宴。
吃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人们不管谈什么事情都喜欢在饭桌上谈。
两个素不相识之人,可以在酒桌上迅速熟稔起来。原本就熟悉之人,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密。
而上下级之间,一起吃吃饭,也会迅速的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下级需要上级的看重,一起吃饭,便代表着领导对你的重视。
上级需要下级的忠心,一起吃饭,便预示着下属对你的忠诚。
当然,这些并不绝对,不过吃饭确实是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
这一次的宴会依旧很丰盛,孙策向来不会在吃上亏待自己。
比如说牛肉这个问题,后世吃牛肉吃得多了,可是穿越来之后,可没有那么多牛肉吃。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不少朝代,因为要修养生息发展农业,所以禁杀耕牛,违法者要被官府处置。
但是,即使在法制严苛的朝代,非耕用牛也是允许食用的。比如意外死亡的,因疾病或伤患无法从事耕种的牛,都允许进入厨房。
战国以前,三牲祭礼中的第一牲就是牛。献祭的牛会被当众宰杀,而祭礼之后,牛肉会被专人分割后平均分配给参加祭礼的人。
秦朝时大军出征,口粮往往包括肉干,肉干通常会使用牛肉制做。
而在汉朝,官家礼宴来宾时,牛肉制品也会在高档次的宴会中出现。
毫无疑问,中国的每朝每代,都有牛肉供应。
不然牛肉制成的美食早就失传了。
不过,牛作为现在最主要的农耕工具,其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也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孙策自然不能总是吃牛肉。
因此,孙策向来在这个问题山适可而止,偶尔吃吃牛肉也就罢了,平常还是以吃羊肉和猪肉为主。
这一次的宴会,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小宴,自然不会有牛肉这种高大上的食品出现。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宾主尽欢。
宴会之后,孙策便回卧房消息了。
这一次巡视江东,路途漫漫,耗时良久,因而孙策特意带上了赵夫人母女。一来,二女武艺高强,可以贴身保护自己。二来,一路之上不免枯燥,有这一对母女花在身侧相伴,也可稍稍解闷一二。
这一晚,孙策在赵夫人和赵灵儿之间抉择了良久,还是决定让赵灵儿侍寝。
虽然赵夫人与孙策在床笫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也更有熟?女的风韵,可是在赵灵儿身上的别样感受也是让孙策难以割舍。
也许是赵灵儿向来胆大包天的缘故,她与孙策在床笫之间,反而更加的火热和劲爆。尤其是那种主动,让孙策沉湎其中极为享受。
更重要的是,所谓“玉人何处教吹箫”,充满了求知欲的赵灵儿对于男女之间的各种玩法都极为好奇,尤其是对“吹箫”一事,更是热衷。
有这样一个火热主动的女子在身边,孙策当然也是乐在其中。
第二日,孙策离开江都县,先后巡视了与袁术交界的堂邑县和东阳县,随即又来到了淮河防线的重镇淮阴县。
淮阴县原本属于下邳国,孙策用凌县和海西县与袁术交换了淮阴县,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淮河防线。
淮阴县的县境呈长条形,恰好沿淮河自西向东分布。
也就是在这个长条形的狭长地带上,均匀的分布着四座棱堡。
孙策首先到了第一座棱堡,这座棱堡叫做定淮堡。
定淮堡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西边紧靠着洪泽湖,洪泽湖的另一边就是袁术的领地,而北部就是淮河,过淮河往北依旧是袁术的领地,但是淮北这一片地方,在不久的将来却很有可能发生与吕布的混战。
由于定淮堡地理位置的重要,因此这里是由威武校尉李襄亲自领兵1000驻守。
此时的孙策正带着一众文武在定淮堡之外。
骑在一匹红色的西凉马上,孙策抬首望了望不远处高大的棱堡,嘴角泛起了一丝笑意。
整个棱堡看上去犹如一个充满了力量的洪荒巨兽。刚刚筑好不久的城墙上,泛着一层淡淡的青光,那是青砖的颜色。
整个棱堡呈皇冠型,三个尖棱状的墙体犹如巨刺一般插向淮北方向。
棱堡的墙体修筑的比较高,约莫有5米左右。墙体以青石为基,夯土为心,青砖为皮。所有青石都是经过专门打磨,基本相同大小。夯土则是经过数月时间的持续重碾,十分坚实。包皮的青砖,也是专门烧制的城墙砖,夯土外包裹的青砖有一米之厚,极为坚固。
孙策带着一众文武,绕着定淮堡转了一圈,频频点头。
在场的文武也大多经历过战事,自然看得出这棱堡的特点,无论敌人从哪一个地点进行攻击,都会至少受到两面反击。
很快,众人便了进入棱堡之内,棱堡内部完全是一个巨大的军营。
营房,仓库,校场修建的整整齐齐。
在堡内巡视一周后,孙策在威武校尉李襄的带领下,终于上了定淮堡的城头。
城头上一样铺着青砖,十分平坦,除了棱状的墙体外,每隔20米左右,还会有一个马面和塔楼。
马面和塔楼上则布置着各种各样的守城利器。
塔楼上往往放置着巨大的投石机,楼中则是存放的石弹。而马面处往往设有一台巨大的弩机,弩机边上则是码放整齐的弩箭,泛着幽幽的金属光泽。
绕着不大的定淮堡城墙走了一圈,孙策很是满意。
在孙策看来,有定淮堡在,自淮北而来的,可能的对广陵郡的攻击,就差不多挡住了一半。
“子辅,你对淮河防线还有什么看法?”孙策将目光转向威武校尉李襄问道。
对于这个出身南阳豪强,曾经加入过黄巾军的属下,孙策一向是十分看重。除了拿其当牌坊,以显示自己的唯才是举外,李襄自己也有着过人之处。
李襄武艺不如徐盛、太史慈,指挥统帅不如周瑜、贺齐,可李襄胜在均衡,且尤其善于防守。
所以,李襄作为淮河防线的最高指挥官,可谓是恰如其分。
“主公,臣以为应当在洪泽湖内设置一支水军,人不需要多少,2000人足矣!”李襄拱手说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孙策闻言,微微颔首,心中有些意动。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99、毗陵农事()
不过,意动是意动,一时之间,孙策也找不出人来淮河编练水军。
毕竟,江东水军如今主要的目的是对抗荆州。
巡视过定淮堡之后,孙策又相继视察了其余三个棱堡。
5月23日,孙策离开广陵郡,自江都港前往丹徒港。
一江相隔,半日即到。
丹徒港外,毗陵郡太守吕范、郡丞王伟、郡司马冯极正准备迎接孙策。
孙策看见码头上,跪拜着迎接自己的三位毗陵郡文武,连忙将其一一扶起。
对于毗陵郡来说,孙策主要是巡视屯田、建渠等农业方面的事宜。
一来,毗陵郡不属于战区,是江东的大后方。二来,毗陵郡面积不大,但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会稽郡试验成功的冬小麦,已经开始在毗陵郡推广。
如今,正是冬小麦收获的季节,各处农忙。
“子衡,光正,跟我说说毗陵郡冬小麦的生产情况吧!”骑在马上的孙策对身侧的吕范和王伟开口问道。
吕范和王伟相视一眼,吕范开口说道:“回禀主公,如今毗陵郡内7县已经全部推广种植了冬小麦,如今正是农忙收割的时候。”
王伟也接口说道:“据估计,今年郡内冬小麦的单亩产量平均可达2石半左右。”
孙策闻言,微微颔首,2石半,也就是300斤,折合现代的150斤。
这个产量可不算高。
当初在会稽郡巡视那百亩试验田时,亩产可是达到了8石,这样的产量放在后世也是相当不少了。
当然,那百亩试验田能够达到8石这样的高产,是有一系列条件的决定的,包括气候、土壤、水源和农人的经验等。
孙策现在还记得,自己问那老农聊天时,他曾经说过,一般的田地里,亩产在3石左右。
别看只有半石的差距,可这一亩差60斤(折合现代30斤),那么100亩就是6000斤(折合现代3000斤)。
毗陵郡的数据,孙策刚看过没多久,差不多是有8万户百姓,合计37万人口,总计有农田400万亩左右,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人能有10亩地。
十亩地不算水稻,那么光是冬小麦会有3000斤左右,抛去要缴纳的赋税,仅仅小麦已经够一户百姓的基本生活了。再加上水稻的产量,那么应该仍有不少富余。
当然,农业不是简单的数字计算。
整个毗陵郡,当然不会每人都有10亩地,因为有的地主可能一家就有数千亩良田,而有的穷苦农民连一亩地也没有。
除此之外,即使大多数的自耕农都可以保证家里有十亩地,那么每年的粮食产量也不是很乐观。因为田地需要休耕来恢复肥力,所以可能每年至少有三亩地在空置着。
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自然不可能奢望有多高。
孙策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倒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个乱世中建什么和谐社会,你一个统治者,只要老百姓不饿死不造反就行了,管那么多闲的?
孙策只是希望尽可能的让老百姓的生活可以好一点,而对比之下,即使好了一点点,他们也会感激为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孙策。
这一点点出自哪里,就是出自每亩半石的差额里。
不用说,孙策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额。
这差额体现的就是精耕细作和粗放耕作的差距,没错毗陵郡农民的耕作方式还比较粗放。
在这个时代,北方的农业水平是要远远高于南方的,尤其是亩产量总要比南方告上一石半石的。
原因就在于,北方因为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等因素,在农业生产上采取精耕细作的手段,从而提高了农业的亩产量。
而在此时的南方,人口较少,土壤和水文条件又极好,所以耕作方式比较粗放,这样的产量自然不会太高。
当初巡视会稽郡百亩试验田时,那老农是高岱收罗的,从北方迁来的农民,在精耕细作上显然很有一套,所以他提出的亩产3石是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
“产量应该还可以提高吧!”孙策皱了皱眉头说道。
王伟闻言,赶忙拱手答道:“主公明鉴,产量确实还有增长的余地。”
“说说看吧!”孙策不置可否的说道。
王伟点点头,开口说道:“回禀主公,根据估计,每亩产量应该可以至少提高到3石左右。”
顿了一下,王伟继续说道:“之所以有半石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一来缺乏经验,百姓的耕作方式还比较粗放。二来,水利设施的建设还不够。”
孙策点了点头,说道:“可以请会稽郡高太守再把那几个老农派来,给百姓们讲解讲解经验,一定要改变原来粗放的耕作方式。水利建设方面,也要狠抓一下,不能有的地方涝,有的地方旱。”
吕范和王伟闻言,连连点头。
在毗陵郡内,孙策主要是考察了新置不久的长荡县和嗝县两县。
这两县,紧挨着长荡湖和滆湖,因此在灌溉方面极为便利,土地也很是肥沃。
当初,正是作为郡丞的王伟主导了两县的建设。
如今的两县,已经是毗陵郡内的农业示范县,在种植冬小麦方面要比其余五县强上一些。
一来,这两县新置不久,没有什么占地千亩的大地主,占地数百亩就算是一方豪强了。大家给自己种地,积极性也比较高。
二来,这两县有不少百姓都是逃难过来的北方人,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的种田水平确实要更高一些。
嗝县和毗陵县一带,就是后世的常州一带。
在宋代时,流传着“苏常熟,天下足”和“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也就是说苏湖常三地的粮食丰收,那么就能解决整个天下的吃饭问题。
如今的三地已经初步显现出了后来天下粮仓的潜力。
苏州、湖州、常州正是太湖平原的东、南、被三端,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水源充足。
苏州也就是吴县、湖州即乌程县、而常州则是毗陵县和嗝县。
当孙策在嗝县外,看到一片片阡陌纵横、金灿灿的麦田时,嘴角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
这些丰收的麦田,将会是孙策未来征战天下最有力的后盾和资本。
。。。
。。。
100、吴郡渔盐()
5月30日,孙策一行离开毗陵郡,前往吴郡。
吴郡相比于毗陵郡,人口更多,面积更大,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大郡。
当然,除了发达的农业之外,吴郡的渔盐资源也是孙策大力开发的一个重点。可以这样说,如今孙策辖下的九郡之中,吴郡是最为重要的,是孙策的根基之地。
一来,孙策本身是富春人,其父子两代在吴郡境内民望极高。不论是孙坚、亦或是孙策,他们父子二人的相同特质就是,敌人恐恨、百姓爱戴。
《三国志》中对孙策是这样概括的:“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所谓“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这在吴郡郡内表现的尤其明显。
比如说现在,当孙策一行人来到吴郡时,不仅有吴郡太守孙静、郡丞虞翻、郡司马李航前来迎接,而且有不少百姓前来自发的欢迎孙策,仅仅是在吴县城外迎接孙策的便有数千人之多。
而进城之后,街道两旁、夹道欢迎的百姓更是数不胜数,男女老幼齐呼“孙郎”的场景,可谓是蔚为壮观。
《江表传》中描写孙坚的,有这样一段话:“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孙坚于孙策在性格上是完全相同的。
所谓“吏民亲附”,可见一斑。
从这些不难看出,孙氏父子二人在吴郡民望之深。所以说,吴郡就是孙氏的根基,就是孙策永远不会丧失的大本营。
二来,吴郡的重要性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