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野人到帝王-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带基本上还是平原地带,属于苏南平原一部分。原始部族小而分散,不过因为都已经会用火,所以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开始的时候,原始人对这些带着庞然大物的外部族人的到来还是怀有戒心的,原始部落大多很弱小,很容易引起强大部族的贪婪,反过来,弱小部族对强大部族天生带有恐惧感,但是,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太久,智慧按照他的计划,宣称自己是天上下来的部族,是给地上的部族送礼物来的,接着展现“神迹,”很容易就忽悠了这些原始人。

    要知道,原始社会取火不容易,大多都是打雷引起的野火那儿保留下来的火种,但是,眼前这个自称天人的家伙,举手投足间就能带来火,这一下,还是镇住了原始人。况且,这些天上下来的人,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只是送礼,你想想,谁会拒绝?

    非常简单啊,一个部族,只要送他们几根十几根火柴,就相信了智慧,自然是好吃的拿出来招待,有的部族还没有盐呢,智慧也大方地送了他们一些,这样一来,对方就更加感恩不尽,同时,龙族的大名也就在苏南大地上传开。

    然后。智慧就让族人传授他们一些渔猎的经验,还有渔网等工具的制作,并且向他们要几个向导,便于将天神的恩泽传到更远的地方,这个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凡是智慧带队访问过的部族,没有一个遇到不利影响,反而因为得到了先进技术与装备,在生产率方面有了巨大提高,甚至从无到有开辟了一些向大自然索取生存所需物质的新领域,比如渔网与捕鱼行业,原始人只相信事实,而事实就摆在那里,因此,这些原始部落都迫切希望天人们能够去他们部族。

    很快,智慧的队伍就滚雪球一般大起来了,这里部族不少,每个部落也就几百人,可是数量多啊,每个部落两个向导,加起来也很可观,那些跟着“天人”的向导们在别的部落受到好吃好喝招待,哪里肯舍得离去,就一路跟了下来,队伍人数就越来越多。

    从量变到质变,等队伍人数超过百人后,就有一些小部族打另外主意了。

    现在是春天,是食物最最紧张的青黄不接时期,那些小部族没有力量渔猎,而采集,春天除了植物根茎外,可吃的很少,本身就生活在饥寒交迫中,现在看到这支奇特的队伍,得知那些看上去与自己相像的家伙原来也是刚跟着天人们的,看他们的得意劲,知道跟着天人们肯定吃香的穿暖的,所以忽发奇想,就问智慧,愿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投靠。

    这下智慧可乐了,本来,他与我们的计划,只是笼络这些原始部落,传授给他们一些先进技术与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反正只耗费一些火柴盐巴肥皂针线而已,没想到很快就有人依附,他知道我最喜欢的就是人口,所以当即答应。

    而有一就有二,有了前面的示范,后面就更加容易得多。

    所以到了后来,很多部族都加入了这支队伍,对那些没有这种愿望的部族,智慧也不强求,只是在送出了让人震惊的“大礼”后,向他们索要一些成年男女,应允教导他们一些“天上”技艺后就让他们回归部族,这个原始人哪里见过这样贵重的礼物,自然连连答应不提,智慧也就挑选一些机灵的带上,这样,滚雪球滚到最后,就有了几千人,这还是因为食物供应不上,所以智慧后来还拒绝了一些部族,答应以后派人来接他们,这才脱身。

    ……

    其实古代各部落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始终处于攻伐战斗当众中,如果两个部落势均力敌,又没有争夺生存空间的必要,则往往妥协相持,等力量积蓄到一定时候才会发生战争,而一方实力如果超过另一方太多,那战争同样可能不会发生,弱小一方或者迁移让出生存空间,或者向另一方归顺,很多大部落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只有一方实力明显大于另一方,而另一方也没有弱到束手待毙的程度,又不想依附归顺对方或者迁移,才会发生惨烈的战争。

    智慧的叙述,让我看到了迅速壮大龙族的另一条道路。

    智慧连屁股都没有坐暖,就又被我赶了回去,这次,带去了大量的族人,水牛与物资。

    他们的任务,就是去以前去过的那些部落,当然也包括还没有到过的部落,传授他们技艺,帮助他们迅速发展生产力,而龙族,可以免费或者廉价向他们提供或租用种子与各种工具,而产品,除了自用外,可以向龙族交换别的东西。

    当然,苏南因为是平原,而且古代湖泊众多,所以,发展的主要方向还是农业与渔业。

    智慧带去了大量的粮食种子与麻类枝条根茎,然后指导他们种植,水牛则帮助对方开荒,在平原上开荒,有水牛与铁犁,完全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同时,依靠打渔渡过这青黄不接的时期,食物从草籽树皮一下子提高到鱼肉,这让原始人对龙族人充满崇拜心理,所以很自然就接受了龙族人的安排。

    当然,这些馈赠也不是完全无偿,智慧会要求对方向龙族提供一些族人,也是以学习的名义,到马鞍山新城打工,同时学习如何建设房屋等,现在我们的建筑工人极其紧张,不可能派出去当老师,所以,想学习建房技术,还是要到马鞍山。这个原始部族也是没有任何意见,毕竟,对方已经免费派人来传授技术,去学习又包吃包住,有什么不好?况且,有了对方的先进技术与工具,这边一个人已经可以抵得上几个人用,派出几个人,完全不是问题。

    基本上,我们的一个族人,可以换回五个学生,一头牛抵二十人,都是十几岁,年轻力壮,而且接受能力强,容易铸造世界观的年轻人,这些人,回到族里肯定会成为骨干,以后对龙族的态度还会亲近很多,为我的下一步大计打下基础。

    当然,那些已经加入龙族的部落则直接接到了马鞍山。

    …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阿根也同样收服了大量土族人,因为阿根所负责的地区是皖南山区,少量平原,所以,采取的策略自然是以狩猎以及竹木加工为主。这样,智慧与阿根收拢的原始人已经接近了两万人,成年男子比例相当高,让马鞍山建设劳动力紧张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其实,我也可以直接将剩余部落吞并,但是想想,我们刚到这里,脚跟尚未站稳,强龙难压地头蛇,只要能够让他们为我所用,按照龙族的要求提供产品,又有什么必要马上将他们收服到龙族内部呢?直接吞并的话,虽然一部分部族不会抵抗,但是,势必引起另外一些部族的抵制,尤其是那些大部族,如果双方开战,必定会有损失与伤亡,这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足够强大,就如当年万国来朝一般,人家自然会依附,这就是文明的感召力。

    而且,部落太大,也不好管理,尤其是目前龙族还没有培养起太多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下,所以,还是慢慢来吧,至少,我们的举动,让原先感到有点威胁的禾族、鱼族等放下了心,双方互通往来,禾族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小麦种子,只有蛇族,对我们依然不太友好,前去送礼也被拒之门外。

    无论归顺不归顺龙族,只要能接受我们的安排,那就完事大吉,而且目前看来还很顺利,最最要紧的,还是因此给龙族额外增添了不少壮劳力,马鞍山新城的建设一日千里,大量的石灰与砖瓦被烧了出来,房屋顺利的一片片落成,族人以及前来学习的免费劳力住进了新房,前者还好,后者更加对龙族产生了崇拜心理。

    与此同时,大约十万亩土地被开发出来,种上了各种作物,主要是水稻,豆类、瓜类与春小麦,因为气候原因,过去在华北与东北种植的春小麦这里也能种,预计今年龙族丰收有望。

    随着房屋的落成与春耕春种告一段落,正式修建马鞍山新城城墙的工作也摆上了议事日程,以现在族人的营地为主题,马鞍山新城的范围大约是长三公里,深两公里的一个矩形,当然,现在里面很多地方都空着,只有一部分住房,但是以后会慢慢补充各种功能区。

    这个城墙自然是一步到位,我的规划是高五米,宽四米,部分地区宽五米,不过下面架空一部分做藏兵洞与武器仓库、战地医院等。

    这么大工程,全部用石灰是不可能的,水泥量更是不够,只能用作外部防护层,所以,基本上是外面一层与城墙走势垂直的条状墙砖,里面两米高度以内是三合土,两米以上,则只有外部有部分三合土,主体还是一般粘土沙石,以后,再覆上一层水泥砂浆,不过,有这个规模城池,估计这年头,也不可能有人会攻破城市了,只有从内部才有可能。

    在建城的同时,挖煤开铁矿烧焦建设高炉的工程也一直没有停止,这项工作从去年冬天就已经进行了,只是人手不足,所以进展不大,不过还是龙历四月一日,蛮强亲自出马,炼出了第一炉铁,这天,也是马鞍山新城城墙的奠基日。

    从这一天开始,龙族的发展就走上了快车道,族人士气很高,尤其是新加入的,鱼肉管饱,士气那是嗷嗷的。

    首先是长江边,新造起了一排巨大的码头,当然都是水泥的,大量的船只源源不断的下水,自然,还都是木头的,钢铁一时还供应不上,长江千百年积累下来的鱼类资源受到我们超出强度的捕捞,不过这个不用太担心,一年两年的过度捕捞不会大伤元气,况且我们只是在长江很小一部分打渔。!~!

    ..

二十一,忽悠鱼族人

    二十一,忽悠鱼族人

    二十一,忽悠鱼族人

    现在龙族的渔船队在长江中疯狂捕捞。至于捕捉到的大量鱼类,则除了供应龙族人外,还被用来向各部族交换劳力,我们需要人,大量的人!

    除了建造新城,田间管理,捕鱼捉虾,工业建设,采矿探矿外,通往湖州的道路需要修筑拓宽取直加固,还要大量的水手,乘船沿江而上,开拓更远的地区,当然,贸易打前锋,以前馈赠的办法也是不错。

    地种下去了,炼铁正在进行中,城市建设一时也没有这么快,所以现在第一位要紧的任务,就是那条连接湖州到马鞍山的道路了。

    虽然这条路已经有大队人马走过了,但是当时冰雪刚化。大队人马经过后,一片泥泞,而且这种泥土是黄泥土,十分粘,下雨一片泥泞,天晴一片灰尘,对行人以及牛车通行十分不利,加上临时修筑,地形高低以及河流池塘弯弯曲曲的阻隔,使得实际距离至少多了一倍以上。

    对此,我采用了两种解决办法。

    第一当然是修路,通过截弯取直,劈开一些小山,填平一些小河池塘,实在不行就修建一些木桥,使得这条道路缩短很多。

    这条路,一些地段已经用上了三合土,但是因为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石灰有限,所以我下令用船将炼钢炼铜的废渣运过来,洒在路上,这样,与黄土结合,反而使得道路非常平整好走,污染也解决了。

    另一个办法,就是开辟水道了。

    现在的牛车,经过不断改进。虽然已经比较先进,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因为没有橡胶,无法制作出橡胶轮胎,所以速度上不去不说,修理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因此无法扩大,运输量有限。

    但是船只不同,现在龙族的造船业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一般的木船,已经与后世的相差不多了,在内河湖泊中航行,也用不着铁船,一般木船就行,而京杭大运河就是从杭州出发到北京的,虽然比我们现行的路线要靠东,但是东面很多地方还是大海呢,这条路水网密布,还有巨大的古太湖,修建运河,绝大部分地方可以利用天然的水道。所以工程量倒不是太高。

    不过我也没打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当年,隋炀帝杨广因为进攻高丽与修建大运河搞得天怨人怒,最后自己也被农民起义推翻,我可不能步他的覆辙。

    好在大运河的工程量,主要还是在北方,江南河流多,加上我们船小,无需隋朝运河那么大规模,所以许多小河都可以利用,工程量不及隋朝运河的千分之一,倒也不用太担心,况且我也不要求一下子开通,只要从龙族驻地沿龙河而下进入太湖,然后沿着太湖北上,最后进入内河,稍稍疏浚连通内河,就可以到达离马鞍山很近的地方,这个事情,本来让浪里白条去干更合适,但是现在浪里白条忙着建立龙族的海洋渔业,所以,我只好交给了风行长老,让他带人先行勘探,然后再由我定夺。

    …

    在我们紧锣密鼓进行马鞍山新城建设的同时,原来龙族的驻地也按照计划,开始了春耕春种。

    在湖州城外,新开垦了大量的荒地,首先下种的是春小麦。

    其实小麦本身一年只有一季。当然,可以与别的作物连作,但是,小麦自己,一般是不种两季的。

    一般来说,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方,下种的是春小麦,在北方,种的是冬小麦,当然,现代气候变暖,很多原来只能种春小麦的地方也可以种冬小麦了,但是,同一个地方,是不可能收了冬小麦之后再种春小麦的,时间上来不及。

    不过,在不同的土地上还是可以分别栽种冬小麦与春小麦的。

    按道理,湖州地处南方,只能播种冬小麦,不过现在天气没有后世那么炎热,还是可以种一些春小麦试试,反正种子有的是,而别的作物除了黄豆瓜果以外种子不太够。尤其是水稻。

    去年的二十亩水稻,大约收了二十万斤稻种,加上河姆渡交易过来的一些,今年当然还是超稀播,打算种二十万亩,自然是直播,插秧就不用了,其中,湖州城外是重点,马鞍山这边只种了三万亩。

    超稀播花费劳力较少,也就是翻耕后打碎漫灌。然后播下稻种即可,一个人一天可以播种十几亩,饶是这样,湖州居民全体出动,也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播完,至于瓜果之类,就省力得多了,而豆类植物,并不适合湖州这种水稻土地块播种,所以,只是在狼族平原与其它龙族驻地的山地上播种,主要当作蔬菜,而种植的主力,移到了马鞍山,另外,还向禾族与河姆渡人提供了一部分,并派人指导他们种植,然后一部分回收,一部分留给对方作为报酬,以后,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换了,等于让他们成为龙族的农民。

    豆类不用施氮肥,而且可以与别的作物套种,取得很好收成。

    至于麻类,因为种一年可以收几年几十年,所以今年湖州新种的不多,不过周边各部族都有种植,这样可以解决他们一部分衣着问题,不用全部与龙族交换,这样我可以收买人心,因为不平等贸易,他们已经被我们榨干了。

    麻类种植,河姆渡人是重点,因为他们实在没有什么我们感兴趣的交换物品,就算是水稻,这么远运送也有不便,最多供应到海族城。湖州大量出产稻米,供应附近各驻地绰绰有余,所以还是让河姆渡成为我们的纺织原料供应仓库吧,另外虎族人那边,我们也送去了一部分麻类枝条,并且派人指导他们种植。

    虽然民以食为天,但是龙族要抓紧发展工业,近代化农业还是要向周边逐步扩散,这样,这些部族就会自然被绑上龙族统一世界的战车,而且,共同富裕了,蛋糕才能越做越大。

    不过,我最关注的,还是浪里白条的远洋渔业了,这年头,海洋中有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索取,远洋渔民一个人一天的收获,要抵得上一般的农民渔民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收获,自然要重点关注。

    十几条铁底木壳船已经建造成功,并且下水,通过太湖水道到了海族城,另外,还有上百条木壳船,在近海活动,龙族现在的海上渔夫已经达到几百人,有龙族的麻类工业在背后支持,渔网不是问题,海上渔业发展得很顺利。

    不过规模还是太小啊,主要是适合海上作业的成年海族人太少了,有些海族人已经成为龙族的工匠与技术骨干,总不能让他们再抛下手艺去学打渔吧?

    ………

    海族城的外海就是著名的舟山渔场,这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与与俄罗斯的千岛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这四大鱼类,以及几百种其他鱼类。六七十年代最高峰时,渔船有一万多艘,渔民十五万人,可见资源之丰富。

    后世的捕鱼效率比龙族高百倍都不止,所以,就算龙族十多万人口全部是渔民,也可以完全容纳,因此,如何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海洋资源,就成为我朝思暮想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却出人意外地得到了解决。

    这天,智慧完成我交给他的任务回归,龙族的几个在马鞍山新城的高层中午聚餐,吃着从海族送来的美味大黄鱼时,大家都觉得,这么好的资源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实在可惜。

    这时,智慧忽然神秘兮兮道:“族长,我倒有一个办法。”

    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连忙道:“好,那你说来听听。”

    “我这次到鱼族,将我们用麻织成的渔网租给他们,带回来几十个鱼族人,听他们的长老说,现在鱼也少了,不是用我们的网,还真抓不到多少鱼……”

    智慧的话让我一下子兴奋起来。

    这不就是一条现成的出路吗?

    鱼族是个中等部族,有将近两千人,散布在苏南平原的水域中,但是,因为长期捕捞,鱼类资源慢慢枯竭,而且,因为我们教会了其它部族捕鱼,而且租给那些部族更加先进的麻网,势必又要在有限资源中再分去一杯羹,这样,鱼族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你的意思是,让这些换来的鱼族人去捕鱼?”我沉吟道。

    “不是,”智慧神采飞扬:“我是想让整个鱼族都去捕鱼!”

    “这个恐怕有难度吧?”夔提出不同意见说:“故土难离,你怎么能说服鱼族人丢下熟悉的土地,去海上漂泊,为我们捕鱼呢?”

    “这个,就交给我吧,”智慧胸有成竹道:“族长,将浪里白条送来的黄鱼带鱼给我一部分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