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霸王孙策-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更,求收藏,求支持!!!)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61、平山越 三() 
余汉县城外的山越士卒看上去还有不少,约莫2000人左右。

    族长周仆并没有继续下令攻城。

    他似乎有了一些不好的预感,皱了皱眉头,眼睛朝西南方向望去。

    整个余汉县内外,陷入了一种极为诡异的平静之中。城外的山越士卒停止了进攻,城内的士卒和民壮也累的瘫倒在城墙上。

    摇摇欲坠的城墙仍旧没有被攻破。

    原本看起来坚固高大的城墙显得极为破败斑驳,不少坍塌的地方又被木石重新堵上,青色的墙皮上满是红黑之物,喷洒的血迹和火燎的黑灰,构成了一副令人作呕的妖异场景。

    平静的气氛维持了半个时辰之后,终于被打破了。

    打破平静的是一名骑士,一名很勇敢的骑士。

    这名骑士叫做何冲,字凌云,曾经是刘繇麾下的一名小校,武艺极为高强,为人豪爽义气,出身庐江豪门,通晓兵法。

    这人当初在刘繇麾下之时,与太史慈的关系极好。

    太史慈追随孙策而去之时,他便想过要一同投奔孙策而去。只是刘繇有恩在前,何冲实在不是笮融那等小人,所以才一直拖到今天。

    当孙策命令整编刘繇残部的时候,何冲知道他的机会来了,于是便被归入了豫章郡兵之中,担任一名军侯。

    众人皆知其与太史慈相交莫逆,原以为太史慈领兵与孙策一同入南昌城,想必何冲飞黄腾达的机会也到了。

    只是,何冲此人虽然为人豪爽义气,可是也极为骄傲。

    若不是因为他的骄傲,他也不可能和太史慈成为朋友。

    何冲不愿意因为太史慈的关系而受到提拔,虽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太史慈在孙策帐下极为得宠。

    要知道,太史慈如今官至虎贲校尉,官位仅次于周瑜和徐盛,以及黄盖、韩当、程普、朱治四位老将。

    太史慈麾下的虎贲营更是孙策麾下的王牌精锐。可以说,整个江东军中只有三支成建制的骑兵。

    第一支就是韩当麾下扬武营中的1500骑兵,第二支则是孙策身边由军侯凌统率领的500亲卫,第三支便是太史慈虎贲营麾下的骑兵了。

    孙策将北征广陵时,从袁术那里换来的一千匹战马全部补充进了虎贲营,再加上江东好不容易储存的数百匹马和虎贲营原有的数百匹马,堪堪组成了一支千人的骑兵。

    正是因为这件事,孙策对太史慈的宠信和重用可见一斑。

    在何冲看来,太史慈受孙策宠信,那是太史慈自己的本事。

    正所谓功名但在马上取,何冲认为自己不会输给太史慈。

    所以,当陈剑询问麾下诸将,谁愿意前往余汉县外招降山越人时,何冲自告奋勇前去。他知道,这就是他的机会。

    陈剑看是何冲,心中略一犹豫,最终还是同意了。

    陈剑之所以要派兵招降,当然不是因为他不想打了,而是他半路上突然想起了孙策的嘱咐。

    孙策的嘱咐很简单,少造杀孽,多多招降山越人。

    至于孙策为什么要招降山越人,陈剑懒得去思考。他只是一个武将,听从主公命令即可,不用想太多。

    陈剑为什么犹豫,当然是因为何冲和太史慈的关系。

    两人相交莫逆,陈剑多少知道一点。

    如今前去招降山越人,毕竟是个危险极大的活计。

    若是成功了,自不必说,那就是泼天一般的大功劳,瞬间便可进入孙策的法眼,升官发财必然不在话下。

    可是万一失败了,身死是铁定的了。命都没了,扯别的有用?

    如果何冲在自己手下死了,太史慈会不会给自己小鞋穿?

    要知道太史慈那可是孙策麾下数得着的大将。

    别看自家手下有5000士卒,太史慈手里只有2000士卒。

    可是,郡兵能和侍卫司亲军比?更别说人家太史慈手里还有1000骑兵呢。二人这么一比,还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当陈剑看到何冲坚定的眼神时,还是决定派他去。

    一来,何冲心里是怎么想的。陈剑多少是能够猜出一些,既然这样,他何必与其过不去呢?

    二来,这是何冲自己自告奋勇。万一其身死,太史慈也怪不到自己头上。

    三来,何冲武艺精熟,据说能与太史慈大战数百回合不落下风。如此勇将,即使不能招降成功,想来自保不是问题。

    何冲领命而去,陈剑也领兵跟上,算是个照应,若是招降不成,那就开打!

    何冲骑着一匹黑色的战马,身穿一身黑色的精良铠甲,腰间一把鲨皮鞘环首刀,背负一张大弓,手提乌云三叉枪。正是这么一身打扮,使得何冲在此战过后,有了一个“黑将军”的名头。

    话说何冲胯下宝马奔驰极快,不过一会儿的功夫,何冲便到了余汉县外。

    随着哒哒的马蹄声打破了余汉县内外的平静,无论是山越人还是汉人,都将目光汇聚在了何冲身上。

    周仆坐在马上,一身整齐的铁甲,手中是一把大刀。

    在他的身后,各有一名赤着上身的壮汉,手持一杆大旗,旗上高书一个大字“周”。

    很显然,这个周仆汉化颇深。

    甚至有可能这个周仆本就是汉人豪强逃奔入山,与当初的祖郎一般。

    不过何冲不会管那么多。

    周仆看着眼前单骑而来的小将,眉头微皱,不知道江东军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眼看那小将勒马停下,周仆高声问道:“来者何人?”

    何冲闻言,将手中乌云三叉枪一扬,喝道:“可是周族长在前!”

    “我就是周仆!”

    何冲微微一笑,开口说道:“尔伏军全灭,可愿降?”

    周仆听了这话,心中大骇。

    原本就有些不详的预感,想不到竟然成真了!于吉老贼,你可害死老子了!周仆在心中大骂着。

    他当然不会想得到,于吉已经带着七八个亲兵,往北边的宛陵郡而去了。

    不过周仆怎么着也是掌控着七八万人的一方豪帅,自然不会因为何冲一句话便降。

    “我为何要降?”周仆轻哼一声,说道。

    虽然嘴硬,不过周仆已经开始悄悄准备后路。

    若是江东军果真杀来,那自己就直接逃回山中。到时候山门一封,任他江东军有多少人,也攻不破他固若金汤的山寨。周仆在心中暗暗想着。

    (第一更,郁闷啊,前面有肉戏那章被锁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求支持,求收藏,求鲜花各种东西啊!)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62、平山越 四() 
何冲闻言,厉哼一声,将手中的乌云三叉枪一顿,插在了地上。

    只见他负手抽出背后的大弓,引弓搭箭,只听“嗖嗖”两声,两支雕翎箭已经如流星般射了出去。

    周仆见此,一时大惊,脑门上立刻就冒出了冷汗。

    还未等周仆有机会做出什么反应,周仆身后那两个赤着上身的壮汉已经瘫倒在地上。

    原来,那两只雕翎箭竟把两面“周”字大旗全射了下来。

    上百步之远的距离,如此神射,可称得上是百步穿杨。

    当周仆发现自己无事,扭头却见自己的两面大旗耷拉着落在地上,心中骇然,细思极恐,万一这两支箭是朝自己射来的,那自己可能活命?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铁定没命。

    如此威慑之下,整个场面寂静无声,所有的山越人都看到了这一幕。

    “降否?”何冲将大弓负在身后,拔出插在地上的乌云三叉枪,大声怒吼道。

    这一声吼,听在周仆耳中,那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

    整个人竟然被这一声吼给惊的坠落马下。

    当周仆再一次抬头看向何冲时,不知道什么时候,何冲身后不远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一片黑压压的人群,那正是陈剑率领的豫章郡兵。

    如此情形之下,周仆沉默无言,良久之后,才开口说道:“周仆愿降!”

    随着周仆的这一句话,整个战场上,似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连何冲也不例外,毕竟独自一人面对近千大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万一玩脱了,可就真得拼命了。

    何冲看着夕阳下的余汉县城,颓乱的城墙满是铁与血的痕迹,轻风拂过,破烂的大旗在空中迎风招展。

    此情此景之下,恐怕谁都不会露出笑意。

    可是,何冲的嘴角却微微翘了起来。没有人会去指责他,因为他是英雄。

    何冲知道,自己成功了!

    当三天后,韩当率领千余骑兵急行军到来之时,整个余汉县城已经恢复了秩序。

    山越俘虏都被看押了起来,他们未来的命运如何,还要等待孙策的旨意。

    当韩当听闻何冲孤身说降之事后,大感兴趣,便命人召来何冲询问了一番。

    询问之后,韩当顿感此人是个人才,于是乎立马写了捷报送往彭泽县。

    而陈剑的捷报也一同送往了彭泽县。

    韩当见余汉无事,休整了数日过后,再次返回海昏县,目标直指九岭山中的山越部落。

    而陈剑则依旧暂时驻扎在余汉县,等待孙策的下一步命令。

    当孙策收到韩当和陈剑的战报时,不由得愣住了。

    何冲这个名字,孙策并没有听说过,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似乎都未曾提到过这个名字。

    不过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总会掩藏着不少英雄豪杰,也许这个何冲也是其中之一吧。

    可是,孙策随后又仔细的想了想,却突然想到了当年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曲阿小将”之谜。

    孙策左想右想,不禁怀疑起来,这个何冲难道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曲阿小将”?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之中这样记载:“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这里的小将,便是曲阿小将。

    因太史慈与孙策大战于神亭岭,此处属于曲阿县,所以称这一小将为“曲阿小将”。

    在《三国志》中,也有着关于“曲阿小将”的记载。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这个骑卒,便是曲阿小将。

    而这个曲阿小将究竟做了什么事,却让后世的无数网友讨论个不停?

    原来,在神亭岭之战中,孙策与太史慈酣战,而“曲阿小将”一人竟独自挡住了韩当、宋谦、黄盖等十二员东吴大将。

    可是,如此一员猛将,为何不曾留下姓名,甚至在此后也不见于史书?

    其中事实究竟如何,孙策已经无法考证了。

    也许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记叙有无误也说不定。

    然而,由于孙策的穿越,历史的改变,神亭岭之战没有上演,孙策也无从知晓事情原委,虽然不免有些遗憾,但与得一良将相比,些许遗憾又算的了什么?

    孙策已经基本确认了何冲此人便是“曲阿小将”,不过还是要将太史慈召来,打算问问这何冲的情况。

    没过多久,太史慈便赶到了县衙之中。

    孙策看着自己颇为看着的猛将太史慈,十分欣慰。

    “子义坐吧!”孙策点点头,说道。随即命令侍女上茶。

    这次上的茶,不是六安瓜片这种绿茶,而是红茶。

    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红茶经过了一定程度上的发酵,要比绿茶的工艺略微复杂了一些。

    因为孙策喜好喝茶,正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江东有不少的地方都开始种植茶叶。

    比如,吴郡和会稽郡都有人开始种茶。

    虽然种茶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供应上层社会的贵族享用,是完全足够了。

    孙策是极为喜好享受之人,他想起了穿越之前,冰红茶的味道。

    嗯,于是红茶出现了。

    以沸水冲泡红茶,加入蜂蜜和冰块,味道还真不错。

    虽然还不如后世冰红茶的味道,不过也还算可以了,总比没有强。

    孙策看太史慈微微尝了一口白瓷茶杯中的冰红茶,随即开口问道:“子义,这红茶怎么样?”

    太史慈想了想,说道:“与绿茶相比,味道似乎更加醇厚。加入蜂蜜和冰块之后,口感也更好了。”

    孙策闻言,笑着说道:“哈哈,既然如此,一会我让公绩给你多拿几罐。”

    太史慈一听,拱手说道:“那可就多谢主公了!”

    (第二更,17k首发,希望大家可以在网站上注册支持一下,不求打赏,只求鲜花、收藏和点击!)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63、平山越 五() 
闲扯了几句之后,孙策终于说道了正题上。

    “子义,你可知道何冲此人?”孙策笑了笑,开口问道。

    太史慈闻言,笑着说道:“莫不是凌霄立了大功,主公方有此问?”

    孙策点了点头,说道:“坊间传言,说你与何冲相交莫逆,看来此言不虚!”

    “的确如此!”太史慈微微颔首,并没有否认。

    孙策见太史慈点头,又继续说道:“有人说你飞黄腾达之后便忘了故友,看来也是虚言了!”

    太史慈微微一笑,并不说话。

    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他并不需要理会那些闲言碎语。

    朋友,贵在相知。

    太史慈明白,何冲是个骄傲的人,他不会依靠自己往上爬。

    同样,太史慈还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何冲一定会凭借自己的军功受到重用。

    果不其然,何冲的确立了大功。

    “给我讲讲何冲,我很感兴趣!”孙策放下茶杯,开口说道。

    太史慈闻言,说道:“凌霄,乃是庐江郡人士,出身豪族。其家中长辈因与振武将军有旧,因而随其南下江东。凌霄为人豪爽义气,武艺高强,且自幼熟读兵法,是一员难得的将才!”

    “何冲的武功与子义相比如何?”孙策对这一点十分好奇,他迫切的想要知道,“曲阿小将”的武功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

    听到这个问题,太史慈倒是沉吟了一会儿。

    孙策眉毛一挑,开口道:“难道子义也不了解何冲的武艺?”

    太史慈摇了摇头,说道:“启禀主公,凌霄武艺究竟是什么程度,我也不知。但肯定不在我之下。”

    孙策听到这里,微微颔首。

    想必历史上之所以没有“曲阿小将”的后续记载,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在神亭岭一战中战死了。

    毕竟以程普、宋谦、黄盖等十二人的武艺来看,虽然单挑不如何冲一人,可群殴总打得过吧!

    不管怎样,这个历史谜题,孙策是解不开了。

    万一真实的历史是,“曲阿小将”武力值高达200,平推江东十二大将之后,感觉人生了无意义,从此寄情山水,归隐山林了呢?

    孙策不再去考虑那些有的没的。

    喜得良将一员,何须再管其他?

    太史慈走后,孙策开始签署一道命令,这道命令将要交给何冲。

    孙策任命何冲为侍卫司军司马,于山越降兵中编练1000人。

    同时,孙策也给陈剑发去了命令,命令陈剑招降山越人,于余汉县东部重新设置三县。

    在对待山越降人的态度上,首先要将山越人打乱安置,抽其青壮为兵,置老弱务农。

    其次,所有单身山越妇女全部分配给江东军士卒,为妻为妾皆可。在江东军士卒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未婚的伍长和什长。一来伍长和什长是一支军队最为精锐的核心;二来安抚好伍长和什长的家庭生活,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对孙策的个人忠诚。

    这些政策,事实上便是为了汉化山越人,以增加江东人口。

    在任何时代,人口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恰好江东有山越这个经验包,不刷白不刷。

    当然,伴随着孙策给陈剑的这一道命令,一同去的还有鄱阳郡郡丞陆航。

    陈剑一介武夫,处理建城、招降、安抚之事自然不行,这些事情还得要陆航这种文官去干才在行。

    鄱阳郡的平叛事宜进展的比较顺利,海昏县与余汉县全部被解围,武夷山脉中的山越族长周仆已经投降,只剩下九岭山中的山越部落。

    而另一边,宛陵郡的情况却不是很妙。

    由于宛陵郡的情况比较紧急,郡内西南部的陵阳、黟县、歙县均被山越人攻破,所以平山越左都督周瑜接到命令之后便立即兵分三路前往三县。

    平山越左都督周瑜,自领陪戎营攻打黟县。

    宛陵郡都尉董袭,领4000郡兵奔袭歙县。

    而侍卫司校尉孙辅,领本部2000兵马攻打陵阳县。

    周瑜之所以这样分配兵马,是有原因的。

    整个宛陵郡的地形是中部多山,后世著名的景点黄山,恰好就位于陵阳县、黟县、歙县三县的中心位置。

    换句话说,攻破这三县的山越人便来自黄山之中。

    黄山之中的山越势力极为庞大,仅部落便有三个。而且这三个部落全都是人口五万人以上的大部落。

    每个部落都至少能拉出去3000士卒,且都是配有竹甲和铁枪的精锐士卒。当然,这种精锐对于江东军来说,只不过是个笑话。

    然而,这些江东军眼中的笑话,竟然不可思议的攻破了宛陵郡的三座县城。

    这三座县城位于黄山附近,从建城之日起,就十分注意防御,城池修建的高大坚固,各种守城物资也向来准备充足。

    宛陵郡都尉董袭领兵西去参战之时,专门将留守的1000精兵分散在了这三县之中。三县各自留守300精锐郡兵,连郡治宛陵县也只有100士卒。

    可见董袭对这三县的重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谁能料到这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