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邵亦波没有被机遇冲晕头脑,那时候他已不再是个只会解
题的好学生,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等兴奋过去之后,他冷静地问自己:“我现
在知道自己能做数学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数学还能做什么,我不知道我究竟
喜欢什么。我是应该按部就班继续下去呢,还是尝试到外面去看看,换一种生活呢?”
在他的心底逐渐浮起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 邵亦波决定放弃进交大的机会,决
心是下了,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向父母开口,他内心不安,生怕遭到父母的反对。
当天晚上,邵亦波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当时气氛非常压抑、凝重,
一家三日围坐在客厅里,邵亦波象是犯了错误似的陈说着,母亲喝着茶,不说话,
父亲更是表情严肃。出乎邵亦波意料的是,父母冷静地听完他的决定和理由后,竟
没有表示反对,反而显得很高兴。到这个时候邵亦波才知道,原来他的决定和父母
的想法正好不谋而合。他的父母正在担心儿子没有大志,贪图安逸,一个交大就让
他满足了,就把他打倒了。现在听说了邵亦波的决定,支持、赞同还来不及,怎么
会反对呢?现在想来,如果当时邵亦波接受了直升;等待他的将是少年大学生……
完全可能是另一条人生道路了。
17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想到了出国,去美国的某一个名牌大学读本科;18岁的
时候,他的愿望实现了。1991年,邵亦波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念高中二年级。也是在
那一年,他两次参加了美国高中数学邀请赛(此赛系美国向世界各国优秀的数学选
手发出竞赛邀请),邵亦波在高手如云的各国中学数学精英中,脱颖而出。两次均
以满分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被哈佛“相中”,哈佛愿以全
额奖学金接纳这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少年。美国哈佛大学,对于多数中国孩子,
这只是天堂里的一个神话,它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这一次邵亦波没有再矜持、犹
豫,而是一头扎进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怀抱。这一次,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
支持邵亦波的选择、决定。
多年以后的邵亦波回想起来,还是由衷地感激父母对他的支持和信任,他动情
地说:“虽然那时候我那么小,但是父母对我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他们自小对我
的教育、培养,相信我的能力,相信我的品质。相信我一个人在外能应付得了,也
相信我出去后不会变坏。”
在我问起邵亦波当初为什么会弃交大而奔哈佛,是不是觉得国内外教育质量相
差很大时,邵亦波先是谦虚地说:“是不是交大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你就不要再强
调交大了嘛!”接着就说到了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第一,我觉得一个人太早
读大学,跳级跳得太多并不是好事。他的智力虽然可能成熟,达到要求,但是其它
方面,比如身体、感情还没有成熟;把他放在比他大三、四岁的人中间去,和他们
打交道,我觉得不好。象什么13岁的少年神童去上大学,他的将来很可能不好,畸
形发展;第二、我并不觉得中国的大学质量或其它方面比美国差,说不定过几年以
后(现在已经有很多了)会有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读大学。大学的质量或者是教学
其实不是我去国外读书的主要原因。
我选择哈佛,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去开眼界,去看一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东西。
举个例子说,我在中国时,委内瑞拉对我来说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我对它毫无概
念,也不会和它发主任何联系。但是在哈佛,我和一个委内瑞拉的同学同住一室,
他后来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这就完全不同了。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出
国求学在开眼界的意义上是无可取代的,它能使人对世界有一份感性认识。其实有
了这样的开眼界经历,这个人以后肯定会更成功。”
哈佛的约翰叔叔
1991年9月1日,正好在他18岁生日的那天,邵亦波孤身一人来到美国。他的18
生日是在洛杉矾机场上度过的。生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人
们很容易想起父母,想起亲人,希望和他们团聚在一起。这是令再坚强不过的人内
心软弱的时刻。然而此时,邵亦波却只身一人呆在机场,等待前来接他的哈佛大学
中国留学生。在他身边来来去去的都是异乡陌生人,飞机起落的巨大轰鸣在他耳边
隆隆作响,想到父母一定在家念叼着“波波现在应该到了某处某处了”,邵亦波不
禁心头一阵发酸。想起高家前,母亲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波波!去了美国会想家
吗?会觉得孤单吗?”自己总是自信、洒脱,够男子汉地说:“不会。”现在,他
才算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天涯孤旅的滋味。在机场上打电话回家,他觉得自己很孤独。
他明白这一次和当年父母送他去寄宿学校可不一样,这一次,他是真正彻底离开了
父母的羽翼,失去了依靠,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一切全靠自己,到底是不是应该
放弃中国安稳的生话、光明的前途出来冒险,他有些怀疑了。但是转念一想,也只
有这一次,他才真正完全独立,真正展翅高飞,他又觉得很兴奋,像个画家准备作
第一幅画,训练多年;导师手把手地教了他无数次,怎样调颜料,怎样下笔,现在
终于自己站在空白的画布前,第一次独自把颜色涂在画布上。
以这样独特的形式,在这样独特的环境里,邵亦波度过了他的旧岁生日,完成
了他的成人仪式。
由于父亲自小精心的培养,使邵亦波具备了能力、独立性、自信这三大硬件,
虽说哈佛乃非同一般之地,邵亦波应付起来还是绰绰有余。虽说初到哈佛,邵亦波
也遇到了一个困难时期,但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应,这部分是因为从小所受的
教育;部分是因为邵亦波出国时年龄还小,并没有什么中国经验;既没有难以改变
的思维定势,也没有养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对于哈佛,他也没有什么畏惧心理,觉
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所遇到的问题不过是初来乍到的人都可能会遇到的生活
琐事;比如在哪里买一条新裤子,怎么挑一条新裤子之类的问题。但小邵亦波不羞
于向他人请教,遇到再小的问题他都会马上找人来问,这样很多生活上的不适应也
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在哈佛,邵亦波逐渐变得更加独立,也学会了适应一个新社会。在哈佛的第一
年,他决定专修物理,因为喜欢分析问题,而物理又比数学接近现实,让他觉得可
以真的对世界有新的贡献。他的梦想是搞一项发明,改变世界,获诺贝尔奖。他同
时还兼修电子工程,因为物理和电子工程这两个专业比较相关,也因为他从小打下
的坚实的理科基础,邵亦波不需怎样刻苦,并不怎么赶,就能轻松搞定。说到在哈
佛读书的时光,邵亦波风趣地说:“我并不勤奋,有时上课也打瞌睡,也常常逃课
在寝室蒙头睡大觉。”他还不无自豪地补充说:“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上学时玩得厉害,也不开夜车,但是学得快,学得好。”我问那么与哈佛的美国同
学相比,他的优势在哪里时,他说:“总的来说;中国人比较勤奋,而且数理化的
基础比他们好,美国人创造力,动手能力强。但这只是泛泛地说,具体到每个人,
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就不是这样。”
哈佛的学习是多彩的:曾在尖端物理买验室研究物质到接近绝对零度的动态;
曾为美国航天局分析卫星望远镜的数据;也曾在爱尔兰的美丽的海岸上长途自行车
旅行。哈佛的人也是多彩的。就是在这里,邵亦波遇到了一个对他的一生有巨大影
响的人,这个人特别给了他信心与信念。此人叫做John Linslery,是个美国人。哈
佛有个“外国学生照顾会”,负责为每个外国留学生找一个当地的照顾人,John是
该会的会员。许多人开玩笑说他是哈佛的“外国学生照顾会”的半个负责人,大家
都亲切地叫他Uncle John约翰叔叔)。当时他年近7 0;是哈佛法学院40年代的毕业
生。他每年都负责照顾三四个外国学生,而且与许多已毕业的外国学生也保持联络。
一年级的暑假;邵亦波遇到John。John成了他的照顾人,并要邵亦波叫他Uncl
e John,而非Mr.Linslery。第二天,他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这个英文名叫BO(波)
的中国留学生,因为他觉得唯一能使外国学生真的觉得有个家的办法是给他们自由
出入家的权利。哈佛“外国学生照顾会”的成员和他们要照顾的学生,一般不过是
经常保持联系,一两个月见一次面,但是UncleJohn却不同,他真正把邵亦波变成了
他家庭中的一员,以至于邵亦波后来对他以养父相称。
John极爱骑自行车,曾两次横跨欧洲,第二次横跨时他已经67岁。John经常与
他一起骑车去旅行,在洛基山的雪地上、在新苏格兰的荒野中、在伦敦的小街里,
在爱尔兰的平原上。骑车使他们欣赏了自然,清醒了头脑,锻炼了毅力。一次,他
俩从SanDiego到SanFrancisco骑了1000多公里。他们俩都喜爱、崇拜莎士比亚与拜
伦,很多次会在深夜里读诗。John虽然年纪大,还能一章章地背诵莎士比亚。在加
州的一号公路一边骑车一边背诵诗词,在爱尔兰的海边张大了嘴果看着不可置信的
风景,或是两人比赛冲下坡路,邵亦波被John的精力所震惊。John的平常心和宽广
胸怀、对别人的无私关心、对自然的深情热爱,给BO的生活增添无数快乐与感动。
他俩很快成为最好的朋友。
我曾问过邵亦波John对他最大影响是什么,邵亦波说:“影响最大的是他的
宽广的胸怀,他这个人不是很小心眼,也不是说大方,大方是很大方,不单单是大
方;他每天高高兴兴,反正我就是我,根本不担心人家会说我怎么样,我就是我,
我只要对人好,心里安心就够了,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安全感很强,不是整天
担心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完全不管这些,大大……,也
不能说是大大咧咧,仔细也很仔细,是个心胸很开阔的人,不是小心眼的人,他这
个人就是小心眼的反义词。”在描述自己敬爱的Uncle John时,邵亦波发现了语言
的苍白,词不达意,根本不能表达自己意思的万一。但我还是能体会他对Uncle Jo
hn的敬仰、爱戴、感激。
哈佛四年使邵亦波成了一个全面的人。邵亦波说:“我觉得在进哈佛以前,我
还是一个片面的人,知识面比较狭窄,看东西的角度也比较片面,做事待人都比较
简单、片面、粗糙。在哈佛读了四年书以后,我成了一个全面的人,各方面的知识
都比较多,做人的基础也打得很不错,我觉得我做人的基础就是在大学里面打下来
的。我碰到了很多对我影响蛮深的人,老师、同学、朋友,包括养父Uncle John,
虽然说我的世界观是早就定了的,但是怎样待人接物的基础是在哈佛定下来的。”
1995年,邵亦波从哈佛毕业,他在物理和电子工程两方面都获得了最高荣誉。他的
总成绩,在当年的1600名哈佛毕业生中名列第四;进入了哈佛毕业生“最高荣誉会”。
这是每届毕业生中名列前12名的优秀生才能进人的,他也是12名优秀生中唯一的一
名外国人。
最重大的选择——经商
1995年邵亦波以骄人的成绩从哈佛毕业时,美国有8所著名的物理研究院,都向
他敞开大门。
这时,他又做出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选择——从商。这个选择看似突兀,其实
却是邵亦波考虑了很久的深思熟虑的决定。邵亦波起初决定专修物理是因为物理比
较接近现实,可以让他对世界有实在的贡献。学了3年后;他慢慢地发觉现代物理与
现实高得很远,对社会的贡献需要到几十年以后,邵亦波有些失望。在哈佛的日子
里,通过和形形色色、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交往,邵亦波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挺
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对于一生从事理论研究,自己似乎没有了足够的兴趣和耐心。
大三那年暑假,邵亦波把自己关在尖端物理实验室里,研究物质到接近绝对零
度的动态。放假后,同学们大都回家去了;往日热闹的校园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
校里显得空空荡荡,寝室楼里更是人去楼空。这个暑假,邵亦波白天都在实验室里
做研究,晚上回寝室睡觉,寝室里只有他一个人。邵亦波象台机器似的,差不多整
整一个暑假没有和人打交道,他感觉自己很不开心。这件事让邵亦波想了很多,并
使他最终放弃了做科学家,一辈子从事科学研究的理想。他发现虽然他的逻辑性思
维能力强,喜爱数学、物理,也很喜欢钻研;叫他几天,几个星期钻研一个问题,
他很开心。但是让他一辈子关在实验室里,研究一两个课题,他觉得这不是他最想
做的事。
6年以后的邵亦波,跟我谈起了当初为什么放弃学术选择毫无经验的从商时;
他总结道:“第一,我喜欢逻辑性强的数学、物理,但是也喜欢与人打交道,如果
单单做学术的话,与人打交道就比较少,我不喜欢一个人被关在实验室里,天天埋
头做研究;第二,就我的能力来说,逻辑性强、分析能力强是一个方面,同时我对
整个事物的感觉能力也比较强,不是完全理性的人,而是常识也不错。我觉得一个
人如果逻辑性强,对一般的事物常识也好,也喜欢和别人打交道的话,这个人单单
做学术的话,就有点浪费了;第三,我觉得中国更需要学管理的人才。有人说中国
每年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是10几万,而新增的管理人才只有几千,所以差得很多很多。
管理者在中国更有用武之地。”我问他,当初选择了商业,而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
数学、物理,会不会有时候也有后悔的想法。邵亦波说:“有时候是会想如果我数
学学下去会怎么样,会不会成为陈景润第二,物理学下去怎么样,会不会拿诺贝尔
奖什么的,但是到最后选择商业,我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我不后悔。”
邵亦波决定应聘咨询公司,一来在美国的商场上;最具有挑战性、最为热门的
行业就是咨询业;二来他认为通过在咨询公司的实践,可以接触到各种行业与各种
策略问题,对他的学业的考验也最为直接,从而使自己学到更多的实践本领。
但当邵亦波打电话回家和父母谈起自己的决定时,父母都感到很震惊,尤其是
邵亦波的爸爸。因为在学数学的邵爸爸眼里,以邵亦波的资质和潜力,按照目前的
发展形势(当时愿意录取邵亦波的8所物理研究所都是赫赫有名的,而且他们都允诺
让邵亦波直接硕博连读,其中很多博士导师本人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邵亦波
成为物理学著名教授是指日可待的事,而成为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极有希望的。
这一切不正是他从小对邵亦波的殷切期望吗?但现在当成功的大门向邵亦波敞开之
时,儿子反而要选择走另一条在他们看来不可思议的道路,邵爸爸和邵妈妈都有些
想不通了。
而且当时国内不象现在这样讯息发达,大家对咨询公司是什么概念都不太清楚,
甚至有亲戚问他们咨询公司是不是就是那种在马路上摆摊子回答问题的,邵亦波的
父母也只能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所以当时他们对邵亦渡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极其
不理解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们并不理解儿子的选择,但出于对他的信任,
最后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邵亦波现在回想起来还对父母心存感激:“他们相信我
能够做正确的决定,相信我的判断力。虽统他们一点也不理解;但是他们支持我。
我觉得,这就是好父母应该具备的素质。”
临近毕业时,同学们纷纷为找工作做着准备,整天忙忙碌碌、忧心冲忡。面试
是找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很多同学为了面试,费尽了心机,他们一面购置新装,
大做发型,修饰自己的形象,一面对着镜子训练自己,对说话时的眼神、表情、声
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都刻意求工,务必达到尽善尽美。有的同学甚至来一次模
拟面试,把自己的表现用摄象机拍下来,仔细观摹,寻找成功与不足之处,然后扬
长避短。而邵亦波呢,他还是一如既往,悠然自得,该看书的时候看书,该睡觉的
时候睡觉,一点也没有为面试做什么额外的准备。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而且他
始终坚信展现最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关键的。
邵亦波同时应聘两家美国最顶尖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与波士顿。去波士顿面试
的那天,邵亦波没做什么准备,就这样信心十足地去了。他想,反正我就是我,我
让你知道我是个怎么样的人,那就好了。我觉得我自己蛮好的,你喜欢就喜欢,你
不喜欢就算了。在面试中,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笑都显得那样自信、洒脱
而又单纯。第一轮面试以后,他的感觉越来越好,自信越来越足。不出所料,几天
后,波士顿咨询公司就给地寄去了录用通知书。与此同时;麦肯锡也向他抛来绣球,
且均付予相当丰厚的年薪。邵亦波真是够幸运的,最终,他选择了波士顿咨询公司,
并在其总部工作。
邵亦波之所以能进波士顿,主要靠的是他个人的魁力。虽说哈佛毕业这个背景
有一点帮助,但波士顿的位子是每个哈佛毕业生抢着要的。波士顿每年在哈佛才招
几个人,哈佛一届1500个毕业生中,至少500个人想要这个位子。邵亦波又一次凭借
他的实力、自信和率性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别人看来轻而易举地得到人人
艳羡的工作。
说到面试,邵亦波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对方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不喜欢我,那只能说明我不适合这份工作。没有人应该把把自己修饰成另外
一个人。你这样去做的话,一方面很容易被人看穿,另一方面,即使你拿到这份不
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