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世虎点着头,其实心里也没明白杨怀仁跟他说的这个机会,到底是什么机会,又要等待到哪一天。

    吃饱喝足了,黄大银这个不开眼的就开始说兄弟们一起去泡温泉,又大着舌头吹嘘他就是没事就泡上一泡,就在当初杨怀仁陪着官家泡过温泉的那个草棚子里。

    童贯听罢脸立即就绿了,比温泉池子里锅盖子大的荷叶都绿,不过当着杨怀仁的面,他也没跟黄大银这样吃醉了酒的粗人较劲,推说不胜酒力,先行休息去了。

    杨怀仁赶忙站起来打圆场,吩咐仆子带着童贯和他们的几个随从去休息。

    一帮人往温泉池子那走的时候,还是连子庚跟像童贯一样人的相处的经验多,故意拉住了黄大银,这位如今在通远郡公府和他一样都是副将的同僚拉起了道理。

    等黄大银明白过来,才自感失言,不断的回头望着,嘀咕了一句,“哎呀我真是该死,嘴上咋就每个把门的,忘了童监军和咱们不一样了。”

    这话本来说得真情流露,充满了愧疚之意,可前边走着的杨怀仁他们几个,听了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杨府里那个新挖的泡温泉的池子,当初挖的时候还弄的挺大的,杨怀仁也挺开明,府上谁都能用,庄户们要想泡,也是随意的,只需要跟府上管家说一声。

    不过大家也都是图新鲜体验体验,没人真没事就去泡,特别是晚上。

    可今晚上,那温泉池子里和平时也不一样,满池子的酒味……

第615章:通畅的消息渠道() 
童贯第二天就告辞了,急着去江南享受传说中的吴侬软语和秀丽温润的烟雨江南。

    杨世虎也去禁军赴任,不过虎贲卫编制内的八千人一时间里也没有到位,他也只能领着从通远军带回来的一千五六百人,先适应禁军的生活。

    杨怀仁这段日子没在城里,城里有什么消息都是随园每天来运送食材和美酒的伙计来向他报告一番。

    随园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可以说是每个月都有那么点屡创新高的意思。

    按道理说,一样新的买卖,开始会火一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慢慢回到正常。

    但是随园不同于别家餐馆或者其他生意的地方在于,随园是几乎每个月都弄点新鲜东西出来。

    杨怀仁这个当师父的,教授羊乐天等那些徒弟的时间也不多,除了教给他们那些新鲜的菜式,或者大宋原来就有的名菜,经过他改进后的菜式,每一样推出来,都立即成为东京城里的最火菜式。

    这个月最火的就是冰饮子了,客人们也感叹随园第一次把东西的价格定的这么亲民,三五八文钱价格不等的冰棍儿,最普通的老百姓也消费的起。

    于是满大街上都是含着随园冰棍儿的老老少少们,这场面杨怀仁是没见,要是见了,还很是得笑出声来——太又现代感了。

    卖冰棍儿这个买卖,也没用什么特殊的营销手段,玩的就是最寻常的薄利多销,可随园和另外那十三家连锁酒楼,收入额度上却同时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因嘛,其实也简单,就跟后世超市搞赔本促销是一个道理,一瓶子两块钱的可乐,吆喝着给五毛钱就可以拿走,三四块钱一斤的鸡蛋,一块钱一斤就问你抢不抢?

    东西的售价是绝对达不到进货价的,一看就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不过搞这样的活动,人家超市的营业额还是往高了走。

    因为以这么爆炸的价格卖出去的东西,都是限量的,比如鸡蛋限购两斤,超出的部分还是原价。

    你去超市买鸡蛋,总不能就一趟就买两斤,然后进进出出来回的跑吧?除了那些退了休有时间这么溜达腿的老爷子老太太们,大多数人都觉得为了两三块钱不值当的。

    可是那几样价格低廉的商品在宣传的时候那种吸引客人进门的效果已经达到了,超市那么大,商品那么多,逛一趟超市,随便捎带些其他日用品,也一二百的花出去了。

    做饭店酒楼的,也是一个道理,比如贴个大海报,平时十块钱的土豆丝今天就卖一块钱一盘,人贪便宜的心理就会促使着他登门。

    进了店,总不能只吃一道醋溜土豆丝吧?面子上也过不去啊,再点个硬菜,上碗米饭来两瓶啤酒啥的,钱还是赚回来了,名气也打出去了。

    随园里买冰棍的人不少,老百姓也许点不了其他的贵价菜,可有钱人来的也多了啊,衣着光鲜的进了随园的门,总不能一手一根冰棍儿啃着立即就出去,对于有钱人来说,那样跌面儿。

    只要坐下来,随便点个什么菜,都是冰棍儿的几十几百倍的消费,就这样,随园的生意就一直保持在一种爆满的状态当中。

    随园赚得那点钱,如今在整个杨怀仁的收入中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小了,连锁酒楼那边按月支付的几万贯的分红,都算不上是大头。

    番茄土豆地瓜已经开始成熟了,赵頵和赵佶这俩货最近没来杨家庄子打秋风,即使忙这件事。

    这是第二茬的新式蔬菜销售,由于产量很大,杨怀仁也没像第一次那样打造那么精美的包装,就让他们直接用普通的菜篮子卖,价钱连第一次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可就是这样,新鲜采摘的新式蔬菜还是爆卖了,赵頵和赵佶家里的账房们这几天光顾着数钱了,真是数道手抽筋那种,因为铜子儿多了,数起来还真是累。

    赵頵和赵佶叔侄俩,也是乐疯了,他们也不差钱,但第一次是他们亲自参与的赚了这么多钱,还是刺激到了他们的神经——尽管这些钱里边七成都是杨怀仁的。

    这个夏天蔬菜这么一卖,还能大赚一笔,可到来年,这些蔬菜就会被哪些有心的行商们带到全大宋各个地方去,大家都开始种了,就卖不上价钱了。

    没了这一大块收入,杨怀仁也不心疼,因为本来就是想好了要普及新式蔬菜利国利民的。

    其实城中也是有金菊堂的内卫在打探消息,就是为了保证他尽管在庄子里不能随便出门,可消息的渠道还是要保持通畅的,因为那个时间点,貌似越来越近了。

    杨怀仁从多方听了这些消息,也是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消息中蕴含的实质信息,想从中分析出一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秘密来。

    朝堂上的事情,他也不怎么关心,政治上的事情,反正也都是太皇太后和那几位老头子们说了算的。

    宫里也貌似很平静,除了不花钱打劫似的从赵頵的皇庄里天天拉几大车番茄土豆之外,没什么值得杨怀仁在意的。

    禁军和三司兵马那里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消息,除了杨世虎这个从边地调过来的将军,其余的人员调动,无非是些贵族勋戚的子弟们谁又升了官云云。

    分析完了这些消息,杨怀仁就独自在后院了看着花花草草的发呆,他实在琢磨不透老太婆到底在想什么。

    一只蜜蜂在他耳朵边嗡嗡的起劲,杨怀仁摆着手赶了好几回,蜜蜂就是不走,挑衅似的围着他转悠。

    杨怀仁只好无奈地对着蜜蜂叹气,你说你大好的天的干点啥不好,围着我转悠个蛋啊,我长得再好看,也不像一朵花啊。

    蜜蜂似乎听懂了,却跟他较劲似的,还是不飞走,竟然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杨怀仁苦笑着拧着头斜着眼睛盯着它,那只蜜蜂也跟得了胜一样瞪着两个大眼盯着他看。

    看了好一会儿,才仿佛带着讥笑似的嗡嗡飞走了,杨怀仁揉了揉酸麻的眼睛,忽然就琢磨过来了。

    事情就是你越在意,它越找上门来跟你干瞪眼,你不理它,它自然会随风而去。

第616章:要起大风了() 
该来的还是来了,杨怀仁这一年来极尽办法的去躲,可还是没有躲过去。

    六月底的一天,杨怀仁去山后工地上溜达了一圈,这才不到一个月的工夫,整个学院的建筑布局就能看出来个大概了——地基基本都挖好了。

    要是有个什么飞行器能从空中俯拍一下,估计那样的画面更加直观。

    挖地基其实非常的费时费力,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几位把头带着手下人从早干到晚,这个月基本一天都没歇过,才有了这样的劳动成果。

    杨怀仁很想对他们说,我是想工程的进度尽量的加快,可是我想的是大家想着如何更有效的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一天也不休息,冒着大日头或者下着雨开工。

    老孙头手里提着个巴掌大的小茶壶抿着茶水,笑滋滋地说,“好处我们拿了,那么高的工钱我们也领了,好东西也吃了不少,感觉肚子上都多了一圈肥肉,要是干活的时候不多出点力,怕是很快就要变成胖子了。”

    这话杨怀仁爱听,变相了夸了别人,同时赞美了自己的勤劳。

    他还是劝老孙头让大家合理工作和休息,已经入伏了,人的身体再好,也总有个极限,要是出现大面积的中暑,可就不好了。

    老孙头若有所思地点着头,也不知道想着什么,应承道,“郡公放心,入了伏,同时雨季也就来了,抹糨子垒砖起墙,下着雨也干不了,有的是时候休息。”

    对于老孙头的经验之谈,杨怀仁也不好说什么。又检视了一遍工匠们的生活区域,确定他们的生活保障做的都不错,这才在中午的时候回了庄子。

    回到庄子,自己整了俩小菜准备伺候伺候两个大肚子老婆,圣旨到了。

    传旨的宫中内侍也不去念圣旨,而是直接交到了杨怀仁手中,这样奇怪的举动便让杨怀仁知道,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

    看完了圣旨,杨怀仁愣了几秒钟,这条圣旨里没有以往那些啰嗦起来没完的废话,只不过城里和宫中具体发生了什么,旨意里没提,所以他还是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赵煦的旨意里,只说让他带领通远郡公府的府兵,连同杨世虎的虎贲卫的一千余将士,入城守外城十二门,语气似乎很焦急的样子。

    杨怀仁立即让天霸弟弟去传令,命通远郡公府的所有府兵全副披挂,准备立即出发,同时吩咐人知会了后宅里的母亲和妻子,让她们不要担心。

    连子庚和黄大银被升了副将,总觉得他们还是没有当将军的样子,所以这段日子里每天都会带着手下的府兵们在谷场上训练半天。

    这会儿正值中午,训练结束后大家刚吃了饭,正是困的时候,忽然天霸弟弟来传了这么一条命令,他们赶忙招呼大家赶紧换上了戎装,兵器马匹以及随身的军粮携带整齐,很快便在庄口集合。

    杨怀仁换好了一副衣甲,骑着马赶了过来,身后是穿戴整齐的黑牛哥哥。

    玄参和柯小川也准备跟来,杨怀仁只说小川弟弟重伤未愈,要他留在庄子上,也好领着庄户们守住庄子以防有变,他们才听令留了下来。

    骑马行至众军士面前,杨怀仁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也不清楚,这一趟进城是要去干吗,他也没搞懂。

    想说些鼓舞士气的话,看看将士们精神抖擞的样子,他觉得多余。

    这次进城和上次不同,更和在环州战场上不同,因为他们即将面对的,不是对外的战争,而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杨怀仁不想把自己在这样的斗争中陷得太深,只想着按圣旨吩咐的办就好了,其他的,他一概不参与。

    想了想,他只是严肃地对大家说了一句,“一切行动听指挥。”

    往东京城赶的时候,杨怀仁也没有让行军的速度太快,而是保持一种均匀的中速前进,有些事,不怕赶上,就怕赶巧。

    就这么不急不缓地,一个多时辰之后,杨怀仁带领着二百来人才赶到万胜门外。

    万胜门大门已闭,杨怀仁抬头望过去,发现守门的并不是往常的城门司的袛侯,也不是其他的禁军的人马,而是穿着边军衣甲的兵士。

    队伍行至门前,门楼上的人看到下边穿的是和他们一样边军衣甲的人,便知道是通远郡公府的人马来了,大门缓缓打开,只开了一条留一人一马可以进出的缝隙。

    杨怀仁冲着门楼上的人点点头,也没说什么,直接领兵快速穿过门缝进门,待最后一人进了门,身后便传来重新关闭大门的声音。

    来到城楼之上,是一位原通远军的队官,如今已经是禁军虎贲卫的校尉,只不过因为禁军的衣甲还没有发放下来,跟杨怀仁带来的人一样,依旧穿着边军的服饰。

    队官立即上前向杨怀仁汇报了当下的形势。杨世虎将军如今手下只有不到两千人,要这些人驻守京城十二外城的大门,实在是不够用的。

    好在外城墙坚固高大,易守难攻,只要不是大规模攻城战,单纯守住城门不让外人进来的话,一二百人就足够了。

    而西城三门中最大的万胜门,杨世虎留给杨怀仁和他的二百来府兵把守,而其他十一道城门,他分派了手下人去把守。

    这安排也合理,就算在远来的通远军中,黄大银手下带领的这一百人,也是战斗力最强的,而西城的万胜门,也是琼林苑的禁军入城进宫最便捷的一条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杨怀仁听完神色有些凝重,让这位队官带领他的一百多禁军去协助杨世虎驻守其他城门去了。

    黑牛哥哥手里抓着从野利图里手里缴获回来的那根黑芒马槊,背上跨着柘木长弓,往门楼上一战,就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只是他至今也没搞明白他们接到的这道圣旨,到底是什么意思,见杨怀仁面色沉重,也不好开口问。

    杨怀仁看着身边几位兄弟都有些忧心忡忡的样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来,“要起大风了……”

第617章:真假圣旨() 
站在城门楼上向城内大内的方向望去,倒是能望见高大的大庆殿的檐顶和宫墙,却看不到宫内到底是如何的风起云涌。

    而街市上,过午的时候日头正大,行人不多,进出城的百姓有一些,见城门关闭,他们也只当是寻常的缉捕盗匪临时关闭了城门。

    临近西门的酒楼茶肆里零星的几个客人,如往常一样悠闲的享受着懒散的过午时光,谁也没意识到天色要变了。

    万胜门上的杨怀仁,见手下的军士们全副披挂着,站在这样的日头里确实是太煎熬了,片刻的工夫,便已经满头的大汗。

    城门外也没什么大动静,他便把二百来人分成了三班,只留下一班人站在城墙上关注着城门内外的动静,剩下两班人则躲在阴凉里休息。

    就这样半个时辰换一班人值守,大家不至于都耗尽了体力。

    几位兄弟都跟在他身边,似乎都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所以都没有开口,至于万一有事情发生了,他们该怎么办,他们也不用去细想,杨怀仁在出发的时候就说了一句话,一切行动听指挥。

    留守在城内金菊堂的内卫里,不知怎么知道的杨怀仁就在万胜门门楼上,来了一个人送信。

    不过消息里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他们也只是察觉到今天城内有奇怪的地方,却查不到具体发生了什么。

    其他堂口的内卫,他们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他们的身份,不过有一些认识样子的,发现了他们最近的不正常,但是具体上,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搞不懂他们的目的。

    宫门已经关闭了,听说上朝的文武百官,头午的时候也都是如常的上朝散朝,与平时也并无二致。

    城内的三司兵马,也未发现有什么奇怪的举动。

    杨怀仁从这些消息里,实在也分析不出什么有用的线索来,这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的确是有些奇怪。

    原来守门的袛侯和军士,见了圣旨就让出了城门,从他们那里,也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

    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城内的内卫继续去打探消息,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回来禀报。

    半个时辰之后,第二班人刚刚换了岗,城门外就听见跑马的声音,马蹄声杂乱,杨怀仁和众人立即走出门楼来,远远向外边望去,一片烟尘里,奔出一队禁军来。

    这一队禁军看样子不过一千来人,为首的一个将军模样的人见城门紧闭,跃马跳出来,手里拿着一卷黄绢,语气不善的向着门楼上喊叫起来。

    “我是龙武卫将军卢庭信,奉旨进城,袛侯何故紧闭城门?速速打开城门放行!”

    城门之上,众人都看向了杨怀仁。杨怀仁心中纳闷,摇了摇头。

    事情很明显,他和杨世虎也是接的圣旨,旨意里让他们把守京城十二外城的城门,就是防止城外的禁军擅自进城。

    而城门下这一位卢庭信,自称是龙武卫的将军,是奉旨进城的,这就自相矛盾,有点说不通了。

    问题来了,他奉旨进城,那带了这一千禁军,进城是要干吗?是救驾勤王,还是要谋反?

    杨怀仁手上的圣旨和这位卢庭信手上的圣旨,肯定有一道是假的,那么在杨怀仁确定了他手上的圣旨是赵煦亲笔所书之后,那么卢庭信手里拿的,就肯定是什么人矫诏的圣旨了。

    这位卢庭信,杨怀仁也不熟悉,名字好像有那么点印象,可是从来没见过。看他样子三十五六岁,能干到禁军龙武卫将军,要么是他本事很大,要么是他关系很硬。

    任命或者调动一个禁军的高级将领,赵煦有权力这么做,可高太后也有能力让枢密院帮她做到。

    眼下的情况是赵煦不可能糊涂到既下旨让杨怀仁和杨世虎领了一批生面孔来驻守京城十二门,又同时下旨让其他的禁军在这种时候进城勤王。

    起码杨怀仁心里,觉得他以前还是小瞧了今年才十六岁的赵煦的,越来越多的事情证明,出生在皇帝家里的孩子,看上去都傻的可爱,同时又精明的可怕。

    在没有大权在握的时候,他们总是要装一装,演一演的,隐忍了很久之后,突然爆发出来,其实都非常的可怕。

    宫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杨怀仁还不得而知,想猜一猜,也猜不透,不如就懒得去猜。

    不如只顾着眼前的事情,卢庭信大将军领着一千禁军拿着一道假的圣旨要进城,那么他八成是高太后的人。

    换了一个不知道未来的事件结果的人,或许还要考虑一下,平衡一下,在这种时候到底要选哪一边站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