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浅匚薏宦偕ァ
刘宏已是焦头烂额,顾此失彼,而大汉政治**,大军出征所耗粮饷巨多,朝廷府库空虚,便是有兵可征,也无粮可吃无钱可用!刘宏万不得已,采纳了许相之言,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先将其稳住,但日后有精力再行处置。建平的李毅也无暇顾及,急传旨皇甫嵩领军南下,讨伐贼首张梁。
李毅听罢大笑道:“昏君黑白颠倒,竟然丧心病狂,派大军来扰我建平!没想到他后院起火,这真是咎由自取,老天给了他报应!”
在各位能士贤臣的辅助下,建平被治理的井然有序,虽然个别地域有洪涝、冰雹和干旱的发生,但放眼全境,中平二年还是获得了大丰收。(。)
第三百七十六章 航海大业初见成效()
旱灾、冰雹只是影响粮食产量,水灾也只是造成粮食减产,并没有引起房倒屋塌等恶**件。李毅有备而无患,开仓放粮设粥厂,绝不让一人被饥饿夺去生命。
太史慈身兼临渝县令,在赵云随官军远征之后,他全权负责辽西郡的防务。太史慈还身兼水军校尉,真是千斤重担于一身,忙的他不可开交。
经过一年的训练,太史慈的水军已经登船,而军港和商港一同开通,商船经过试航后,已经出了渤海湾,到达冀州、青州、徐州。积累了航海经验,等待造出更大的船只,东渡黄海去三韩、濊貊和倭国,南下到扬州、交州至南海诸国。
三韩在朝鲜半岛的南端,将朝鲜半岛南端一分为三,即为马韩、辰韩和弁韩,其中只有马韩与汉朝的乐浪郡相邻。濊貊则在朝鲜半岛的北端,与汉朝的乐浪郡将北半岛一分为二。倭国即为日本的前身。
濊貊、三韩以及倭人的生产力都落后于汉朝甚多,尤其是倭人,他们远在荒岛之上,与内陆缺乏交流,还属于未开化的民族。
李毅本着互利互惠的宗旨,不论护船的官军还是水手,都能与所到之地的各族公平交易。
开通海上贸易后,给落后地区带去先进铁制农具,促进了他们的生产耕种技术,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
与此同时,大船也带回了金银珠宝和大量的生活物资,继军马贸易日渐衰落,越来越难以为继后,使建平财政进入了第二个春天。
李毅最主要的目的是棉花的引进,距离棉花产地的东南亚万里之遥,不积累一定的航海经验,没有造出更大的商船,就决不能轻易冒进。
李毅回到建平,第一件事就是处置槐头,这是李毅第二次公开处决重犯。上一次是以身试法的贪官污吏,这回却是恨得人人咬牙切齿的公敌。李毅奉行得饶人处且饶人,但槐头犯了不赦之罪,若不将他明正典刑,不但王仁等死去的将士难以瞑目,就是大将素利,也必心怒人怨。
看着苟且偷生的槐头,李毅心中暗想:此贼若是识时务,早该自我了断,而其贪生怕死,宁可苟延残喘,于众目睽睽之下受刑!李毅无奈的摇了摇头,他冷冷一笑道:“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非是我放你不过,只因你罪大恶极,不杀你不能平民愤!有人希望将你千刀万剐,将你身上割下来的肉分食!也有人建议,把你下油锅、点天灯!还有人不希望你速死,想让你好好的活着,每天遭受严酷的折磨,直到将你每全身的骨头都寸寸断裂”
听到种种酷刑,槐头也不禁毛骨悚然,他浑身颤抖,发狂的大叫:“别说了,快给我一刀!”
见到槐头发疯犯癫,在一旁的素利仰天狂啸,那凄厉的笑声,令附近之人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素利笑罢含着眼泪道:“胆小如鼠的槐头,你怕了!坏事做尽之时,怎么没想到怕?今天我素利要趴下你的皮,抽出你的筋,让你欲死不能,求生不得!”
素利说着便取出牛耳尖刀,用冰冷的刀刃,在槐头身上游走,每触及其肌肤一次,槐头都要打一个冷战。
槐头结怨过深,每一个受到伤害的人,都要用最残忍的手段讨回血债。但李毅等虽恨槐头入骨,却不允许残酷的刑罚登上台面。最后力排众议,只判了槐头斩立决。
见折磨仇敌的目的破灭了,素利并不死心,他要亲自施刀斩下死对头的脑袋!这一合理要求,李毅不好再行阻止,却没想到他要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摧残。
随着左手小刀在槐头眼前背后不停的晃动,素利右手再添一柄鬼头大刀,他大叫一声:“槐头,你作恶多端,我取你项上人头!”
随即将大刀轮圆,重重的向槐头的脖颈砍去。见素利双眼圆瞪欲裂,槐头知道这一次是真的,他大叫道:“我命休矣!”
“我”字刚出口,圆滚滚的头颅已经离开脖颈,但他的叫声并未停止,直到“命休矣!”全部喊出,这才瓷牙咧嘴的的死去。
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摆在了众灵位前,以素利为首,王仁的妻儿,以及遭槐头杀害的一众百姓,大家血仇得报,地上跪倒了一片,众人失声痛苦,哀悼死难者的亡灵。
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难民如潮水般向建平涌来,这一世外桃源,早成了中原人向往的乐园。一年多的时间,建平又添丁二成,松辽平原人口越来越多,早不是一个县的编制,李毅等做了临时调整,将通县一分为二,东方又增加一松江县,调宋智领一众僚属赶往赴任。阮瑀又一次填补宋智留下的空缺,二次为建平县令。
刘陶最初被软禁,因其被袁绍探知,已是公开的秘密。李毅索性将刘陶在建平之事公之于众,并亲自去与其相见。
作为朝廷钦使,竟然被扣拿,刘陶义愤填膺可想而知。但他被关押期间,不论如何吵闹甚至谩骂,众人都不理不睬,时间一长刘陶反而安静下来。此次见到李毅,刘陶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理智的问其原因。
李毅微微一笑道:“李毅非常敬重谏议大夫的为人,但你开罪众多权臣宦官,其令君出使建平,乃是借刀杀人之计,若不留谏议大夫在此小住,恐此后再无相见之日矣!”
见李毅说得恳切,刘陶思索半晌,越觉自己遭小人记恨,不禁摇了摇头,叹息道:“皇帝亲小远贤,恐汉室危矣!”
刘陶久居京师,而此次远行,一路所见所闻,那战后满目疮痍之破败景象,对他触动极大。而进入建平境内,便呈现一番鑫鑫向荣、朝气蓬勃之景象。令刘陶感慨万千,知这李毅乃治世之奇才。
李毅也不无感触,对刘陶这样的中正长者,需以诚相待。李毅推心置腹,竟然把自己从建平一路赶往洛阳,后在京城落魄,这一段遭遇全盘讲了出来。只是到行刺之前打住。李毅最后道:“当今之世,奸邪当道,容不得我等大公无私之人!我不领圣旨,便是看透当世之弊病,不愿自寻烦恼,空惹其祸!”(。)
第三百七十七章 民生为重筹划未来()
听李毅对当朝弊政的抱怨愤恨,刘陶却深有同感,他因看不惯君怠臣奸,屡次进言劝皇帝勤勉,便遭受别有用心之徒的排挤孤立,若不是有汉室皇族的神符护体,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经过李毅的提醒,经过细细的思索,刘陶焕然大悟,他不由得怒发冲冠,咬牙切齿道:“这群卑鄙无耻的小人,如此心肠歹毒,竟然要置我于死地!”
你要宦官权臣好看,他们当然视你如眼中钉、肉中刺了!李毅暗自想着,他微微一笑道:“你我可谓同病相怜,在那尔虞我诈之场所,均难独善其身!建平乃一方净土,只为贤士能人提供施展才能的场所,对奸邪之徒却敬而远之,若是刘先生看得起李毅,便留在此蛮荒之地,将其教化为礼仪之帮!”
古人看待异族,甚至名门望族俯视穷苦百姓,都是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将其妖魔化或者矮化了。而李毅则有宽大的胸怀,能包容天下万物,对鲜卑、扶余、敕勒等民族,能争取的尽可能争取,在用强大的汉学慢慢的进行感化。这当然是汉代人无法企及的,即便是思想并不固化的刘陶,一时也无法理解。不过洛阳是回不去了,而通过所见所闻,刘陶对建平的第一印象比较满意,他点了点头道:“刘陶不愿再瞧奸诈之徒的丑恶嘴脸,在这世外桃源修身养性,却是一件快事!”
没想到事情进展异乎寻常的顺利,李毅差点没叫出声来,他赶紧收拢张大的嘴巴,平复一下心神。由于蔡蔡邕与刘陶同朝为官多年,两人的脾气秉性相类,便让刘陶暂时填补了阮瑀的空缺。而随行之人,或走或留任其所愿,终于将这遗案了结。
李毅三人记挂着运河的修建情况,建平已无大事,便信马由缰的再次北巡。在两位妻子全力打造下,以及各位臣工的不懈努力下,建平可谓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一路上欣赏着秋景,看到治下的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李毅心中甚感欣慰。
松嫩平原土质肥沃、雨水丰沛,民众们有足够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又都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们生产热情高涨,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新的一年里,田地中的庄稼又是长势喜人。
已是丰收在望,但民众还没有意识到危机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连续的丰收,使府库粮仓和百姓的家粮屯都填的满满的。如果打下的粮食不能运出,粮价一定会一落千丈,而伤害到百姓们的利益。
幸亏李毅等未雨绸缪,进行了松辽运河的挖掘。修一条大运河是项浩大的工程,由于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李湛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在东辽水与松花江上游反复勘察,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这才破土开工。
欲速则不达,秦始皇修建长城,隋炀帝挖掘大运河,两者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二位滥用民力,导致百姓暴亡,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却是好心办了坏事,导致两个短命的朝代皆二世而亡!鉴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李毅决定量力而行,采取招工全凭自愿,衣食住行自行解决,官府只发放一定的酬劳。而且遇到农忙时节,便强行停工,不可误了农时,耽误了百姓的收成。
由于民众认识到运河的重要性,他们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李毅等还未进入工地,便远远的看到那矗立在深沟两侧的木制机械。这些机械的设计,最初都是李毅的杰作,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开放思想,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便会激发其创造力。看到经过改造,更加便捷省力,劳动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李毅等是看在眼里喜于心中。
为了解民众的心声,更为这一浩大工程,不为贪腐滋生提供温床,李毅决定亲民近民,与百姓打成一片。李毅暂时与张英、于冰分开,二人去寻找工程分段负责人,询问总体情况。李毅沿着坡道,下入又深又宽的壕沟,奔入劳动大军之中,与百姓一起挥汗如雨。
见到这个身高体健的大汉加入,其旁边的百姓也十分惊奇,他依照鲜亮,却也来干着又脏又累的粗活。不过不到一刻钟,李毅便闪掉了外衣,光着膀子与身旁之人再无分别。
这一粗俗的举动,终于拉近了距离,见李毅胸背腰腹全是腱子肉,便有好奇者与他搭讪。李毅并不敢轻易的暴露身份,张英、于冰早已给他设计了一套搪塞之言。
李毅只说自己在军中效力,因无战事才得空闲,便来到挖掘运河工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见李毅身上多处疤痕,体格又是健壮有力,周边之人全无疑虑,便趁机询问李毅的英雄事迹。
李毅原本不善言辞,讲故事也是干瘪无味,令听者如同嚼蜡。但经过数年的锻炼,他的口才有了长足的进步,虽不比于冰声情并茂,也不如张英的娓娓动听,但对于普通民众,还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讲了几段征讨黄巾军的战事,将周围数十位百姓,全部聚到了他的身旁。负责工程进度的官员巡查至此,见民众聚集停工,便大声呵斥。李毅对众人一笑道:“因我连累了众位兄弟,真是不好意思!”聚拢的人群才散了开去,又恢复到井然有序的状态。
已经与民众混熟,李毅便开始询问与工程有关的一切,从每日所得酬劳,到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田里的庄稼是否被耽误,今秋的收成如何直到再无可问,李毅才穿上衣服,与众人打了招呼告别。
如此走走停停,边体验生活,边了解百姓疾苦。
中平三年秋,松辽平原又迎来一个丰收年,若不是几十万民众,输入了新鲜血液,又有李毅及众多商客的努力,松辽平原的粮价将继续暴跌。但粮贱伤农,对百姓的打击不小,好在这些人刚刚从民不聊生的环境中逃出来,只怕粮食卖不出去,白白糟蹋了,而没有对所得太低愤愤不平。
粮价再低也要及时进行秋收,就在三人商议,次日遣散民工之时,工地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第三百七十八章 真君子现身被感化()
此人姓管名宁字幼安,乃是北海郡朱虚县人。管宁乃高洁傲岸之士,其割席断交的故事,被人传为美谈。
管宁与华歆、邴原少时交好,三人并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管宁曾与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毫不理会,仍举锄刨去,如锄掉瓦块石子一般。管宁的行为,恰巧被一旁的华歆看到,他旁若无人的把金子捡起来。见好友不劳而获,管宁面现鄙夷的神色。华歆刚要将黄金揣入袋中,瞟见管宁蔑视自己,心中暗呼羞愧,忙不迭的将金子扔回到田中。
还有一次,管宁与华歆同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豪华马车从门外经过。管宁旁人问,依旧专心致志的苦读。华歆却禁不住街上人群赞叹声的诱惑,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见华歆面带羡慕之色,自门外回转,口中还喃喃赞叹不止。管宁摇了摇头,取剑割开席子,与华歆分而坐之,并一脸郑重的道:“我们志向不同,不可再做朋友了!”
从这两件小事,足以看出管宁的道德标准之高尚,但他以同样的道德观来交友,未免太过苛刻,李毅当年南下寻访名士,听张英讲述管宁割席绝交时,他心中也不禁迷茫。但管宁言行一致,是毋庸置疑的正人君子,这比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私下却无比肮脏龌龊之伪君子,不知要强出多少倍。
中原战火不断,使逃难者川流不息的赶往辽西。而辽西仍在大汉掌控之中,存在诸多变数,李毅又不想与朝廷开战,便只将辽西郡作为跳板。而此次危机证明,辽西的不稳定性依然存在,太史慈等便以无法安置为由,希望其奔赴建平。
管宁自幼丧母,少年时期父亲也病故了,他是无牵无挂,与好友邴原、王烈、刘政等结伴而行。闻李毅贤名,管宁便想一探究竟,步入中年的王烈精于世故,便决定于辽西隐居。邴原、刘政不愿与朝廷抗衡的反叛为伍,也未和管宁同行。
只身一人赶往建平,见到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与途中饿殍遍野,破败凋零的惨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管宁被眼前这世外桃源所震撼,他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腐朽的汉庭,管宁已是深恶痛绝,他不抱任何幻想,曾经只想做一名隐士。当来至建平后,李毅美名广为传颂,无比对他交口称颂,管宁的拜访之心更盛。
谁想来到李毅家中,只有管家梁伟。李毅早就感觉梁二这名字太俗,但不好主动将比自己大着十岁的兄长改名换姓。随着梁二接触的全是上层人物,他逐渐觉得自己的名字不雅,都做了李府的管家,怎么也得换一个名字吧!才想到李毅这位专家。
李毅早已成竹在胸,他脱口而出道:“名伟,字文雄,雄伟乃身体雄壮魁梧也!”
斗大字不识一箩筐,见这个名字极是响亮,梁伟当然十分满意,免不了对李毅一番赞颂。
梁伟虽没什么才学,但他见多识广,看得出管宁也是饱学之士,便想把他留住,便将李毅称颂了一番。最后梁伟叹息一声道:“我家主人逢大事必躬亲!此次刚远征北海返回,得知大运河已经开工,便又马不停蹄的赶往了松辽平原!”
“修建大运河!”管宁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他禁不住又问有关运河的情况。梁伟的见识无法与管宁相比,他又无法目睹,被管宁问到了短处。但他眼珠一转道:“听闻运河浩大,先生若前往目睹,定能大开眼界!”
看着李毅这简陋的房舍,与这热情好客的管家,再想到被人广为称颂,管宁忍不住要目睹一眼李毅的尊荣,看看他是真君子,还是披着名不副实的伪装。管宁又踏上了寻访之路,经过一路跋涉,一月后,终于在松辽运河的工地上寻找到了李毅。
当见到心中期盼的明主,正在百姓中间,手握着板锹挥汗如雨。管宁不由得惊呆了,他不敢相信面前的情景,心中暗叹道:天下间还有此等君子!
正在挖土的李毅,听得管宁前来拜访,他真是惊喜万分,慌忙将铁锹抛到一边,忙不迭的沿着深沟旁的小路奔到了地面之上。
管宁见李毅飞跑而来,忙前迎几步,深施一礼道:“管宁闻君之贤名已久,便生出拜见之心。今日一件果然不同凡响,令宁敬佩之至!”
李毅人才极度匮乏,他思贤若渴,终日盼望能有能人志士前来投奔,但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想到自己脚踏实地,将建平经营得有声有色,随着名声远播,真的有名士奔来。而且眼前这位是洁身自好,大名鼎鼎的管宁。李毅忙上前回了一礼道:“原来是贤名远播的幼安兄,不知先生到此,李毅礼数不周,还请先生海涵!”李毅忙整理刚穿于身上的衣衫。
管宁不拘泥常理,更欣赏李毅与民同甘共苦,他那会在意小节,微微一笑道:“李将军何必客气,将军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传言的真实性,将军的一心为民,令宁钦佩万分!”
二人脾气秉性相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由于工地喧闹嘈杂,李毅挽着管宁之手,两个人亲亲热热,来到一处林荫下,坐于民工歇息的大石之上,促膝长谈。
管宁学识渊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他三句话不离本行,随着话锋一转,谈起了之乎者也。
李毅是理科生,而且是严重偏科的理科生,对文学不感兴趣,特别是古文更是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