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问题。这一点使我很难理解。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艰深的理论问题值得百谈不厌。生活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就如同人和食物的关系一样。至于每个作家如何占有生活,这倒大可
不必整齐一律。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感受生活的方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同一作家体
验生活的方式也会改变。比如,柳青如果活着,他要表现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的“生产
责任制”,他完全蹲在皇甫村一个地方就远近不够了,因为其它地方的生产责任制就可能和
皇甫村所进行的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是的,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中国大转型期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社
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态且又交叉惨透,形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复杂
的局面。而要全景式反映当代生活,“蹲”在一个地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必须纵横交织地
去全面体察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
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
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
入进去——我将此总结为“重新到位”。有些生活是过去不熟悉的,就加陪努力,争取短时
间内熟悉。对于生活中现成的故事倒不十分感兴趣,因为故事我自己可以编——作家主要的
才能之一就是编故事。而对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且不敢有丝毫马虎,一枝一叶都要
考察清楚,脑子没有把握记住的,就详细笔记下来。比如详细记录作品涉及到的特定地域环
境中的所有农作物和野生植物;从播种出土到结籽收获的全过程;当什么植物开花的时候,
另外的植物又处于什么状态;这种作物播种的时候,另一种植物已经长成什么样子;全境内
新有家养和野生的飞禽走兽;民风民情民俗;婚嫁丧事;等等。在占有具体生活方面,我是
十分贪婪的。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会越大。作为一幕
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的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
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春夏秋冬,时序变换,积累在
增加,手中的一个箱子变成了两个箱子。奔波到精疲力竭时,回到某个招待所或宾馆休整几
天,恢复了体力,再出去奔波。走出这辆车,又上另一辆车;这一天在农村的饲养室,另一
天在渡口的茅草棚;这一夜无铺盖和衣躺着睡,另一夜缎被毛毯还有热水澡。无论条件艰苦
还是舒适,反正都一样,因为愉快和烦恼全在于实际工作收获大小。时光在流逝,奔波在继
续,像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鄂尔多斯地台无边的荒原上飘泊。
在这无穷的奔波中,我也欣喜地看见,未来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郭已经渐渐出现在生活
广阔的地平线了。
这部作品的结构先是从人物开始的,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一个群体。然后是人与人,
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的纵横交叉,以最终织成一张人物的大网。在读者的视野中,人物
动动的河流将主要有三条,即分别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和以田福
军为中心的一条“远景”上的主流。这三条河流都有各自的河床,但不时分别混合在一起流
动。而孙少平的这条河流在三条河流中将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当然,在开始的时候,读者
未见得能感觉到这一点。
人物头绪显然十分纷乱。
但是,我知道,只要主要的人物能够在生活和情节的流转中一直处于强有力地的运动状
态,就会带动其它的群体一起运动,只要一个群体强有力运动,另外两个群体就不会停滞不
前。这应该是三个互相咬接在一起的齿轮,只要驱动其中的一个,另外的齿轮就会跟着转
动。
对于作者来说,所有的一切又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个生活就是河床,作品将向四面
八方漫流——尽管它的源头只是黄土高原一个叫双不村的小山庄。
从我国当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结构看,大都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因此作品对社会生活
的概括和描述都受到相当大的约束。某些点不敢连接为线,而一些线又不敢作广大的延伸。
其实,现实主义作品的结构,尤其是大规模的作品,完全可能作开放式结构而未必就“散
架”。问题在于结构的中心点或主线应具有强大的“磁场”效应。从某种意义上,现实主义
长扁小说就是结构的艺术,它要求作家的魄力、想象力和洞察力;要求作家既敢恣意汪洋又
能绵针密线,以使作品最终借助一砖一瓦而造成磅礴之势。
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
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
上。我一再说过,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选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
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样说,并不是不重视情节。生活本身就是由各种“情节”组成的。长篇小说情节的择
取应该是十分挑剔的。只有具备下面的条件才可以考虑,即:是否能起到像攀墙藤一样提起
一根带起一片的作用。一个重大的情节(事件)就应该给作者造成一种契机,使其能够在其
间对生活作广阔的描绘和深入的揭示,最后使读者对情节(故事)本身的兴趣远远没有对揭
示的生活内容更具吸引力,这时候,情节(故事)才是真正重要的了,如果最后读者仅仅记
住一个故事情节而没有更多的收获,那作品就会流于我们能党所说的肤浅。
阅读研究了许多扁长卷小说,基本搞清了作品所涉及的十年的背景材料,汇集和补充了
各个方面的生活素材。自然就完全陷入了构思的泥淖之中。在此之前,有些人物,有些篇章
早已开始在涌动,不过,那是十分散乱的。尔后,这就是一个在各种层面上不断组合、排
列、交叉的过程;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刷新、不断演变的过程。
所有的一切都还远远地不能构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整体。需要一些出神入化的灵感。
苦思冥想。为无能而痛不欲生。
瞧。许多呼之欲出的人物在急迫地等待你安排场次以便登台表演。所有要进入作品河流
的人物,哪怕是一个极次要的人物,你也不能轻视忽略,而要全神贯注,挟带着包括枯枝败
叶在内的总容量流向终点。终点!我构思的习惯常常是先以终点开始而不管起点,每个人
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他(她)们的终点都分别在什么地方呢?如果确定不了终点,就很难
寻找他(她)们的起点,而全书的整个运行过程中,你也将很难把握他(她)们内在的流
向。当然,预先设计的终点最后不会全部实现,人物运动的总轨迹会不断校正自己的最终归
宿;也有一些人物的终点不可能在书的结尾部分,在某些段落中就应该终结其存在。
毫无疑问,终点绝不仅仅是情节和人物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全书的题旨所在,
在这个“终点”上,人物、情节、题旨是统一在一起的。为什么要在这里结束,绝不仅仅是
因为故事到这里正好讲完了。即是最“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小说家,在戛然而止的地方也是
煞费心机的。
找到了“终点”以后,那么,无论从逆时针方向还是从顺时针方向,就都有可能对各个
纵横交错的渠渠道道进行梳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大约知道这张大网上的所有曲里拐弯的
线索分别最终会挽结在什么地方。这时候,你甚至还可以放心地心情地把这些线索抖弄得便
“乱”一些,以致将读者引入“八卦”之阵,使其读不到最后就无法判断人物和事物的命
运。如果有这样的大布局,再有可能处处设置沟壑渠道,那么,读者就很难大跨度地跳跃到
书的全书结局部分。绝不能有广大的平坦让读者长驱直入。必须让我们不得不在每一个曲里
拐弯来停下来细心阅览方可通过。
这些沟壑渠道曲里拐弯处就可能是作品断章断卷的地方。整体的衔接难,但要把整体断
成许多“碎块”也许更难——因为这种所谓的“断开”正是为了更好地衔接。这是艺术结构
机制中的辩证法。为了寻找总的“终点”和各种不同的“终点”,为了设置各种渠渠沟沟坎
坎,为了整体的衔接,为了更好地衔接而不断“断开”……脑子常常是一团乱麻纠缠在一
起。走路、吃饭、大小便,甚至在梦中,你都会迷失在某种纷乱的思绪中。有时候,某处
“渠道”被你导向了死角,怎么也寻找不到出路,简直让人死去活来,某个时候,突然出现
了转机,你额头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也觉不得疼。你生活的现实世界实为虚幻,而那个虚幻
的世界却成了真实的。一大群从思维的地平线渐渐走近了你,成为活生生的存在。从此以
后,你将生活在你所组建的这个世界里,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你是他们的主宰,也将是
他们的奴隶。15现在,动笔之前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从什么地方开头呢?
真是奇妙!最后一个问题竟然是关于“开头”。
万事开头难,写作亦如此。这是交响乐的第一组音符,它将决定整个旋律的展开。长卷
作品所谓的“开头”,照我的理解,主要是解决人物“出卖”的问题。在我阅读过的长篇作
品中,有的很高明,有的很笨拙。最差劲的是那种“介绍”式的出场方法。人物被作者被动
地介绍给读者。这种介绍是简历性的,抽象的,作者像一堵墙横在读者与人物之间,变为纯
粹的“报幕员”,而且介绍一个人物的时候,其它人物都被搁置起来。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
系也得由作者交待。等读者看完这些冗长的人物简历表,也就厌烦了。实际上,所有高明的
“出场”都应该在情节的运动之中。读者一开始就应该进入“剧情”,人物的“亮相”和人
物关系的交织应该是自然的,似乎不是专意安排的,读者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
受了这一切。作者一开始就应该躲在人物的背后,躲在舞台的幕后,让人物一无遮拦地直接
走向读者,和他们融为一体。
但是,在一部将有近百个人物的长卷中,所有的人物是应该尽可能早地出现呢?还是要
将某些人物的出场压在后面?我的导师柳青似乎说过,人物应该慢慢出场。但我有不完全相
同的看法。比如《创业史》里和孙水嘴(孙志明)同样重要的人物杨油嘴(杨加喜)第二部
才第一次露面,显然没有足够的“长度”来完成这个人物。与此相联系的问题,如此重要的
角以,在第一部蝓蟆滩风起云涌的社会生活中,此人干什么去了?这个人物的出现过于唐
突。
在我看来,在长卷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应该尽可能早地出场,以便有足够的长度完成他
们。尤其是一些次要人物,如果早一点出现,你随时都可以东鳞西爪地表现他们,尽管在每
个局部他们仅仅都能只闪现一下,到全书结束,他们就可能成为丰富而完整的形象。除过一
些主要的角色,大部分人物都是靠点点滴滴的描写来完成的。让他们早点出现,就可能多一
些丰满。怎样在尽可能少的篇幅中使尽可能多的人物出场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必须找
到一种情节的契机。
我为此整整苦恼了一个冬天,在全书的构思完成之后,从哪里切入是十分困难的。某一
天半夜,我突然在床上想到了一个办法,激动得浑身直打哆嗦。我拉亮灯,只在床头边的纸
上写了三个字:老鼠药。后来,我就是利用王满银贩老鼠药的事件解决了这一难题。解决得
并不是很好,但总算解决了。我把这个事件向前后分别延伸了一点,大约用了七万字的篇
幅,使全部主要的人物和全书近百个人物中的七十多个人物都出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
是,我基本避免了简历式地介绍人物,达到了让人物在运动中出现的目的,并且实初步交叉
起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关系。这是一种巨大的优势,它能使我尽快自由而大规模地展开或交织
矛盾,进入表现阶段,不必了为介绍某一个新出现的人物而随时中断整个情节的进程。
迄今为止,我大约觉得,写作之前的一些重大准备工作基本有了眉目。不是说一切都完
备了。永远没有完备的时候。现在所有的工作,只有给未来的作品搞起一个框架,准备了一
些建筑材料而已。旦进入写作,一旦人物真正活动起来,这个框架就可能有大变动,大突
破,一些材料可能完全失去作用,而久缺的部分将不知要有多少。绝大部分问题要等进入写
作才能暴露出来。需要一边写作,一边调整、变动、补充。
不知不觉已经快三年了。真正的小说还没写一个字,已经把人折腾得半死不活。想想即
将要开始的正式写作,叫人不寒而粟。现在要利用这点空隙让脑子歇一歇,凉一凉。多吃一
点有营养的东西。我知道,要是忙起来,常常会顾不上吃饭或胡凑合着吃(为此付出了沉重
的代价)。
这时候,是足球运动员开赛前的几分钟,是战壕里的士兵等待冲锋的号声。按捺不住的
激动。难以控制的紧张。
不管怎样,总得装着轻松几天。
接下来,怀着告别的心情,专意参加了两次较欢愉的社会活动,尤其是组织了一次所谓
长篇小说促进会,几十号人马周游了陕北,玩得十分痛苦。可是,其间一想到不久就要面临
的工作,不免又心事重重,有一种争不可待投入灾难的冲动。在整个准备阶段中,有许多朋
友帮过我的忙。有些是自动乐意帮的,有些是“强迫”他们帮的。记得为了弄清农村责任农
村责任制初期阶段的一些非常具体的情况,我曾把两个当过公社领导的老同学关在旅馆的一
间房子里谈了一天一夜,累得他们中间不时拉起鼾声。
我得要专门谈谈我的弟弟王天乐。在很大的程度上,如果没有他,我就很难顺利完成
《平凡的世界》。他像卫士一样为我挡开了许多可怕的扰乱。从十几岁开始,我就作为一个
庞大家庭的主事人,百事缠身,担负着沉重的责任。此刻天乐已自动从我手里接过了这些负
担。为我专心写作开辟了一个相对的空间。另外,他一直在农村生活到近二岁十岁。经历了
那个天地的无比丰富的生活,因此能够给我提供许多十分重大的情节线索;所有我来不及或
不能完满解决的问题,他都帮助我解决了。在集中梳理全书情节的过程中,我们曾共同度过
许多紧张而激奋的日子;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沉浸在工作之中,即是他生病发高烧也没有
中断。尤其是他当过五年煤矿工人,对这个我最薄弱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特别具体的素材。实
际上,《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于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在以后漫长的写作过程
中,我由于隐入很深,对于处理写作以外的事已经失去智慧,都由他帮我料理。直至全书完
结,我的精神疲惫不堪,以致达到失常的程度,智力似乎像几岁的孩子,连马路都得思考半
天才能决定怎样过。全赁天乐帮助我渡过了这些严重的阶段。的确,书完后很长一段时间,
我离开他几乎不能独立生活,经常是个白痴或没世面的小孩一样紧跟在他后边。我看见,这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比我聪敏。我常暗自噙着泪水,一再问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你怎么搞
成了这个样子?
有关我和弟弟天乐的故事,那是需要一本专门的书才能写完的。眼下,当我正在相对悠
闲的日子里瞎转悠的时候,天乐正忙着“查看阵地”,帮我寻找进入写作的一个较为合适的
地方。
我决定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去开始第一部初稿的写作。
这个考虑基于以下两点:一、尽管我已间接地占有了许多煤矿的素材,但对这个环境的
直接感受远远没有其它生活领域丰富。按全书的构思,一直到第三部才涉及到煤矿。也就是
说,大约在两年之后才写煤矿的生活。但我知道,进入写作后,我再很难中断案头工作去补
充煤矿的生活。那么,我首先进入矿区写第一部,置身于第三部的生活场景,随时都可以直
接感受到那里的气息,总能得到一些弥补。二、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一开始
就到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不符合我的心意,煤矿生活条件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我精神
上的要求是一致。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村桩宿愿,起先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实行如
此繁难的使命,不能对自己有丝毫的怜悯之心。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
才可能经毫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中央委员。为了方便工作,我在
铜川矿务局兼了个宣传的副部长。很对不起这个职务。几年里,我只去过宣传部一次,“上
下级”是谁都不清楚。我兼此职,完是为了到下面的矿上有个较长期的落脚地方,“名正言
顺。地得到一些起码的方例条件。
正是秋风萧瑟的时候,我带头两大箱资料和书籍,带头最主要的“干粮”——十几条香
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告别了西安,直接走到我的工作地——陈家山煤矿。
我来之前,矿上已在离矿区不很远的矿医院为我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
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
陈家山是我弟弟为我选的地方。这是铜川矿务局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煤矿,也面设施也相
当有。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我弟弟的两个妻哥,如我有什么事,他们随时都可以帮助我。
亲戚们都十分热心厚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